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名校试题

2024年北京房山区高三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4年北京房山区高三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内容:
房山区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床考试
高三语文
本试卷共12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
卡的对应位置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行保
存。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一5题。
材料一
在我国传统美学和文论中,“意象”是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是一个出现
得很早并富有深广文化底蕴的重要概念,是主观情志与外界客观物桑相撞而契合
的产物,其在文艺创作和文学鉴贯中的作用与地位都是不可忽视的。
将“意”和“象”引进文学领域并实现其根本性语义转换的是晋代的挚虞,
而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则第一次将“意”和“象”合为一词
而又引进文学理论,使它具有了美学意义。在文艺创作中,审美意象的营构是艺
术家们必须要经过的一个步骤,是“眼中竹”至“胸中竹”的中间环节。即“意
象”成为现实生活向艺术作品转化的必不可少的中介:在艺术欣赏中,“意象”
也起着一个读者从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的桥梁作用,读者要运用自己的还原能力、
再创造能力去复现、补充甚至丰富作品中的“意象”。
“意象”作为一个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重要概念、范畴,它经历了由暂
学、文化概念向文艺理论和美学范畴演变的过程。以“意象”品评文学作品,更
能准确地表述作家构思谋篇过程中的审美心理活动及其呈现在作品中的彩态与
情态,也更能准确地表述诶者阅诶鉴赏时所获得的审美快感。
总之,“意象”是有意味的具体形象,或者说是显现在具象中的意味,是“意”
与“象”的融合,是一种在一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意象”如同是
组件、基础、构架,不同的“意象”有机结合而组成文学作品,作品的意义和整
体审美效应也由具体可感的“意象”生发而来。我国浩瀚的古典文学作品沉浸在
“意象”的海洋之中,“意象”也成为评论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
(取材于雷江红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意境为什么能给人以强烈的艺术美感?
“意境”给人以强烈的艺术美感,首先在于它含有生动的形象。意境中的形
象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也就是抓住了生活中那些能唤起人某种情感的特征,
意境中的景物都要经过情感的过滤,是情中景。艺术家抓住了自然形象中那种富
有诗意的特征来创造意境,所以意境能给人以强烈的艺术美感。
意境之所以铅人以强烈的艺术美感还因为形泉中寄托了艺术家的感情,形象
成为艺术家情感的化身。意境中的形象来自自然,又能超既自然,从属于表现情
感。自然的特征和艺术家情感的特征是统一的,而且前者从属于后者。当自然景
物被反映在艺术作品中时,它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一种艺术语言,逢
过自然景物表现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
11.(1)【答案要点】《论语》中,“文”有①历史文献(文献知识、文化知
识)、②文采(文饰)、③礼乐制度(礼乐文明、礼乐文化)等方面的含义。
【评阅建议】3分。共三个要点,每答对一个要点得1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②)【参考答案与赋分建议】用文(学文)来指导行(修行、实践)(认为学
文与修行是并列关系亦可),(1分)在学文、实践中实现心存忠信的目标,(1
分)其中忠信是根本,学文、实践是途径。(1分)
【评阅建议】3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③【参考答案与赋分建议】在学文问题上,孔子认为君子要广泛地学习,(1
分)而年轻人则要在行孝悌仁爱等之余来学文。(1分)在文采和质朴的关系问
题上,孔子认为二者要恰当配合。(1分)在看待周礼问题上,孔子认为周礼借
鉴于夏商两代,是丰富而有文采的。(1分)
【评阅建议】4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12.(3分)B(不是“堂弟“之地”,而是诗人在写自己离开国都有六千
里之遥,另外,选项中的“蛮荒之地”、“生死难料”等说法在诗中也难以找到
相应的证据。)
13.(3分)C(A项,不包含对堂弟的“殷殷嘱托”。B项,“洞庭春尽水
如天”主要是表现诗人谣想堂弟所去之地春色已尽,天高水远,山川相隔,表达
了很难再次相见之意。D项,没有议论的手法,“清新明快”错。)
14.【答案要点】①诗人送别堂弟时泪酒江边的不舍与伤感之情。②诗人因
被贬而远离国都、九死一生的愤懑与愁苦之情(不平与无奈之情)。③诗人设想
与堂弟分别后只能在梦中相见的依恋与牵挂之情。
【评阅建议】6分。共三个要点,每答对一个要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15.【答案】(1)①谁家今夜扁舟子②何处相思明月楼
2)③玉鉴琼田三万顷④着我扁舟一叶
(③⑤名实已明⑥而天下之理得矣
(4)⑦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⑧今已亭亭如盖矣
【评阅建议】8分。每填对一空得1分,出现错别字或其它错误则不可得分。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16.(3分)B(心有余悸:回想起过去危险的事依旧感到害怕)
17.(3分)D(该项说作者对敦煌的感情是“受其影响而产生的”,原文中
没有根据。)
18.【答案要点】①初见敦煌,因窥见了她那跨越千年的美而惊叹。③在敦
煌实习之时及工作之初,因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的限苦而无奈、而犹豫惶惑。③
工作之初,又因敦煌庞大深邃而羞怯、而惶惑不安。④经过一阵子相处后,因对
文物的爱而产生了与敦煌共生之情。⑤游客愈发多了后,有着一半高兴一半担忧
之情。⑥当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将敦煌文化永久保存时而顿生欣喜之情。
【评阅建议】6分。共六个要点,每答对一个要点得1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19.【参考答案与赋分建议】内涵:①作者(与丈夫)要与敦煌相互陪伴,
“厮守”一生,(1分)与敦煌文化、敦煌研究“厮守”一生。(1分)②古往
今来的塑匠、石匠、泥匠、画匠创造、修复、守护着洞窟,一代又一代,与莫高
窟“厮守”一生。(1分)③作者的前辈、同仁们与软煌莫高窟“厮守”一生。
(1分)表达效果:①传达出了作者对敦煌的钟爱与敬慕之情,有引发读者喜爱、
向往敦煌情感的表达效果。(1分)②“厮守”是本文的线索,贯穿全文,有使
全文脉络清晰、结构完整的表达效果。(1分)
【评阅建议】6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6分。
20.(1)(3分)c
②)【参考答案】在自由玩耍中培养默契、增进友情
【评阅建议】3分。没有改变原句句意且改写后的句子与前面的句子结构基
本一致即可得分。
21.答案从略。
【评阅建议】10分。评阅时,树位一个以7分为平均分的意识。
22.答案从略。
【评阅建议】50分。评阅时,树立一个以35分为平均分的意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这时,发生了日食、地宸等灾异变化,皇上询问这些变化与政治得失的关系,
匡衡上疏说:
臣听说五帝的礼教不同,三王的政教各异,民情风俗很不同,(原因在于)
所通到的时代变化了。陛下亲施圣德,怜阀触犯了法律禁令的愚昧官吏和百姓,
连年频繁地大敖,天下蒙受者大大的幸事。(然而)臣私下看到大放之后,奸猾
邪恶之人没有国之减少,今天大赦,明天又犯法,这大概是劝导百姓不得要领吧。
一般说来,教养百姓,“把道德仁义陈述给他们听”,“把好坏标准公布给他们
看”,观察他们的过失而制定造宜的行为规范。现在天下的风俗(是)贪取财利
郡视仁义,喜好声色,常尚奢侈靡费,廉浩知耻的节操淡薄。邪恶邪僻的意念放
纵,伦理法纪失去秩序。(如采)不改变它的根本,即使每年都大赦一次。刑法
仍然很难使(它被)放置而不用。
臣愚漫地认为应该一概地、全然地改变这种风气。孔子说:“(如果)能凭
礼治谦让治理国家,(还)有什么(难事)呢?”朝廷,是支撑天下的梁柱。公
御大夫之间(如果)相互遵循礼节,恭敬谦让,那么百姓就不会互相争斗:(知
采)爱好仁义,乐于施舍,那么下位之人就不会使用慕力:(如果)崇尚道义
高扬节操,那么百姓就会注重品行:(如采)宽宏柔顺,和悦仁爱,那么百姓就
会相互爱护。以上四点,是开明的君主之所以不行使严厉的刑法而能改变天下风
气的原因。当今庸俗的官吏治理国家,都不遵循重礼谦让(的原刚),而推崇苛
刻慕力,贪取时利并倾慕权势,因此犯法的人很多,奸邪不能制止,即使使用严
厉的刑法,仍然不能改变。这不是他们的天性,而是有原因导致这样的。
我私下里研究《国风》,其中的《周南》、《召南》受圣贤之人的教化很深,
国此在行动上显得忠厚,在脸色上显得正直。郑庄公常尚勇武,于是其国人就空
手搏虎:秦穆公注重信警,于是士人就大多以死相从:陈夫人爱好巫术,于是百
姓就大肆茶祀:晋候喜好节俭,于是他的百姓就积财聚物:周太王躬行仁义,邻
国人就亲尚宽怒。从这些来看,治理天下的人只需审察社会所崇尚的事物而已。
时下的虚伪浅薄、忌恨损害,以及不谦让(之风)到了极点。我听说教化的普及
不是每一家都要到,对每一个人都去说教。(只要)货德的人处在正位,有才能
的人安排造合的职位,朝廷崇尚礼节,百官慎重谦让。道德教化的推行,由内到
外,从身边开始,这样之后百址才道所要效法的,一天天地向和善的境地发展
而不知不觉。因此百姓安乐,喜庆吉样的气象出现。现在长安是天子的京师,亲
自承受圣上的教化,但是长安的习俗却与僻远之地没有什么区别,从所辖郡国来
….

关于作者: yun

2024年北京房山区高三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的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