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名校试题

2022-2023学年广西百色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2022-2023学年广西百色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以下展示关于2022-2023学年广西百色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

2022-2023学年广西百色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1、2022-2023学年广西百色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全书,共有诗词歌赋180余首,属于曹雪芹创作的有140余首(红楼梦前80回)。这些诗词决非可有可无,而是作品重要的组成部分。换言之,如果从红楼梦中抽掉这些诗歌词赋,作品还能产生如此强烈的艺术效果吗?回答自然是否定的。 文备众体,引诗词歌赋等各种艺术形式入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形式上的一大特点。从唐传奇开始,经宋元话本,明清的长篇、短篇小说,最后到晚清的才子佳人小说等等,可以说这种形式一直在沿用。但这种形式与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等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在

2、作品中起多大作用?实在让人不敢恭维。唐传奇中的游仙窟,人物对话全是诗句,失去了生活的真实性。长恨歌传把白居易的长恨歌全诗抄录,又有什么必要呢?至于宋元话本、明清小说中的文前诗、文后诗、有诗为证、有诗叹曰之类,很多是可有可无的赘笔。 而曹雪芹的红楼梦就不同了。他一方面吸收了这些艺术形式,另一方面又对它们进行了改造、丰富和发展,使之能够为作品的内容、情节和人物服务,为作者总体的艺术构思服务。 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境”,是红楼梦中出现诗词最多的一回,这些诗词绝对不是什么“赘赋闲文”。红楼梦前五回是整个故事的开端,尤其在前四回中,通过“接外孙贾母惜孤女”和“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将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位女

3、主人公一前一后送入贾府。伴随着黛玉、宝钗的登场,宝玉、凤姐、贾母等重要人物也一一亮相。那么十二钗中还有其他人物怎么办?是否也需要像钗黛那样逐一介绍呢?如果这样,那才真正成了赘笔闲文,使人读来毫无情趣。所以,当介绍了宝黛钗等人后,作者就在第五回通过宝玉梦境,利用诗词歌赋的形式,对十二钗及其他重要人物进行了一一介绍,而且草蛇灰线、若隐若显,让人产生一种玩味无穷的艺术感受。可见,这些诗词歌赋,不仅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构想。 第二十二回中编了许多灯谜诗。如果把这些诗谜仅仅当作一种猜谜游戏看待,岂不辜负了作者的一番苦心?元春的“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谜底:爆竹),黛

4、玉的“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谜底:更香)等,清晰地表明了这些灯谜暗含的丰富寓意,它们与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有着紧密的联系。 由此可见,诗词在全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抽掉红楼梦的诗词,那么作品的艺术价值将受到极大的限制。包括像林黛玉这样的人物,去掉她的诗词,她给读者的印象也仅仅就是一个爱哭鼻子的娇小姐而已,这绝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林黛玉。 (摘编自刘保忠论诗词在红楼梦中的作用)材料二: 红楼梦中的诗词所表现出的中华文化内涵是博大精深的。从纵向的时间维度来说,它吸纳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思想精华;从横向的文学空间维度来说,它借鉴了古典诗词曲赋的表现技巧,具有广博的文化张力。 汉乐府民歌中通过

5、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在红楼梦诗词中运用得也相当精彩。薛宝钗、林黛玉、贾宝玉等同咏白海棠诗,却可以从中看出不同的性格:从薛诗中着出了封建淑女端庄的姿态;从林诗中看出了黛玉出淤泥而不染的纯洁品格;从宝玉诗中看出了他喜花怜女、不与臭男人为伍的情怀。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的味,在红楼梦诗词中亦可体现。如诗词的词藻华丽,讲究对偶,声的和谐等。谢灵运以肆意游邀、寄情山水闻名后世,红楼梦诗词以吟花弄月、陶醉于大观园令世人赞叹不已。 红楼梦诗词富有唐诗宋词的文化底蕴,如意境的隽永,诗味的绵长,词采的华丽,诗句的精炼等。李商隐诗的“红楼隔雨相望冷”,李清照词的“凄凄惨惨戚戚”,在红楼梦诗词中都能找到

6、文化的对应点。单就林黛玉的诗而言,就有王维诗的自然、李白诗的飘逸和杜甫诗的沉郁。 元代文学艺术的文化精华,红楼梦诗词也进行了恰切的借鉴吸纳。如西厢记中的曲词正宫端正好与林黛玉的唐多令柳絮,在情调、用词、风格上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元杂剧中通过言行塑造典型人物的文化底蕴,在红楼梦诗词中亦有表现。元散曲在表现手法上的自由洒脱,风格上或朴白或典雅的品味,意境上的别有洞天,在红楼梦诗词中都可以找到神似之处。 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其唱词和创作方法对红楼梦诗词影响很大。林黛玉听了牡丹亭的唱词后,心下思量:“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看戏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林黛玉所说的“趣味”是什么呢?我想就是中国优秀文化中歌咏自然、追求美好、表现内心情感的意趣和味道。从红楼梦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与中国历史诗词戏曲有着不可分割的文化渊源。 红楼梦诗词从清初诗文中,亦吸收了些许精华。顾炎武诗的忧国情怀,王士祯诗

12.1964年,联邦德国外交官和中国外交官在瑞士首次接触;20世纪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两国关系改善反映的实质是A.冷战格局下国际关系的新变化B.西欧寻求进人中国市场C.尼克松总统访华所带来的影响D.苏联对中国威胁被打破

….

关于作者: yun

2022-2023学年广西百色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的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