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综合知识

当代艺术摄影展讯(亚洲展讯1960)

下面一起来看看关于当代艺术摄影展讯(亚洲展讯1960)的相关信息吧。关注我们,了解更多资讯。

当代艺术摄影展讯(亚洲展讯1960)(1)

参展艺术家: 王攀元、陈庭诗、杨英风、丁雄泉、朱为白、霍刚、

冯钟睿、庄喆、李锡奇、韩湘宁、杨识宏(按艺术家年龄排序)

展期:2016.5.7 – 5.29

地点: 亚洲艺术中心(台北一馆) Asia Art Center (Taipei Ⅰ)

展览支持:财团法人陈庭诗现代艺术基金会 财团法人杨英风艺术教育基金会

艺术在台湾发展到1960年代,蓬勃发展的画会标举前卫的精神,其后更影响了许多后进创作者。现代艺术观念的引入,加上东西融合的策略,于此后成为一个极具影响力的主张;亚洲艺术中心透过此展呈现特定的时代精神,邀集王攀元、陈庭诗、杨英风、丁雄泉、朱为白、霍刚、冯钟睿、庄喆、李锡奇、韩湘宁、杨识宏等艺术家之创作,以在1960年代建立艺术家声誉的创作者为主轴,前后追溯20年,重探现代艺术在战后台湾的生成与繁衍。

新的发现往往是让历史往前推进的关键之一。1960年代正有一群创作者在台湾岛屿共享一段特异的政治社会环境并经历绵密的交流之后,共同促生出新的创作特质与态度。这个展览的目的便是要勾勒当时现代艺术运动的氛围。

其实早在民初就出现了参酌西方艺术观念、但仍以东方美术为本位的新水墨,显示当时现代观念已普遍化以至于影响了画家的创作。国民政府来台而带进大量知识分子在此地发表文学艺术创作或投身美术教育,结合反日、亲美等意识形态,引入回归自身思维观念的现代艺术,酝酿了1960年代的画会极盛时期,现代主义的影响力亦强势地广披后进的创作者。画会时代的艺术家虽以抽象为主要的艺术语言,然而本展希望扩大到一个更宽广的面去检视具有现代艺术精神的创作,此次邀集艺术家王攀元(1909-)、陈庭诗(1913-2002)、杨英风(1926-1997)、丁雄泉(1929-2010)、朱为白(1929-)、霍刚(1932-)、冯钟睿(1933-)、庄喆(1934-)、李锡奇(1938-)、韩湘宁(1939-)、杨识宏(1947-)共十一位。

本展最年长的艺术家是现年108岁的王攀元,年纪最轻的是69岁的杨识宏。以时间先后梳理,1933年起就读于上海美专的王攀元受到民初新水墨影响;陈庭诗、杨英风、朱为白、霍刚、冯钟睿、庄喆、李锡奇、韩湘宁,是1960年代现代版画会、五月及东方画会成员,主要成长教育于台湾,他们追求突破各种传统的束缚;与画会同世代的丁雄泉旅居欧美,未随国民政府来台,其恣意挥洒的思想与创作表明了前卫反叛的精神,1970年来台后结识包含东方画会在内的创作者;于省展获奖的杨识宏则承接了抽象表现主义的自我风格。若以画风区分,大致可分为感性抒情的王攀元、丁雄泉、冯钟睿、庄喆、杨识宏,相对于作理性抽象表现的陈庭诗、杨英风、朱为白、霍刚、李锡奇、韩湘宁。

当代艺术摄影展讯(亚洲展讯1960)(2)

(*)王攀元 地平线 90x90cm 布面油画 1964

民初水墨画新派人物吴茀之(1900-1977)“绘画不走旧路”的教育,为就读于上海美专的王攀元开发出新的观念,王攀元的构图在简约中能取得平衡,1961年与画友成立“兰阳画会”,对于当时锋头最健的五月画会和东方画会是从另一地区遥相应和,王攀元与主流偏离,有意识地维持自己的风格,以水墨简笔将乡愁抽象化,紧扣离散经验。

1957年,“五月画会”举办第一届展览,“东方画会”在1955年底开始聚会并也在1957年11月举办第一次画展。两者虽都有中西融合的论调,但仍有差异,前者融汇东西、既现代又中国,而后者则以中国哲学为基底,引入西方观念为其所用;前者创会成员以台湾师范学院艺术系为主,后者则由台北师范学校艺术科和军人组成。

当代艺术摄影展讯(亚洲展讯1960)(3)

冯钟睿 91-22 122.2×152.2cm 综合材料 1991

当代艺术摄影展讯(亚洲展讯1960)(4)

庄喆 太虛穹苍 173x173cm 布面丙烯、油画 2004

当代艺术摄影展讯(亚洲展讯1960)(5)

韩湘宁 28-92 100x100cm 紙本油彩水墨 1966

当代艺术摄影展讯(亚洲展讯1960)(6)

韩湘宁 76-92 100x100cm 布面水墨拼贴、丙烯 2014

五月画会的冯钟睿,毕业于政工干校艺术系,混合水墨和丙烯、实验颜料拓印的效果,堪称当时的新媒体,他的抽象表现也在于文字的抽象,冯钟睿近年修佛,转化“刹那无常,终属虚幻”的客观世界,因而将为艺术创作当作是一种修为。另一位五月健将庄喆,师大美术系毕业,家学渊源使他熟悉历代名画和古书善本,他原有厚实的水墨功力,却抛弃传统国画,利用书法的线条与泼染层层堆栈,以紧密的结构将宇宙间形体收摄于其个人表现性的抽象山水画中。年龄较轻的韩湘宁,师大美术系毕业,早期画抽象画,赴美后转为照相写实揉和点描的技巧,在显明的形象中透露隐微之妙,近年与女儿共同以水墨创作出拼贴作品,半世纪的经历添加了不同的内涵再以自己60年代抽象画的构图呈现,作品同时见证了时间与世代。

当代艺术摄影展讯(亚洲展讯1960)(7)

霍刚 聚集 97x130cm 布面油画 2015

当代艺术摄影展讯(亚洲展讯1960)(8)

朱为白 生命本源 130×162cm 布面综合材料 1994

当代艺术摄影展讯(亚洲展讯1960)(9)

杨英风 天下为公 93x70x40cm 不锈钢 1989

(图片由财团法人杨英风艺术教育基金会提供)

当代艺术摄影展讯(亚洲展讯1960)(10)

陈庭诗 作品050 51x25x17cm 铁雕

(图片由财团法人陈庭诗现代艺术基金会提供)

当代艺术摄影展讯(亚洲展讯1960)(11)

李锡奇 汉采本位 2015-6 79.5x142cm 综合材料 2015

东方画会的霍刚,受硬边艺术影响,以高彩度颜料平涂呈现出大块面,辅以线条使画面几何分割,他用点线面构筑出结构,似乎与数理抽象性的内在规律两相契合。他在台北师范学校艺术科毕业后担任小学美术教师,霍刚在景美国小任教时,随国民党军队来台的朱为白服务的部队正好设于景美国小校内,朱为白虽是军人,但对艺术创作兴趣浓厚,来台后曾到廖继春画室学画,1958年起加入东方画会,亦间接得到李仲生观念的启发。朱为白家中三代都是裁缝,他回溯到媒材和色彩本身的质地,利用他所擅长的刀剪线缝手艺营造空间感,他极简风格的创造性不在冷调,反而在于素朴和温润。

杨英风、陈庭诗、李锡奇等画友则是在1958年成立了“现代版画会”,与东方画会举办过多次联展,陈庭诗本人加入五月画会、李锡奇加入东方画会。杨英风,师大美术系肄业,活跃于五月画会,其雕塑从人文关怀开始转型,后以不锈钢和石材创作,大胆而富现代主义风格,旅居意大利时期向国外介绍许多具现代主义的中国艺术。陈曾向杨学习雕塑,虽八岁时因意外失聪,探索世界反能全心体会、仰赖视觉感受,他的雕塑总是利用废铁、弃木组合与焊接而成,线条为多、辅以块面之搭配,造型简练,结构空灵。李锡奇毕业于台北师范学校艺术科,他的创作形式技法涵盖水墨、大漆、版画、滚筒等等,其复合媒材追溯传统文化,本身即具备厚实感,然而丰富的层次更来自他在故乡金门经历战争的沉重记忆。

可以想见,当时这群艺术家虽各自组织画会但并不各筑壁垒,而是有充分的交流,他们跨足其他画会的聚会、展览,互相品评,互通声息,一齐拿出前卫反抗精神来“革命”:质疑中国画用笔的传统,质疑学院的教育体制和意识型态。画会的多位艺术家后来选择移居海外,杨英风1963年、韩湘宁1967年、庄喆1973年、冯钟睿1975年移居美国,霍刚1964年移居意大利,画会的活动逐渐减少。然而到了海外,华人艺术家们仍多有来往,在欧美和台湾之间,这些旅外艺术家同时是现代艺术观念的创作者也是信使。

当代艺术摄影展讯(亚洲展讯1960)(12)

丁雄泉 My Love Can Burn You 66.5×91.5cm 布面油画 1977

丁雄泉是本展唯一没有在战后来台的艺术家,他曾入读上海美专,1946年移居香港,1952年前往法国,1970年来台,丁雄泉曾参与眼镜蛇画派(CoBrA)联展,使用抽象表现主义泼洒颜料的技法,但他从来不认定自己该被归类为哪一个画派,其绚烂的色彩与大胆的主题与构图,标举了一种自外于主流的特殊风格。

当代艺术摄影展讯(亚洲展讯1960)(13)

杨识宏 青铜时代 130.2×195.2 cm 布面丙烯 2013

杨识宏年纪较轻,即使未能躬逢革命反叛的画会时代,现代主义精神还是深植在他的思维里。杨识宏 1979年旅美,画风感性抒情,1968年台湾艺专美术科毕业,曾经用台湾全省美术展览会评审青睐的风格创作而获奖,他重视的始终是探索自己随生命阶段不断升华的心象,捕捉狂放的意识流动。旅居纽约时撰写《现代美术新潮》一书引介西方艺坛最新的思潮、理论,继续影响后来的华人创作者。

当代艺术摄影展讯(亚洲展讯1960)(14)

我们从台湾具有现代主义精神的艺术家中抽样这十一位展出,可以看到他们共同指出在面对西方新潮的冲击之际,各自引发出何种自我意识而促使他们仍以原本文化中的养份为本建构其美学观;若扩大到两岸比较华人艺术的发展,相对于文化大革命在中国大陆造成的封闭与断层,迟至近30年后才出现中国的现代绘画运动“八五新潮”,本展亦将指出这一场革命性的艺术运动乃是孕育自战后台湾特有的环境,而这个养份推动了其后非叙述性创作在台湾创发的各种可能。

当代艺术摄影展讯(亚洲展讯1960)(15)

在当代,所谓“中西融合”听来非但不像是一种创新,反而像是一个陈腐的概念,我们在此时此刻对于某些艺术表现也许并不以为前卫,甚至认为是老生常谈,但至今它们的发生其实一直在见证那个时代。此次展览的“重探”即是要拉出一个现代主义精神在台湾的光谱,回溯远至战前现代观念的萌发、现代艺术、文化随外省人来台所给予的养份、白色恐怖时期创作者的思虑、冷战时期台湾位居战略地位主要接收美国信息而得的新养料、与日据时代遗留的学院保守势力的对抗,这几条轴线交迭出特异的时代精神,一场艺术文化革命在1960年代台湾这个殊异的时空,而得以藉由非学院、非传统、风行全台湾创作者在体制外的频密交流而造就。

当代艺术摄影展讯(亚洲展讯1960)(16)

现代艺术的魅力在于他隐含的反叛性,自我、具有强烈的观念性,而它在台湾的发展更是一个异数,画会之间互通声息而凝聚出现代主义的力道,彼时年方二、三十岁的艺术家富有论辩的激情,它实际开辟出的一条崭新的道路至今还是有一个有效的宣称。彼时开拓者胸中的丘壑使他们有勇气选择自外于原有的体系,以辛辣的作风直接响应大时代,而似乎今日人们愿意受科技、媒体、消费决定我们的知识来源、审美的培养及关怀的重心,创作这件事,似乎简化为表层浮面的纠结或炫技。创作者能否意识到框架的限制?能否让想象力尽情奔放?能否直面脆弱的心灵?能否放眼历史文化脉络后定位自身?

当代艺术摄影展讯(亚洲展讯1960)(17)

在这个低潮的时代重探1960,我们呈现时代的缩影也聊为现代艺术的发展生涯下一个脚注,也许,能带给我们新的勇气。

当代艺术摄影展讯(亚洲展讯1960)(18)

当代艺术摄影展讯(亚洲展讯1960)(19)

网址:www.asiaartcenter.org

邮箱:beijing@asiaartcenter.org

电话:北京 86-10-5978-9709

电话:台北 886-2-2754-1366

微信 ID:Asiaartcenter

,
….

关于作者: yun

当代艺术摄影展讯(亚洲展讯1960)的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