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答案胶囊

水雉(鸻形目水雉科)

水雉鸻形目水雉科

水雉(学名Hydrophasianus chirurgus),是水雉科的一种。在台湾多栖息于菱角田间,俗称菱角鸟。水雉是鸻形目水雉科的一种中小型鸟类,分布于中国南方、南亚次大陆及东南亚等地区。模式产地:菲律宾吕宋岛。水雉生活在热带及亚热带的开放性湿地中,主要为淡水湖沼。因其有细长的脚爪,能轻步行走于睡莲、荷花、菱角、芡实等浮叶植物上,且体态优美,羽色艳丽,被美称为“凌波仙子”。

拉丁学名

Hydrophasianus chirurgus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鸟纲 Aves

鸻形目 Charadriiformes

水雉科 Jacanidae

水雉属 Hydrophasianus

水雉 H. chirurgus

中文学名

水雉

中文别名

鸡尾水雉、长尾水雉

英文名

Pheasant-tailed Jacana

二名法

Hydrophasianuschirurgus

形态特征

水雉

水雉的夏羽头、颏、喉和前颈白色。后颈金黄色。枕黑色,往两侧延伸成一条黑线,沿颈侧而下与胸部黑色相连,将前颈白色和后颈金黄色截然分开。背、肩棕褐色,具紫色光泽。腰、尾上覆羽和尾黑色。翅上覆羽白色,第一和第二枚初级飞羽黑色,第2枚在内侧基部有一小白点,第3枚也为黑色,但内侧大部已变为白色。从此往内白色越来越大,仅羽尖残留黑色,到内侧次级飞羽则全为白色。下体棕褐色。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4枚中央尾羽特形延长,且向下弯曲。

虹膜褐色,嘴蓝灰色,尖端缀有绿色,跗跖和趾淡绿色。冬羽头顶和后颈黑褐色,具白色眉纹,颈侧具黄色纵带,一条粗的黑褐色过眼纹沿颈侧黄色纵带前面而下,与宽阔的黑褐色胸带相连。其余下体白色,尾短。上体较夏羽为淡,呈绿褐色或灰褐色。飞羽同夏羽,外侧和内侧翅覆羽白色,中间翅覆羽具淡褐色横斑。

虹膜淡黄色,嘴黄色,尖端褐色。脚、趾暗绿色至暗铅色。幼鸟似非繁殖期成鸟,但颈无黄色纵纹。大小量度为:体长310—580毫米,嘴峰26—30毫米;翅190—240毫米,尾(夏羽)190—376毫米和110—117毫米(冬羽)。跗跖45—59毫米。

栖息环境

栖息于富有挺水植物和漂浮植物的淡水湖泊、池塘和沼泽地带。

分布范围

水雉在中国分布于云南、四川、广西、广东、福建、浙江、江苏、江西、湖南、湖北、香港、台湾和海南岛等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省区,有时也向北扩展到山西、河南、河北等省。在国外分布于印度、缅甸、泰国、马来半岛、中南半岛、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

生活习性

水雉栖息于富有挺水植物和飘浮植物的淡水湖泊、池塘和沼泽地带。单独或成小群活动,冬季有时也集成大群。性活泼,善行走,行走时步履轻盈,能在飘浮于水面的百合、莲、菱角等水生植物上来回奔走和停息。也善游泳和潜水,游泳时头尾上扬;露出水面甚高。有时也潜行于水底或沿水面飞行。鸣声似猫样的“喵喵”声。

水雉以昆虫、虾、软体动物、甲壳类等小型无脊推动物和水生植物为食。

生育繁殖

水雉

繁殖期4-9月。一雌多雄制,雄鸟常为争偶而殴斗。通常营巢于莲叶、百合叶、水仙花叶以及大型浮草上。巢较小而薄,呈盘状,主要由干草叶和草茎构成。每窝产卵4枚,卵为梨形,颜色变化较大,有绿褐色、黄铜色、橄榄褐色到深紫栗色、极富光泽,大小为33-40mm×26-29mm,平均36mm×27mm。孵卵由雄鸟承担,在一个繁殖季节雌鸟有时可产卵10窝以上,分别由不同的雄鸟孵化,卵化期26天。

保护级别

2000年8月1日以国家林业局令第7号发布实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1]

参考资料

1.水雉·崇明鸟类图库

….

关于作者: yun

水雉(鸻形目水雉科)的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