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答案胶囊

有关内控方面的小知识考卷答案

关于有关内控方面的小知识

1.企业内部控制包括些什么

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护其经济资源的安全与完整、防范管理漏洞、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利用企业内部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具有控制职能的方式、措施及程序。

内部控制的根本目的在于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其基础是企业内部分工;其核心是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式、措施及程序。 它是现代企事业单位在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时所普遍采用的一种控制机制。

然而,从当前实际看,许多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非常突出,进而影响了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一、中小企业的组织结构中小企业一般是指资产规模不大、人员不多、管理幅度相对较小的企业。

该类企业的组织结构多采用直线制或直线职能制。对于业务活动简单、稳定的小企业,一般采用直线制结构进行垂直管理,不设专门的职能结构,是一种最简单的集权式管理。

对于中型企业,一般采用直线职能制结构进行管理,以直线制为基础,在厂长(经理)65下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实行厂长(经理)统一指挥与职能部门参谋、指导相结合,做到管理工作专门化。 这样,既能保证统一65,又可以发挥职能部门的参谋指导作用,弥补了65人员在专业管理知识和能力方面的不足,协助65作出决策。

二、目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分析 1。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目前,多数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全面,没有覆盖所有的部门和人员,没有渗透到企业各个业务领域和各个操作环节,使中小企业会计工作秩序混乱、核算不实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极为严重。

如不少企业常规票据分管制度、重要空白凭证保管使用制度、会计人员分工中的“内部牵制”原则均没有建立,甚至一些小企业没有正规的财会部门,会计、出纳、审核等事项由一个人包办。原始凭证的取得或填制本身就不合法,以此为依据编制的记账凭证、登记的账簿、出具的会计报表及一系列的会计分析等也就毫无意义。

一些企业人为捏造会计数据,设置“小金库”,乱摊成本,隐瞒收入,虚报利润,恶意逃避税收等。所有这些,都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密切相关。

究其原因,主要表现为:一、与组织结构有关,二、与制度体系有关,三、与单位负责人有关。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牵制,往往造成管理脱节,产生漏洞,使人有机可乘。

2。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为了加强监督,我国已形成了包括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在内的企业外部监督体系。

但如此庞大的监督体系对中小企业的监督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有的企业虽然有内部审计,却不能充分发挥其职能。

一些企业的业务经办人员、财会人员甚至65干部利用监督不力的漏洞,大量收受贿赂,大肆侵吞公款,利用虚假发票非法占有企业资金等。 3。

对内控制度认识有片面性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各个业务部门或人员,在业务运作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种动态机制,是具有控制功能的各种方式、措施及程序的总称,它绝不等同于规章制度,也不等同于内部管理,更不是组织计划。内部控制要以有效为前提,其关键是作为内控制度主体的经理和员工。

由于一些中小企业的经理和员工对内控制度认识上存在偏差,导致企业认识不到内控制度的重要作用,造成企业的管理混乱。 4。

内控制度行为主体素质较低近年来,中小企业财会人员的思想教育、业务培训跟不上,一些根本不具备从业资格的人员混进财会队伍,思想素质差,业务一知半解,连正常的会计业务都处理不好,更谈不上内部控制制度的运用。 一些企业65对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一窍不通,却目无法规,独断专行,势必给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使本就资金紧张的企业举步维艰。

5。内部审计职能弱化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据调查,为数不少的中小企业没有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即使具有内审机构的企业,其职能也已严重弱化,不能正确评价财务会计信息及各级管理部门的绩效。 于是,各级管理部门更加有恃无恐,趁机钻了内部控制的空子。

另外,内部审计机构职能的发挥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最高层的主观意愿。 三、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的解决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众多,规模大小不一,业务性质特点各自不同,建立一套完整、科学并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组织结构,形成纵横联系的分工、协调、制约和监督机制。这样必然会堵塞漏洞,强化管理,减少违法违纪现象,防止贪污盗窃行为和各种舞弊行为的发生,必然会使企业走上持续、高效的发展之路。

1。建立健全内控体系 (1)建立组织规划控制机制某些相互关联的职务不能集中于一个人身上,各组织机构的职责权限必须得到授权,并保证在授权范围内的职权不受外界干预,每类经济业务在运行中必须经过不同的部门并保证在有关部门间进行相互检查。

在对每项经济业务的检查中,检查者不应从属于被检查者,以保证被检查出的问题得以迅速解决。 (2)建立授权批准制度应该对企业内部部门或职员处理经济业务的权限加以控制。

单位内部某个职员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必须经过授权批准,否则就不能进行。 (3)实行预算控制企业编。

2.

内部控制是指经济单位和各个组织在经济活动中建立的一种相互制约的业务组织形式和职责分工制度。

内部控制的目的在于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内部控制的基本结构 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控制程序三个方面。

一般来说,企业资金的内部控制体系主要可以分为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三个环节。 事前防范 首先,企业需要建立一套严格的内控规章制度,包括《企业财务管理办法》、《企业预算管理暂行办法》、《资金计划管理办法》、《企业资金授权审批管理办法》等一些与资金管理相关的制度。

在企业的资金管理过程中,要合理设置职能部门,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各司其职,建立财务控制和职能分离体系。 充分考虑不兼容职务和相互分离的制衡要求。

各部门、各岗位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格局。 另外企业还应当建立严格的审批手续,授权批准制度,以减少某些不必要的开支。

明确审批人对资金业务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规定经办人办理资金业务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 事中控制 事中控制主要体现在保障货币资金安全性、完整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资金安全性控制。

其范围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应收应付票据的控制。主要方法有:账实盘点控制、库存限额控制、实物隔离控制等。

事后监督 在资金管理过程中,除事前防范,事中控制环节之外,资金的事后监督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每个会计期间或每项重大经济活动完成之后,内部审计监督部门都应按照有效的监督程序,审计各项经济业务活动,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各职能部门也要将本部门在该会计期间或该项经济活动之后的资金变动状况的信息及时地反馈到资金管理部门,及时发现资金的筹集与需求量是否一致,资金结构、比例是否与计划或预算相符,产品的赊销是否严格遵守信用政策,存货的控制是否与指标的一致,人、财、物的使用是否与计划或预算相符,产品的生产是否根据计划或预算合理安排等。

这样既保证了资金管理目标的适当性和科学性,也可根据反馈的实际信息,随时采取调整措施,以保证资金的管理更为科学、合理、有效。同时,将各部门的资金管理状况与部门的业绩指标挂钩,做到资金管理的责、权、利相结合,调动资金管理部门和职工的积极性,更好地进行资金管理。

###财务管理部内部控制制度》 一、财务机构及财务人员职责 (一)根据《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二)其他部门和人员应当积极配合财务部门、会计人员开展工作。

在财务会计活动中做到: 1、严格遵守国家制定的有关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制度。 2、按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取得或填制原始凭证并及时送交财务部门。

3、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资料。 4、严格执行财务计划或预算。

5、确保本部门所经管的财产物资安全、完整。 (三)财务部门内部建立牵制、互控制度。

会计事项的处理不能由一人办理全过程,必须由二人及以上人员处理。具体内容包括: 1、出纳工作由出纳人员负责,其他会计不得兼任出纳。

出纳员以外的人员代收现金时,必须由财务主管人员指定。 2、出纳人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的保管和收入、费用、债权、债务、有价证券帐目的登记,不得编制记帐凭证、不得兼管总帐、电算系统维护员、管理员、不得从事除银行存款日记帐、现金日记帐以外的明细帐登记和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工作。

3、出纳人员、制证人员、稽核人员、审批人员、记帐人员不能由一人兼任。 4、会计人员不得兼任财产物资的采购、保管等工作。

(四)财务部门内部建立稽核、互控制度、设置稽核岗位,配备专职或兼职的稽核人员。稽核人员对会计凭证、会计帐簿、财务会计报告及其他会计资料进行审核。

审核的主要内容包括: 1、审核财务、成本、费用等计划指标项目是否齐全,编制依据是否可靠,有关计算是否争取,各项计划指标是否互相衔接等。 2、审核经济业务事项和财务收支是否符合国家及上级有关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财务收支是否在财务计划或预算之内。

3、审核会计凭证、帐簿、财务会计报告及其他会计资料的内容是否真实、完整、计算是否正确、手续是否完备。 4、审核各项财产物资的增减变动和结存情况是否与财务会计帐簿记录相符。

(五)财务主管人员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坚持原则、廉洁奉公、具有较高的政策、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准。 2、熟悉国家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和方针政策,掌握本单位业务管理的有关知识。

3、除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外,还应当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者从事会计工作三年以上经历。 4、熟悉会计工作各个岗位的技术操作规程和核算方法。

5、身体状况能适应本职工作的要求。 (六)会计人员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具备中专以上财会学历和必要的专业知识,具备会计从业资格且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2、熟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 3、已聘任(用)技术职务的会计人员掌握计算机能力应达到初级标准。

4、遵守会计职业道德。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热爱会计工。

3.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内部控制认识不到位 不少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有的认为,凭个人观察、经验控制来评价经营成果就足够了,不必依靠现代管理方法监督经营全过程;有的对内部控制不够重视,只注重短期利益,为了降低管理成本,不设或尽量少设内控机构,更谈不上建立长期有效的内控体系;更有甚者认为,企业内部控制就是指有关企业成本、资产安全和资金控制等方面的会计控制,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局限于会计控制。

2。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目前,虽然有部分中小企业建立了一定的内控制度,但仍然不够全面,没有覆盖到企业所有的部门和人员,没有渗透到企业的各个业务领域和管理流程中,达不到国家财经法规和相关制度对内控制度的要求。

个别中小企业甚至没有书面的内控制度,人治痕迹明显。 有的中小企业会计工作秩序混乱,核算不实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有的中小企业未实行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没有必要的内部牵制与制衡。由于内控制度不健全,部分中小企业人为捏造会计数据、私设小金库、乱摊成本、隐瞒收入、虚报利润、恶意逃缴税款等。

3。 内控主体素质不够高 作为内控行为主体,部分中小企业65者对国家财经法纪、公司治理和财务制度等学习不够、理解不深,实际工作中却主观臆断、独断专行,给内控建设带来一定难度,也给企业造成相当损失;部分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没有及时跟上,特别是一些民营家族式中小企业,甚至让不具备从业资格的人员任职关键岗位,这些人员缺乏基本的业务能力,更谈不上对企业内控制度和体系的合理完善。

内控主体素质不够高,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 4。

内部组织机构不完善 在经营权和所有权尚未完全分离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内控机构的建立健全还有待时日。有的中小企业形式上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但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却并未到位,董事会和经营层基本上是同一人员,内控建设流于形式。

有的中小企业从成本效益考虑,内部组织机构设置不齐全,或者完全违背内控要求,由同一个机构兼管诸多不相容职责。组织机构的不完善,使内控体系根本无法建立起来。

5。内部监督机制薄弱 部分中小企业内部监督机制比较弱,主要表现在:有的没有设置内审机构,使内控监督处于真空状态;有的内审机构缺乏独立性,不能正确评价财务信息及各组织机构的绩效;有的只重视程序和流程监督,在实际运行中对高管层难以进行有效地监督;有的集体审批机制不严谨,缺乏相应的民主程序;有的重要或关键岗位人员与高管有“近亲”关系,不敢或不愿抵制高管的“霸道”或错误行为;有的缺乏工会、党团组织,职工董事、职工监事以及职工代表大会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的解决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众多,规模大小不一,业务性质特点各自不同,建立一套完整、科学并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必不可少的。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组织结构,形成纵横联系的分工、协调、制约和监督机制。

这样必然会堵塞漏洞,强化管理,减少违法违纪现象,防止贪污盗窃行为和各种舞弊行为的发生,必然会使企业走上持续、高效的发展之路。 1。

建立健全内控体系 (1)建立组织规划控制机制某些相互关联的职务不能集中于一个人身上,各组织机构的职责权限必须得到授权,并保证在授权范围内的职权不受外界干预,每类经济业务在运行中必须经过不同的部门并保证在有关部门间进行相互检查。在对每项经济业务的检查中,检查者不应从属于被检查者,以保证被检查出的问题得以迅速解决。

(2)建立授权批准制度应该对企业内部部门或职员处理经济业务的权限加以控制。单位内部某个职员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必须经过授权批准,否则就不能进行。

(3)实行预算控制企业编制的预算必须体现其经营管理目标,并明确责权。预算在执行中应当允许经过授权批准对预算进行调整,以使预算更加切合实际,应当及时或定期反馈预算执行情况。

(4)实行实物控制一是应严格控制对实物资产的接触,如限制接近现金、存货等,以减少资产的损失;二是定期进行财产清查,做到账实相符。 中小企业可以安排专门的部门和人员来实施内控监督和评价,提出建议,督促各个内控环节不断改进控制,增强规范内控制度与有效执行制度的自觉性,使企业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到内部控制的体系中去。

2。内控制度的设计原则 (1)政策性原则。

中小企业内控制度的设计必须首先符合并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然后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和财务管理的要求进行设计。 (2)有效性原则。

设计内控制度的目的就是规范管理行为,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 内控制度的设计必须以“有效”为前提,尽量做到内控环节不宜过长而又环环相扣,使人操作起来切实有效;必须有利于控制和检查,具有了解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的手段和途径,同时要根据执行情况和管理需要不断完善,以保证内控制度更加适应管理需要,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果。

(3)账、钱、物分管原则从目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问题来看,严格贯彻。

4.管理会计必须要知道的内部控制有哪些

会计内部控制的内容,归恨结底是由基本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及其构成方式,决定着内部控制的内容与形式。

1.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提供企业纪律与架构,塑造企业文化,并影响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是所有其它内部控制组成要素的基础。控制环境的因素具体包括:诚信的原则和道德价值观、评定员工的能力、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管理哲学和经营风格、组织结构、责任的分配与授权、人力资源政策及实务。

2.风险评估每个企业都面临来自内部和外部的不同风险,这些风险都必须加以评估。评估风险的先决条件,是制定目标。风险评估就是分析和辨认实现所定目标可能发生的风险。具体包括:目标、风险、环境变化后的管理等等。

3.控制活动企业管理阶层辩识风险,继之应针对这种风险发出必要的指令。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阶层的指令得以执行的政策及程序,如核准、授权、验证、调节、复核营业绩效、保障资产安全及职务分工等。 控制活动在企业内的各个阶层和职能之间都会出现,这主要包括:高层经理人员对企业绩效进行分析、直接部门管理、对信息处理的控制 、实体控制、绩效指标的比较、分工。

4.信息与沟通 企业在其经营过程中,需按某种形式辨识、取得确切的信息,并进行沟通,以使员工能够履行其责任。信息系统不仅处理企业内部所产生的信息,同时也处理与外部的事项、活动及环境等有关的信息。企业所有员工必须从最高管理阶层清楚地获取承担控制责任的信息,而且必须有向上级部门沟通重要信息的方法,并对外界顾客、供应商、政府主管机关和股东等做有效的沟通。主要包括:信息系统、沟通。

5.监控内部控制系统需要被监控。监控是由适当的人员,在适当及时的基础下,评估控制的设计和运作情况的过程。监控活动由持续监控、个别评估所组成,其可确保企业内部控制能持续有效的运作。具体包括:持续的监控活动、个别评估、报告缺陷。

5.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内部控制认识不到位 不少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有的认为,凭个人观察、经验控制来评价经营成果就足够了,不必依靠现代管理方法监督经营全过程;有的对内部控制不够重视,只注重短期利益,为了降低管理成本,不设或尽量少设内控机构,更谈不上建立长期有效的内控体系;更有甚者认为,企业内部控制就是指有关企业成本、资产安全和资金控制等方面的会计控制,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局限于会计控制。

2。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目前,虽然有部分中小企业建立了一定的内控制度,但仍然不够全面,没有覆盖到企业所有的部门和人员,没有渗透到企业的各个业务领域和管理流程中,达不到国家财经法规和相关制度对内控制度的要求。

个别中小企业甚至没有书面的内控制度,人治痕迹明显。 有的中小企业会计工作秩序混乱,核算不实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有的中小企业未实行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没有必要的内部牵制与制衡。由于内控制度不健全,部分中小企业人为捏造会计数据、私设小金库、乱摊成本、隐瞒收入、虚报利润、恶意逃缴税款等。

3。 内控主体素质不够高 作为内控行为主体,部分中小企业65者对国家财经法纪、公司治理和财务制度等学习不够、理解不深,实际工作中却主观臆断、独断专行,给内控建设带来一定难度,也给企业造成相当损失;部分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没有及时跟上,特别是一些民营家族式中小企业,甚至让不具备从业资格的人员任职关键岗位,这些人员缺乏基本的业务能力,更谈不上对企业内控制度和体系的合理完善。

内控主体素质不够高,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 4。

内部组织机构不完善 在经营权和所有权尚未完全分离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内控机构的建立健全还有待时日。有的中小企业形式上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但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却并未到位,董事会和经营层基本上是同一人员,内控建设流于形式。

有的中小企业从成本效益考虑,内部组织机构设置不齐全,或者完全违背内控要求,由同一个机构兼管诸多不相容职责。组织机构的不完善,使内控体系根本无法建立起来。

5。内部监督机制薄弱 部分中小企业内部监督机制比较弱,主要表现在:有的没有设置内审机构,使内控监督处于真空状态;有的内审机构缺乏独立性,不能正确评价财务信息及各组织机构的绩效;有的只重视程序和流程监督,在实际运行中对高管层难以进行有效地监督;有的集体审批机制不严谨,缺乏相应的民主程序;有的重要或关键岗位人员与高管有“近亲”关系,不敢或不愿抵制高管的“霸道”或错误行为;有的缺乏工会、党团组织,职工董事、职工监事以及职工代表大会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的解决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众多,规模大小不一,业务性质特点各自不同,建立一套完整、科学并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必不可少的。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组织结构,形成纵横联系的分工、协调、制约和监督机制。

这样必然会堵塞漏洞,强化管理,减少违法违纪现象,防止贪污盗窃行为和各种舞弊行为的发生,必然会使企业走上持续、高效的发展之路。

6.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常见问题有哪些

1、中小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常见的问题 (1)家族式的经营方式使中小企业内部治理较混乱,容易出现贪污舞弊现象。

在我国,中小企业的最大特点就是家族式的经营方式。这类企业在创建的初期,往往都是依靠家庭或家族成员共同经营打天下的,所以其所有权和经营权大都控制在其家庭或家族成员的手中。

另一方面,出于某些方面的考虑,这类企业的所有者都会选择自己人来治理一些重要部门,凡是作为直接把握整个企业的货币资金的岗位——出纳,绝大部分的老板会启用自己的亲戚。 中小企业的这种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密不可分,导致企业内部治理比较混乱,报销审批制度不严,容易出现贪污舞弊现象。

(2)会计、出纳岗位职责划分不清,缺乏监督和牵制机制。 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业务频繁、会计核算简单、会计制度不健全,同时企业老板出于治理成本的考虑,往往要求财务人员“一个萝卜几个坑”,有的企业出纳除了办理涉及现金、银行存款的本职业务外,同时还兼保管银行存款全套印鉴、审核会计凭证等会计业务,而有的企业会计,偶然也收取现金,一个人办理有关现金业务的全过程。

加上财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会计、出纳岗位职责划分不清,缺乏监督和牵制机制,甚至有时一人身兼数职,混岗和职能的交叉最轻易引起货币资金的挪用和侵吞。 (3)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造成会计资料乱、漏的现象。

中小企业所有者的“任人唯亲”,导致会计人员素质普遍较低,有的会计人员“半路出家”,业务不精通,方便那些“有心人”利用各种手法贪污现金。 比如:利用工作之便,少开收据,隐瞒收入;涂改原始凭证的金额,达到多支出的目的。

(4)缺乏健全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 中小企业的货币资金治理出现混乱的根源,除了其本身经营特点之外,更重要的是在企业内部缺乏货币资金控制制度。

一个企业的财务规章制度是否健全,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严格,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货币资金能否健康运转,关系到企业的财产能否安全无恙。 2、中小企业对外投资内部控制常见的问题 (1)管理水平较低,缺乏长远战略眼光。

大部分中小企业是民营企业,基本上还沿袭着家庭式的管理模式,在组织、人事、劳动、财务会计、生产经营、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管理缺乏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面对陌生的海外市场环境,缺乏市场调查能力。

另外,我国的中小企业缺乏长远战略眼光、品牌意识和核心竞争力。 (2)企业人员国际化素质不高,缺乏优秀人才。

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方式相对落后,任人唯亲的用人方式使得中小企业难以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来吸收科技、管理等优秀人才,尤其是在国际营销、国际标准规范、国际投资等一些对外投资的关键条件方面,国内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尚不具备,严重限制了企业的对外投资活动。 (3)缺乏完善的社会服务和信贷体系。

我国现存的社会服务和信贷体系不健全,在软环境方面缺少完善的出口管理和对外投资的辅导机构来支持中小企业的对外发展。中小企业对如何进行跨国经营、以及境外的投资环境、投资政策、营销渠道等等不够熟悉,而国内又没有相应的辅导机构帮助中小企业获得相应信息、实现对外发展。

从而导致我国中小企业在利益和市场的驱动下从事海外经营与投资,有着很大的盲目性。 中小企业的对外投资缺少必要的信贷支持。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的专业银行逐步向商业银行转变,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依据主要是产品有市场,企业有效益。对于生产型的中小企业而言,如果暂时出现销售困难、市场前景不好,就很难获得贷款。

中小企业在技术改造、设备更新方面的资金也很难获得满足。在直接融资方面,对中小企业的限制要比大型企业更为严格。

3、中小企业成本管理内部控制常见的问题 (1)65成本意识不强。具体表现在分解产品成本时,不是认真按产品设计要求,按零部件工艺流程的成本形成逐个计算,也不是自下而上逐级填报、汇总,只凭主观印象算大账,按产品成本切成工时、材料消耗、管理费用等大块分摊;有的认为成本统计只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很少过问;还有的认为企业产品结构简单,生产周期短、工序少,不值得搞成本统计。

凡此种种,自然难以发现成本形成中的问题。 (2)产品设计的成本意识缺位。

有的企业尽管采取措施强化成本统计,如分车间独立进行成本核算,严格控制材料和工时消耗等等,但效果有限,成本依然上升。其原因在于没有把好产品的设计关,忽视了产品设计阶段各零部件成本的估算统计工作,致使产品一投产就出师不利。

(3)营销费用过高。中小企业虽然营销渠道较短,但由于促销活动频繁,人员费用过大,单位产品营销费用一般偏高,产品档次不高,容易过时,有时会陷入要么退出市场,要么降价促销,压缩利润空间甚至蒙受亏损的两难境地。

以上是我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7.内部控制的一般方法有什么

1、职责分工控制,要求根据企业目标和职能任务,按照科学、精简、高效的原则,合理设置职能部门和工作岗位,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便于考核、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

企业在确定职责分工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不兼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制衡要求。 不兼容职务通常包括:授权批准、业务经办、会计记录、财产保管、稽核检查等。

2、授权控制,要求企业根据职责分工,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办理经济业务与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等内容。企业内部各级管理人员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业务经办人员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

3、审核批准控制,要求企业各部门、各岗位按照规定的授权和程序,对相关经济业务和事项的真实性、合规性、合理性以及有关资料的完整性进行复核与审查,通过签署意见并签字或者盖章,作出批准、不予批准或者其他处理的决定。 4、预算控制,要求企业加强预算编制、执行、分析、考核等各环节的管理,明确预算项目,建立预算标准,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及时分析和控制预算差异,采取改进措施,确保预算的执行。

5、财产保护控制,要求企业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对财产的直接接触和处置,采取财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财产保险等措施,确保财产的安全完整。 6、会计系统控制,要求企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制定适合本企业的会计制度,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以及相关信息披露的处理程序,规范会计政策的选用标准和审批程序,建立、完善会计档案保管和会计工作交接办法,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确保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真实、准确、完整。

7、内部报告控制,要求企业建立和完善内部报告制度,明确相关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处理程序,及时提供业务活动中的重要信息,全面反映经济活动情况,增强内部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内部报告方式通常包括:例行报告、实时报告、专题报告、综合报告等。

8、经济活动分析控制,要求企业综合运用生产、购销、投资、财务等方面的信息,利用因素分析、对比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定期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查找原因,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应对措施。 9、绩效考评控制,要求企业科学设置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对照预算指标、盈利水平、投资回报率、安全生产目标等业绩指标,对各部门和员工当期业绩进行考核和评价,兑现奖惩,强化对各部门和员工的激励与约束。

10、信息技术控制,要求企业结合实际情况和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程度,建立与本企业经营管理业务相适应的信息化控制流程,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因素,同时加强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访问与变更、数据输入与输出、文件储存与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保证信息系统安全、有效运行。 11、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被定义为一个流程,该流程由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和财务总监或类似人员设计并监督其运行,并由公司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相关人员实行;从而对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对外披露的财务报告的编制是否符合公认会计准则提供合理保证。

这一流程包括如下政策和程序: (1)公司的相关记录在合理的程度上正确和公允的反映了公司对交易的记录和对资产的处置; (2)公司对相关交易的记录能够为公司按照公认会计准则准备财务报告提供合理的保证,以及公司的收入和支出都经过了公司管理层和董事的授权批准; (3)能够防止和及时发现对财务报告产生重大影响的非法行为,这种行为包括对公司资产不合法的占有、利用和处置。 。

8.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具体是什么

由于美国COSO报告对内部控制基本要素的定义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用,我们借鉴了COSO的表述,该表述将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定义为: 1、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是影响、制约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与执行的各种内部因素的总称,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 内部环境主要包括治理结构、组织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企业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内部审计机制、反舞弊机制等内容。

2、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及时识别、科学分析影响企业战略和经营管理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并采取应对策略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和内容。

风险评估主要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 3、控制措施。

控制措施,是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结合风险应对策略所采取的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得以实现的方法和手段,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具体方式和载体。控制措施结合企业具体业务和事项的特点与要求制定,主要包括职责分工控制、授权控制、审核批准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系统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经济活动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信息技术控制等。

4、信息与沟通。 信息与沟通,是及时、准确、完整地收集与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各种信息,并使这些信息以适当的方式在企业有关层级之间进行及时传递、有效沟通和正确应用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

信息与沟通主要包括信息的收集机制及在企业内部和与企业外部有关方面的沟通机制等。 5、监督检查。

监督检查,是企业对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与评估,形成书面报告并作出相应处理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监督检查主要包括对建立并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整体情况进行持续性监督检查,对内部控制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些方面进行专项监督检查,以及提交相应的检查报告、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等。

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是内部控制监督检查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

[db:内容2]

关于作者: yun

有关内控方面的小知识考卷答案的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