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答案胶囊

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2022-2023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试卷 答案(更新中)考卷答案

浏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注意事项:考试时量:75分钟,满分:100分。考试形式:闭卷。本试题卷共6页,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均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选项标号涂黑,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陶寺遗址发现于山西襄汾陶寺村南,距今4300-4000年,是中原龙山文化代表性遗址,该遗址发现墓地有一千多座,可以分为大、中、小型,墓葬呈现出鲜明的等级分化,大墓墓主使用木棺,棺内撒朱砂,随葬品精美丰富;小墓随葬品很少,有的甚至一无所有。由此推断
A.阶级阶层分化比较明显 B.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建立
C.“家天下”局面的形成 D.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结合
2.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复礼”还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这反映出,当时
A.政治构想都具有创新性质 B.政治意识由重天命转向重人事
C.完成了社会秩序的新建构 D.神学迷信观念已经基本被扫除
3.实现统一后,秦朝继续向周边的匈奴、越族地区用兵,并迁徒了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许多移民在当地扎根落户。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有利于边疆开发和民族交融 B.激化了秦朝的社会矛盾
C.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 D.促进中央集权国家创立
4.对以下两幅魏晋壁画解读合理的是
A.经济重心南移 B.农业生产恢复
C.民族交融加强 D.社会分工扩大
5.政事堂制度是唐代议政制度。唐初,政事堂设在门下省,后迁至中书省,三省长官在此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政事堂的变化有利于
A.加强中央集权 B.分割宰相权力
C.提高行政效率 D.避免决策失误
6.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唐代僧人编撰的经典,经文有云:“哀哀父母,生我劬(qú)劳。昊天之恩,岂能不报。”这一现象表明
A.佛教思想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B.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伦理相结合
C.中国传统道德经丝绸之路外传 D.宣扬孝道成为佛经的主要内容
7.赵国胤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再也未发生藩镇割据,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A.文官取代武将为地方长官 B.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削减地方节度使的权力 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8.元代加强了对疆域的有效管理,其中管辖台湾(当时叫琉球)的机构是
A.宜慰司 B.宣政院 C.北庭都元帅府 D.澎湖巡检司
9.宋代城市居民的消费选择丰富多样,人们的娱乐方式也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上述现象出现的社会根源在于
A.商品经济的繁荣 B.城市人口的增加
C.商业政策的调整 D.文学艺术的发展
10.“理学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以下言论中不符合该观点的是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B.“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C.“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D.“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
11.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A.加强君权是政治变革之重 B.强干弱枝是政治改革之魂
C.提高行政效率是改革之本 D.弥合君相矛盾是稳定之基
12.以下史实的共同历史影响是
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朝在台湾建制
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清初在东南沿海抗清的郑成功打败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 郑成功后代割据台湾;清政府打败郑氏军队,台湾归入清朝版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A.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 B.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C.维护了祖国领土完整 D.实现了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13.一段时间里,清末官员奕山上奏,“必须仿制夷式样,庶堪与该夷对敌”;清末书法家、学者包世臣指出,“英夷之长技一在船只坚固,一在火器精巧”;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由此可见,当时中国
A.向西方学习成为社会共识 B.重新掀起西学东渐的浪潮
C.面对鸦片战争冲击的反应 D.传统经世致用思想被颠覆
14.“清廷的藩属丧失殆尽”“中国作为传统东亚秩序中心的角色进一步瓦解”“中国有志之士认识到要使中国强大起来,就必须在政治体制上改弦更张”。以上评论针对的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B.中法战争的影响
C.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
15.1963年董必武畅游嘉兴南湖,回忆起四十二年前的往事,挥笔提联:“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股股雷。”这一历史事件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B.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C.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形成 D.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16.20世纪20年代,中国321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这一道路始于
A.中共一大的召开 B.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C.南昌起义的爆发 D.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17.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在其著作中说:“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场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且夕的战斗。”这场“战斗”指的是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土地革命 D.红军长征
18.开启中华民族14年反抗日本侵略者的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华北事变 D.卢沟桥事变
19.2020年上映的电影《八佰》,展现了谢晋元率部坚守上海四行仓库的事迹,该电影艺术创作源于抗日战争中的
A.淞泸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枣宜会战
20.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战争研究》执行主编荣维木曾指出:中国西部的偏远乡村一直处于十分闭塞的状态。抗战爆发后,社会动员深入到基层,使百姓开阔了眼界,妇女的地位得以提高。据此,荣维木主要强调
A.西部乡村成为日军侵华的重点 B.全民族抗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C.抗战使中国农村结构发生剧变 D.抗日战争促进中华民族的觉醒
21.1946-1948年,华北和东北解放区有200多万人参军;山东有约580多万人、冀中有480多万人随解放军出征,抬担架、送粮草、运弹药、救伤员。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321善于革命的宣传 B.国民党反动派统治腐败
C.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 D.三大战役取得决定胜利
22.早在1941年,为了尽可能多地争取和团结广大的国际朋友,周恩来明确提出:“干革命的人越多越好,为了团结更多的人,思想上可以‘求同存异’”。在新中国初期的对外交往中,为团结更多国际朋友,明确提出该思想的国际会议是
A.中印会谈 B.日内瓦会议 C.中缅会谈 D.亚非会议
23.1958年,毛泽东写道:“由此看来,我国赶上英美不需要从前所想的那样长的时间了,二十五年或者更多一点时间也就够了。”这一判断导致了
A.“一五”计划制定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文化大革命爆发
24.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个“新的发展时期”是指
A.全面对外开放新时期 B.推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时期
C.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时期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
25.习jp总sj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习jp总sj在此主张
A.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 B.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C.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D.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二、非选择题(答案均须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对应的题号位置上。本题3个小题,共50分)
26.(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及其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为封建帝国找到更为适用的政治理论。……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宋代,理学家们通过对所控制的科举制度进行改革,将科举考试的内容逐渐收缩到儒家学说的核心上来。与之相配合,注重蒙学教育的教材和读物的编写,通过儿童时期特有的认知特点,将儒家价值观念传播提前至儿童时期。更难得的是,宋代注重族规家训的编纂,士大夫为了使家庭,家族得到长久地延续,运用儒家三纲五常规范族人、家人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习惯,将儒学的原则和制度渗透到民众的生活中,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和社会化
——摘编自《浅析宋代儒学社会化的新途径》
材料三:黄宗羲在全面批判君主专制种种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社会改革理想,表现了思想创新的理论勇气,特别是他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重要政治命题,这一命题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天下”是人民共有的,而非君王一家一姓所私有;二是天下大事应由人民当家作主,而不应由君王一人垄断;三是君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君由民推选出来为天下兴利除害,因而必须尽心尽力为民服务
——摘编自吴光《黄宗羲的社会批判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儒学社会的表现。(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社会批判精神”的主要内容。(4分)
27.(17分)19世纪中期,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各阶级为了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幸福,作出了巨大的努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40年,中国以“陈腐世界的道义原则”对抗英国“现代的社会”,最终英国的大炮轰掉了千年以来中国皇帝的权威,至成同年间(1851-1875年),面对“发捻交乘”的“心腹之患”,俄国“蚕食上国之志”带来的“肘腋之患”,英国“志在通商”带来的“肢体之患”,“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的洋货之患,清政府举步唯艰,著名学者辜鸿铭曾形容“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着)手”。
材料二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等
材料三:“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 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 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犹如“一丛病之躯”的原因。(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人物在探索国家出路上进行了哪些实践?他们的实践结局有何共同的局限性?(6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陈独秀是如何思考国家出路的?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近代中国人民学习西方、探索国家出路历程的趋势。(5分)
28.(15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9年同历史上的最高水平相比,工业总产值减少一半,其中重工业产值减少70%,轻工业减少30%,这一年钢产量仪15.8万吨,减少80%,煤3242万吨,减少48%,粮食为11318万吨,减少约25%,棉花为44.4万吨,减少约48%.
—一据王桧林《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经济困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为恢复国民经济采取的具体举措。(4分)
材料二:下图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图》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二中1957年、1984年和1993年三个峰值出现的推动
因素。(7分)
材料三:艰难困苦,玉汝于成,40年来,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使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
一一习jp: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经验有哪些?(4分)
2022年下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试卷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A B A C C B B D A D A C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C C B D D A A D C D B D B
二、非选择题(3个小题,共50分。评分时不要拘泥于文字表述,应酌情给分)
26.(18分)(1)影响: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或居于主导地位);(2分)有利于大一统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或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2分)构成了官僚集团的行为规范;(1分)促使封建政府关注百姓生计。(1分)
(2)表现:科举考试更加注重儒学内容;(2分)注重对儿童儒学价值观的培养;(2分)运用儒学思想规范家族和家庭;(2分)注重将儒学渗透到民众生活中去。(2分)
(3)内容:倡导社会变革,批判君主专制;(2分)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2分)
27.(17分)(1)原因:西方列强的入侵;(2分)君主专制依旧顽固,小农经济是主要的生产方式(受到冲击);(2分)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2分)
(2)实践: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4分)局限性: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未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分)
(3)出路:主张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的革新。(2分)趋势:从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再到思想文化,(2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趋势。(1分)
28.(15分)(1)举措:进行土地改革(或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2分)进行“银元之战”(或“米棉之战”,或稳定物价),统一财经。(2分)
(2)因素:1957年: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推动。(2分)1984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或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具体措施)(2分)1993年: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1分)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企改革和全方位对外开放等)(2分)
(3)经验:坚持实事求是;(2分)坚定不移地改革开放;坚持党的65;改革要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任答一点,记2分)

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2022-2023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db:内容2]

[db:内容2]

关于作者: yun

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2022-2023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试卷 答案(更新中)考卷答案的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