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综合知识

不仕无义(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1),以杖荷蓧(2)。

>不仕无义(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3),孰为夫子?”植其杖(4)而芸(5)。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6)而食(7)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8)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9)。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丈人:对老年男子的尊称,类似词语如“老丈”。

(2)蓧(diào):当时的一种除草工具。

(3)四体:双手双足;以此代身体。四体不勤:四肢不勤快,手脚不灵便。五谷:通常指稻、黍(shǔ)、稷、麦、菽(shū)。五谷不分:五谷不能区分,眼神不明。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两句是老人说自己年老体衰,有点自嘲的味道,为后面说自己不知谁是夫子做铺垫。这样说,一方面是因为老人上年纪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隐居不想过问世事。做为一名隐者断不会上来就讽刺别人,而以子路的性格也不会允许别人嘲讽自己或者孔子。

(4)植:立,树立。植其杖:把拐杖立在(地上)。

(5)芸:通“耘”,除掉杂草。

(6)黍:黄米。黄米产量比主粮小米的收获量小,算是比较珍贵的主食。为黍:做黄米饭。

杀鸡为黍:杀鸡做黄米饭。能用鸡和黄米饭招待路人,表明了丈人的家境和身份不是普通人。

(7)食(sì):拿东西给人吃。

(8)反:通“返”,返回。

(9)伦:伦理。大伦:大的伦理。通常的伦理是指人与人之间的,而孔学认为人与社会之间的伦理才是最大的伦理,即人生活于社会,享受了社会发展的成果,就应该为社会的发展承担责任,作出贡献。

这一章的内容不少,重点则是最后面子贡的一段话。这段话首先对隐者进行批评,并借此明确了君子出仕的意义和原则。

隐者的最大问题是“存小节而废大义”(著者自语),虽然做到了洁身自好但却荒废了大的社会伦理,推卸了所应肩负的社会道义和责任。这一点不仅是避世自修者的最大问题,很多为了修身而修身的人也会陷入这个境地。

孔子认为,君子以推行大道于天下为己任,推行大道所遵循的原则就是履行个人肩负的社会道义,即“行义已达其道”(第16?11章),而履行社会道义的最佳途径就是出仕为政,因为为政者掌握的是公权力,可以更便利地改变现实社会,同时也是社会的表率。寻找有道君主和适当的机会,出仕为政,进而履行社会道义,最终实现天下有道,这是孔子规划并努力践行的路线。当然,沿着这条路线,最终可以实现了个人的理想和价值。

本章是对孔子在第15?29章讲过“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进一步阐述,可参互理解。

子路跟随着(孔子)却远落在后面,碰到一个老人,用拐杖挑着蓧。

子路问道:“您看见我的老师吗?”

老头说:“(我老了,)四肢不勤快,五谷不能区分,谁是你的老师?”说完,便把拐杖树立(在地上)去锄草。

子路拱手站着。

(老人)留下子路(到他家)住宿,杀鸡、做黄米饭给子路吃,又叫他两个儿子出来相见。

第二天,子路赶上了(孔子),并汇报了这件事。

孔子说:“这是位隐士。”叫子路返回去再看看他。(子路)到了那里,(老人)却走了。

子路说:“不出仕为政是不符合道义的。长幼间的礼节,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道义,怎么能废弃呢?原想洁身自好,反而乱了大的伦理。君子出仕为政,是为了履行自己所肩负的社会道义的。大道之所以得不到推行,(由此)就已经知道了。”

….

关于作者: yun

不仕无义(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的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