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综合知识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功在千秋的前一句是什么)

自古以来,亡国之君,多被毁誉。隋炀帝杨广,就是亡国之君中,被毁誉的典型代表。

杨广,开凿大运河、首创科举制、灭吐谷浑、复丝绸之路,使万邦来朝,天朝上邦一词由他而来。可以说,他是中国古代皇帝中罕见的文武兼备者。

但是,唐朝在摘取杨广“功业果实”为己用的同时,却又体现出了历史由胜利者写书的一面,并用历史从多角度 “抹黑”杨广。因此,当后世一些人提起隋炀帝来,最先想到的就是“昏君”、“暴君”等极为贬斥的形象。

然而,真实历史上的隋炀帝却并非如此不堪,其功业反而是盛世大唐成功复制的原创本版。

真实的隋炀帝:“过在当代、利在千秋”,也有人说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只因他大刀阔斧进取的野心“步子迈得大了点,而没有迈得稳一点”,这才落了个国灭身亡的下场。

为什么说隋炀帝“过在当代,利在千秋”呢?

首创科举制:得罪门阀贵族,过在当代;影响深远,利在千秋

首创科举,一举打破门阀的 “文化垄断”地位,使寒门士子有了重振门庭的机会,这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大、影响极其深远的大事。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功在千秋的前一句是什么)

隋炀帝塑像

大业二年,杨广增设进士科,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国家分科选才制度,即:秀才试方略、进士试时务策、明经试经术。

不过,当时的选士制度,称为“秀才科”“举人科”,类似于后来的“文举”和“武举”,即:“文才秀美”的人才称为“秀才”,但并不同于后来的“穷秀才、富举人”时的普通“秀才”之说;“臀力骠壮”的人才称为“举人”,顾名思义顾就是身材强壮能够举起很重物品的猛士。

虽然,当时的科举与唐朝时的科举有所不同,但若无杨广开创科举先河,又那来唐朝科举的兴盛。并且,还一直延续到了1000多年后的清末新政时期,才被废除。就算现代的考试制度,也多少都有科举制度的影子。

据《通典》记载,杨广在推广科举制时,优先考虑个人德操,其次才是文才。这一点,与后世德才兼备的人才选拔理念完全吻合。

但是,随着科举制度的推行,无疑侵害了门阀贵族的直接利益,自然也会遭到门阀贵族的诟病,也因此有了“过在当代”之说。

开凿大运河:滥用民力,超出百姓承受范围,过在当代;修建千年国家经济发展大动脉,利在千秋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城西南),南至余杭(今浙江杭州),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相连接,蜿蜒长达5000多里。

这一千秋大业,由北京可直通杭绍,不再绕道洛阳,关键还促进了运河两岸江都、余杭、涿郡等城市的蓬勃发展,运河上“商船旅往返,船乘不绝”,被称为“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而且,一直延续到了清末“漕运”改“海运”的时期,这才失去了千年国家经济发展大动脉的地位。

可以说,这是一项造福百姓的千秋大业,但杨广却未能够考虑到当下老百姓的实际承受能力,损耗物资难以计数,滥用民力,大量士兵、民夫死于劳役,自然会被百姓称了“残酷不仁”的暴君,进而激发民变。这也正应了后世一句话:“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灭亡陈朝南北统一、攻灭吐谷浑、复通丝绸路、三征高句丽,使万邦来朝:因战国家致贫、百姓破家人亡,过在当代;华夏一统,免遭分裂,威服四方的榜样,利在千秋

据《隋书》记载:“炀帝爰在弱龄,早有令闻,南平吴会,北却匈奴,昆弟之中,独著声绩。

20岁时,杨广就被拜为行军元帅,统领51万大军,南下灭亡陈朝,完成南北统一大业。

21岁时,杨广奉命任扬州总管,为平定江苏、浙江、福建、安徽、江西等地“大者有众数万、小者数千”的巨家大室叛乱,他“学江南方言、娶江南妻子、亲近江南学子,重用江南学者编写典籍”,耗费10年心血,笼络人心,从而缓和了南方的民怨。

这一切,都可以说是利在千秋,文治武功堪比秦皇汉武。

但是,自杨广登基后,他主张“众国臣服和进贡的外交体制”。一旦有藩属国不臣服,便会派兵令其威服,一度也确实出现了万邦来朝的恢弘局面。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功在千秋的前一句是什么)

隋炀帝剧照

其实,这并没有错,强国本该应有如此国势,错的只是他没有能像汉文帝和汉景帝一样,认清自家的实际底蕴,仅仅为了这一外交体制,便悍然发动讨伐占城、攻灭吐谷浑、征讨琉求、大败契丹军、三征高句丽等多次大战,从而造成国家因战致贫,百姓因战家破人家,严重威胁到了百姓的生存活路,自然也就大失民心,留下诟病。例如:在攻灭吐谷浑的战争中,“每岁钜亿万计”,因此造成隋朝西半部百姓迅速陷入穷困的境地,百姓失业,生存堪忧。

然而,当一系列的千秋功业到来时,伴随而来的却是社会劳力和耕畜极度缺乏,大量土地荒芜,国家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进而引发农民起义暴发,驻守后方的杨玄感又趁机发动叛乱,一时间天下大乱。

受此打击,热心功业的杨广一下又变得心灰意冷、自暴自弃,曾对镜哀叹:“大好头颅,不知道将来会被谁砍掉?”因此,也就失去了东山再起的机会,并落了个身死国亡的结局。

无疑,隋未农民起义的暴发是杨广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但也是李渊崛起的良机。

所以,有人才评价杨广“过在当代,利在千秋”。主要还是他没有认清国家的形势,国家刚刚统一,不分时机和条件,大搞改革、战争、建设等大业,一股脑全上,这样的大举动,不要说放在古代,就是放到现代,不出大问题的可能性也是极为罕见的。

如果,他在“步子大一点”的同时,也能“步子稳一点”,可能历史上没有几个帝王能和他相提并论。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源,除了杨广自身好大喜功外,如果有一个李斯般的良相,是否也会有秦始皇般的功绩呢?

隋唐更替,新朝诟病旧朝的历史再次重演。李渊一字之谥“炀”,让杨广成为“昏君、暴君”的代名词;李世民时修编《隋书》,采取“暗示意味”的春秋笔法,又将杨广抹黑成一个“荒淫无道”的昏君形象。

隋朝灭亡后,李渊给表弟杨广“赏”了一个“炀”的谥号,即:“隋炀帝”。据《扬子·方言》记载:“炀,暴也”。又据《谥法》曰:“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好大殆政曰炀,薄情寡义曰炀,离德荒国曰炀。”

可以说,李渊的一个“炀”字,开创了亡国之君谥“炀”之号的先河,几乎将杨广贬斥的一无是处,而且还极具人身侮辱性。

但是,这还不算完,李世民在父亲李渊抹黑杨广明面的基础上,进一步又将抹黑细节化、形象化,大有一黑到底的意味。

据《隋书·高祖纪》和《资治通鉴·隋纪》记载,仁寿四年(604年)正月二十八日,杨坚下诏,将朝廷的财政、赏赐之权以及一切大小事务全权交给太子杨广;四月,杨坚开始感觉身体不适;六月,朝廷宣布大赦天下;七月初十,杨坚在弥留之际,于病榻上用尽最后的气力,与大臣们一一握手话别,场面伤感,君臣歔欷;七月十三日,杨坚死逝。

同时,又据《隋书·何稠传》记载:杨坚在与百官话别的当天夜间,单独召见了亲信大臣何稠,命其负责自己的身后丧事。接着,杨坚又召见了太子,并用手抚摸着杨广的脖子叮嘱道,何稠这人实心用事,我已将你托付给他,有事多和他商量。

若按以上史料记载,杨坚临死前头脑非常的清醒,虽不知他和大臣们话别时说些什么,但正常情况下都会说一些“望尽心辅佐太子,不负联之所托”之类的话,更看不到杨广“殺父夺位”一点影子。也就是说,杨广的继位,完全的合乎礼法。

但是,李世民似乎并不想让杨广的继位合乎礼法。这一点从魏征主编的《隋书》中的《隋书·杨素传》和《隋书·后妃列传》中却有暗示杨广“殺父夺位”意味的细节描写。

书中说,陈朝灭亡后,杨坚纳了陈宣帝的一个女儿,独孤皇后死,“进位贵人,专房擅宠,主断内事,六宫莫与为比。”

不久,杨广病情日益加重,杨广密信杨素,嘱其早作防备。可是,当杨素回复密函给太子时,却误将密函送到了皇帝的手中。

作为隋朝的开国功臣,官至“三公”司徒高位的杨素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吗?显然,这种说服力并不强,但却说明了杨广是一个阴险的小人,阴谋家。

看信后,杨坚大怒,联还没有死,就想着谋逆了吗?就在这时,陈贵人又来哭诉:“太子无礼!”说自己清晨入厕,偶遇太子,遭太子强行非礼,拼命反抗之下,这才侥幸逃回。

于是,杨坚怒上加怒,手拍床板大骂:“这个畜生怎么可以托付国家大事?”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功在千秋的前一句是什么)

隋炀帝剧照

接着,杨坚急召柳述和元岩入内,欲将皇位传给长子杨勇。杨素闻知后,急忙报告太子。因此,杨广矫诏将柳述和元岩逮捕,并关入大牢。

随后,杨广又用矫诏紧急调动东宫护卫进入仁寿宫,并命左庶子宇文述等人控制宫禁出入、右庶子张衡将侍奉皇上的太监宫女全部关入别殿。

当天,杨坚驾崩仁寿宫。消息传出,朝廷内外对于皇上的死议论纷纷,更是对太子颇多猜疑。

然而,就在父皇杨坚驾崩的当天下午,太子却命人给陈贵人送去了一个金匣子,并附有一张亲笔纸条。当时,陈贵人以为匣中是赐死的毒药或白绫,很害怕。结果,打开却发现是几个精致的同心结。当天晚上,杨广便将后母陈贵人给睡了。

至此,杨广“弑父篡位”、“荒淫无耻”的恶棍形象跃然青史,招来骂名无数。

再说,如果杨广是一个贪图享乐的人,为何他能操劳国事到忘记修建自己陵墓的地步呢?毕竟,历代帝王都是刚刚继位,就开始修建陵墓。但是,相比起许多帝王陵来,杨广陵墓的规模却显得非常的渺小。

这也正应了“历史由胜利者所书写”之语。

虽然,李渊、李世民似乎都在不遗余力地抹黑杨广,但又不忘大肆攫取其“功业果实”为己用,李世民更是几乎全开了“复制杨广功业”的模式,并且将其作为自己人生的赶超榜样,从而有力推动了“贞观之治”的实现。

其实,从李世民执政的许多方面,都能看到杨广执政时的影子,或许说李世民在心中已将杨广作为了自己赶超的人生目标,似乎一生都在拿自己和杨广作比较。因此,杨广做什么,他也要做什么,而且要给杨广做得更好。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功在千秋的前一句是什么)

山西唐太宗君臣群雕

因为,二人本就有许多相似的地方,都是次子,又都才华横溢、武功赫赫。因此,有人说这才是李渊忌惮和打压李世民的关键,从而引发了“玄武门政变”

例如:李世民继位后,继续大力推广科举制度,继续开凿大运河,后世称之为“隋唐大运河”,继续“万邦来朝”的外交理念,继续东征高句丽等,而这一切不都是杨广“玩”过的内容吗?

同时,在李世民东征高句丽的一些潜意识的细节中,也可看出他在和杨广作比较。杨广除了文治武功有非常突出的建树外,其文才更是颇受世人称道:“诗风广阔,既有千军万马出征时的雄伟,又能描写夕阳下长江宁静的江景。”

如:《饮马长城窟行》中的诗句:“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

后代文人对他诗篇的评价极高:“混一南北,炀帝之才,实高群下”。学者郑振铎也曾这样评价杨广:“虽不是一个很高明的政治家,却是一位绝好的诗人。”

所以,李世民也想在诗文领域和杨广“一较高下”。有记载说,他在东征高句丽时,常常兴之所至,对着群臣吟诵诗词,以显己才。结果,其吟诵的诗词,却无一首流传后世。这一点,李世民应该完败给了杨广。但是,李世民识人的眼光和用人的驾驭手腕,却要远胜杨广,似乎身边永远都不缺文武人才。如果,杨广身边也有一个魏征式的谏臣,可能结局就不一样了。

虽然,处于政治考量,“过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隋炀帝,先后被李渊和李世民父子极力“抹黑”,但不得不说,杨广的文治武功成就非凡,这才能够成为李唐甘愿复制的“样板”,并且成为李世民一生想要“赶超”的目标,从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大唐盛世。

图片来源网络

….

关于作者: yun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功在千秋的前一句是什么)的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