您的位置 首页 答案胶囊

历史部编高中选择性必修一(2019年新编)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单元检测题

历史部编高中选择性必修一(2019年新编)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单元检测题,以下展示关于历史部编高中选择性必修一(2019年新编)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单元检测题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

历史部编高中选择性必修一(2019年新编)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单元检测题

1、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1隋文帝开皇末年,规定六品以下官吏须由尚书省吏部铨举,地方各级机构的属官从此由朝廷委任,也不局限于本地人。这一举措A废除了名门望族的特权B有利于低级士绅获得官职C将部分任官权收归中央D开创了中央机构铨举先例2唐朝科举考试进士科包括帖经,诗赋、策论三场。第一场要求对儒家经典(治国安邦之道)十分熟悉;第二场要求文学、文化素养;第三场要求能对现实的重大政治、经济问题提出自己见解。这一做法A使古代科举制度趋于完善B有利于选拔实用型人才C有利于社会尚学风气形成D凸显选拔制度公平公正3监察体制一直是专制帝王用以控制国家和人民,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演变一定程

2、度上也是皇权不断加强的折射。下列史料所记载的监察体制,按照其存在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御史台)中台建于大都,西台建于陕西,南台建于建康。其余各道设廉访司,隶于三台。”“郡守掌治其郡,有丞;尉掌佐守典武职甲卒;监御史掌郡监”“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案,以六条问事”“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诚旷职耳。”ABCD4下表是宋代至清代我国不同类型的书院数量变化简表,由此可知,书院的类型变化的主要原因()A理学逐渐成为官方哲学B科举制的发展提高了官办书院的质量C政府加强对思想的引领D活字印刷术的革新推动了书院的普及5明初三途用人,学校、荐举为盛,相比之下科举地位

3、并不重要。因实行荐举,“以故山林岩穴,草茅穷居,无不获自达于上,由布衣而登大僚者不可胜数”。由此可知,三途用人()A说明八股取士弊端明显B有利于政府机构的运行C助长了世家大族的回潮D解决了官吏贪腐的问题6据隋书记载,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曾表示:“天下之重,非独治所安,帝王之功,岂一士之略爱及一艺可取,亦宜采录,众善毕举,与时无弃朕当待以不次,随才升擢。”为此,隋炀帝()A颁布两税法B调整三省分工C创立科举制D推行以庸代役7下表所示为汉书百官公卿表中所列汉元帝时期中央政府的官员出身相关情况。此表作为史料可直接用于研究汉代中央政府官员总数出身可考人数经学之士出身人数经学之士出身所占比重50

4、人31人17人54.8%A儒家学说的政治影响B人才选拔的具体标准C知识分子的参政热情D官员队伍的优化程度8秦统一后,贵族地主集团构成了民间统治精英的主体,他们身在民间而又行使部分统治职能。宋代,士绅地主集团逐渐取代了贵族地主集团。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是()A统治疆域的扩大B政府加强社会控制C科举制度的发展D宗族势力潜滋暗长9钱穆指出,中国自秦而后,“政府中由人民直接参加而组成,即政府也就是人民自己的。我们竞可以说这才是现代人所谓的“直接民权”。下列对该观点认识正确的是A古代政权重视维护人民权利B古代政权为现代民主奠定了基础C封建政权具有一定的民主性D封建政权的构成体现了人民民主10假如你在东晋时

5、期,下列哪种社会身份会严重制约你个人的政治发展A庶族富裕人家子弟B士族地主C军队将领D皇家外戚力量11魏晋时期,中正官负责品评人物,吏部以此作为授官的依据,中正官掌握在门阀手中。唐代,各级学馆荐举生徒,州县逐级选拔贡士。该变化反映了A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B社会思想观念发生变化C国家对社会控制力加强D人才选拔标准日趋严苛12开宝六年(973年),宋太祖创立殿试,从此宋朝形成了“州试、省试和殿试”三级考试制度。按照规定,考生通过“省试”后,若参加殿试不合格,则不能被录取。通过殿试的考生,由天子钦点,成为“天子门生”。这种考试制度意在()A提高人才选拔的标准B加强君主集权统治C解决严重的冗官问题D保证选官制度公平13选举历代制云:“北齐选举,多沿后魏之制,凡州县皆置中正.其课试之法,中书策秀才,集书策贡士,考功郎中策廉良.”笔试中,字有脱误者、书有滥劣者、文理孟浪者,分别给予呼起立席后、饮墨水一升、夺席脱容刀的惩罚.这说明北齐的选官制A进一步改良了科举取士制B一定程度遏制了门阀政治C严格规定了考试实施程序D彻底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度14唐代的皇帝在开科诏令和策试题目中每每自谦德薄才寡,坦言施政失误,国家危难,恳请考生帮助自己。士人参加科举策试或私下模拟策试,都直言不讳地批评时弊,提出应对方案

6.有学者指出,截至1840年,《泰晤士报》中涉及中英鸦片贸易的报道共计128篇,涵盖议会议员、传教士、英国商人等多方的观点。该报通过引导、放大舆论诉求,从多个维度制造中英之间的“冲突对立”。在此类报道的持续“渲染”过程中,中英贸易问题升格为关涉国家国体、法制、外交的政治问题。这可用于解释A.晚清封建统治危机四伏B.英国侵华战争蓄谋已久C.社会舆论主导英国外交D.晚清西学东渐曲折发展

….

关于作者: yun

历史部编高中选择性必修一(2019年新编)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单元检测题的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