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答案胶囊

昭君出塞(历史故事)

昭君出塞历史故事

昭君出塞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真实故事。王昭君,名嫱(音qiáng),字昭君,原为汉宫宫女。

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归附汉朝,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结好,并三次进长安入朝,向汉元帝自请为婿。王昭君听说后主动请求出塞。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从而使匈奴同汉朝和好达半个世纪。后来也有根据这个故事创作的诗歌、琵琶曲、戏剧、电视剧等艺术作品。

发生地点

汉朝

中文名称

昭君出塞

时间

公元前54年

相关组织

西汉、匈奴

释义

中国历史故事

来 源

《后汉书·南匈奴传》

时代背景

昭君出塞图

昭君是公元前33年(元帝竟宁元年)出塞的。那时,汉与匈奴两族之间的关系已和汉初不同。从公元前206年汉高帝刘邦立国到昭君出塞的一百七十多年间,汉匈之间的关系时弛时张。武帝即位(公元前140年)以前,汉朝对匈奴的政策是和亲,因为那时国力微弱,和亲为的是以忍让换取边境的暂时安宁。武帝即位以后,由于国力充实,遂由和亲政策改变为战争政策,以防御性战争作为解除匈奴贵族入侵和威胁的手段。经过几次决定性的战役,匈奴接连大败,到武帝末年,“匈奴孕重堕殰,疲极,苦之,自单于以下常有和亲计”。后来再经过公元前71年汉与乌孙(游牧于今伊犁河上游的一个部族)的联合出击,匈奴再次惨败,属部也乘机起来向它进攻,于是“匈奴大虚弱,诸国羁属者皆瓦解,攻盗不能理”。从此,匈奴再也无力和汉朝对抗,时在昭君出塞前三十九年。

公元前60年以后,匈奴统治集团发生内讧,先有五单于争立,继有郅支单于(郅音至)与呼韩邪单于的对抗。呼韩邪在和郅支的斗争中失败,被迫由单于庭出走,因怕受到汉朝和郅支的两面夹攻,故争取主动,与汉联合。公元前51年(宣帝甘露三年)南下,并亲自入汉觐汉帝;随后留有居今黄河河套北面赛下,由汉朝派兵护卫他。这便扭转了自汉初以来约一百五十年(公元前209年冒顿单于即位–51年)汉匈两族间的敌对局面,建立了和平友好的关系。这是匈奴关系的根本转变,时在昭君出塞前十八年。

时仍在漠北的郅支,初见呼韩邪投汉,深怕遭到呼韩邪与汉朝的联合进攻,所以也遣使入汉奉献(公元前51年及50年)并送侍子,以示友好。后见汉朝出兵谷支助呼韩邪,自度无力统一匈奴,乃向西(今伊梨河流域一带)发展,与汉决裂,索还侍子,并杀死汉使者谷吉。旋为汉之使护西域骑都尉甘延寿及副校尉陈汤所杀(公元36年)。于是匈奴与汉的敌对势力终被消灭,时在昭君出塞前三年。

“郅支既诛,呼韩邪单于且喜且惧”。喜者,以郅支已诛,政敌消除,无复后患;惧者,以郅支作为一个牵制汉朝的力量既不存在,自己原先在汉与郅支之间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已不能再有,而汉力威强,已身孤弱,今后或不免因得罪而灭亡如郅支。这种局势促使他只有进一步倒向汉朝才能确保安全。因此他上书言:“常愿谒见天子,……今郅支已伏诛,愿入朝见”。公元前33年(元帝竟宁元年)春正月,呼韩邪再入朝汉(这是他第三次入汉;第二次在公元前49年)。汉朝待他“礼赐如初”。在朝见期间,他自言“化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遂以宫女王嫱(字昭君)配他为妻。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昭君出塞了。

故事梗概

昭君出塞图

有个宫女叫王嫱,也叫王昭君,长得十分美丽,又很有见识。为了自己的终身,她毅然报名,自愿到匈奴去和亲。

管事的大臣正在为没人应征焦急,听到王昭君肯去,就把她的名字上报汉元帝。汉元帝吩咐办事的大臣择个日子,让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在长安成亲。呼韩邪单于得到这样一个年轻美貌的妻子,高兴和感激的心情是不用说的了。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向汉元帝谢恩的时候,汉元帝看到昭君又美丽又大方,多少有点舍不得。他想把王昭君留下,可是已经晚了。

传说汉元帝回到内宫,越想越懊恼。他再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拿出昭君的像来看。模样虽有点像,但完全没有昭君本人那样可爱。

原来宫女进宫后,一般都是见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画工画了像,送到皇帝那里去听候挑选。有个画工名叫毛延寿,给宫女画像的时候,宫女们送点礼物给他,他就画得美一点。王昭君不愿意送礼物,所以毛延寿没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汉元帝一气之下,把毛延寿杀了。

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离开了长安。她骑着马,冒着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韩邪单于的阏氏。日子一久,她慢慢地也就生活惯了,和匈奴人相处得很好。匈奴人都喜欢她,尊敬她。

王昭君远离自己的家乡,长期定居在匈奴。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打这以后,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有六十多年没有发生战争。

动机

昭君的出塞是自“请掖庭令求行的”(妃嫔居住的后宫称为掖庭,掖庭令即管理掖庭的长官),也就是说出于自愿前往,而不是被迫的。

《后汉书》的作者范哗(音叶)说:“入官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是她自愿出塞的动机。

然而有些线索表明,她出塞的动机,不仅限于狭隘的个人打算,还有比较脱俗的见识。昭君虽深居宫中,对于汉匈两族关系的消息,不是全无所悉。史载:

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冬,甘延寿、陈汤斩郅支单于首,“传诣京师,悬蛮夷邸门”。

建昭四年春正月,“以诛郅支单于,告祠郊庙,赦天下。群臣上寿置酒。以其图书(颜师古注引服虔谓“讨邦支之图书”)示后宫贵人”。

建昭五年,呼韩邪单于上书说:“今郅支已伏诛,愿入朝见。”

翌年“竟宁元年春正月,呼韩邪单于入朝”。元帝为了庆贺郅支伏诛和呼韩邪入朝而改元“竟宁”。

当呼韩邪单于要求“婿汉氏以自亲”时,她便挺身而出,慷慨应召,自愿扮演一个“和亲使者”的角色,去肩负巩固和加强汉匈友好关系之重大使命。这正足以说明她对于汉匈关系之必须和平团结,具有相当的认识。这应该是她的出塞动机的一部分。

历史作用

昭君出塞图

第一,昭君出塞,在汉匈双方都认为是一件政治上的大事,并很重视这件事。呼韩邪单于号昭君为“宁胡阏氏”(颜师古曰:“言胡得之,国以安宁也。”)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1954年在内蒙古包头市召湾的汉墓里,曾出土属于西汉后期的“单于和亲”、“千秋万岁”、“长乐未央”等陶片瓦当残片,也说明汉朝对于昭君出塞这件事也是十分重视的。

第二,昭君的出塞,播下了汉匈两族的和平友好的种子,因而在她死后,她的女儿须卜居次云,女婿须卜当,仍秉承她的生平之志,继续为汉匈两族的和平友好而努力奔走[2]。王莽执政以后,由于采取对匈奴的错误政策,如贬改“匈奴单于印”为“匈奴单于章”,拟大分匈奴为十五单于及妄斩匈奴侍子登等等,造成汉匈关系的紧张。发展到公元11年(始建国三年)以后,匈奴单于便发左右部兵马进扰北方地区,王莽也动员三十万众准备反击,双方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这时云、当二人便挺身而出,设法弥合。史载公元13年(始建国五年),乌珠留单于死,云、当欲与汉和亲,又素与咸友好,故越舆而立咸(舆与咸俱为乌珠留之弟)为乌累若鞮单于。乌累既立,云、当遂劝他与汉和亲。公元14年(天凤元年),云、当派人到西河塞(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下求见和亲侯王歇(音吸)。王莽因命歇及歇弟讽(音萨)使匈奴,贺单于初立,并赐黄金、衣被、缯帛。在云、当的居中斡旋及单于的努力下,汉匈关系复呈现出一线光明。但因“其后莽复欺诈单于,和亲遂绝”。云、当对汉匈关系的弥合虽然没有成功,但也尽了最大的努力。

第三,王莽时,汉匈双方交涉大多是通过昭君的家族关系来进行的。而王歙之所以被任用为和亲侯和王飒之所以被派遣为出使匈奴的使节,很明显是因为他们与昭君有亲(歇、飒俱为昭君之兄子)。公元15年(天凤二年),莽复遣王歙与五威将王咸等送还前所斩匈奴侍子登,单于遣云、当子男大且渠奢(大且渠是官号,奢是名;且音沮)至塞迎。公元18年(天凤五年),乌累单于死,呼都而尸若鞮单于立,为了再一次争取汉匈关系的和好,复遣大且渠奢与云女弟当于居次子醯椟王(醯音兮,椟音独)奉献至长安。莽以其庶女妻大且渠奢,又欲出兵辅立奢为单于,会莽被诛,云、当亦死。从这里可以看到,当时代表汉匈双方出面居中折冲的人物;如须卜居次云、须卜当、大且渠奢、当于居次之子醯椟王等,或是昭君的女、婿,或是昭君的外孙,总之都是昭君的亲属。因而可以看出昭君在汉匈关系中原来地位的重要及其所遗留下来的深远的影响。

文化

古往今来,反映王昭君的诗歌有700余首,与之有关的小说、民间故事有近40种,写过昭君事迹的著名的作者有500多人,古代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蔡邕、王安石、耶律楚材等,近现代的有郭沫若、曹禺、田汉、翦伯赞、费孝通、老舍等。

史书记载

《汉书·元帝纪》关于昭君记载如下: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诏曰:“匈奴郅支单于背叛礼义,既伏其辜,呼韩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垂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嫱为阏氏。”

《汉书·匈奴传》关于昭君记载如下:郅支既,呼韩邪单于且喜具惧,上书言曰:“常愿谒天子,诚以郅支在西方,恐其与乌孙俱未去臣,以故未得至汉。今郅支已伏,愿入朝见。”竟宁元年,单于复入朝,礼赐如初,加衣服锦帛絮,皆倍于黄龙时。单于自言愿胥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塞史卒,以修天子人民。

戏曲

元代著名剧作家马致远的《汉宫秋》,郭沫若先生的历史剧《王昭君》,戏剧大师曹禺先生的历史剧《王昭君》,琵琶独奏的《昭君出塞》,潮州弦诗乐《昭君怨》、《塞上曲》,福建南音《听见雁声悲》,关汉卿《哭昭君》杂剧,吴昌龄《月夜走昭君》杂剧,明陈与郊《昭君出塞》杂剧及明人《和戎记》传奇。川剧有《汉贞烈》,亦分折演出,秦腔、同州梆子有《昭君和番》,滇剧有《王昭君》,河北梆子、湘剧、徽剧均有此剧目。

小说

东汉蔡邑的《琴操》

晋人葛洪的《西京杂记》

南北朝时王褒《明君词》

台湾作家高阳先生创作的《王昭君》

秭归作家,宁发新的《一代名媛王昭君》

昭君墓

昭君墓,又称“青冢”,蒙古语称特木尔乌尔琥,意为“铁垒”,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呼清公路9公里处的大黑河畔,是史籍记载和民间传说中汉朝明妃王昭君的墓地。

昭君村,在湖北省兴山县,城西三公里处。背倚纱帽山,前临香溪河,清幽恬静,如锦似秀。自古以来,地灵人杰的奇山秀水,孕育了绝代佳人王昭君。村以人名,人以村传。神奇和传说,使千年古村,成为名扬四海的古汉文化游览区。

参考资料

1.关于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历史典故·历史新知

2.简要说出昭君出塞的历史背景,并归纳其意义·历史新知

….

关于作者: yun

昭君出塞(历史故事)的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