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综合知识

许历农(许历远)

上一期,我们逐字逐句学习了司马光对“礼”“分”“名”的论证,以及了解了一些故事背景。今天我们继续来看看作者为何认为三家分晋并非三晋坏礼,而将其起因归咎于周天子对礼的破坏的。

>许历农(许历远)

呜呼!幽、厉失德,周道日衰,纲纪散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礼之大体,什丧七八矣。然文、武之祀犹绵绵相属者,盖以周之子孙尚能守其名分故也。何以言之?昔晋文公有大功于王室,请隧于襄王,襄王不许,曰:“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恶也。不然,叔父有地而隧,又何请焉!”文公于是乎惧而不敢违。是故以周之地则不大于曹、滕,以周之民则不众于邾、莒,然历数百年,宗主天下,虽以晋、楚、齐、秦之强,不敢加者,何哉?徒以名分尚存故也。至于季氏之于鲁,田常之于齐,白公之于楚,智伯之于晋,其势皆足以逐君而自为,然而卒不敢者,岂其力不足而心不忍哉?乃畏奸名犯分而天下共诛之也。今晋大夫暴蔑其君,剖分晋国,天子既不能讨,又宠秩之,使列于诸侯,是区区之名分复不能守而并弃之也。先王之礼于斯尽矣。或者以为当是之时,周室微弱,三晋强盛,虽欲勿许,其可得乎?是大不然。夫三晋虽强,苟不顾天下之诛而犯义侵礼,则不请于天子而自立矣。不请于天子而自立,则为悖逆之臣。天下苟有桓、文之君,必奉礼义而征之。今请于天子而天子许之,是受天子之命而为诸侯也,谁得而讨之!故三晋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

呜呼!君臣之礼既坏矣,则天下以智力相雄长,遂使圣贤之后为诸侯者,社稷无不泯绝,生民之类糜灭几尽,岂不哀哉!

照例先逐字逐句过一遍原文。

1、呜呼!幽、厉/失德,周道/日衰,纲纪/散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shàn)政。礼之/大体,什丧/七八/矣。

呜呼!周幽王、周厉王丧失君德,周朝气数每况愈下,礼纪朝纲特崩瓦解,在下者侵犯在上者,在上者颓废而无所作为,诸侯国君不听周王调遣,恣意征讨他人;士大夫越过诸侯国君,擅自干预朝政。礼教从总体上已经有十之七八沦丧了。

2、然/文、武/之祀(sì)/犹/绵绵/相属(zhǔ)/者,盖以/周/之/子孙/尚能/守/其名分/故也。

然而周文王、周武王开创的政权还能绵绵不断地延续下来,就是因为周王朝的子孙后裔尚能守定名位。

3、何以/言之?昔/晋文公/有大功于/王室,请/隧(suì)/于/襄王,襄王/不许,曰:“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恶/也。不然,叔父/有地/而/隧,又何/请焉!”文公/于是乎/惧/而/不敢违。

为什么这么说呢?当年晋文公为周朝建立了大功,向周襄王请求允许他死后享用王室的隧葬礼制,周襄王没有准许,说:“周朝制度明显,没有改朝换代而有两个天子的,这也是作为叔父辈的晋文公您所反对的,不然的话,叔父您地,愿意隧葬,又何必请示我呢!”晋文公于是感到畏惧而没有敢于违反礼制。

4、是故/以/周之地/则/不大于/曹、滕(téng),以/周之民/则/不众于/邾(zhū)、莒(jǔ),然/历/数百年,宗主/天下,虽以/晋、楚、齐、秦/之强,不敢/加者,何哉?徒以/名分/尚存/故也。

因此周王室的地盘并不比曹国、滕国,周王室所管辖的子民也没有邾国、莒国多,然而经历数百年,仍然是天下的宗主,即使是晋、楚、齐、秦这样的强诸侯国,也不敢凌驾在其上,这是为什么呢?只是因为周王仍保有天子的名分。

5、至于/季氏/之于鲁,田常/之于齐,白公/之于楚,智伯/之于晋,其势/皆足以/逐君/而/自为,然而/卒/不敢者,岂/其力不足/而/心不忍/哉?乃畏/奸名犯分/而/天下共诛之/也。

至于鲁国的大夫季氏、齐国的田常、楚国的白公胜、晋国的智伯,他们的势力之大都可以驱逐国君而自立,然而他们最终不敢这么做,难道是因为他们力量不足或者于心不忍吗?只不过是害怕奸夺名位僭越身份而招致天下的讨伐罢了。

6、今/晋大夫/暴蔑(miè)/其君,剖(pōu)分/晋国,天子/既/不能讨,又/宠秩(zhì)之,使/列于/诸侯,是/区区/之/名分/复不能守/而/并/弃之/也。先王/之礼/于斯/尽矣。

现在晋国的三家大夫欺凌蔑视他们的国君,瓜分晋国,周天子不派兵征讨,反而给他们加封赐爵,让他们列位于诸侯国君之中,这样做使得周王朝仅有的一点名分也不能再守定而全部放弃。周朝先王创立的礼制到此荡然无存了。

7、或者/以为/当是/之时,周室/微弱,三晋/强盛,虽/欲/勿许,其/可得/乎?是/大不然。

或许有人认为当时周王室已经衰微,晋国三家力量强盛,即使周王不想承认他们,又怎么做得到呢?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

8、夫/三晋/虽强,苟(gǒu)/不顾/天下之诛/而/犯义/侵礼,则/不请于/天子/而/自立/矣。不请于/天子/而/自立,则/为/悖(bèi)逆之臣。天下/苟/有桓、文之君,必奉/礼义/而/征之。

晋国三家虽然强悍,但是他们如果打算不顾天下的指责而公然侵犯礼义的话,就不会来请求周天子批准而会自立为君了。不向周天子请封便自立为君,那就是叛逆之臣。天下如果有像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贤德诸侯,必定会尊奉礼义而去征讨他们。

9、今/请于/天子/而/天子/许之,是/受/天子/之命/而/为/诸侯/也,谁得/而/讨之!故/三晋/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

如今晋国三家向周天子请封,周天子批准了,他们就是奉了天子的命令而成为诸侯的,谁又能对他们加以征讨呢!所以晋国三家大夫列位于诸侯,并不是晋国三家破坏了礼制,正是周天子自己破坏了周朝的礼制啊!

10、呜呼!君臣/之礼/既/坏矣,则/天下/以/智力/相/雄长,遂使/圣贤/之后/为/诸侯者,社稷/无不/泯绝,生民/之类/糜灭/几尽,岂不/哀哉!

呜呼!君臣之间的礼纪既然崩坏了,于是天下便开始以智慧、武力互相争雄,使当年受周先王分封为成为诸侯国君的圣贤后裔,江山社稷相继沦亡,周朝先民的子孙灭亡殆尽,岂不令人哀痛。

在上一篇文章——读《资治通鉴》②中,我们谈到了名与器的重要性。在本期的这两段,作者司马光继续论述了名与器的滥用对王朝崩坏的推动作用。

作者在论述时,提到了周幽王、周厉王两位周朝的昏庸君主,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位天子到底做了哪些比较有名的昏庸出格之事。

周厉王和周幽王分别是西周的倒数第三位君主和最后一位君主,也就是祖孙关系,周厉王姬胡是周幽王姬宫湦(shēng)的爷爷。

我们来看看历代史书经典中是如何评价这祖孙俩的:

墨翟(dí)/《墨子》:“暴王/桀、纣、幽、厉,兼恶/天下/之/百姓,率以/诟天/侮鬼,其/贼/人多,故/天/祸之,使遂/失/其/国家,身死/为/僇(lù)于/天下,后世/子孙/毁之,至今/不息。”

暴虐的君王桀、纣、周幽王、周厉王,对于天下的百姓全部厌恶、憎恨,带领他们咒骂上天,侮辱鬼神。他们残害的人多,所以天降祸给他们,使他们丧失了国家,身死还要受辱于天下。后代子孙责骂他们,至今不休。

司马迁《史记》:“幽厉昏乱,既丧酆(fēng)镐。”

周幽王、周厉王昏庸无道,丧失了丰、镐二京。(丰京和镐京一起并称为“丰镐”,是西周王朝的国都,历史上最早称为“京”的城市,也是中国最早期的城市,作为西周首都沿用近三百年,又称宗周)

《王逸正部》:“幽、厉礼乐崩坏,诸侯力政,转相吞灭,德不能怀,威不能制。”

周幽王、周厉王时期礼崩乐坏,诸侯凭着武力互相攻伐,转变成了相互吞并,王室的德行不能感激到他们,威望不能抑制他们。

厉王止谤民众反叛

周厉王姬胡,周夷王十六年(公元前880年)继位。继位后,非常贪图财利,重用擅长敛财的荣夷公(诸侯国荣国国君)。荣夷公教唆周厉王对山林川泽的物产实行“专利”,由天子直接控制,不准平民(国人)进山林川泽谋生。厉王听了很中意,推行了“专利”政策。

大夫芮良夫(芮国国君)看到周厉王重用荣夷公,于是劝谏周厉王。《国语》中有芮良夫论荣夷公专利篇,说荣夷公擅长搜刮财物,残酷欺压百姓,而厉王却偏偏重用“好专利而不知大难”的荣夷公,对内封山占水,垄断山林川泽的一切收益,禁止老百姓采樵、渔猎,断绝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计。对外兴师动众,征伐邻邦,不断加重老百姓的负担。他的倒行逆施、横征暴敛,造成了广大人民的强烈不满,朝野上下,杀机四伏,人人自危,民怨沸腾。

这自然会引起一些有识之士的忧虑。这才有宗室贵族召穆公(姬姓召氏,名虎,召公的后人。召公:姬奭,周文王姬昌之子,周武王的兄弟,燕国国君)直言进谏。周厉王找到一个卫国的巫师,让他来监视那些议论的人,巫师告谁,周厉王就杀掉谁。这样一来,议论的人逐渐减少,但同时诸侯也不来朝拜。于是“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道路以目”的成语由此而来,现在多形容社会黑暗,人民没有言论自由)”。

周厉王三十七年(公元前842年),国人因不满周厉王的暴政,镐京(今陕西西安)的国人集结起来,手持武器围攻王宫,要杀死周厉王。周厉王逃离镐京,沿渭水一直逃到彘(zhì)(今山西霍州东北),居汾水之旁,称“汾王”。国人攻进王宫,没有找到周厉王,转而寻找太子静。召穆公将太子静藏了起来,国人围住召穆公家,要求召穆公交出太子。召穆公用自己的儿子代替太子静应对众人,太子静得以脱离危难。

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在国人暴动平息后,召穆公与周定公(诸侯国周国国君)共同执掌国政,号曰“共和”。后世史书常称之为“共和行政”或“周召共和”。周定公、召穆公下令,对历史纪事进行纪年。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共和十四年(前828年),周厉王在彘地去世。
幽王昏聩宠幸褒姒烽火戏诸侯

周幽王,是西周的最后一代君主,他在位期间沉湎于酒色,不理国政,为政贪婪腐败,重用奸臣虢(guó)石父主持朝政。周幽王最被大众所熟知的事情是烽火戏诸侯。

公元前782年(宣王四十六年)即位,以明年为元年。继位后,自然灾害严重,泾、渭、洛“三川皆震”。他废嫡立庶,废除申后及太子宜臼(jiù),立褒(bāo)姒(sì)为后及其子伯服为太子,并加害太子宜臼,致使申侯(申后的父亲,申国国君)、缯(zēng)侯(缯国国君,缯国源自夏代少康次子曲烈的封国)和犬戎(活跃于今陕、甘一带的游牧民族)各部攻宗周。周幽王为取悦褒姒,数举骊山烽火,失信于诸侯(烽火戏诸侯)。结果,被犬戎兵杀死于骊山之下,幽王的宠妃褒姒被掳,都城丰、镐西北被犬戎占领。公元前771年,强盛三百五十二年的西周覆灭。

后来,为了驱逐犬戎,为天子牧马的秦国凭借着多年和游牧民族对抗的优势参与平乱,从此走上了争夺天下的大舞台。这些都是后话了。

晋文公请隧

西周经历了这两代君主之后,礼制被破坏了十之七八,诸侯不听令于天子,大夫也架空了诸侯,周天子掌控的土地和子民还不如一个小国。但为什么周朝的统治还能延续几百年呢?

司马光认为是后面的历代周天子总算还能守住名分的底线。在这里,他举了“晋文公请隧”事件。“请隧”事件的缘起是晋文公帮助东周周襄王姬郑平定了一场王室内乱。这场内乱史称“子带之乱”。子带之乱是一场在春秋时期由王子带所发动的周王室庶孽之乱。子带之乱的背景是子带和太子郑(后来的周襄王)的王位争夺。该乱最终在晋军帮助下杀子带。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这场内乱的经过。

子带是周惠王(周襄王的父亲)的儿子(庶出),又称甘昭公。

公元前652年,周惠王去世,太子郑害怕子带发难,因此秘不发丧,暗中寻求齐桓公支持。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宋、卫、许、鲁、曹、陈等会盟于洮(táo,今山东鄄(juàn)城西南),使太子郑继为王,即周襄王。

公元前649年,子带召集成周附近地区的诸戎族攻伐成周,焚毁王城东门。在襄王迎击下,子带出奔于齐。

公元前638年周大夫富辰劝说周襄王召子带返周,以免丢王室面子。子带遂应召复归成周。

公元前636年,子带联合金狄人军队攻周,大败周军。周襄王逃居于郑国的汜(sì,今河南襄城南),并告难于鲁、晋、秦等国。

公元前635年,周襄王在晋军帮助下返回成周,杀子带于隰(xí)城(今河南武陟县境)。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晋文公向周襄王请隧的。所谓隧,是一种丧葬规格,挖墓地时可以修一条隧道让棺椁通过。但根据礼制,这样的隧道是周天子专属的丧葬规格,诸侯的棺椁只能用绳子吊着放进墓穴。所以,晋文公请隧与仲叔于奚要曲县繁缨是一样的,都是僭越行为,破坏了礼制。

周襄王与卫国国君的不用之处在于,他还是维护了礼制,没有答应晋文公的请求。而是向晋文公表明了态度:祖宗传下来的规矩不能破,除非晋文公取代自己成为天子。晋文公被周襄王的这番坏的吓到了,不敢再提非礼的要求。

但是为了酬谢晋文公平定子带之乱的功勋,周襄王还是将阳樊(fán)、温、原、攒(cuán)茅四邑赐给了晋国。

三家分晋

按理说,单从实力角度出发,被后人称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在周襄王时地位已凌驾于周王及各诸侯国之上,完全有实力自己来坐天子这个位置,但是为什么晋文公不敢这么做呢?司马光认为是,他们只不过是害怕奸夺名位僭越身份而招致天下的讨伐罢了。

所以按照这种推论,司马光认为“三家分晋”事件的发展,如果没有得到周威烈王承认的话,他们就是乱臣贼子,是人人得而诛之的。但由于周威烈王给了他们名分,他们的地位也就被官方确认了,其他诸侯国也丧失了去讨伐他们的正当性,从而导致了礼制的破坏。从此周朝社会不再是靠礼制规则来维持秩序了,而是弱肉强食,靠实力和拳头说话。周朝的覆灭,也就从这一刻开始了……

好了,本期的学习就到这里。下一期我们将一起跟随作者司马光详细了解晋国是怎样被瓜分的,看看从作者的角度,他是如何呈现“三家分晋”原因的。

….

关于作者: yun

许历农(许历远)的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