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综合知识

美其名曰的意思(美名其曰和美其名曰是一个意思吗)

读《朝花夕拾

新近到书店连带买来的这一本《朝花夕拾》,除了《朝花夕拾》中的十篇外,另还收录了《野草》《坟》《呐喊》等中的一些文章。比如有《秋夜》《记念刘和珍君》《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论雷锋塔的倒掉》《故乡》《社戏》《一件小事》等。其他的暂且不举,因这些篇都是我最喜欢的,也是想就此来写一点文字的缘由。

美其名曰的意思(美名其曰和美其名曰是一个意思吗)

西天有座山

实话说,现在此时的我,只是感到没什么可写。思忖良久,仍是“空”与“无”,将我周身的空气填满。我也就并没有做多大的期许和把握,心想,“且写到那算那罢”。

既然如此,不妨先就《朝花夕拾》中喜欢的三篇,来说一说一些粗浅的感受及印象,以练作今日的笔头。

一.《阿长与《山海经》》

这一篇不知道上学的时候有没有学过?只是没有一点印象,应该是第一次读到吧。可是,当读到阿长,又似乎熟悉得很。也不晓得是个什么缘故。

我断定作者是不怎么喜欢阿长的。其中一点,她总喜欢在背后“切切察察”,与人絮叨,嘴碎。由此表现出一个平凡的村妇形象。然而,当她知道“我”想看绘图本《山海经》时,竟不知从那里弄了来,却是出乎“我”的意料,既惊奇又惊喜。因此一件,添加了阿长在“我”心目中的好感。

除此之外,由阿长让我想到郁达夫小时候的侍脾翠花。于是想到小时候的郁达夫坐在江边怅望着来往的船只,盼望着母亲回来的一幕。翠花在堤石水边淘米,尔后抚牵系着“我”的小手一并回家去。那傍晚江边暮色中的两只身影,孤寂而温暖。我想,在鲁迅怀念阿长的时候,与郁达夫对翠花的怀念之情,是颇有一些相似的地方吧。

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一篇“很熟”的了。因为是上学时候的一篇课文。现在记不得是在初中,还是小学?大抵不是高中。记忆全都糊到一块去,确也不真切了。但那时读的第一印象,一直保存在人生的痕迹里。

比如文中的一些段落,几乎可以是作为一种怀念,童年趣味的美好回忆。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于是,我就惦记着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尤其是百草园。我竟也没料到,二三十年后的中年,即前年,居然有机会去实地一游。这在懵懂无知的学生时代,全然是没有想到的事。

当在参观鲁迅故居的时候,就留意去看,寻摸着那一段断墙,那一个石井栏…不过到最后,感到还是文字中的印象深。

三.《藤野先生

也是读书时期的一篇课文。差不多没什么印象了。但再读时,仿佛于闹市中碰到一个熟人。也有那么一段文字印象深刻:

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

其中,“物以稀为贵”,“美名其曰”,这两个词,应该就是从那个时候第一次知道和学到的。

再读,从文字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想念和敬意。如赠送照片的细节,读来令人感动。也容易让我想起我的老师。当然,诸如这样好的有缘的老师,于我来说,并没有几个。并不是说好老师少,而是因为自己的太普通和愚劣。

都说鲁迅的文章语言有点“怪”,读这些篇时并不觉得,反而是一样的亲切,平易近人。至于讽辣“怪味”的篇章,大致是深度尚不及我的领悟。因此上,即使是多年以后再读鲁迅,从所选的喜欢的篇目来看,仍然多是过去曾经学到过的。我不知道这是什么情况,或是又表明了什么?

….

关于作者: yun

美其名曰的意思(美名其曰和美其名曰是一个意思吗)的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