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答案胶囊

并(汉语汉字)

汉语汉字

并(拼音:bìng、bīng),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并”的异体较多,常见的有“〔⿰亻并〕(以下作‘倂’)”“〔⿱丷亚〕(以下作‘并1’)”“竝”,其中“竝”是“并1”的古文。“并”最早见于甲骨文,指合在一起,如吞并、兼并、归并。旧时还可写作“倂”,但不写作“并1(竝)”。

“并1(竝)”亦始见于甲骨文,指并列、平排,如并蒂莲、并肩、并驾齐驱。又用于表示两件以上的事情一起进行,如相提并论;又用来表示平列或进一层,用作连词。这些地方不作“并”。《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把“〔⿰亻并〕”“〔⿱丷亚〕”“竝”作为“并”的异体字。以上义项均读bìng。“并”又读bīng,是太原市别称,因为太原市地处古代并州故地。

并与竝古音不同,“并”是清声母,“竝”是浊声母,用为音韵学声纽代表字,中古音韵三十六字母表和《广韵》声类中的“竝”,不宜改为“并”。

拼音

bìng/bīng

五笔

UAJ

仓颉

TT

字级

一级

平水韵

去声二十四敬、上声二十三梗、上声二十四迥,下平八庚

名称

部 首

部外笔画

4

四角号码

80441

总笔画数

6

Unicode

CJK统一汉字:U 5E76

笔顺编号

431132

造字法

指事字

异体字

*並、*併、*竝、幷、𠀤、𡘋、𠊧

注音

ㄅㄧㄥˋ/ㄅㄧㄥ

郑码

UAE

字源演变

演变流程图

“并”“倂”与“并1”“竝”这两组字古音不同,现代读音相同。“竝”是“并1”的初文。“并”与“竝”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但有所区别:“并”是会意兼指事字,字形像在腿部把两个人连绑在一起,表示把两个或几个物体合并成一个;“竝”的字形则是并排站立的两个人,表示并列,并行。其人形是正面的。

发展到小篆,“并”字的形体讹变为从开(jiān),许慎就以从开声为释,并训其本义为“相从”。汉代隶变,人形渐失,后已完全看不出从二“人”相连并了。“竝”的小篆则人站立的地面分成两段;后两“立”连在一起写成“并1”。

“倂”是后期分化而来的增旁字,从“人”声“并”。“并”也表意,表示人并列在一起。

现代汉字整理时,“竝(并1)”、“倂”均作为“并”的异体字被淘汰。在古文字中,二“大”相连为“竝”,二“人”相连为“并”,二字音义相关而略别。在古文献中,“竝”与“倂”,还有“并”,或通或分,关系复杂。其间存在着同源、古今、正异、繁简、通假诸多交杂纠结的关系,仍需学术界进一步研究整理,以利于应用。

详细释义

拼音

词性

释义

例句

bìng

动词

合在一起。

把三个组并成两个。

《韩非子·有度》:荆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平排着。

《诗经·齐风·还》:并驱从两狼兮。

〈文言〉同。

嵇赓《卜疑》:行与世巽,心与俗并。

〈文言〉屏住,抑止。

《吕氏春秋·论威》:并气专精,心无有虑。

〈文言〉相等;匹敌。

《荀子·儒效》:俄而并乎尧禹。[2]

〈文言〉如同;相似。

元稹《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是非浑并漆。

〈文言〉通“屏”、“摒”(bǐng)。摒除;抛弃。

《庄子·天运》:至贵,毖爵并。郭庆藩集释:“并,除弃之谓也。”

〈文言〉聚。

《后汉书·张衡传》:鱼矜嶙而并凌兮,鸟登木而失条。李贤注:“并,犹聚也。”

形容词

〈文言〉专一。

《荀子·儒效》:并一而不二,所以成积也。

〈文言〉中医术语。盛实。

《素问·生气通天论》:并乃狂。王冰注:“并,谓盛实也。”

〈文言〉中医术语。气交通。

《素问·生气通天论》: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医弗为。王冰注:“并,谓气交通也。”

副词

表示不同的事物同时存在,不同的事情同时进行。

用在否定词前面加强否定的语气,强调说明事实不是对方所说的或一般认为的那样。

《儒林外史》第五回:每日四五个医生用药,都是人参、附子,并不见效。

表示范围,相当于“皆”、“都”。

《诗经·小雅·宾之初筵》:既醉而出,并受其福。

连词

用于连接并列的动词、形容词等,表示几个动作同时进行或几种性质同时存在。

会上热烈讨论并一致通过了这个计划。

用在复句后一个分句里,表示更近一层意思。

他被评为先进生产者并出席了先进生产者经验交流会。

介词

〈文言〉用法与“连”相同(常跟“而、亦”呼应)。

《聊斋志异·促织》:杖至百,两股间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

Bīng

名词

地名。相传治洪水,分天下为九州。并州为九州之一,其地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正定县和山西省大同市、太原市一带。

《周礼·职方氏》:正北曰并州。

bàn

非语素字

【同并】古县名。今丞南省勤是。

《汉书·地理志上》:“牂柯郡……县十七:……同并。"颜师古注引应劭曰:“故回并邑。并音伴。”

bàng

动词

通“傍”。

《列子·黄帝》:使弟子并流而承之。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八】【从部】府盈切(bìng)

相从也。从从开(jiān)声。一曰从持二为并。〖译:并,相跟随。从从,开声。另一义说,“从”持握着“二”为并。〗

【卷十】【竝部】蒲迥切(bìng)

倂也。从二立。凡竝之属皆从竝。〖译:竝,并肩而立。由两个立字会意。大凡竝的部属都从竝。〗

说文解字注

相从也。从旧作从。今正。合也。兼也。

从从。开声。府盈切。十一部。

一曰从持二干为𢆙。干旧夺。今依韵会本补。上言形声。此言会意。干,经典用为竿。如孑孑干旄是也。二人持二竿。是人持一竿。并合之意。或曰。当出?篆。解云:?或从人。人持二干为?。人持二干为?者,犹又持二禾为兼也。俗并字之所本也。汉隷作并。

倂也。人部倂下曰:竝也。二篆为转注。郑注礼经古文竝今文多作倂。是二字音义皆同之故也。古书亦多用为傍字者。傍、附也。

从二立。蒲迥切,十一部。

广韵

府盈切,平清帮‖并声耕部

并,合也。亦州名,舜分兾州为幽州、并州,春秋时为晋国,后属赵,秦为太原郡,魏复置并州。又姓,出《姓苑》。府盈切。四。

𢌿政切,去劲帮‖并声耕部

并,专也。

蒲迥切,上迥竝‖竝声耕部

竝,比也。蒲迥切。四。

康熙字典

【寅集下】【干部】并·康熙笔画:8·部外笔画:5

《唐韵》府盈切。《集韵》《韵会》卑盈切。《正韵》补明切,竝饼平声。《说文》本作𢆙。从二人,开声。一曰从持二干为𢆙。隷作并。相从也。《周礼·冬官考工记》舆人为车。凡居材大与小无并。注:并谓偏邪相就也。

又《广韵》:并,合也。谢灵运《初去郡诗》:庐园当严栖,卑位代躬耕。顾己虽自许,心迹犹未并。

又《玉篇》:并,兼也。同也。

又州名。《书·舜典》:肇十有二州。注:舜分冀州为幽州,并州。《广韵》:春秋时为晋国,後属赵,秦为太原郡,魏复置并州。《韵会》:唐为太原府。

又姓。《广韵》出《姓苑》。《万姓统谱》:并韶有文藻,吏部以并姓无先贤,下其选格。

又《广韵》《集韵》《韵会》卑正切。《正韵》:陂病切,竝饼去声。《广韵》:并,专也。《礼·檀弓》:赵文子曰:阳处父行并植於国。注:并,犹专也。谓刚而专己。《释文》:并,必正反。

又与倂同。《集韵》:倂,或省作并。贾谊《过秦论》:并吞八荒。谢灵运《拟邺中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又《韵会》:与偋通。《庄子·天运篇》:至贵国爵并焉。注:并,弃除也。

又叶卑阳切,音旁。《张籍·祭韩愈诗》:偶有贾秀士,来兹亦同并。移船入南溪,东西纵篙桹。𢆙字原作从下开。

【午集下】【立字部】竝·康熙笔画:10·部外笔画:5

《广韵》蒲迥切。《集韵》《正韵》部迥切,竝音倂。《类篇》:倂也,比也,皆也,偕也。《书·立政》:以竝受此丕丕基。《诗·齐风》:竝驱从两肩兮。《礼·礼运》:圣人参於天地,竝於鬼神。

又《类篇》蒲浪切,傍去声。近也。《晋书·百官志》:侍中中常侍得入禁中,散骑竝乘舆车。

又连也。《史记·大宛传》:竝南山。《前汉·郊祀志》:北竝勃海。

又《类篇》:部满切,读如伴。《前汉·地理志》:牂柯郡属县。注:竝,音伴。亦作并。

【子集上】【一部】并·康熙笔画:8·部外笔画:7

《集韵》竝,隷作并。[3]

参考资料

1.并的解释·在线汉语字典

2.并的笔顺拼音及解释·智慧山

3.并·汉典

….

关于作者: yun

并(汉语汉字)的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