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综合知识

谭厚兰的悲惨结局(谭厚兰简介)

寻访圣迹

作者:金国强

插图:作者提供编辑:墨梅

>谭厚兰的悲惨结局(谭厚兰简介)

01

出租车司机问我:“老师哪里人?去哪儿?”我说河南哩。看看孔庙、孔府、孔林。他说:河南哩?我们可不敢在河南人前装大。圣人老家就您河南哩。商丘哩。老子也是您河南哩呀,也是商丘哩。你说孔庙、孔府、孔林,我们当地说“三孔”。在这儿一说“三孔”就知道你是本地人。就像你到了湘西凤凰古城,你一说“凤凰古城”,人家就知道你是外地人,一说“凤凰”就知道你是本地人。你去过绍兴吧?到绍兴看见“会稽山”三个字,你就说“kuaijishan”,你若说“huijishan”,人家一听就知道你“老外”啦。

司机又问:“今晚住哪儿呀?”我说你把我拉到距离孔庙近的地方,民宿最好。他说,那你住“九夷居”吧。在孔庙西墙根儿,半壁街那儿。《论语》上说:“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之居之,何陋之有?”翻成白话儿就是:孔子想去东方未开化的地方居住。有人说那里文化闭塞,你怎么住?孔子说有君子去居住,还有什么闭塞呢?古人把山东东部的少数民族称夷,东夷。把陕西西边的少数民族称戎,西戎。称湖北以南的少数民族蛮,南蛮。称河北以北的少数民族狄,北狄。总之,古人以中原为中心,认为他们不开化,落后。很有些优越感。有点类似今天流行的两句话:上海人看全国,都是农村;北京人看全国,都是基层。

02

孔庙又叫“至圣庙”。孔子去世的第二年,鲁国国君哀公便下诏将孔子三间破屋改为孔庙。“至圣”取之宋、元、明、清四代皇帝对于孔子的加封谥号。

我总是感叹鲁哀公是一个很有远见的国君,自他之后,两千五百年来,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帝王都对孔子尊崇有加。孔庙,经历代皇帝下诏扩建,至明成化年间,占地200余亩,至清乾隆年间已建有亭台楼阁100余座,446间,占地327亩,也即现今看到的规模,使得孔庙与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三大古建筑群。而参天古柏和林立的碑刻是其他两大古建筑群所不及的。故宫及“山庄”才有几百年的历史,而孔庙的历史已逾两千五百年矣!

孔庙正门(南大门)“万仞宫墙”四个大字是被乾隆帝替换掉的,是乾隆帝对于孔子极尽尊崇的表白或表达。古代有十二位皇帝驾临曲阜敬拜孔子,但像乾隆一生来孔庙八次祭拜的还真无第二。导游告诉我,乾隆八次亲临曲阜祭拜孔子表面上是对于孔子的崇敬,实际上他是“假公济私”来看他闺女的。乾隆帝想把姑娘嫁给孔家(第七十二代衍圣公)便绕了个弯。按当时满汉不通婚的族规,乾隆不敢越矩直接把女儿许配孔家,而是将女儿送给大学士于敏作为义女再嫁到孔家,称“于氏”。

在孔庙最令我痴迷的是众多门、坊、匾上的榜书。从“棂星门”“金声玉振坊”“太和元气坊”到庙内的“圣时门”“弘道门”“同文门”“大成门”“闺文阁”以及“万世师表”等等,字字浑厚庄重,令人肃然。

我在成化碑前沉默良久。

该碑被称为“孔庙第一碑”。碑高6.2米。正字807字。碑文正书,清劲方正。是我们正楷书法临摹的典范。也就是这通碑,曾被北京师范大学的“红卫兵”“领袖”谭厚兰用拖拉机拉倒断为两截。为彻底砸烂“孔家店”,她和她的“战友”在曲阜住了29天,毁坏文物6000余件,烧毁古书2700余册,烧毁各种字画900多轴,砸毁历代石碑1000余座。作孽!谭厚兰一生未婚,被看作“没人敢娶的女人。”1982年,谭积郁而死,年45岁。

杏坛。说是孔子设坛教书的地方。其实,孔老先生当年办私学的地方十分简陋,就是他家的三间破屋。值得提及的是破屋前边有一棵杏树。天气不太热不太冷的时候,孔子就在杏树底下授业解惑。你想,春天里杏花盛开,芳香沁脾,有暖阳,有新鲜的空气,可以看白云舞动,可以听百鸟歌唱,如此读书,不亦悦乎?……只是,后来随着孔庙的排场豪华,才象征性地在此筑一高台,建一栋大房子,台前植满杏树,供后人瞻仰罢了。

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是祭祀孔子的中心场所。孟子曰“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玉振之也。”说孔子思想集古贤之大成,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故此殿取名“大成殿”。大成殿供奉的孔子塑像基本是传说和书中记载的孔子的大致像貌:皮肤黑,白眼多,鼻孔大并且外翻,两颗门牙又稀又大。

03

我们所说的“孔府”指的是孔子死后其嫡长孙居住包括办公的地方。曲阜城内原有多处孔府,那是嫡长孙以外的孔氏家族居住的地方,比如今曲阜市人民医院所占据的地方,即是孔府之一,门前有碑刻树立以示纪念。

孔府在孔庙的东侧,从孔庙侧门出,行不足百步,可到孔府南大门,也是正门。孔府占地240亩,房屋560余间。因是私宅加衍圣公(自宋到民国初期,孔子嫡长孙被封为衍圣公,居百官之首)衙门,孔府照壁上的明代《戒贪图》就显得特别引人注目。

传说,“贪”是一种貌似麒麟的动物,是天界神兽,生性贪婪。尽管它脚下及周边的彩云中全是它独占的宝物,包括“八仙过海”中八位神仙的宝物,但它仍不满足,还想吞食太阳,最后落了个葬身大海的可悲下场。孔子重道义轻财利,赞赏“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趋利原则。依先祖之训,衍圣公请人在照壁上画此图,想借“贪”的丑恶形象,告诫子孙,做人不可贪得无厌,为官不可贪脏卖法。同时也立下家规:凡衍圣公外出跨出此照壁,跟班差役必须大喝一声:“公爷过贪了!”这声喊,既是通报“公爷出门儿”更是提醒孔氏后裔保持清廉,万不可辱没孔门。

出了孔府后花园,可就近到“汉魏碑刻陈列馆”参观。自古就有汉碑“三字成一宝”之说,孔庙是中国保存汉代碑刻最多的地方,占全国汉碑数量的一半以上。1998年,在孔府西仓的位置,建立了此馆,陈列了汉碑24块,魏晋碑5块,大多都是弥足珍贵的国宝级文物。我是一个书法爱好者,在礼器碑前,在张猛龙碑前,在孔羡碑前,真是恋恋不舍。而一同来曲阜的一个弟妹却催着说:些破石头,走吧。说得我从头上凉到脚下。正是她的这句话,我提前离开了曲阜,也正是她这句话,一个月后的今天,我又独自一人踏上了这趟寻访圣迹之路……

04

孔林,又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后世子孙的家族墓地。司马迁写《史记》时,距离孔子去世300余年,那时孔子墓地也只有百亩大小。经历代皇帝的加封赏赐,到清末,孔林占地3000余亩。

孔林在曲阜城北近4华里处。出了明城墙北门便是通往孔林的神道。神道两边皆是千年古柏,古柏奇形万状。神道分三段儿。自二门到孔林围墙这一段儿,导游说是“一里地。一边72棵柏,一边73棵柏”。“一里”,谐音,孔子以“礼”待人。72棵柏象征孔子有72位贤名弟子。73棵柏象征孔子活了73岁。当我抬脚要迈进“至圣林”大门时,导游说:“老师,按规矩男士先迈左脚,我们女士先迈右脚。这是夫子礼仪的一部分。也像你们男士行抱拳礼时,左手在前,女士行抱拳礼时,右手在前”。因她几次说正话时总是先叫“老师”,我便说,曲阜的出租车司机也是先叫“老师”后说话呀。她说,是。这是我们曲阜人的“话帽儿”,不仅是导游、出租车司机与人说话先称对方为“老师”,很多行当都这样。这与夫子教我们“以礼待人”有关。

我问“孔子墓地为啥叫孔林呢?”她说:古代墓葬等级很严格。老百姓的墓叫坟,诸侯的墓叫冢,皇帝的墓叫陵,有德才的圣人的墓叫林。孔子是文圣,墓地叫孔林。关羽是武圣,墓地叫关林。

孔子墓前,有一条东西流向的河叫洙水,据说是孔子死去250年后秦始皇挖的。洙水东高西低,水倒流。始皇帝焚书还不够还想用洙水冲断孔家的阴脉,结果呢,孔夫子他前算300年后算300年,孔家墓地正缺这一“风水”,自此,孔家血脉不但没断,反而更加人丁兴旺,并且自此改变了孔家七世单传的过往。

孔子的墓原来不大。孔子主张:厚养薄葬。弟子们不敢违背孔子的意愿,但为了以后辨认,只给孔子墓封了4尺高的土。当然,现在这墓却很大,东西封土30米,南北封土28米,高5米。墓前的墓碑是明代所立,上刻篆书“大成至圣文宣王墓”。

孔氏墓群有“前三代,后三代”之说。“前三代”,即孔子与儿子孔鲤、孙子孔伋,其墓布局呈“品”字型,其子鲤在孔子东边,其孙伋在孔子南边,俗称“携子抱孙”型。据说这也是孔子死前设定的。“后三代”是孔氏最后葬在孔林的第七十四代、第七十五代、第七十六代衍圣公。第七十七代嫡长孙孔德成1949年随蒋介石迁居台湾,并在台湾另建孔墓。

子贡也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是个经商的奇才,孔子的一生中的许多活动经费都是由他提供的。孔子病重时,他还活跃在南方的生意场上。得到夫子病重的消息他就往回赶,但走到半路又得知先生已去逝,便从路边折断一根楷树树枝,拄着这楷树树枝赶回曲阜。为啥拄着这树枝赶路呢?并不是他行走困难,而是他将这树枝当“哀杖”用,表达他对于先生的敬意与哀悼。至今民间长辈去逝,后辈还依然拄着“哀杖”行孝。子贡把从南方带来的树枝插在夫子墓的西边,搭建个草屋为孔子守墓6年。不料这楷树枝竟长成了参天大树。清康熙年间,这棵楷树被雷击焚毁。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则是子贡栽下的楷树的一截枯干了的树干,形同化石。

孔林至今有墓10万余座,即有20万孔氏族人埋葬于此。有个成语叫“五孔不入”,导游说,“五孔不入”的本来意思是有五种孔家人死后不能葬在孔林:1、嫁出去的女儿;2、夭折者,光棍儿者;3、出家人;4、犯罪被判刑者;5、随母改嫁易姓或入赘孔家改孔姓者。

走出孔子墓这“园中园”,游览整个墓区,望见这10万多株柏、桧、楷、槐、榆、楸等树,便想到明代诗人赞咏孔林的诗句:“墓古千年在,林深五月寒”。看见灿烂无边的“二月兰”,如入仙境,神清气爽。导游看我兴致勃勃的样子,说:今年的“二月兰”开得特别艳丽。去年疫情,孔林没有开放,“二月兰”也没有开花!你说神奇不神奇?“女为悦己者容”,花儿也一样啊!导游继续说,你有没有感觉,这三千亩大的孔林,“上无鸟,下无蛇!”她自问自答,说是鸟、蛇也不愿打扰圣人的安息,实际呢,这里的古柏的一种香味儿是鸟、蛇所不能接受的。因此一年四季,什么时间来,都别担心头上落鸟屎,别害怕踩住长虫(蛇)。

孔林的碑刻有5500余通。珍稀的汉代墓碑虽体量不大,却大多都有碑文。明代的墓碑体量都很大,但碑文仅是墓主人的名讳几个大字。导游说,你看到了宋代大奸臣严蒿之女的墓前不但有石牌坊,且在石牌坊的两侧都立有石人石马石羊石虎。我问导游,这石人石马石羊石虎都啥意思啊?她说:从牌坊依次往外说吧,石人,是为主人看门哩,石马是让主人骑哩,石羊寓言主人要发财,石虎,拦恶人哩,不是有个词叫“拦路虎”吗?另说啦,只有官居二品的人死后才能设这石人石马石羊石虎呀。

05

孔子博物馆在孔子大道100号,占地面积247亩。主馆为汉式建筑风格,气宇轩昂,因建在曲阜城中轴线的南端,与“三孔”遥相呼应。

进得一楼正0,每拨导游都会让你向上看:深蓝无垠的夜空有星光闪烁。导游说:“世无孔子,将如长夜。”她没有说此话出自何处。我则由此想到成化碑中的句子:“使天不生孔子,则尧、舜、禹、汤、文、武之道,后世何从而知之?将必昏昏冥冥,无异于梦中,所谓万古如长夜也。”应该出于此吧?

博物馆有各类文物70万件,孔府档案30万件,明清宽大的服饰8000余件。展0分上行0和下行0,还有临时的专题展0。上行0分五个部分:孔子的时代、孔子的一生、孔子的智慧、孔子与中华文明、孔子与世界文明。我则对于“孔子的智慧”一部分最感兴趣。我深为孔子的智慧而叹服。2014年6月4日、6月28日,《平原晚报》副刊曾以《孔子的智慧》、《孔子的脾气》为题,连刊我两篇读书随笔,且都放在了头条。在展板“八佾舞于庭”前我倍感亲切。老先生“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愤慨之厉声似乎还响在我的耳边。当年我国对于印度自卫反击战、对苏联的自卫反击战都是借用此“愤慨”之辞出师获胜的。

还有“夹谷会盟”,展现了孔子出类拔萃的外交才能。公元前500年夏天,齐、鲁两国在双方交界的夹谷会盟,齐国大夫认为大司寇孔子虽知礼而少智勇,因而建议齐国国君趁会盟之机劫持鲁国国君,迫使鲁国臣服齐国。会盟之前,孔子向鲁国国君提出“有文事必有武备”。鲁国国君作了相应准备。会盟中,齐国大夫故意安排非礼的舞蹈表演,威胁鲁国国君,孔子临危不惧,斥责齐国的乱礼悖德,在道义上掌握了会盟的主动权。缔约时,孔子以武备为后盾,以理服人,齐国非但不敢劫持鲁君,并且还被迫归还了先前侵占鲁国的土地。

再伟大的人物,都有生老病死那一回。

孔子对于自己的死是有预感的。《礼记》记载,孔子在死前,曾拄杖叹息曰:“泰山其颓乎?梁其坏乎?哲人其萎乎?”泰山要崩塌了啊!栋梁要折断了啊!有贤能的人要死了啊!七天之后,夫子溘然去逝。年七十三岁。一百九十年后,亚圣孟子逝,年八十四岁。因此民间有俗语:“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试想,连圣人都躲不过这个坎儿,何况芸芸众生呢……

06

在曲阜,超过60岁的人只有去“尼山圣境”才收费,但我还是要去。

尼山并非大山,但因五峰并列,郁郁葱葱,加之沂水从山脚缓缓流过,显得十分灵秀,更因孔子诞生于此,愈加名贵。孔子的父亲并不姓孔,字叔梁,名纥,叔梁纥。出生于宋国栗邑。即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城北的王公楼村。这位宋国贵族为避战乱,流落到鲁国昌平陬邑,即今山东曲阜。他力大无比,曾官至陬邑大夫。他的第一任妻子生了九个女儿,第二任妻子生了个男孩,叫孟皮,是个瘸子,不成才。为了有人能继承他的家业,他娶了第三任妻子颜征在。叔梁纥与颜征在两次到尼山求子。第一次拜山神,使得颜征在很快怀孕。因想要个儿子,这对老夫少妻第二次上尼山,备了许多猪羊等贡品,结果感动山神,在叔梁纥七十岁的这一年农历八月二十七,天降祥云,麒麟显现,凤凰来仪,孔子诞生了。但孔子生下来长得太丑了,脸黑头凹。眼珠突出白眼多。鼻孔外翻向上。两只耳朵大得能遮住半个脸。叔梁纥觉得这就是个怪物,趁妻子不注意就将孔子抱到野外抛弃。毕竟孩子是母亲身上掉下的肉,颜征在坚持要和叔梁纥一起找回儿子。

等到叔梁纥夫妇找到孔子时,却见一只母虎躺在地上正在给孔子喂奶,上边有一只老鹰用它巨大的翅膀为孔子遮荫,因为是夏天,老鹰怕热坏了孔子,还用自己的翅膀为孔子搧风。所以民间流传孔子是“凤生虎养鹰打伞”。贵人。

颜征在要叔梁纥为孩子起名,叔梁纥看见孔子头的上半部中间是个凹,象是“孔洞”,周边都高,象山丘,就起名“孔丘”,自此,后代姓孔。因他排行老二,又生在尼山,取字“仲尼”。

因为尼山的开发,原来的尼山水库,现更名为孔子湖。矗立在尼山半腰的孔子像高72米,寓意孔子72名弟子贤人。铜像以唐代画家吴道子《先师孔子行教图》为参考,与孔子博物馆前的孔子铜像一样,按照“可亲、可敬”“师者、长者、智者”的形象定位,用目前的网络语言叫“美颜”。

在尼山,有奇诡的灯光秀,有宏伟的大学堂,均以新的不同的视角宣扬了孔子。而在尼山,最令我震憾的是大型礼乐表演《金声玉振》。她将诗、乐、舞等中国古典艺术元素与当代艺术最前沿的舞台装置、大型机械、全息摄像等手段完美结合,十分通透地传递了孔子的基本思想、礼仪及道德准则,突显了“孔子的世界”以及“世界的孔子”的新颖创意,令人久久难以忘怀。

07

孔子号称“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贤人如颜回、子贡、曾参、樊迟等等。孔子被封“至圣”,颜回被封“复圣”,曾参被封“宗圣”,子贡是经商达人,樊迟因对齐作战智勇有功,被明帝加封“先贤樊子”……其中颜回是孔子最意的弟子。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对孔子异常尊敬,无事不从,无言不悦。《庄子》中描述颜回从学孔子的恭敬形象是:“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亦步亦趋”传为美谈。孔子同时期有个人叫少正卯,也开办私学。因他们观念不一,课也讲得生动,原本是孔子的学生,也转向少正卯,唯一没有离开孔子的就是颜回。“三盈三虚”也便由此传开。

就是这样一个好学生,却死在孔子的前头。面对死去的颜回,孔子顿足恸哭:“噫!天丧予!天丧予!”哎呀!老天要我的命啊!老天要我的命啊!颜回死后,颜回的父亲向孔子提出了一个让孔子感觉很奇异的一个请求。颜回的父亲说,颜回是你的好学生,一生跟我穷困潦倒。他死了,葬礼应该体面些,把你的马车卖了,给颜回买一口带套的棺材(椁)吧。孔子听后沉默了许久,说,颜回先我死了,我儿子孔鲤先我死了,他们都是我的儿子。孔鲤死的时候就有人建议用椁下葬,我没有去讲这个排场。办丧事是亮家当哩,没有那么钱,就不要去讲那个排场。我为了给颜回置办一口椁,卖掉马车,一,我身居大夫依礼不能步行;二,我知道颜回是一个极简朴的人,反对厚葬,他要是知道我卖掉马车,给他买了一个带套的棺材,他会不安啊……

后来,弟子们要筹资为颜回买口带套的棺材,孔子还是没有同意,可见孔子还是一个顶有底线的人。

为纪念颜回的德行,明代万历年间,山东巡抚主持修建了“陋巷”坊。“陋巷”坊在陋巷街的北端。虽然在其西北不远处有占地34亩的颜庙(复圣庙),也算宏大,还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我依旧看重的是“陋巷”,尽管这里的确简陋而狭窄,甚至还有些零乱……

08

孔子无疑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备受历代皇帝的推崇,也备受下层人民的尊敬,但孔子处于周天子威望聚降、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年代。孔子是站在维护周礼的一边极力设法挽回旧礼制企图解时代困局的人。但他的主张并不被普遍的接受。他所谓周游列国,是其在鲁国得不到重用情况下的无奈之举。他周游列国讲周礼到处碰壁,还不时被困挨饿。郑人就说孔子“累累若丧家之犬”,“坦荡荡”的孔子自己也“然哉!然哉!”认可这回事儿。其实,孔子所游“列国”也就是今山东、河南一部分地区,连山东附近的安徽、江苏、河北他也没有去过。从他出发和回走的路线我们知道,孔子一行从曲阜一路向西,到了河南的濮阳,再往南路过山东的菏泽,再往南到河南商丘,自商丘又向西直到河南的新郑,自新郑到淮阳,自淮阳又折向西南,到河南上蔡,自上蔡到河南信阳,这是孔子一生到过的最远的地方。之后踏上归途,一路向北,经过河南商水、杞县、长垣、濮阳,再折回向东回到山东曲阜,即孔子只是在“河”(春秋时期的黄河)以南转了一圈。

两千五百多年后的一九七四年,孔子再一次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这一年我读高中。全国兴起“批林批孔”运动,从城市到农村,从学校到军营,从机关到矿山到草原,到处都是声讨林彪和孔子的声浪,到处贴满了批林批孔的“大字报”,认为林彪与孔子是一丘之貉。批孔的急先锋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曲阜师范学院。我也正是这个时候,才知道山东有个“曲阜师范学院”。北大、清华“大批判组”联合编印一份《林彪与孔孟之道》的小册子发行全国。说“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两面派、叛徒、卖国贼林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孔老二的信徒”。因为北大、清华“大批判组”的权威性,全国批孔的文章均称“夫子”为“孔老二”,带有极大的讥蔑之意。

这一时期的报刊文章抓住孔子诛杀少正卯一事不放,说孔子是儒家代表,少正卯是法家代表,说孔子杀少正卯是两个阶级的搏斗,是儒法斗争的序幕,是革命与反革命、革新与守旧,前进与倒退的斗争,无限上纲。有些材料还引用中国近代思想家、史学家、“百日维新”的领袖梁启超的观点:孔子对“三盈三虚”耿耿于怀,孔子杀少正卯是“公报私仇”……

这一时期的报刊上批孔的诗歌,虽没诗味儿,但火药味儿却很浓。如《解放军文艺》1974年第11期的组诗标题便是《反孔烈火照千秋》,其中一首诗的标题为《战斗正未有穷期》:“什么是孔丘

‘仁政’/什么是孔丘的‘德治’/老百姓心中的明细账/一笔一笔记得最清晰”;《歌农民革命军》开头即是:“孔老二的‘五经’/孔老二的‘四书’/是万恶的封建地主/加给劳动人民的桎梏/”,然后继续写道:“什么孔孟之道,根深蒂固/我们有锋利的大刀阔斧/哀嚎吧!国内外的反动派/谁也救不了你们的复辟老祖”。

现在想想当时人们的空泛口号,实在有些隐隐作痛,实在是有辱斯文!

但夫子说过:“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夫子是君子,对于这苍白和空乏,会宽恕的。

2021年4月草稿于赵厂

作者简介:

金国强,1957年12月23日出生于原武镇南关村,生活于原阳县韩董庄镇赵厂村。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河南省文化0《群众文化论坛》杂志编辑、原阳县《博浪报》、《原阳县民营经济》总编辑。在(原阳)律师事务所工作30年。2015年,出版随笔集《一路走来》。2019年出版《采英集》,并与邢体兴合编《青春记忆》。

….

关于作者: yun

谭厚兰的悲惨结局(谭厚兰简介)的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