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答案胶囊

2023届辽宁省沈阳市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监测(一)历史试题(答案)试卷 答案(更新中)考卷答案

2023年沈阳市高中三年级教学质量监测(一)
历史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辽河流域具有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彩
陶器纹饰具有鲜明的大汶口文化因素;玉龙等玉器对良渚文化和陶寺文化均有不同
程度的影响;商代玉器中的代表性玉器一一玉雕龙,其块形和首部形象与红山文化
玉龙有着直接的承继关系。这有力的证明了
①红山文化的手工业发展水平领先全国 ②商王朝发源于辽河流域
③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④辽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之一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春秋时,齐桓公在“尊王攘夷”旗帜下救卫存燕,晋文公取得城濮之战的胜利,但
二人仍需邀请周王室派出使者参与会盟,方能正式成为当时天下的“霸主”。这…情
况说明了
A.周王室对于各诸侯国还具有很强的控制力
B.齐、晋与周王室同宗同源,需要王室支持
C.军事上的成功不足以支撑齐晋的霸主地位
D.“天下共主”的政治理念依然有一定影响
3.司马迁青年时即开始游历(路线①),后出使西南(路线②),前110年又随汉武帝
巡游(路线③)。图1为司马迁游历路线图,此图可以从侧面印证
A.汉武帝时江南经济已初步开发 B.汉代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C.《史记》作为信史的史学价值 D.两汉水路交通的高度发达
4.《唐六典》规定:“岁丰则出钱加时价而籴之,不熟则出粟减时价而粜之,谓之常平
仓。”由此可见,常平仓的设立旨在
A.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B.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C.提升民间赈济能力 D.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5.图2是辽宁省图书馆馆藏的古籍《学易记》,刊印于忽必烈中统元年,暨南宋景定元
年(公元1260年),此书反映了当时北方地区“易学”的研究状况,作者李简将张特立
(金朝)、程颐(北宋)、朱熹(南宋)、杨万里(南宋)等64位学者的观点集合于此
书中,由此可知
A.北方地区易学研究的理论水平较高
B.多民族政权并立没有阻断文化交流
C.程朱理学的官方哲学地位得到强化
D.宋元之交推行兼容并包的文化政策
6.表l是明清时期徽州地区乡约或家训的内容。据此可知当地
表l
记载 出处
“圣谕十六条首著敦孝悌以重人伦,良有以也。” 休宁古林黄氏《祠规》
“百姓无君臣之分,只有钱粮是奉君王的。……每年钱谷务先完粮,而后作别事。” 南关许余氏《家训》
“王法者,朝廷所设,以治吾民者也。……故为绅为士为民皆当畏法 绩溪梁安高氏《祖训》
A.出现了皇权的基层下渗 B.官府大力推广倡导乡约
C.完善了乡土成员的保障 D.实现了乡约与法律合流
7.图3是创作于1908年的漫画《立宪真相》,该漫画的主旨是
A.揭露清政府“预备立宪”的本质 B.呼吁向西方学习以挽救民族危亡
C.讽刺统治者在政策上的摇摆不定 D.表现“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性
8.刘仲敬在《民国记事本末》中谈到“晚清财政混乱,新政无不劫贫济富,故民变大
兴,多以思旧制而恶新政,本非反满……民国初年军费膨胀,各省截流地丁,洪宪
后历届政府无从染指,以而治乱之事难以归治”,据此可知作者认为
A.军阀混战割据加剧了民国初年的军费膨胀
B.财政混乱是近代中国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
C.中央政府不作为引发了执政危机
D.民智未开导致了民主革命的失败
9.1926年8月,瞿秋白在题为《国民革命之农民问题》的讲演中提出,必须将“耕地农有”
“武装农民”“农民参加政权”这三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解决农民问题。这可以看作是
A.对中国特色革命理论的探索 B.对北伐战争的配合
C.对古代传统文化的继承吸收 D.对外来经验的借鉴
10.表2为上海市1950年4-8月部分行业产销量变化表,表中各行业产销量的增长得益于
A.国民经济的恢复 B.统一财经工作的完成
C.对工商业的调整 D.国营经济的主导作用
11.“政0公餐”是古代雅典城邦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它是城邦授予公民或外邦人的最
高荣誉之一。雅典法令中曾规定授予刺杀僭主者以终身公餐的资格,且这个资格可
以由长子世袭下去。此项规定体现了
A.城邦至上的原则 B.维护民主政治的决心
C.民众的尚武精神 D.公民身份限制被打破
12.1843年,美国旅行家和考古学家约翰·劳埃德·斯蒂芬斯在《尤卡坦纪闻》一书中
描述了位于尤卡坦半岛的古代金字塔遗址(图4),该遗址所属的文明
A.用当地特有的莎草制作纸张 B.王宫大门的标志性雕刻是人首飞牛
C.具有已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诗 D.知道“零”的概念并创造出20进制
1 3.恩格斯稃:《沦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中写道:“日益明显日益自觉地建立民族国家的趋向,是中世纪进步的最重要的杠杆之一”。下面关于民族国家说法正确的是
A.封君封臣制度是民族国家形成的基础
B.世俗权力强化阻碍了民族国家的建立
C.教会为民族国家形成提供强有力保障
D.深受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推动
14. 18世纪,英国造船业迅速发展,船只样式改进,舷侧火炮装备齐全,吨位超过420吨
的大型船只多达8.7%。据此分析,英国造船业的发展
A.主要满足与西班牙争霸的需要 B.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适应
C.始终处于世界第一的领先地位 D.体现了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
15.德国历史学家恩里希·马克斯在《现代的帝国主义思想》中写道:“这个世界变得更
为严酷,更为好战和更具专一性;与往昔不同的是,世界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整体,
所有一切都在这一整体中互相作用,互相影n向以及互相碰撞地冲突’’。这说明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最终形成 B.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C.各国政治经济不平衡明显加剧 D.第二次工业革命效果显著
16.美国康奈尔大学经济学教授埃斯瓦尔·普拉萨德在其2013年的著作《美元陷阱》中,
称美元是“嚣张的霸权’’,使美国得以“尽情享受由他国埋单的挥霍”。材料反映了
A.美元和黄金的挂钩造就了其霸权地位
B.美国在世界贸易体系中依旧掌握主动
C.美元霸权成为影响世界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
D.国际汇率大幅波动是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均为必做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材料一
材料二
《汉语大字典》中认为“学”的构意有两种:“古文字或从臼持爻以教膝下之子,或
从子学爻于大人膝前。”“爻”可以理解为与“数”有关的算筹。“冖”是房屋的样子;“臼”
是在“爻”的两边,是人两只手的样子;“攵”是人手持鞭子的象形,理解为击打、敲击;
“子”是幼儿的象形。
“教”字的形由三部分构成:子、攵和爻,上面已经解释了这三个部件的含义:“教”
在《说丈解字·教部》解释为“上所施下所效也。从支从孝。凡教之属皆从教。”
一庄轩《浅谈从汉字看中国古代教育特点》
材料三
希腊人有两个词表示教育,一是Agoge,一是Paideia。Agoge意为指引、约束、管
教。Paidia意为儿童运动或游戏。Paideia并不包括强迫儿童做些什么,而更多的是指导
儿童的自发活动,其中既包括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和培养,又包括儿童在活动中、
在受教育中,身心得到自然而和谐的发展,雅典人所理解的教育就是这样。
——李立国《古代希腊教育》
(l)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学”、“教”两字体现出的中国古代教育特点并结合所学
分析其意义。(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西方古代教育的差异。(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在孟德斯鸠的政治经济学论述中,商业精神与征服精神是一组核心概念。他认为,“商
业精神”的首要特质是和平:商业是交换活动,交换的本质是相互依赖,“一方以购入获利,另一方则以出售获利,一切联合均以相互需要为基础”。与之相反,“征服精神”是排外的、敌对的,是一方获利,另一方必然受损的“零和关系”。
在孟德斯鸠看来,“商业精神”有着天然的进步意义:首先,交往拓宽眼界,丰富知识。在这种意义上,“商业精神”就代表了启蒙。其次,知识的进步来源于交往的实践,技术以及航海技能的发展得益于航海实践,实践破除了迷信,带来了真知。再有,商业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而是诞生于逆境,并饱受折磨,而商业本身不仅助人摆脱逆境,塑造安全和丰裕的生存空间,而且也是一种限制政治权力的有效手段。
—摘编自张弛<孟德斯鸠论商业精神与征服精神》
(l)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德斯鸠“商业精神’’的进步意义。(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盂德斯鸠有关“商业精神”与“征服精神”产
生的时代背景及其思想核心。(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是英国历史学家奥兰多·费吉斯深入探索斯
大林时期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口述历史著作。但也有学者批评“书中俯拾即是的史实错误
比瓦隆布罗萨秋天的落叶还要多’’。以下为该著作中的部分史料内容:
(
受访者:
伊拉伊达·法伊韦索维奇。4岁时父母被送去古拉格劳改营。
访谈内容:
斯大林统治下的生活在精神上更为富足一一我们过得更为安宁、愉快。我们相信,如果勤勤恳恳地工作,生活将会变得更加美好……但我们认为,正在建造的社会足以保证每个人的温饱,只有和平,没有战争。
) (
受访者:
奥莉加·扎普里加耶娃。1918年出生于克里沃舍伊诺村。
访谈内容:
1 93 1和1932年的收成非常糟糕。然而,国家在1932至1933年的采购量,反而是1929和1 930两个丰收年的两倍多。生活在饥荒地区的高达7000万人,死亡人数无法计算,因为其中很多人的死亡并未登记在册。
)
(1)根据材料,说明两位受访者在斯大林执政时期的生活情况,并结合所学简析其
形成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上述材料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发展有何启示?(4分)
(3)你如何看待《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的史料价值。(4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历史上的全球化与“逆全球化”
发展阶段 标志事件
第一轮全球化 最早有记录的全球化始于中国汉朝的“丝绸之路”。但国外主流文献把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作为第一轮全球化的开端。
第二轮全球化 发轫于1 8世纪60年代的第一次工业或技术革命把全球化推向高潮,并被看作为第二轮全球化的起点。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终结了第二轮全球化。
第三轮全球化 由美国主导延续至今的第三轮全球化,萌发于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
“逆全球化”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 “逆全球化”浪潮开始涌现。
一一整理自万广华,朱美华《“逆全球化”:特征、起因与前瞻》
根据表格内容和所学知识,以全球化为话题展开论述,题目自拟,要求论证详实,线索清晰,条理清楚。
2023 年沈阳市高中三年级教学质量监测(一)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中华文明起源时期各遗存关系的掌握情况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材料中“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彩陶器纹饰具有大汶口文化因素,玉龙等玉器对良渚文化和陶寺文化有影响,商朝玉雕龙的形象与红山文化玉龙有着直接的承继关系”说明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对中华文明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辽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之一,③④正确。①材料中无法体现“领先全国”,故错误。 ②商王朝发源于黄河中下游,故错误。
2. 【答案】D 【解析】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下对于周王室还有一定的认同感,其政治符号的意义依然存在,因此D为正确选项。周王室已经无法有效控制各诸侯国的纷争,A 选项错误;晋国为姬姓诸侯国,齐国为姜姓,B选项错误;军事力量是霸主地位的基础和依靠,无法反映材料主旨,C 错误。
3. 【答案】C 【解析】 根据图片所示,司马迁一生多次游历,足迹遍布中国大江南北,联系所学可知,司马迁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为后来创作《史记》奠定坚实的基础,可以印证《史记》为何被后世评为“信史”,故选择 C;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始于魏晋时期的人口迁移,排除 A;司马迁的游历经历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 B;“高度发达”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 D。
4.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中《唐六典》关于常平仓丰年高价买,荒年低价卖的原则,结合所学可知,常平仓的设立对平抑粮价,保护小农经济,进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故选择 D;常平仓是利用价值规律调节粮食供应,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 A;常平仓制度不以盈利为目的,排除 B;常平仓属于政府行为,不属于民间赈济的范畴,故排除 C。
5、【答案】B 【解析】《学易记》是北方地区“易学”研究状况,而其中收藏了朱熹等南宋学者的观点,再结合此时阶段特征,多民族政权并立并未影响南北方的文化交流,故 B 正确;此书反映的是北方地区的“易学”研究状况,无法推断出南北方理论水平的高低,排除 A;材料无法反映出程朱理学的地位,排除 C;材料未涉及统治者对文化的态度和具体措施,排除 D。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察了学生对明清时期乡约家训特点的理解。材料中的三条家训或乡约中“圣谕十六条”“钱粮是奉君王的”“王法者,朝廷所设,以治吾民者也”均蕴含了对皇权的尊重与畏惧,说明了明清时期出现皇权的基层下渗,故选 A。材料中无法体现朝廷或官府的态度,故 B 错误;C 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无法体现乡约与“法律”的合流,故 D 错误。
7. 【答案】A 【解析】本题考察了学生对清末立宪的理解。漫画中官员一只船桨上写有“禁止开会”,另一只船桨上写有“催陈立宪意见”。体现出清政府一方面让官员给立宪提建议,一方面又禁止开会,揭露了清末新政假立宪真专制的本质,故选择 A。B、C、D 不符合漫画主旨。
8. 【答案】B 【解析】刘仲敬认为不论晚清时期还是民国时代,财政的匮乏始终是造成祸乱的起点,为了扩大税源而进行改革自然加大社会矛盾,这是社会动荡的原因所在,故而 B 正确;刘仲敬认为晚清的民变在于财政政策的盘剥,而民国改革困难的根源是在于其政治体制上的问题而非地方的掣肘因此 A、C 错误;D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9.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中瞿秋白强调的解决农民问题的要素,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瞿秋白的观点与后来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有很多相似之处。1926 年 8 月,中国尚处于国民革命后期,这说明早在大革命时期,中国321人已经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革命理论,故选择 A;材料内容与北伐战争的军事行动无关,排除 B; C、D 选项无法体现材料主旨。
10.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对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相应措施的考查。时空观念对解答本题作用明显,注意题中时间“1950 年”,A、B 两项都是在 1952 年,D 项是在 1956 年底。题中数据变化与 C 项有关,故正确答案为 C 项。
1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政0公餐是雅典城邦授予公民或外邦人的最高荣誉,甚至可以世袭,以此来加强民众对民主政治的认同感,体现了维护民主政治的决心,故选择 B;材料与城邦至上原则无关,排除 A;对刺杀僭主者的奖赏意在维护民主政治,并非崇尚武力,排除 C;政0公餐是一种特殊荣誉,可以授予外邦人,但不能改变其公民身份,排除 D。
12.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世界古代各文明成就的掌握情况。从材料中关键词“尤卡坦”“金字塔”,可知,该文明为玛雅文明,同时玛雅人知道“零”的概念并创造出 20 进制,故选择 D。“用当地特有的莎草制作纸张”的是埃及人;“王宫大门上的标志性雕刻是人首飞牛”的是亚述帝国; “具有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诗”的是苏美尔人,故 ABC 错误。
13、【答案】D 【解析】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传播自由平等思想,同时使个人对国家的忠诚度越来越超过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利于民族意识的觉醒,故选 D;封君封臣制度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不利于民族国家形成,排除 A;世俗权力的强化和教会势力的削弱,会推动民族国家形成,故排除 B、C。
14.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理解。材料中提出英国的造船业在 18 世纪迅速发展,吨位更大,装备更精良,结合英国 18 世纪成为殖民帝国的情况可知,此时英国造船业的发展有利于殖民统治和远洋航行,因此与本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适应,故 B 正确。18 世纪英国造船业的发展与西班牙争夺海上霸权关系较小,故 A 错误。C 选项中的“始终”一词,不符合史实;18 世纪并非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时期,故 D 错误。
15.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根据材料中“世界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整体”可直接得出正确答案,为 A 项。
16、【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可知,美元霸权已经威胁到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秩序的稳定,故选择 C;70 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使美国放弃金本位,美元不再和黄金挂钩,开始和石油捆绑,故排除 A;材料说的是美元的地位,是在货币金融领域,排除 B 选项;D 选项与题意不符。
二、非选择题:
17. 【评分细则】
(1)特点:孩童在大人的监督下学习;教育既教授知识又传授道德;注重言传身教;有一 定的惩戒性(或答强制性等也可得分)(任意 2 点 4 分)
意义:扩大教育的受众群体;有利于儒家思想的传承;有利于良好家风的形成;有利于构建基层治理体系;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农耕经济的发展。(任意 2 点 4 分)
(2)教育方式不同。(或答中国古代教育具有强制性;古希腊的教育注重指导学生自发活动。 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2 分) 教育理念不同。(或答中国古代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承、道德上的约束;古希腊的更注重培养 学生创造力、更尊重天性,以人为本。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2 分) 教育内容不同。(或答中国古代教育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古希腊的教学内容更多的涉及 自然科学知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2 分)
18. 【评分细则】
(1)意义:商业精神的首要特质是和平;商业行为促进各国人民交往,促进文化交流,互 通有无;商业实践破除迷信,带来真知,实现思想启蒙;商业精神是孕育自由的土壤,有利 于推动民主进程。(每点 2 分,任意 3 点给 6 分)
(2)时代背景:波旁王朝君主专制加强,对外扩张;重商主义盛行;法国资本主义发展, 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启蒙运动发展。(每点 2 分,任意 3 点给 6 分) 思想核心:理性主义(2 分)
19. 【评分细则】
(1)伊拉伊达·法伊韦索维奇在斯大林统治时期感受到了精神的富足(或答生活是充满希望的。)(1 分)
原因:斯大林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地位;维护了苏联的国家安全,赢得了相对和平的生活环境。(任答两个角度即可给 2 分)
奥莉加·扎普里加耶娃在斯大林统治时期感受到了疾病,饥饿与死亡,生活困苦。(1 分)
原因: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影响人们生活;在农业集体 化中采用强制手段,牺牲农民利益,挫伤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计划经济体制执行僵化,脱 离实际,造成了粮食危机。(任答两个角度即可给 2 分)
(2)改革需要结合国情;改革需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相适应;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 的生活。(每点 2 分,最高不超过 4 分,其他角度言之成理均可给分)
(3)《耳语者》书中含有大量作者对斯大林时期生活的民众进行采访后汇总的史料,可用于 研究斯大林时期苏联民众的生活情况及斯大林模式的实施效果;该史料可作为其他文献史料 的补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现有文献史料的不足;但该史料主要为口述史料,当事人在 叙述过程中难免出现记忆偏差,因此史料带有主观色彩或答作者在选取素材时也无法避免因 自身水平限制或所持立场所带来的倾向性,在使用时需加以辨别。(每点 2 分,最高不超过 4 分。其他角度言之成理均可给分。但论述角度需保证全面性,应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口述史 料的优势和缺陷,如论述角度单一,可酌情扣 1 分) 20、
【评分细则】
注:评分细则中的“题目”、“论述”等字样只是为了格式清晰,并不是评分标准的一部分。
示例 1
题目: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2 分)
论述:15——16 世纪新航路开辟,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开始形成。16、17、18 世纪,西班牙、荷兰、英国先后成为海上霸主,开始了自己殖民帝国和海外市场的扩张,在给殖民地区带来掠夺的同时也客观上促进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世界各地的联系越发紧密。19 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世界市场的发展更加迅速,随着蒸汽机的到来火车和轮船等交通工具大大提高了交通效率,世界一体化速度进一步加快。20 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伴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的瓜分狂潮,世界市场彻底形成,而全球至此也迎来了联系发展的最高速时期。飞机和汽车的出现,使得人类在短距离和长距离交 通方面得到了质的改变,距离对于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隔离被彻底打破。(8 分)
示例 2 题目:逆全球化现象加快(2 分)
论述:经济全球化下,部分发展中国家崛起是国际贸易利润流向发生变化,发达国家利润增 长速度出现迟缓。以欧盟为代表的的区域一体化组织作用下降,区域一体化发展速度出现停滞,英国脱欧更是严重打击了国际社会对于全球一体化的信心。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继续阻碍全球一体化发展,同时美英等国孤立主义政策开始抬头。跨国企业投资政策的转变严重影响了,全球化经济布局的稳定发展。疫情、金融危机等突发问题也使得部分国家重新抬高关税壁垒,进一步加速了逆全球化的发展。(8 分)
示例 3 题目:全球化发展的加速(2 分)
论述:冷战结束,为全球合作与发展提供了政治基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缩短了时空距离,全球联系越发紧密;跨国公司为了利润开始全球布局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加速了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亚太经合组织、欧盟、东盟等区域合作组织活跃,进一步推动了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一体化发展符合当下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8 分)

2023届辽宁省沈阳市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监测(一)历史试题(答案)

[db:内容2]

[db:内容2]

关于作者: yun

2023届辽宁省沈阳市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监测(一)历史试题(答案)试卷 答案(更新中)考卷答案的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