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答案胶囊

专题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练习(含解析)2023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单选题
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禹死后,其子启继位。这标志着( )
A.禅让制取代了世袭制 B.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C.部落取代了氏族 D.铁器取代了青铜器
2.商初,方国“大彭”原是夏伯,入商后成为南方的“商伯”;到了商晚期,羌方被征服后,商王就命众人“入羌方垦田”,祭方被征服后,就成为商王管辖的地名。这一变化说明商朝( )
A.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B.已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
C.对方国取得支配性优势 D.逐渐形成中央集权制度
3.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各国都是通过某些特定的政治制度来实现是治理的。结合所学,对其解释不合理的是( )
A.商朝已形成较为系统的国家机构与内外服制度 B.可反映中国古代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状况
C.宗教文化类职官可能有沟通王权与神权的作用 D.商王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已实现了君主专制
4.“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史记·周本纪》这段文字反映的古代政治制度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内外服制
5.西周时期,诸侯国既是中央政权控制地方的军事据点,又是宗周行使统治权力的政治派出机构。周公封鲁而命以《诫伯禽》,封康叔于卫而命以《康诰》,封唐叔于唐而命以《唐诰》,为诸侯国确定了各自的政治方针。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
A.原始民主传统依然存在 B.地方治理有所加强
C.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缓和 D.中央集权趋于完善
6.西周前期的述作,记述了周族初期的诞生、周人先公时期的发展壮大和文王、武王建立周王朝的过程。其中所表述的主题均关涉整个周人群体的发展以及周王朝的建立等,并将周王的世代与功业放在显著位置。这一做法( )
A.限制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推动了周王权威的构建
C.维护了宗族内部的团结 D.反映了分封制度的衰落
7.“出奔”是被迫从一国出逃到另一国寻求政治庇护或援助的行为。春秋时期出奔者多来自贵族阶层,有不少宗族成员和私属仆役跟随,出奔事件集团性色彩浓重;战国时期出奔占主导地位的是士,向个人化方向发展。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B.诸侯兼并战争实现了局部统一
C.当时的政治斗争错综复杂 D.宗法血缘关系在政治领域淡化
8.商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这反映商周实行的土地制度是( )
A.均田制 B.奴隶主土地私有制 C.井田制 D.封建地主土地国有制
9.二里头遗址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下图为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表,从图中可以得到的最准确的历史信息是( )
A.陶器上的刻画符号可能是中国早期文字的雏形
B.可以证明当时有可能产生了规模较大的国家
C.二里头遗址很可能是商代晚期的文化遗址
D.这些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了我们今天的汉字
10.1965年5月,地质工作者在元谋县大那乌村发现了元谋人的左右中门齿,还发现了17件石器制品。在同一地层中还发现了大量的炭屑和一些被烧焦的骨头。据此可知,元谋人( )
A.最早使用并制造工具 B.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
C.实现了早期社会分工 D.生存能力有较大提升
11.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尊为天子,设官“抚万民,度四方”。帝尧之时,“百姓昭明,合和万国”。虞舜设官分职,“播时百谷”以解除饥馑,“敬敷五教”以教化民众。《尧典》、《舜典》、《大禹谟》等也有类似的记载。这些文献( )
A.论证了皇权专制合理性 B.突出了农业的邦本地位
C.说明教化百姓的重要性 D.强调以民为本的合理性
12.宗法制在周代完备而严格,继位的族长在宗族中有对宗族祖先的主祭权、对族人政治上的治理权、对宗族内共有经济的支配权。同一宗族内,“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经理族人者也”。上述材料表明,宗法制( )
A.与分封制密不可分 B.利于巩固西周的统治
C.血缘纽带关系弱化 D.促进官僚政治的建立
13.2022年9月28日,国家文物局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发布会,会上通报了湖北十堰某考古遗址新发现的一具古人类头骨化石:郧县人3号头骨,它距今约100万年,是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整的直立人头骨化石。据此可知( )
A.该化石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发展史 B.郧县人头骨化石证实古人类起源于中国
C.中华早期国家的产生及当时的社会变革 D.新石器时代远古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14.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都是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农业的产生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主要表现在( )
A.社会生产力巨大飞跃 B.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
C.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 D.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
15.传说中的神农时代“无制令而民从”“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这些传说( )
A.因没有确切记载不可信 B.表明当时进入奴隶社会
C.在甲骨文中得到了印证 D.可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
16.在西周时期,一辆既坚固又华美的车的制造,已不是一两个人所能胜任的事了,而是需要在木工、皮革工、金工和漆工等工种的合作下,经过大小几十道工序才能完成。这表明,当时( )
A.工商食官制瓦解 B.道路交通设施完善
C.手工业水平提升 D.分工协作模式盛行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子祭祀土神和谷神用牛、羊、猪三牲。诸侯祭祀土神和谷神用羊、猪二牲。大夫和士祭祀宗庙,有封地的用祭礼,没有封地的用荐礼。平民祭祀祖宗的荐礼:春天荐祭韭菜,夏天荐祭麦,秋天荐祭黍,冬天荐祭稻。韭菜配以鸡蛋,麦配以鱼,黍配以小猪。稻配以鹅。如果不是为了祭祀,诸侯不能杀牛作膳食,大夫不能杀羊作膳食,士不能杀狗或猪作膳食,平民不能吃时鲜美味。平常吃的菜肴不能比祭祀用的牲牢好;平常穿的衣服不能比祭祀的礼服好;平常居住的房屋不能比宗庙好。
——摘编自《礼记·王制》
材料二古时,谷物菜果不合时不吃,鸟善鱼鳖,没有长成就不吃,不在池塘振网,捕捞小鱼小虾。今富人捕杀幼兽小鸟,沉迷饭局,酒如河流,宰羊羔,杀小猪,春鹅秋雏,毛果虫貉,没有不吃的。今民间酒食,大鱼大肉满桌,还有鱼鳖、鹿胎、鹌鹑、肉酱等众物杂味。古时,百姓平常吃粗粮和野菜,今街头巷尾、田间地头都有屠户,无故烹杀,相聚野外,背着粮食去,提着肉就回,要知道,一头猪相当于一般年景一亩地的收入,十五千栗相当于一个成年男子半月的伙食。古时,没有卖熟食的,也不在市场上买卖食物。现在,熟食遍列,市场上茉肴陈列,劳动懒散,吃喝却赶时髦,例如烤乳猪、韭菜鸡蛋、狗肉、马肉、煎鱼、切肝、腌羊肉、冷鸡、马奶、驴肉、地小鸟、鹅汤等等。
——摘编自桓宽《盐铁论》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周代饮食的特点。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西汉昭帝时期饮食方面发生的变化,并据此分析当时的社会状况。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己巳王卜,贞(问)岁商受年(谷物丰收)?王占曰:吉。东土受年?南土受年?吉。西土受年?吉。北土受年?吉。
——摘编自《甲骨卜辞》
材料二 下图是洛阳出土的西周早期青铜文物召卣及铭文拓片。卣是盛酒器,同时也是祭器。召卣通体呈圆筒形,有贯耳,口沿下饰有浮雕及夔龙纹带,腰中有一道箍棱,腰饰斜条蛇纹及云雷纹,足饰蛇纹。内壁铭文记载了周王将位于毕地的土地“方五十里”赏赐给作器者召(周武王之弟)的史实。
——摘编自王晓鹏《释召器铭文》等
指出材料一、二所属的史料类型,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青铜文物召卣的史料价值。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利用铜。到了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臻于成熟,春秋战国时期更有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可以从出土的大量精美的先秦青铜器,例如展示了酒礼器中至尊气象的四羊方尊,湖北随县出土的大型编钟,等等,看到当时青铜冶铸技术所达到的高超境界。除大量的青铜器之外,还总结出有一定合理性的青铜合金配比规律,即按照青铜器的不同用途的性能要求,配置不同比例的青铜合金。这就是《考工记》中记载的“金有六齐”。
——摘编自金秋鹏《中国古代科技史话》
材料二 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一种成系统的文字。甲骨文卜辞的内容,绝大部分与殷商王室有关。小至殷王的耳鸣、牙疼,大至年成、祭祀、征伐,无不以殷王或王室为中心,其他非卜辞的刻辞也是如此。因此,认定它是殷代王室的档案,是可信的。甲骨文卜辞的文句都很短,而西周出现了上百字、数百字的铭文。其内容的丰富多彩,及其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都不是甲骨文能比拟的。金文又多讲求押韵。西周较长的铭文都比较注意纪时,显然更利于仔细地记述历史事件。对于认识商周,特别是西周的历史文化,金文是宝贵的第一手材料。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
请回答:
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的特点。
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代和西周的代表性文字,并说明它们的历史价值。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以前的青铜器以礼器为大宗,而且主要是王室、王臣铸造的礼器。随着王权衰落、诸侯国兴起,大小诸侯国纷纷铸造礼器,诸侯、卿大夫以至家臣铸造的青铜礼器骤然增多。这期间姬姓、姜姓大国的青铜礼器有大批发现,一些“庶姓”小国如邓国(曼姓)、都国(允姓)、邾国(曹姓)的礼器也有不少发现。到战国时,青铜日用器物如釜、铜镜、带钩等迅速增加,还出现了较多青铜农具和青铜建筑饰件,青铜器的使用逐步突破贵族礼乐的范围,扩大到社会生活的广泛领域。与此相关,分别以晋国、楚国、秦国为中心,形成各具特色的中原、南方、西方青铜器系统。
材料二 在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入围项目中,湖北随州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入选。出土了一套编钟,其铭文极具价值。芈加编钟铭文“帅禹之绪”“以长辞夏”,是继秦公簋、叔夷镈、幽公盟等传世青铜器之后,第一次经考古发掘出土的记载夏和禹的青铜器。
——摘编自路国权《考古写历史·东周谱新章》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发展的表现。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所述的青铜器及铭文的史料类型及史料价值。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材料“禹死后,其子启继位”及所学知识,可得知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B项正确;禹死后,其子启继位,是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而不是禅让制取代了世袭制,排除A项;禹死后,其子启继位,是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而不是部落取代了氏族,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铁器取代了青铜器,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详解】根据材料“商王就命众人‘入羌方垦田’,祭方被征服后,就成为商王管辖的地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羌方被征服后,商王就命令众人入羌方垦田,祭方被征服后,其原属地就成为商王管辖的一个地区,强调了商朝对被征服方国管理的加强,对方国取得支配性优势,C项正确;早期国家出现标志是阶级的存在(贫富差距、私有制出现),公共权力的设立,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仅凭材料无法判断商代是否已经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排除B项;秦统一六国后,我国逐渐形成中央集权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3.D
【详解】君主专制是秦朝确立的,D项不符合史实,与题干要求相符,D项符合题意;商朝国家中有内外服和各类型官员,这说明当时的商朝已经形成较为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内外服制度,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通过商朝的官员机构设置可以看出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状况,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商朝国家机构中有专门的宗教文化类官员,这说明宗教文化类职官可能有沟通王权与神权的作用,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项。
4.C
【详解】根据材料“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将土地和人口以分封形式分给王族、功臣、先代贵族,让其建立诸侯国,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西周时期推行分封制的现象,C项正确;禅让制是主要实行于尧舜禹时期,是指统治者生前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世袭制是以血缘关系传承王位的现象,材料内容没有涉及血缘关系传承王位的信息,排除B项;内外服制是商朝时期统治周围地区的制度,而题干内容体现了西周的分封制,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根据材料关键信息“诸侯国既是中央政权控制地方的军事据点,又是宗周行使统治权力的政治派出机构”“为诸侯国确定了各自的政治方针”等可知,西周时期明显加强了对地方的治理,B项正确;材料没有原始民主传统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缓和,排除C项;西周时期,尚未形成中央集权体制,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详解】根据材料,西周前期的述作,将周王的世代与功业放在显著位置,体现了周王顺应天命,建立功德威望,是理所应当的天下共主,推动了周王权威的构建,B项正确;关于西周历史的述作不能限制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A项;关于西周历史的述作主要是强调周王的权威,并未对宗族内部秩序作出完善规定,维护宗族内部团结主要依靠宗法制,排除C项;西周初期分封制仍然比较稳固,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详解】据材料可知,从春秋到战国,“出奔”由集团性色彩浓重向个人化方向发展,主要出奔者由宗法贵族阶层变为士,反映了战国时期宗法制度进一步崩坏,阶级变动剧烈,个体家庭取代宗族组织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宗法制和氏族社会结构的瓦解使得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也变得脆弱,使得“出奔”现象更具个人化色彩,D项正确;秦朝郡县制的实施,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当时的政治斗争错综复杂只能解释“出奔”,但无法反映从春秋到战国“出奔”的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8.C
【详解】材料中引文的大意是:每一里见方划为一个井田,每一井田划为九百亩,当中一百亩是公田,八家都各有私田百亩。这八家共同耕种公田,先把公田料理完毕,才敢去干私田的农活。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商周实行的井田制,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土地被划分成规整的小方块,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遭受着残酷剥削和奴役,C项正确; 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排除A项;商周时期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排除B项;商周属于奴隶社会而非封建社会,排除D项。故选C项。
9.A
【详解】从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表可以看出,这些符号呈现出了早期文字的雏形,因此陶器上的刻画符号可能是中国早期文字的雏形,A项正确;从符号中看不出国家的规模,排除B项;二里头有可能是夏朝的,排除C项;这些文字并不是汉字,排除D项。故选A项。
10.D
【详解】根据“,还发现了17件石器制品。在同一地层中还发现了大量的炭屑和一些被烧焦的骨头”可以看出,元谋人已经会制作工具,同时也会使用火,说明他们的生存能力有所提升,D项正确;材料不有证明是最早,也不能证明是“开始”,排除AB项;材料没有分工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11.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抚万民,度四方”“百姓昭明,合和万国”“播时百谷”“敬敷五教”可见这些文献反映出尧舜禹时期,重视安邦为民,强调以民为本,D项正确;先秦时期未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无法得出论证了皇权专制合理性,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农业的邦本地位,只是强调以民为本,排除B项;材料不仅涉及“教化百姓”的内容,且材料未强调教化百姓的重要性,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西周宗法制度规定宗族中族长拥有重要的权力。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宗法制有利于维护贵族内部的稳定。材料中族长具有重要的权力,有利于巩固西周的统治。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制的内容,没有涉及分封制,排除A项;宗法制强化了血缘纽带关系,排除C项;秦朝建立了官僚政治,排除D项。故选B项。
13.A
【详解】根据材料“郧县人”“距今约100万年”可知,中国境内的古人类起源较早,A项正确;材料提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整的直立人头骨化石”,最完整不能说明古人类起源于中国,排除B项;早期国家起源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距今约100万年的郧县人时代也没有社会变革,排除C项;材料所涉及时间处于旧石器时代,排除D项。故选A项。
14.B
【详解】根据材料“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都是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农业的产生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并根据所学可知,农业的产生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得到发展与进步,私有制、阶级和国家随之出现,B项正确;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不属于生产关系方面的内容,排除A项;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以后先出现的不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不是农业产生带来的变化,而是生产力发展带来的变化,排除C项;农业的产生是在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排除D项。故选B项。
15.D
【详解】材料反映神农氏时期男子负责耕战提供粮食,妇女在家纺织做衣,社会治理刑罚轻且少,兵戈止战,反映了社会稳定,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说明农耕生产方式在古代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D项正确;神农氏的记载大多源于神话传说,折射了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起源,可以作为史料来研究上古文明,排除A项;我国是夏朝进入到奴隶社会的,排除B项;甲骨文中是否有神农氏的相关记载,不得而知,排除C项。故选D项。
16.C
【详解】依据材料“一辆既坚固又华美的车的制造,已不是一两个人所能胜任的事了,而是需要在木工、皮革工、金工和漆工等工种的合作下,经过大小几十道工序才能完成”可知,西周时一辆车的制造需要经过几十道工序各种工种相互配合才能完成,这表明当时手工业水平提升,C项正确;西周时工商食官制没有瓦解,而是盛行,排除A项;道路交通设施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项;分工协作模式盛行是在近代,排除D项。故选C项。
17.(1)特点:等级森严(与宗法制分封制结合紧密);饮食与祭礼相结合;平民饮食简单(生活水平低,种类少;蛋白质摄入少);尊重自然规律。
(2)变化:食物种类增多,饮食水平提高;食品商品化发展;奢靡浪费之风盛行;出现违背自然的饮食现象;受少数民族饮食影响。
社会状况:从食品丰富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从市场熟食遍列反映出当时商品经济发展;从民间饮酒吃肉等反映出社会等级制度有所松动(礼乐制度遭到破坏);从饮食种类复杂反映出社会生活丰富,奢侈之风盛行;从饮马奶等反映出当时民族文化交融。
【详解】(1)根据材料一“天子祭祀土神和谷神用牛、羊、猪三牲。诸侯祭祀土神和谷神用羊、猪二牲。大夫和士祭祀宗庙,有封地的用祭礼,没有封地的用荐礼。平民祭祀祖宗的荐礼:春天荐祭韭菜,夏天荐祭麦,秋天荐祭黍,冬天荐祭稻。韭菜配以鸡蛋,麦配以鱼,黍配以小猪。稻配以鹅”可知,等级森严;根据材料一“如果不是为了祭祀,诸侯不能杀牛作膳食,大夫不能杀羊作膳食,士不能杀狗或猪作膳食,平民不能吃时鲜美味”可知,饮食与祭礼相结合;根据材料一“平民祭祀祖宗的荐礼:春天荐祭韭菜,夏天荐祭麦,秋天荐祭黍,冬天荐祭稻。韭菜配以鸡蛋,麦配以鱼,黍配以小猪。稻配以鹅”“平民不能吃时鲜美味”、材料二“古时,百姓平常吃粗粮和野菜”可知,平民饮食简单;根据材料二“谷物菜果不合时不吃,鸟善鱼鳖,没有长成就不吃,不在池塘振网,捕捞小鱼小虾”可知,尊重自然规律。
(2)变化:根据材料二“今富人捕杀幼兽小鸟,沉迷饭局,酒如河流,宰羊羔,杀小猪,春鹅秋雏,毛果虫貉,没有不吃的。今民间酒食,大鱼大肉满桌,还有鱼鳖、鹿胎、鹌鹑、肉酱等众物杂味”,对比材料一可知,食物种类增多,饮食水平提高;根据材料二“现在,熟食遍列,市场上茉肴陈列,劳动懒散,吃喝却赶时髦,例如烤乳猪、韭菜鸡蛋、狗肉、马肉、煎鱼、切肝、腌羊肉、冷鸡、马奶、驴肉、地小鸟、鹅汤等等”“今街头巷尾、田间地头都有屠户,无故烹杀,相聚野外,背着粮食去,提着肉就回,要知道,一头猪相当于一般年景一亩地的收入,十五千栗相当于一个成年男子半月的伙食”可知,奢靡浪费之风盛行;根据材料二“今富人捕杀幼兽小鸟”“鹿胎”“烤乳猪”可知,出现违背自然的饮食现象;根据材料二“马肉、马奶、腌羊肉”等可知,受少数民族饮食影响。社会状况:根据材料二中体现的西汉时期饮食方面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和民族关系等方面分析可知,从食品丰富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繁荣,市场熟食遍列反映出当时商品经济发展;民间饮酒吃肉等反映出社会等级制度有所松动;社会生活上:饮食种类复杂反映出社会生活丰富,奢侈之风盛行;饮马奶、吃马肉等新的社会习俗出现反映出当时民族文化交融。
18.(1)史料类型:材料一是甲骨卜辞,是一手史料;材料二是实物史料,一手史料。
价值:从金属冶炼技术的角度,青铜文物召卣有利于研究西周时期的青铜技术、青铜文明;从文化的角度,有利于研究西周时期的文字发展情况;从分封制的角度,有利于研究西周的政治制度。
(2)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政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详解】(1)史料类型:根据材料一“《甲骨卜辞》”可知材料一是甲骨卜辞,是一手史料;根据材料二“下图是洛阳出土的西周早期青铜文物召卣及铭文拓片”可知材料二是实物史料,一手史料。价值:根据材料二“召卣通体呈圆筒形,有贯耳,口沿下饰有浮雕及夔龙纹带,腰中有一道箍棱,腰饰斜条蛇纹及云雷纹,足饰蛇纹”可知,从金属冶炼技术的角度,青铜文物召卣有利于研究西周时期的青铜技术、青铜文明;根据材料二“内壁铭文记载了周王将位于毕地的土地‘方五十里’赏赐给作器者召(周武王之弟)的史实”可知,从文化的角度,有利于研究西周时期的文字发展情况;从分封制的角度,有利于研究西周的政治制度。
(2)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有材料一二中体现的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血缘为政治的纽带,家国一体的政权组织等。
19.(1)特点:历史悠久;冶铸技术不断进步;铸造工艺水平高。
(2)文字:商为甲骨文;西周为金文。价值:甲骨文和金文是研究商周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也是研究商周汉字演变、书法发展的一手资料。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我国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利用铜”可得出历史悠久;根据材料一“到了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臻于成熟,春秋战国时期更有进一步的发展”可得出冶铸技术不断进步;根据材料一“人们可以从出土的大量精美的先秦青铜器……看到当时青铜冶铸技术所达到的高超境界”“按照青铜器的不同用途的性能要求,配置不同比例的青铜合金”可得出铸造工艺水平高。
(2)
文字:根据材料二“甲骨文卜辞的内容,绝大部分与殷商王室有关”可得出商代代表性文字是甲骨文;根据材料二“西周出现了上百字、数百字的铭文”可得出西周代表性文字是金文。价值:根据材料二“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一种成系统的文字”“对于认识商周,特别是西周的历史文化,金文是宝贵的第一手材料”可得出甲骨文和金文是研究商周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也是研究商周汉字演变、书法发展的一手资料。
20.(1)表现:生产者扩大,由王室、王臣铸造到一般贵族;使用范围扩大,由礼器到社会生活领域;种类增多,由礼器到日用品、农具等;生产中心增多,形成多个各具特色的青铜器系统。
(2)类型:青铜器,实物史料;铭文,文献史料。
价值:青铜器是研究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制度和社会的重要史料依据;是研究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史料。铭文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对研究夏、西周、春秋历史和考古极具史料价值;丰富了历史研究资料;铭文记载与史籍记载可相互印证,有证史补史的作用。
【详解】(1)表现:据材料“春秋以前的青铜器以礼器为大宗,而且主要是王室、王臣铸造的礼器”可知,春秋以前的青铜器主要是王室、王臣铸造的礼器;据材料“随着王权衰落、诸侯国兴起,大小诸侯国纷纷铸造礼器,诸侯、卿大夫以至家臣铸造的青铜礼器骤然增多”可知,随着王权的衰落,青铜器的生产者扩大,由王室、王臣铸造到一般贵族;据材料“这期间姬姓、姜姓大国的青铜礼器有大批发现”可知,春秋以前的青铜器以礼器为主;据材料“到战国时,青铜日用器物如釜、铜镜、带钩等迅速增加,还出现了较多青铜农具和青铜建筑饰件,青铜器的使用逐步突破贵族礼乐的范围,扩大到社会生活的广泛领域”可知,战国时期青铜器的使用范围扩大,突破礼器的范围,扩大到社会生活领域;种类增多,由礼器到日用品、农具等;据材料“与此相关,分别以晋国、楚国、秦国为中心,形成各具特色的中原、南方、西方青铜器系统”可知,青铜器的生产中心增多,形成多个各具特色的青铜器系统。
(2)类型:据所学可知,青铜器属于实物,故为实物史料;铭文,据所学可知,铭文属于文字,故属于文献史料。
价值:青铜器:据所学可从青铜器是研究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制度和社会的重要史料依据;是研究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史料等方面回答。
铭文:据所学可从铭文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对研究夏、西周、春秋历史和考古极具史料价值;丰富了历史研究资料;铭文记载与史籍记载可相互印证,有证史补史的作用等方面回答。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专题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练习(含解析)2023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db:内容2]

关于作者: yun

专题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练习(含解析)2023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的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