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答案胶囊

明朝最后一位皇帝

草根出身,从乞丐逆袭为帝王的朱元璋,巅峰时有多风光、晚年就有多凄惨。洪武十五年(1382年)是朱元璋一生中最空虚的一年。

这一年国税虽然增加了、吏治也有了很大改善、内忧外患也被朱元璋彻底扫清,然而,权力如日中天的朱元璋,却失去了他一生的伴侣——马皇后(马秀英)。

朱元璋是个意志极为坚定的男人,那么多年的风雨坎坷路、那么多年的冷嘲热讽、那么多年的刀山火海……他都走过来了,甚至多次面临丧命的局面,他都能冷静对待。

>明朝最后一位皇帝

当那个陪伴自己白手起家,打下江山的贤内助马皇后离开了,朱元璋却显得六神无主、手足无措。

从参军到大明皇帝,朱元璋的创业之路可谓是艰难险阻。对于这些,马皇后都是一清二楚的,她一直相信这个男人,一直坚定地站在男人的背后支持他。

当朱元璋65义军后,他开始学着伪装自己,从不会向任何人袒露心声,只有面对马秀英时,才会卸下戒备心。

这个曾经冒死为朱元璋送烧饼的女人,是朱元璋唯一能够信任的人,每当遇到大事时,或者情绪低落时,他都能毫不保留地向她倾诉。无论在创业、还是守业,马秀英对朱元璋的意义太大了,只有马秀英能看得起他、尊重他,在后期也只有马秀英才敢与他平起平坐,真心沟通。

在朱元璋的生命里,不能没有她,马秀英死后,朱元璋不再是那个朱重八,没有马秀英的劝阻,他彻底变成了一个冷血君王。

也许是巧合,马秀英死后,接二连三的噩耗打击着朱元璋,洪武二十二年,十儿子鲁王去世。尽管生前,朱元璋对这个儿子很不好,言语刻薄、态度恶劣,但毕竟是自己的骨肉,虎毒不食子,何况帝王朱元璋。

当太监颤颤巍巍地告诉自己鲁王离世时,正在批阅的朱元璋手不禁抖了抖,作为帝王的他,不能有失态的表现,他压着心中的悲痛,冷静地说了声“厚葬,上谥号皇”。

随后摆摆手,继续若无其事地批阅着奏折。在大臣的眼中,洪武皇帝是个冷血君主,即使是亲生儿子也不会动了恻隐之心的。但背地里,朱元璋却拿着鲁王生前递给他的奏折,一字一字地看,这是父亲对儿子的思念,一夜之间,大明皇帝的头上又多了几丝白发。

送走结发妻子和“十儿子”,三年后,朱元璋又遭遇了人生至暗时刻。

洪武二十五年,一天,他焦急地在大殿踱步,堂堂的大明皇帝双手不时朝上天祈祷,祈求上天能保佑太子朱标病愈。尽管朱元璋这次是最诚心的,还是回天无力,悲痛的消息还是传来了:“太子走了!”

那一刻,这个大明缔造者,帝国强人终于坚持不住了,一头倒在大殿之上。皇上忽然昏厥后,太监赶忙把他送到御医处,在太医的紧急救治下,朱元璋才慢慢想起来。

清醒之后的朱元璋,不敢接受现实,他甚至不敢睁开眼睛,害怕一睁开眼睛,还得面对太子离世的场面。忍着极大的悲痛,朱元璋躺了半个时辰才醒来。

如果说马皇后的去世,让朱元璋丢了半个魂,那么,朱标的离世让朱元璋的内心彻底崩塌了。迷茫的他,不知道偌大的帝国该交给谁,谁能替代朱标。

丧子之痛持续了一年多,在此期间,有的大臣实在看不下去了,他们进言劝说朱元璋能够振作起来,不要因为家事而误国事(表达得极其委婉)。

朱元璋听后极为生气,当即下令把大臣的儿子处死了,让大臣也尝尝丧子之痛。当然这些事正史并没有记载,真实性还有待考证,这也能看出朱元璋性格的狠毒之处。

马皇后离世后,朱元璋还可以和大儿子朱标说说话,而朱标离世后,朱元璋真正成了孤家寡人。为了朱标,朱元璋可算是倾尽了全部的心血,为了扶植他上位,朱元璋不惜大开杀戒,灭胡惟庸三族,诛杀李善长等开国功臣。

然而,朱标不长命,英年早逝,朱元璋所做的一切都前功尽弃。朱标死后,又有孩子陆续离世。洪武三十一年,自己最疼爱的晋王也走了,朱元璋彻底懵圈了,他不知道,命运为何如此对他,他甚至还一度去庙里烧香拜佛,祈求平安,每天早晚都要去。

或许是朱元璋太长寿了,亲人都没活过他,一个个先后离开自己,这对朱元璋打击是巨大的,一次亲人的离世,让朱元璋的内心崩溃一次。

晚年的朱元璋,最爱做的事并不是批阅奏折,貌似已经厌倦国事,反而更多地追忆曾经的岁月,追忆与马秀英的爱情,追忆与儿孙相处的岁月。

人到晚年,再坚强的性格,也会被岁月磨平棱角。这个时期的朱元璋,虽然不像之前那么冷血,却多了很多感性。他把剩下的所有一切都给了孙子朱允炆,手把手教他帝王之道。

朱标离世后,朱元璋还有那么多儿子,他为何要将皇位传给太孙,或许是对马秀英和朱标一个交代。朱元璋虽然有很多妃子和儿子,在他的心中,只有马秀英和朱标一家才是真正的原生家庭。

朱元璋活了这么大岁数,当了那么多年皇帝,他的识人之术可以说是炉火纯青了,他当然能看出来,把江山交给朱允炆还不到时候,朱允炆目前还没有驾驭大臣的能力,或许再等个十年,他才能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君王。为了快速培养朱允炆,朱元璋不惜手把手教他帝王之道。

朱元璋有的是耐心培养的他,但时间不等人,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他也不晓得自己还能活多少年,如今老大、老二、老三都走了,只剩下生龙活虎的老四。

朱元璋也看出,这个能文能武的老四是最有帝王之相的。朱标死后,在选继承人时,朱元璋还曾一度犹豫过。从理性上讲,朱棣才是大明最合适的继承人,可是从感性上讲,朱棣毕竟是妃子生的,太孙朱允炆才是朱元璋心中最理想人选。

晚年的朱元璋终究摆脱不了老年人的命运,孤独的他,感性战胜了理性,他一直想把朱允炆拔苗助长起来,让他继承大明帝国的正统,这也算是给马秀英、朱标文一个交代。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他像培养朱标一样培养朱允炆,让朱允炆代理国事,也让百官们知道朱允炆就是大明的合法继承人。

我们总觉得朱元璋这次看走了眼,其实,朱元璋是经过极为慎重考虑的,他克服了心理的重重障碍。因为选择扶持朱允炆,导致朱元璋成为一个真正的孤家寡人。

当朱元璋说出让朱允炆代理朝政的想法后,马上就遭到了一大批大臣们的反对。大臣们之所以反对,无非就是朱允炆资历不足。其实,朱元璋心里跟明镜一样,他也知道,如果再等十年,等朱允炆攒够了资历,再让他代理朝政,大臣们是不会反对的。

然而,时间不等人,留给老朱的时间不多了。

面对臣子们的反对,老朱再一次发火了,直接将那些反对者投入监狱。为了给孙子铺路,朱元璋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和爱,不惜又杀了一批功臣,“蓝玉案”又诛杀了两万五千多人,为何杀蓝玉,无非就是怕朱允炆镇不住蓝玉而已。

尽管爷爷为他付出了这么多,然而年轻的孙子却不领情。

自幼生长在皇宫中的朱允炆,从未出过远门,更不知道打江山时的艰险,他根本无法体会到爷爷的良苦用心。他还是以皇家宫廷生活的思维来思考问题,这么多年来,爷爷在他心里就是一个杀伐果断、勤勉理政、冷血无情的帝王。

在爷爷身边,朱允炆始终是战战兢兢,从来不敢说一个不字。

朱允炆是一个善良、孝顺的孩子,在父亲朱标患病期间,他寸步不离,一直守在父亲身边照顾他。但在爷爷身边,他却做不到这一点,因为他摸不透、也不敢揣测老朱的心思,生怕哪句话说不对,就惹爷爷生气了。

只怪朱元璋的心思太缜密了,性格太恐怖了,恐怖到他在爷爷身边时,连喘气都要小心翼翼的。在朱允炆的心中,朱标不仅是太子,更是和蔼的父亲,而爷爷就是一个铁血帝王。

爷爷身上那股帝王特有的威严,让朱允炆很不自在,曾一度很害怕。这也是朱元璋晚年最悲哀的地方,最亲近的人都离开了自己,而自己投入心血最多的孙子,却不敢真正地亲近自己,始终和自己保持一段距离。

在老朱看来,如果放在过去,这种距离应该有的,但对于晚年的朱元璋来说,却是一种折磨。朱允炆从来不会和自己说心里话,也不敢和自己说。自己想找一个谈心的人,都不容易,环顾一周,他忽然发现,昔日的兄弟好友要么被自己杀了,要么就不在人世了。

找一个能谈心的人真的好难,所有的人对他都避之不及,唯恐自己大祸临头。每天等待朱元璋的只有那个小心翼翼的孙子和一堆批不完的奏折。

悲惨的童年,需要用一生的时间来治愈,这句话对于朱元璋来说,太贴切不过了。朱元璋的青少年生活在贫困、惊险和苦难之中,他的人生是不幸福的。年少时,世界带给他的都是天灾人祸,人世间的冷酷无情,没有人能真正关心他,直到他遇到了马秀英。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老朱的一生都是不幸的,不幸家破人亡,不幸沦落为乞丐、不幸出家当和尚,不幸被迫参加义军,更不幸的是当了皇帝。在感情生活里,他其实是痛苦的,这种痛苦是日积月累的沙漠,而马皇后和朱标对他的爱仅相当于沙漠里的一条河流,这点爱是无法让沙漠彻底变成爱的海洋。

他很想过上普通人的生活,老婆孩子热炕头,但身为皇帝的他,有太多的身不由己,为了帝国的稳定,只能狠下心来,将功臣屠杀殆尽,却吓得亲人离他而去,晚年落下一个众叛亲离的下场。

晚年的朱元璋,他心中的沙漠越来越多,多得让他彻底感觉不到爱,甚至极度渴望爱。凄凉和孤独贯穿着老朱的晚年生活,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他,晚年每天只能享受别人对他的敬畏,叹息着将要逝去的日子。

把国事交给朱允炆后,朱元璋也想要过退休生活,他本想出去走走,回老家看看,去大明各地转转,却发现他自己已经离不开应天了,因为朱允炆根本无力承担起这个庞大帝国的管理重任,只有他在应天,国家才能正常运转。

虽然老朱是一国之主,经过一段肃清整顿后,掌握生杀大权的他,外表非常强势,然而他内心却极度缺乏自信,缺少爱,他拼命地工作也是为了填补内心的空虚感,换取安全感。从起义军发家的他,知道大元帝国是如何崩塌了,他能打下江山,自然明白别人也一定能从他手里夺下江山,他对皇位非常没有安全感,对大明的稳定也没有安全感。

换句话说,他不信任任何官员,特别是那些跟他一起打江山的兄弟们,他们在老朱的心里始终是个外人,是个打工仔。打工者是不会真心实意地为大明卖命的。

一生要强的朱元璋,并不是不懂得柔情,而是这么多年来,他都是靠自己艰难生存,他没有任何依靠,没有任何东西能给他一丝安稳感,导致老朱的性格有缺陷,他缺少“仁爱”。

人越老越孤独,越不自信,大明帝国在他手中感觉更加沉重,更加烫手;老朱并非权力控,他是苦怕了,担心儿孙和百姓会跟自己有一样的经历,遭受一样多的磨难。

在老朱生命的最后三年里,他对身后事进行了缜密的安排。对于皇位的传承,他不敢有任何松懈,他将所有可能的情况都考虑到了,甚至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不仅把爱留给了孙子朱允炆,还偷偷为他藏了一件僧袍。

为何为孙子留下皇位之后,还留下一件僧袍。

老练的朱元璋早已料到,朱允炆或许承受不住偌大的基业,大明的未来皇帝不一定是朱允炆的后代。让他感到欣慰的是,经过几十年的清洗和安排,他能对朱标、朱允炆构成威胁的人,全部除掉了。未来能够篡夺大明皇位的人,几乎都集中在这些儿子身上,未来的江山还是朱家的,对此,也没有太多的担心。

手心手背都是肉,有的儿子因他而死,他不能再平白无故地仅凭自觉就对剩下的儿子动手,虽然他们对皇位有威胁,但毕竟在父皇面前,他们并没有表现出来。剩下的事,留给后人自己解决吧,万不得已时,能让朱允炆保住性命就行了。

安排完国事后,这位铁血帝王还有自己的私心,他临终时还颁布了一个特别残忍的苛令,后宫中所有服侍过自己的女人,除了有子女外,全部都要为自己殉葬。

朱元璋也用这种方式希望自己死后不再孤独寂寞。

朱元璋的一生,可以说是叱咤风云的一生,他达到了权力的顶峰,利用手中的生杀大权为朱家除掉了众多的潜在威胁,他表面上是风光,但晚年却是如此凄惨,唯一能抚慰他心灵的马皇后走了,被他寄予厚望的太子朱标也先离他而去,他大肆屠杀功臣,吓得亲人都远离他而去,唯一跟在他身边的孙子也是战战栗栗,跟他不亲近。

一生杀伐果断的朱元璋,在继承人选择上的犹豫不决,无疑他的内心是痛苦的,他不是没有考虑到朱允炆的能力和可能的遭遇,他特意为未来皇帝留下一套僧袍,无疑也为朱允炆做了最坏的打算,看着亲人之间相互杀伐,最痛苦的无疑是他自己。

此时的他,在满朝文武大臣中,竟然找不到可以倾诉的人,离他最近的孙子却也与他不亲近。憋在内心的苦闷,无处发泄,由此可见,朱元璋的晚年是多么凄惨。

朱元璋是无奈的,最是无情帝王家,一种高处不胜寒的孤独,没人会理解他的苦闷。

….

关于作者: yun

明朝最后一位皇帝的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