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综合知识

司马迁字什么(司马迁字什么号什么)

他以自己残破的生命,换来了一个民族完整的历史;他以自己难言的委屈,换来了千万民众宏伟的记忆;他以自己莫名的耻辱,换来了华夏文化无比的尊严。

——余秋雨

>司马迁字什么(司马迁字什么号什么)

中华文明历经千年绵延未绝,古圣先贤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典籍,借助这些典籍,我们得以贯通上下,神驰古今。《史记》便是其中经典之一。综观这部鸿篇巨制,宏大处纵越千年,细微处娓娓道来;梳理史实脉络之间,夹杂名篇美文收录;既为名人立传,也为小卒誉美;看似客观讲史,又含褒贬爱憎。悠悠国史,历历人生,一本《史记》,洋洒万言,千年以后,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古人的悲喜惊怒怨悔愁。鲁迅先生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又称“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太史公的精彩文笔,以及他笔下的英雄人物,他们的家国情怀、智谋权断、豪情快意、忠义侠肠,无不令人神往和敬佩!

司马迁(约前145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县南)人。其父亲司马谈为汉朝太史令,受父亲影响,司马迁自幼读书刻苦用功,10岁便能诵读古文经书。20岁时受父命远游大江南北,收集各地旧闻史料,“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游历回京后,司马迁被任命为郎中,后又奉旨西征巴、蜀,南略邛、笮(约在今四川西昌、汉源一带)、昆明。

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在东巡渤海后欲往泰山封禅,司马谈作为礼仪官员却因病耽搁在周南(今湖北)未能同行,心中愤懑以至病情加重。此时适逢司马迁完成西征任务,回京复命后即赶往泰山参加封禅,却在洛阳遇病重的父亲。司马谈临终之际将修史著述的平生之志托付给了儿子司马迁:自思自孔子作《春秋》以来四百多年,因诸侯相伐,史料荒废,现今大汉兴盛一统天下,自己作为太史令而没有著述记载,内心尤感惶恐忧惧,希望儿子能继承父志,效法孔子完成一部历史著作。

司马谈去世后第三年,司马迁袭父职成为太史令,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开始着手编写《史记》。如果故事就此结束,司马迁有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史官,留下一部史书,千年之后我们百度搜索一下才知道作者是一个叫司马迁的。但就在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司马迁遭遇了“李陵事件”,他的一生被彻底改变!

李陵何许人?其父李当户,其祖李广!汉武帝时任骑都尉。这一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带领三万骑兵往祁连天山击匈奴,另派李陵领射步军五千以分匈奴兵。行军至浚稽山(约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土拉河)李陵遭遇匈奴八万兵围击,兵士箭矢用尽,死伤过半,杀伤匈奴亦过万人。李陵带领步军且引且战,历经十余日犹未脱困,最后食尽且无救兵至,力尽而降。此时李陵离汉边塞居延仅百余里,其所部仅有四百余人逃回。其时,汉武帝本希望李陵能战死以殉国,可他却投降了,汉武帝十分震怒。满朝文武唾骂声讨李陵之际,汉武帝就此事询问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遂向汉武帝直言相谏,说李陵其人对上孝敬父母,对下以信义交军士,素怀报国之心。浚稽山一役李陵以步军五千深入敌境,遭数万骑兵围击,苦战十数日,杀敌过万,虽古之名将亦不过如此。李陵最终弹尽粮绝,后无援兵,才力竭投降,这必是他权宜之计以自保,他日定会再回大汉为国效力。司马迁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有意指责李广利出师不利,游说开脱李陵。次年司马迁被制以诬罔之罪,依律当斩!

按照汉武帝时法律规定,杀头罪可以用两种方式抵罪:一是花钱买命。李广就曾因战场失利被判斩首,幸得有些积蓄才得活命。二是接受宫刑代替死刑。司马迁区区一个文史官员,家中并无积蓄,最终,他选择了接受宫刑!三年之后,司马迁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并继续撰写《史记》。在那个“臧获婢妾,犹能引决”的年代,无论是作为一个男人,还是作为在朝为官的士大夫,这无疑是一个极其艰难、极其痛苦的选择。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道出了他对宫刑的看法,称“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也吐露了他遭受宫刑后的悲苦,“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之所以要忍受这样的羞辱,承受这样的痛苦,是因为父亲遗愿未了,著述未成,就此一死,毫无价值,“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司马迁认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想到文王被监禁而演《周易》,仲尼困苦而作《春秋》,屈原放逐而赋《离骚》,左丘失明后有《国语》,孙子受膑脚之刑而作《兵法》,吕不韦迁蜀而后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而有《说难》《孤愤》,无不经磨难而志坚,处绝境而立言。可是这样的志向、其中的缘由、个中的滋味又有多少人能够体会和理解呢?“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司马迁知道“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他只有发奋著书,认定“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一切都留给后世评判吧!

历经十四载,网罗三千年,司马迁终究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之史识,成就了一代经典巨著——《史记》。该书共130篇,526500余字,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三千多年的历史。书成之后,司马迁知道此书当朝绝难问世,因而抄录正副两本以备不虞。汉武帝听说司马迁著有史书,遂令取来并重点阅览了景帝及己之本纪,据《汉书·旧仪注》记载:“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去之,后坐举李陵,陵降匈奴,故下迁蚕室,有怨言,下狱死”。武帝当朝收录的《史记》已被官方修改得面目全非,另一本《史记》则由司马迁的女儿偷偷珍藏。其女嫁给杨敞(汉昭帝时曾官至宰相),生有两子杨忠、杨恽。杨恽自幼好学,其母便示之以《史记》,谁知一经阅览便爱不释卷,反复细读,常常不能自已,扼腕叹息。汉宣帝时,杨恽官至平通侯,自觉当朝政治清明,遂将《史记》献出。《汉书·司马迁传》记载,“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

我们今天看到的《史记》,仍然经过了汉朝的多次修补删改,可能部分内容并非司马迁所著原文,其真面目已随司马迁的逝去而成为永远的谜。关于司马迁的死因和具体年份,史书记载很模糊,除了《汉书·旧仪注》记载“有怨言,下狱死”外,就是班固的《汉书·司马迁传》提及数字,“迁死后,书乃渐出”。总之,司马迁在《史记》之后,再无音讯。他是死于狱中,还是匿名江湖,我们已无从得知,但他以非凡的意志和坚忍完成了父亲的遗命,践行了史官的职责,也保存了读书人的体面,与之相比,肉体和生命都不重要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他以自己残破的生命,换来了一个民族完整的历史;他以自己难言的委屈,换来了千万民众宏伟的记忆;他以自己莫名的耻辱,换来了华夏文化无比的尊严。”

….

关于作者: yun

司马迁字什么(司马迁字什么号什么)的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