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答案胶囊

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是谁(新乐府运动提出什么主张)

与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与江湖的地方就会有纷争,这本是无论据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难以避免之事情。可是发生在晚唐那场旷日持久的纷争—牛李党争,却被广泛地认定为继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之后,大唐政治的另一个毒瘤。

闲着无聊,争一争,论一论也就算了,可在中晚唐,内有宦官专权内外有藩镇割据,王朝都已经快一只脚踏进棺材的情况之下,这些人还没完没了地争个你死我活,为反对而反对,大搞党同伐异,丝毫不顾及国家和民族利益,以至于在无休止的内耗中,起初还怀着振兴之心的大唐,竟然渐渐地就躺平了,可以说就有些枉读孔孟之书内味了,那么,为何中晚唐会出现如此激烈的党争呢?

>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是谁(新乐府运动提出什么主张)

有人说是以李吉甫、李德裕父子、郑覃等为代表的李党,累世公卿,代表着士族门阀,而以牛僧孺、李宗闵为代表的牛党则代表着寒门士子。也有人说,李党强势代表着改革派,主战派,主张“穷则变,变则通”,所以对于整顿经济秩序,强化中央集团,抑制地方藩镇割据,改革官僚系统,一直不遗余力追寻,而牛党则代表着保守派,主和派,其核心思想是,改什么改啊,瞎折腾什么呀,岂不闻古人云,治大国如烹小鲜,你好我好大家不行吗?地方藩镇折腾,争来争去无非是争一个节度使职位嘛,干嘛非要揪着中央任命这点不放呢?看开一点,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嘛,老去费力不讨好,搞宦官,搞藩镇,搞同僚干啥,你好我好大家好,不香吗?然后就是一系列引经据典,什么子曰啊,诗云啊,古人云啊,说得一套一套的,连掌权的大太监,经过他们丰富的学识,一吹就冠希哥,成为大众偶像。

李吉辅、李德裕父子一听,这不是瞎扯谈么?这帮子人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吧,进一步加深了这些通过科举上台的人,读书读傻了,离现实政治太远的看法,同时更加认定,士族子弟自小耳濡目染,离现实政治更近,更适合中枢政治,这不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吗?难道众多人都是傻子,看不出来牛党很扯淡?

牛党的人却另有想法,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群众基础还不错。他们觉得官员一定要有道德,特别是主政中枢的官员,一定要是读书人,一定要道德高尚,一定要关心民间疾苦。所以牛党其实还有有一个特点,才华出众,会写诗,会作文,会考试,为此而自视甚高的人特别之多,这个肯定的,都是一路过关斩将的考试考上来的,而唐代的科举,诗词歌赋、书法艺术必考嘛,能上来的,肯定都久经考验的,这点不成问题,另外一点,由于他们多以寒门出身为主,自小经济条件并不是太好,全靠自己躬耕苦读,所以也是耳濡目染,对民间疾苦倒是又很深刻的体会,他们很多是半工半读形式的,一边读书,一边打零工,所以啊,写些民间疾苦啊,写些娱乐八卦,写写男男女女,武侠玄幻啊,自然是不在话下,而在彼时的大唐,生产力本就底下,还屁啊攸生活已经如此艰难了,作为社会上普罗大众,忙碌奔波混个温饱都艰难,谁还有兴趣去关注和思考那些什么大棋局啊,所以,君不见,白居易的诗歌,比如说《长恨歌》、《琵琶行》啊,《卖炭翁》啊,李商隐的男男女女那些诗啊,还有牛僧儒的志怪小说,那才是最受欢迎的,长期上热搜,到处在流传,连李德裕的儿子都沉迷其中。相对而言,李党众人,不是说不会写诗著文,可类似李德裕、郑覃,王茂元、甚至还有裴度等人,都建立有丰功伟绩,可曾见国他们多少诗文?他们都认为,写文章不过雕虫小技,考文采就当官,出将入相更是扯谈,他们更注重的是否有高明的见解。

“现行的问题,底层人民无衣无食,寒门士子难以晋升,这些问题都是谁造成的?都是士族门阀,他们垄断土地资源,垄断官场官位。”牛党的理论,既有理论高度,更有现实基础。李党一看这个,对牛党的芥蒂更深了。可以说,这两派的斗争,科举仅是一个触发的导火索。李党也并不是反对科举,而只是觉得这种制度存在很大的问题,可到底要怎么样,他们也不清楚,能做的要求是将诗歌移出科举,增加时策内容,这看起来也没啥问题吧,牛党的时策很简单,也弄不出啥高屋建瓴的对策,就是一点—喷,唾沫星子越多说明越好。

李吉甫可是辅佐宪宗平定了西川叛乱、搞定了镇海叛乱的核心决策者,竟然被他们一顿狂喷,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更加恼怒。后来穆宗时期一次科举考试,牛党等人本已纷纷高中,可有人举报奏称礼部贡举不公,录取都是通过“关节”。穆宗询问翰林学士李德裕、元稹、李绅,他们也都说举报人所揭发的是实情。穆宗派人复试﹐结果原榜十四人中﹐仅三人勉强及第,相关人士纷纷被贬官。于是,牛党大为怀恨﹐从此“德裕、宗闵各分朋党,更相倾轧,垂四十年”。双方各从派系私利出发,更加相互排斥。

表面上看,科举问题引起,实际上,这表明大唐施行多年的科举双轨制,已经走到了历史的风口,必须要作出重大改革才行,颇有点当年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争的内味,在双规并存的时代,曾为大唐的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自隋而起的科举制度,太宗将其发扬光大,可依然是不完善的,君不见,太宗的创业团队中,是否都是科举进士和状元呢?相反,类似李德裕这类士族出身,以及众多江湖豪客则居多。都说牛李党争是在素有“小太宗”之称的唐宣宗手里终止的,其实宣宗不过清晰明确了一件事情,以科举为重要,这就不难理解,宣宗会追着每一位官员询问,你有没有考中进士?更不难理解,宣宗喜欢白居易等人的诗歌和文章,打算任命白居易为宰相,还写诗怀念: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延续着武宗和李德裕一系列改革和奋起作为打下来的一点基础,宣宗的统治较为轻松,也没出太大的幺蛾子,这点立马就被那群文人们大肆宣扬,捧“小太宗”,保守派的司马光,不愧为牛僧儒和唐玄宗的后世知音,大肆吹捧牛党这一丰功伟绩。其实,如果武宗没有英年早逝,收复河煌这种天上掉下馅饼式的功劳是谁的呢?武宗和李德裕的威望会更高,可惜吃了李党整肃内外秩序的红利,到大中晚期就已经欲坠,连曾经“天下藩镇,东南最稳”的赋税重地东南藩镇,也开会渐渐寻求脱离中央控制。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所谓牛李党争,其实是两种社会思潮的较量,叠加了诸多复杂的现实因素,而牛李党争不过是其具体化的一种形式而已,具体到某一个人,有很多时候,也没有按那么严格的界限,但有一点则是贯穿其中,那就出于自身利益,对士族大家的幽怨。

比如说65新乐府运动的白居易,以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点,前期的白居易倾向李党,后期的白居易则渐渐步入保守,乐知天命,而李商隐则有些相反,以科举入世,得牛党大力栽培,前期倾向于牛党,可后期见李德裕会昌执政的成功,渐渐倾向于李党,而杜牧本是军事行务出身,自负为军事家,祖父曾为德宗宰相杜佑,则思想很明显的李党倾向。

说宣宗消灭了牛李党争,其实是他在科举双轨制上,更加旗帜鲜明地倾向于牛党。从此李党全面失势,由此也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延续了数百年之久的士族门阀的彻底衰落,直到晚唐朱温,以白马驿之祸,将最后的士族全部屠杀扔进黄河,这也代表着大唐最后的力量已经消亡,因为大唐毕竟是建立在关陇贵族的基础之上。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萧玉南

….

关于作者: yun

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是谁(新乐府运动提出什么主张)的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