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综合知识

宋江起义是真实事件吗(宋江起义三十六人名字)

今天来说说,山东地区最著名的响马组织之一,北宋时期的水泊梁山和著名的宋江起义。

民间有“山东响马四川贼”的说法,又说“山东出响马,河南出蹚将”。山东最著名的响马之乡,莫过于梁山地区,历史上,此地成规模农民起义达十余次之多,以张荣、宋江、李青山等最为著名。大约记载如下:

>宋江起义是真实事件吗(宋江起义三十六人名字)

水泊梁山留在人们心中的印象,恐怕更多来自《忠义水浒传》以及它延伸出的众多历史文学作品。108将排排坐,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大秤分金银,朝廷大军屡次清缴,被打得屁滚尿流,诸多情节令人拍手称快。

书中这样写道,

乱芦攒万队刀枪,怪树列千层剑戟。

濠边鹿角,俱将骸骨攒成。

寨内碗瓢,尽使骷髅做就。

剥下人皮蒙战鼓,截来头发做缰绳。

阻当官军,有无限断头港陌;

遮拦盗贼,是许多绝径林峦。

鹅卵石迭迭如山,苦竹枪森森似雨。

断金亭上愁云起,聚义0前杀气生。”

如今的梁山无水无泊,显然没有书中所描写的壮观场景,那么历史上它是否真的那样存在过呢?

答案是肯定的。

梁山地区的人文历史,可追溯至三代以上,夏商时代,梁山属于九州之一的兖州。西周时期,梁山属于须句国,在今东平县境内。据说,梁山原名良山,西汉时文帝次子梁王刘武,于中元六年(前144)在此山打猎受了热病,当年六月六日去世,谥号孝王。而良山因梁王而更名“梁山”。

据史料,梁山南部曾为“大野泽”,是上古时期的古代十薮(即湖泊)之一,传说此地水草丰美、鸟兽众多,鲁国哀公曾经在此西狩。汉代设置“巨野县”,其名源自此。

梁山泊的宏大场面,是历年黄河决口水患的结果。

史料记载,西汉元光三年(前132)“河(黄河)决于瓠子”,失控河水向东南注入巨野,并泛入淮河、泗水。梁山一带水淹达二十余年之久,西汉武帝曾有诗作,

东汉明帝时期,著名水利专家王景将黄河与汴河分流,帮助济水开通入海渠道,经过大野泽直驱大海,同时受益的还有濮水、洪水(河流名)、汶水等支流,几条水都汇入大野泽而进海,这些河流极大丰富了大野泽的蓄水量。

经过历朝历代的不断经营,大野泽的水路交通成网,到了北魏时期,著名地理学者郦道元在《水经注·济水二》中记载,“鉅野湖泽广大,南通洙泗,北连清济”。

尽管后来济水已经萎靡断流,大野泽失去水源补充,但到了盛唐时期,大野泽仍是“南北三百里,东西百余里”的巨大水域,不过距离北宋时期“港汊纵横数千条、四方周围八百里”的水泊梁山,还有不少差距,而且此时的梁山与水泊也没有什么直接联系。

山与泊,见面了。

此后在天灾人祸的共同作用下,黄河再也没有回到之前的平稳,五代时期各个割据势力把黄河作为军事工具,采取人为决口的极端方式,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全然不顾地方百姓死活,这加剧了黄河以及社会的不稳定性。最严重的一次是在后晋开运元年(944),《新五代史·晋本纪》载“六月丙辰,河决滑州,环梁山,入于汶、济”,黄河在滑州(今河南安阳滑县一带)决口。

那年的水患波及汴、曹、濮、单、郓等五州区域,直接导致了洪水“环梁山,合于汶水”,水泊梁山之势基本形成。而“梁山泊”一词,却出现于《资治通鉴》中记载,在显德六年(960)二月,周世宗“命步军都指挥使袁彦浚五丈渠东过曹、济、梁山泊,以通青、郓之漕。”袁彦奉命在滑、亳等地征召了丁夫数千人,五丈渠(广济河)终于疏浚,使济水与梁山泊之间的通道重新打开,梁山泊成为由泄洪区变身为漕运的中心。

实际上,从北宋熙宁十年(1077)直至大金大定二十年(1180),黄河连年决口,不管怎样,变身为梁山泊的大野泽,仍然坚强地承担着泄洪缓冲的重要作用,而它的蓄水量也越来越多。梁山泊的水势达到极盛,终于有了“方圆八百里”的规模。

逼上梁山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明代施耐庵先生的小说《水浒传》第十一回,说的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走投无路,从一个公务员落草为寇,终于上了梁山入伙,因此,“逼上梁山”成为百般无奈被迫做事的代名词。

其实,水泊梁山及其周边区域,作为黄河水患的缓冲,是付出了极大代价的。

村野小民的生活状况,岂是“钟鸣鼎食之家”所能看懂的?梁山泊地区在社会名流们的眼中,不异于穷山恶水,是个盗匪响马刁民遍布的地方。实际上,当地百姓的生活状况多受黄河频繁决堤的影响,生存恶劣,民风彪悍,既然没有良田可供生产生活,没有朝廷政策给予抚恤支持,那么只有饮酒作乐、拦路抢劫,被“逼上梁山”自谋出路,这才能实现人生价值吧。

如何从根本上消除隐患呢,司马光在《涑水纪闻》中记载了当时流传的一个笑话,有人建议“拗相公”王安石,

王安石眼前一亮,如此以来不仅可获良田千万,更可消除地方治安隐患,但是梁山泊八百里的积水如何处理?那个人说,这好办,在梁山泊旁边,再挖个大池子放水也就是了。

天灾人祸,民不聊生,官府无能,盗匪成患,著名的宋江三十六人团伙,就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

宋江团伙,最早不过是一群渔民、农民的集合,三十六个人确实也不足以引起朝廷的重视,而实际上宋江起义的三年间,他们大部分时间处于流动状态,相当于流寇,而不是在水泊梁山坐地生根,即使后来一度攻陷了十余座州府县城,也是抢完了就跑,甚至用船载着抢来的财物,往南边继续开创事业,就是这样一帮人,最终在海州地方军队不过千余人的清缴下,很快灰飞烟灭了。

无论怎样,施耐庵先生的小说绝非空穴来风,我们可以确定的是,

第二梁山一带确实是治安状况很差,

第三宋江出于梁山水泊却又没把那里作为根据地看待。

然而

正史记载大约是这样的——

北宋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有宋江聚众在梁山泊(故址在今山东梁山、东平、平阴等地间)史载最初只有三十六人起义,后来这股力量逐渐壮大。

《东都事略·侯蒙传》载,

《宋史·张叔夜传》载,

河朔指的是今天黄河以北的广大平原地区,按照《宋史·地理志》的说法,

发起自梁山的宋江势力,能够仅凭三十六个人,就可以纵横河朔一千公里的平原,京东路(“路”是宋代行政单位,北宋时京东路分东、西两路,治所分属今天的山东青州、河南商丘)的官兵不能抗击其锋芒。三十六个响马,追着朝廷数万正规大军跑,这实在是难以想象的情景。

张叔夜没有按照朝廷诏命对宋江怀柔,而是采取了强硬的措施。宋江这一支疯狂的势力,实际上是一群没有根基的流寇,他们一路南下,边打边走,边走边抢,终于在张知州的手中走到尽头。

张叔夜是个很有才干的人,他没有被之前传闻的宋江势力在河朔地区的“战例”吓住,而是采取知己知彼的策略,安排“间人”探听情况,最后发现宋江只有铁船十余支,算来也没多少人,船上还装着沿途抢来的财货物资。可以想象知州大人听到这个消息的表情,一定是几乎要笑出声来,拍着大腿道高呼“大事济矣!”

宋江起义从宣和元年(1119)至宣和三年(1121),前后历时三年余。

从这些记载可以推知,宋江为首的这支起义军,人数不多,却有些战斗力,并且在民众中很有基础。至于小说中的宋江征讨方腊一事,史实是方腊于宣和二年(1120)十月起事,次年四月被北宋军队剿灭,方腊等三十九头领被俘,后于八月二十四日方腊在汴京被处极刑。可见方腊在宋江势力南下之前,已被北宋朝廷剿灭,所谓“宋江征方腊”为历史演义,这在《东都事略·徽宗纪》以及北宋将军《折可存墓志》中均可印证。

明崇祯十五年(1642),崇祯帝苦于各地民众起义不断,传旨严禁《水浒传》刊行流传民间,对梁山“勒石清地”,至此梁山宋江山寨不复存在。

….

关于作者: yun

宋江起义是真实事件吗(宋江起义三十六人名字)的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