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答案胶囊

货币需求(商业经济术语)

货币需求商业经济术语

货币需求是一个商业经济的范畴,发端于商品交换,随商品经济及信用化的发展而发展。在产品经济以及半货币化经济条件下,货币需求强度(货币发挥自身职能作用的程度,货币与经济的联系即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程度,以及社会公众对持有货币的要求程度)较低;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需求强度较高。

个人购买商品和劳务,企业支付生产和流通费用,财政上缴下拨,银行开展信用活动,社会进行各种方式的积累,政府调节经济,都需要货币这一既特殊又一般的价值及价值量工具。社会公众(包括居民、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对作为交易媒介与贮藏手段的一般等价物的需求。

中文名

货币需求

英文名

Money Demand

范畴

商业经济

发端于

商品交换

现今

货币需求强度较高

简介

货币需求是指经济主体在既定收入和财富范围内能够并愿意持有货币的数量。经济学意义上的需求指的是有效需求,不单纯是一种心理上的欲望,而是能力和愿望的统一体。货币需求作为一种经济需求,理应是由货币需求能力和货币需求愿望共同决定的有效需求。

货币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派生于人们对商品的需求。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具有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l贮藏手段等职能,能够满足商品生产和交换的需要,以及以货币形式持有财富的需要等。

研究方法

从宏观把握经济社会对货币总量的需求,即一定时期社会对货币的需要量及其决定因素。这里,人们注重三个原则:第一是客观性原则,即需要量由社会经济过程客观地决定;第二是商品流通原则,即货币量主要由流通中商品量决定;第三是货币媒介原则,即所需货币主要为了媒介商品,货币过多或不足将直接影响价格水平。在英国剑桥学派提出现金余额说之前,学者们大多持上述观点。

从微观把握持币者对货币的需求。这种观点源于剑桥学派的A.马歇尔和A.C.庇古等人。他们强调持币者的主观动机,着重从人的利益与行为方式上来解释货币需求。

这种观点认为货币在经济生活中主要不是一种媒介物而是一种资产,人们之所以愿意持有货币,是因为这种资产较其他任何资产有更高的流动性,能满足人们在资产持有上的一些特殊动机,建立起对未来的某种安全感。因此,与前者注重货币的媒介功能比较,这种观点更注重货币的贮藏功能。尽管存在着上述区别,但当代经济学家已倾向于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较全面地观察和分析货币需求。这一方法论上的演进,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英国经济学家J.M.凯恩斯的流动偏好说。

1,以后扩充到M2及更多的层次,有关货币需求的财富、收入、利率的期限结构、货币流通速度等问题的研究仍在继续。在货币需求动机方面,S.魏因特劳布于1982年提出关于货币需求的七个动机,或归为商业动机、投机动机和公共权力动机,其中货币-工资动机和公共权力动机是较新的思路,从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政策涵义

由于货币供给是影响社会总需求以至总供给的重要政策变量,因此,如何确定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之一。合理预测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必须在理论与实证两方面对货币需求进行科学的分析,以此为基础来调控货币供给以实现总供求平衡。

货币政策的界定

这涉及到人们对货币需求关系的界定问题。具体地,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分五项:(易纲,1996)中央银行对专业及商业银行的贷款,准备金比率,利率及贴现率,备付金率,以及限制贷款总量的存贷比要求。

本文将含这五项的货币政策称为广义货币政策,而将仅含前三项的货币政策称为狭义货币政策。鉴于区别广义与狭义的后两项货币政策本质上代表着国有经济部门在计划机制的软预算约束下的投资需求行为,本文将由这种行为引致的货币量变动视为货币需求的变动。换句话说,本文把广义货币政策中政府代表国有企业的行为从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职能分离开来,仅将后者(即狭义的货币政策)视为货币政策。

实证分析的尺度

从对理论假说的证伪要求看,通用的数据列举方式往往过于粗糙、分辨率低。这里,人们主要规定两种尺度:一是划定肯定理论成立的实据须与数据关系中参数的稳定性(即时不变性)相对应;二是规定理论假定的基本关系一般仅与数据信息中的长期部分相对应。前一规定将理论隐含的规律性表述为可测信息;后一规定则力图根据理论隐含的抽象长期均衡将数据信息分离成长期与短期部分。后一规定对人们讨论货币政策的短期与长期目标是十分必要的。

货币指标的选择问题

在M0、M1和M2三个通用指标中,本文从统计指标的匹配程度出发,选用M1作货币指标。不采用M2的主要理由是,M2包含的货币存量部分,与国民总产值这类代表社会总收入的流量指标不相匹配。通常,存量与流量之比例时序总是时变的,但这并不反映理论隐含的规律性。

M0曾一直是中国主要的货币指标,而且直至九十年代初期,M0一直与M1呈线性同步增长。但近些年来,两者间的差距日趋显著。这反映着活期转帐业务相对于现金业务的迅速增长,即货币总流量中现金比例的迅速下降。这一现象是符合银行业迅速发展的客观现实的。因此,M1与代表社会总收入的流量指标之匹配程度最好。

实证推断所忽略的情况

为简化问题,在计量模型结果基础上对上述两个设定做推断时,忽略了两方面的可能性:一是货币政策实施时含系统失误的可能性;二是数据指标统计时含系统误差的可能性。[2]

参考资料

1.评论:新货币数量论与凯恩斯“三个动机”说·新浪财经

2.改革以来的货币需求关系·四川自考网

….

关于作者: yun

货币需求(商业经济术语)的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