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答案胶囊

水月观音(佛经法身)

水月观音佛经法身

水月观音是三十三观音之一由于此尊观音之形像,多与水中之月有关,故被称为水月观音水月观音,又称水吉祥观音,或水吉祥菩萨这是观世音一心观水相的应化身。【出自】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兰麝香仍在,佩环声渐远。东风摇曳垂杨线,游丝牵惹桃花片,珠帘掩映芙蓉面。你道是河中开府相公家,我道是南海水月观音现。”

中文名

水月观音

意 义

喻人物仪容清

出 自

元·王实甫《西厢记》

又 见

《法华经·普门品》

解释

水月观音

佛经谓观音菩萨有三十三个不同形象的法身,画作观水中月影状的称水月观音。见《法华经·普门品》。后用以喻人物仪容清。

出处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兰麝香仍在,佩环声渐远。东风摇曳垂杨线,游丝牵惹桃花片,珠帘掩映芙蓉面。你道是河中开府相公家,我道是南海水月观音现。”[1]

示例:吴宫西子不如,楚国南威难赛。若比~,一样烧香礼拜。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一卷。

简介

水月观音

水月观音为三十三观音之一。由于此尊观音之形像,多与水中之月有关,故被称为水月观音。

水月观音,又称水吉祥观音,或水吉祥菩萨。这是观世音一心观水相的应化身。其形像有多种。有一种是站立在莲瓣上,莲瓣则漂浮在海面,观世音正在观看水中之月。另一种是以莲华坐姿趺坐在大海中的石山上,右手持未敷莲华,左手作施无畏印,且掌中有水流出。此外又有坐相、三面六臂相等种。其所以命名为水月观音的缘由,也有不同的说法,有说是因为其形像作观看水中之月状,也有说是由于其形像浮在海上,犹如水中之月云云。

水月观音的图像在敦煌千佛洞中曾被发现。法国罗浮宫美术馆收藏有其中最古老的一种,相传是唐代中叶所作。

由来

水月观音

一天,观音菩萨来到姑苏城(今南京),看到因为战火,有数十万百姓遭到金兵的杀害。

观音菩萨心生慈悲,要施法力解救这些冤魂。于是,菩萨化作一个美丽的妇人,手持杨柳净瓶,来到冤魂集中的地方。她用石头叠成数丈高的高台,然后跏趺于石台之上,念诵《大悲咒经》。每念一千遍,菩萨便用杨柳在净瓶中蘸一下甘露,洒向空中;然后插好杨柳,继续诵念。

当地百姓看见一个美丽的妇人建台念经,十分不解,于是在旁围观,并且议论纷纷。观音菩萨对众人说道:“你们现在受金人欺侮,有数十万人冤死,非常可怜。这些亡魂三界不收,六道不管,流散在外。我今天有缘来到此地,决心超度他们,所以发愿筑台,诵经四十九天,遍洒杨柳甘露,使他们早日脱离苦海。我既不是要募捐,也不是要化斋。等四十九天后,我再与你们详细解说。”众人知道她是在无偿替姑苏人做功德,就不再议论了。

四十九天后,菩萨诵经期满,众人也如期而至。观音菩萨向众人详细解说了所诵经文。其中一人悟到:这个美丽的妇人就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于是,他走上前拜道:“我听说观音菩萨时常云游人间,常常现出宝相,不知今天我们是否有福气得见您的真身?”菩萨说道:“可以。”然后指了指河边:“那河水中央不就是菩萨吗?”

众人顺着菩萨指的方向望去,看见水中有一个影子,呈现出观音菩萨的宝相。众人急忙下拜。当时水中正巧有一轮月影,非常明亮,菩萨的宝相渐渐隐没于月影中,慢慢消失了。等到大家起身,发现石台上美丽的妇女也消失了。众人这才明白,美丽的妇女正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于是,众人在菩萨诵经的地方建造了一座寺庙,观中供奉着一尊观音菩萨诵经洒水的法像,民间称之为“洒水观音”或“滴水观音”。

在河边看到菩萨现出宝相的人中有一位擅长绘画的人,名叫丘子靖。他为了让世人看到菩萨的宝相,就将菩萨在水月中的呈现的宝相用工笔画出,所绘制的画作出神入化,栩栩如生,众人无不叫绝。这幅水月中显现的观音菩萨像,世人称之为“水月观音”。后来,百姓纷纷向丘子靖求画,并在家中供奉。[2]

至今,苏杭一带的民间所供仍以水月观音居多。

道场

三亚南山寺三十三观音堂为其设有道场。

相关内容

水月观音菩萨像——首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在首都博物馆“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的元代展0内,有一件观音菩萨像特别引人注目,它就是元代景德镇窑青白釉水月观音菩萨像——首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这件瓷塑像高67厘米,1955年出土于西城区定阜大街西口。菩萨像头戴宝冠,宝冠上有小化佛,已残。额头宽阔,双目微闭,端庄慈祥,气质高雅。右腿支起,左腿下垂,右臂放在右膝上,神态优美,这种姿势的观音一般称为水月观音。观音上身穿袈裟,下身着长裙,胸前及衣裙上饰联珠璎珞,手腕戴臂钏,全身装饰十分繁缛。通体施青白釉,釉色白中泛青,胎质洁白细腻。

水月观音之由来,目前学术界一致认为与中唐画家周昉有关。周昉根据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的布呾洛迦山中的观自在菩萨,而“妙创水月之体”,并在各地很快流传开来,成为后世三十三观音之一。晚唐、五代时期水月观音像已在各地寺院壁画中能够见到。北宋以后水月观音的影响日渐扩大,成为后世观音造像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

“水月”意为“水中之月”,在佛经中寓意佛法皆无实体。身后的一轮圆月可以说是水月观音的标志。水月观音在早期佛教经典中并没有出处,是佛教传到中国后,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而产生的。五代时期所见的水月观音为男性形象,面部有胡须。宋代人们对水月观音的崇拜已深入到民间各个阶层,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所见水月观音形象已演变为女性形象,面容娇美,体态婀娜多姿,雍容典雅,充满了智慧和慈爱。

元代元世祖信仰藏传佛教,将藏传佛教视为国教,于是在全国范围内广建寺庙,塑造佛像。同时在景德镇和龙泉窑也烧造了大量的瓷质佛像,如释迦牟尼佛像、观音菩萨像、佛龛等,水月观音菩萨像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青白瓷是宋代景德镇窑创烧的釉色品种,青白釉来源于瓷器的釉色,又称影青,是介于青白之间的一种釉色,青中泛白或白中闪青,故称。釉面莹润如玉,敲之声音如磬,被当时人称为“假玉器”。多见刻花、划花及印花装饰,并有各种各样的瓷塑。元朝在瓷业产区景德镇设浮梁瓷局,专门生产宫廷及皇家用瓷,烧造出了像青白釉观音菩萨像、青白釉多穆壶及一些艺术水平较高的青花瓷,对景德镇制瓷业进行了统一管理,促进了元代瓷业的发展。

瓷塑的烧造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面部模印,头部以工具刻划出发丝,身前璎珞纹采用联珠装饰贴塑而成。水月观音菩萨像的制作采用了模印、刻划、贴塑等多种工艺相结合的手法,充分表现出元代瓷塑的特点。

参考资料

1.水月观音的意思_水月观音的成语解释 ·学科网

2.民间故事:施药观音的来历·无忧考网

….

关于作者: yun

水月观音(佛经法身)的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