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综合知识

解冻文学(解冻文学名词解释)

肖洛霍夫(1905-1984年),是20世纪苏联文学的杰出代表。1965年,因其代表作《静静的顿河》“在描写俄国人民生活各历史阶段的顿河史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力量和正直品格”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57年发表的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被称为当代苏联军事文学新浪潮的开篇之作。他全部的创作活动,就是“正直地同读者谈话,向人们讲述有时是严峻的,但永远是勇敢的真实”。

[01][战争就是生与死的挣扎]

>解冻文学(解冻文学名词解释)

小说《一个人的遭遇》,主人公索科洛夫17岁时,十月革命爆发,国内战争时参加了红军。由于战争,1922年的大饥荒夺去了他父母的生命,成为孤儿后,他和同样是孤儿的伊琳娜结婚。德国进攻苏联,卫国战争爆发,41岁的索科洛夫再次入伍,1942年索科洛夫受伤被俘,在战俘集中营受尽折磨,冒着丢掉生命的危险逃跑,但被抓回,更加生不如死,求生本能使他再次逃跑。

“第三个星期,我收到从沃罗涅日来的一封信。但那不是伊琳娜写的,而是我的邻居,木匠伊凡·季莫斐耶维奇写的。唉,但愿老天爷不要让人家也收到这样的信!……他告诉我说,还在一九四二年六月里,德国人轰炸飞机厂,一颗重型炸弹正中我的房子。伊琳娜和两个女儿正巧在家里……嘿,他写道,连她们的影踪都没有找到,在原来的房子那儿只留下一个深深的坑……”

大轰炸幸存下来的唯一的儿子,“嘿,见是见到了……5月9号的早晨,就是胜利的那一天,我的阿拿多里给一个德国狙击兵打死了……”

在遇到凡尼亚时,我就问他说:“凡尼亚,你爸爸在哪儿呀?”他喃喃地说:“在前线牺牲了。”“那么妈妈呢?”“妈妈当我们来的时候给炸死在火车里了。”

战争中的人们生死就在一瞬间,那些失去亲人的人们,饱受巨大的精神折磨,心灵承受着生不如死的痛苦挣扎。

[02][战争是血与泪的流淌]

德国的重型炸弹炸没了伊琳娜和两个女儿,德国狙击兵击中阿拿多里,索科洛夫则受伤被俘受尽折磨,血肉之躯如何承受?

收留索科洛夫和凡尼亚的女主人,用围裙擦着眼泪,凡尼亚拉拉她的衣襟问她为什么哭,听了这话,她哭得更加厉害了。

索科洛夫与凡尼亚相依为命。奇怪得很,白天,他总是表现得很坚强,从来不叹一口气,不叫一声“喔唷”,可是夜里醒来,整个枕头却给泪水浸透了。

“在战争几年中白了头发,上了年纪的男人,不仅仅在梦中流泪,他们在清醒的时候也会流泪。这儿重要的是能及时转过脸去。在这儿最重要的是不要伤害孩子的心,不要让他看到,在你的脸颊上这样滚动着吝啬而伤心的男人的眼泪……”

战争与和平一直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的现实意义就是:相同遭遇的流血,相同遭遇的流泪,各不相同的伤痛。呼唤人们血不能白流,泪不能白淌。成千上万个人的经历,已经发生的要铭记,正在发生的要阻止,祈求将来不再发生。这是血的警示,泪的呼唤,痛的领悟。

[03][战争是家与国的破碎]

作品以主人公自叙的方式,叙述了索科洛夫一生四十年的生活经历,索科洛夫原先是一个工人,战前组建了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卫国战争发生的第三天,他告别了妻子儿女应征入伍。在战争中,他负伤被俘,受尽折磨,多次死里逃生,1944年才设法回到祖国。然而,他的妻子和两个女儿被敌机炸死,家里的房子被炸了一个坑,唯一的儿子也壮烈牺牲在柏林前线。“二战”后,在他失去职业、流落他乡的时候,遇到同样在战争中失去父母失去家庭的流浪孤儿凡尼亚:

“你们从哪儿来的呀?”“我不知道,我不记得……”“你在这儿没有一个亲人吗?”“没有一个。”“那你夜里睡在哪儿呢?”“走到哪儿,睡到哪儿。”

索科洛夫和凡尼亚的悲惨遭遇,真实地体现了千百万苏联人民在战争中亲身经历的生活,概括了整整一代人的命运,有着深刻的典型意义。

这篇小说强烈谴责了德国法西斯侵略战争的残暴罪行以及其带给苏联人民的沉重灾难,反映了苏联人民为战胜德国法西斯而进行的艰苦斗争及所付出的巨大代价,表现了苏联人民的爱国热忱和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

德国法西斯侵略者给苏联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损失。

根据《军事历史》1990年第五期内容,苏联公布卫国战争中军民损失最新数字——1990年5月7日,苏联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卢舍夫大将对塔斯社记者说,苏联在卫国战争中损失军民总数为2700~2800万人,其中,在战争中被打死、重伤致死和被俘未回来的军人共866.6万人,还有1800万人受伤或患病死亡。绝大部分城市尽遭破坏。德军同样遭受巨大伤亡。战争结束后,苏联在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方面遇到了严重的困难,经历了曲折的道路。

[04][战争是疼与痛的领悟]

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开启了苏联战争文学新的一页。过去苏联战争文学中的主人公多是建立了奇功伟業的英雄,他们的人格和能力都超出普通人许多。而在这部小说中,索科洛夫这样的普通人成了小说的主人公,肖洛霍夫有意识地营造了沃·伊瑟尔所说的文本的“召唤结构”,他是在期待有经验的读者的参与,这经验就是对20世纪前半叶苏联历史的把握。引导读者调动自己的知识、激发自己的想象去完成作品的象征结构。

肖洛霍夫创作的本质特色,是“严酷的真实”。这部小说的发表,被看成是苏联五十年代中后期解冻文学的信号。从此,苏联出现大批反思社会黑暗,反对官僚主义的作品。作品要求文学站在“人性本位”的高度,直面和批判历史和现实中存在的种种弊端。解冻文学之前的苏联文学作品往往写事重于写人,力图走出当时主流文学的误区。

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下,一个人的遭遇,其实就是千千万万人的遭遇,这是“严酷的真实”。它昭示人们:战争就是生与死的挣扎,战争就是血与泪的流淌,战争就是家与国的破碎,战争往往会产生仇与恨的萦绕,告诉人们对于战争要有疼与痛的领悟。

《一个人的遭遇》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的教育意义。

当今世界并不安宁,局部地区战火不断,那些国家和地区,有多少人失去生命?有多少人家破人亡?有多少人流离失所?有多少人挣扎在逃难的路上?有多少个“索科洛夫”在流泪?让我们祈求《一个人的遭遇》不再发生吧!

今天,我们每个人需要时刻珍惜和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安宁,以史为鉴,给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

关于作者: yun

解冻文学(解冻文学名词解释)的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