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吉尔是德国著名科学家,同时又是一位科普作家,他善于用写童话的笔调来介绍各种自然科学,这种写法深受小朋友的喜爱。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根据柏吉尔《乌拉波拉故事集》中的故事改写的课文——《琥珀》。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课文的笔记内容吧!
琥珀笔记整理
一、关注课题,了解琥珀,学会提问题
1.联系字理,识记“琥珀”,王字旁的字,通常与美玉有关。如“珍珠、玛瑙、珊瑚”,由此可知琥珀是非常珍贵、稀有的。
2.根据课题,提问题。
了解了关于“琥珀”的这些知识,你还想知道些什么?交流,整理和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如:“课文围绕琥珀会写些什么呢?琥珀是怎么形成的?”等等。
二、指导识字写字,让基础更扎实
1.识记生字。“渗、埋、拭、嗡、俯、脂、澎、湃”都是形声字,可归类学习,注意“脂”在生活中容易读成第三声,顺口溜识记:一月七日。“扎”的两个音“zhā”和“zā”容易混淆,可以通过组词辨析。
2.写字指导。“番”字上面的“釆”部学生容易写成“采”,“辣”字的“辛字旁”,竖变成竖撇,“餐”字笔画较多,上面部分带学生书写。
三、传授方法,整体把握,概括故事内容
课文围绕琥珀写了哪些内容呢?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有同学自己解决了吗?
汇报交流,点拨方法:
1.抓关键词概括内容。
这个故事中有很多表示时间的词,请你画一画。(“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夏日、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
这些时间的词让你感受到什么?
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什么呢?我们来看看这句话:
又是几千年过去了,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
交流,教师小结:课文的第1至12自然段实际上就是写了松脂球是怎么形成的,松脂球又是怎样变成琥珀的,我们把这12个自然段归为第一部分。
2.接下来作者又写了什么呢?
交流,教师小结:第13至17自然段写了渔民和儿子父子发现琥珀,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这块琥珀的样子和科学价值。
把这三个内容连起来说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研读感悟,读懂故事,体会生动语言
(一)学习第一部分,清晰琥珀形成的过程,体会文章语言的生动、形象。
1.松脂球是怎么形成的?(第1至第9自然段)
(1)找出描写太阳和松脂的句子。
指导朗读:语调轻缓,读出环境的美好。
(2)这个时候苍蝇和蜘蛛在干什么呢?
请你圈一圈描写苍蝇动作的词,从这些动词中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苍蝇?(开心、可爱……)
“……快乐地飞舞”,是拟人的写法。
指导朗读:语调轻快,读出苍蝇的开心……
你又看到了一只怎样的蜘蛛?(小心、紧张……)
指导朗读:语速放缓,读出蜘蛛的小心……
(3)它们是怎样被包裹在松脂球里的呢?
抓住“黄色的泪珠”体会作者用词的形象性。
小结:现在我们知道了,这个松脂球的形成需要的条件是:夏日、松脂、苍蝇、蜘蛛。
2.松脂球变成琥珀又需要哪些条件呢?
读一读第10至12自然段,想一想,划出相关句子。交流小结:
(1)漫长时间。“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又是几千年过去了”。
(2)地壳运动。“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
(3)泥沙淹没。“那些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
3.根据板书,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
4.课文后面的“阅读链接”也向我们讲解了琥珀的形成,对比读一读,体会它们在表达上的不同。
(课文是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琥珀形成过程,表达通俗生动,有趣易懂。“阅读链接”选文则以说明文的形式对琥珀形成的过程予以介绍,表达严谨平实,凸显了说明文的科学性。)
(二)学习第二部分,了解琥珀的发现。
这块琥珀是怎么被发现的呢?自由读第13至17自然段。
1.地点:海边
琥珀经过海陆变迁被海水冲刷掩埋在泥沙中,所以最后被发现的地点是在海边。
2.人物:父子
孩子的一“踩”一“挖”,父亲的一“问”一“接”,父子间的对话,简洁地写出了琥珀的发现。
(三)学习第三部分,知道琥珀的样子和科学价值。
1.这块琥珀是怎样的?
(1)自由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画出相关句子。
(2)读句子,想象画面。
(3)出示琥珀图片,再读句子。
2.这块琥珀有什么科学价值呢?
“推测”是什么意思?(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已经知道的事情就是推测的依据。出示课后第三题:联系琥珀形成的过程,说说推测的依据。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篇课文的课堂笔记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