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综合知识

潘琼林(潘琼林简介)

本文摘录自图书《一江潮客情:潮汕与客家历史文化访思录》第二章潮汕文化访思录《第二节从围寨谈起的潮汕人的宗族自卫历史与宗亲观念》

>潘琼林(潘琼林简介)

由揭阳人潘琼林作词的潮语歌曲《乡里人》开篇唱道:

“一个寨、一个姓,千百年来是一家,祖先传下忠和孝,大船众人撑。

一个寨、一个姓,有多个姓也是一家!”

歌曲的结语中唱道:

“住同一个乡里俺住同一个家,千百年来薪火相传同根同脉,

祖先赋予俺同一个姓,辉煌族谱宛如水墨丹青。”

这首歌曲鲜活地展现了潮汕围寨的宗族特性。

潮汕围寨不论方圆,与客家围楼存在着一个比较明显的区别,就是潮汕大的围寨里经常会在面对围寨正门处独立设置祠堂(小的围寨也会独立设立祭祀祖先用的公0),以更加突出的方式来发挥先祖对围寨里的宗亲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围寨里的民居则分布在宗祠的两旁、周围及后面。当年为了生存,也有不少围寨是由几个姓氏的人家集资合力建造的。如前面讲到的黄冈镇北部的潮刘村“长康楼”,就是由林、肖、赖等姓氏的族人合建的,至今里面还有这几个姓氏的宗祠。

可以说,围寨保护了人的身体,而祠堂是在精神层面上圈住了人的心。

潮汕地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基本没有再兴建围寨了,以前围寨里的宗祠也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被破坏或变更为办公和居住场所。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潮汕各地才又兴起了建设宗祠的热潮,各姓氏纷纷修订了族谱,在海外华侨的推动下经常轮流举办各类宗亲联谊会(不少宗祠就是华侨出钱向政府或居民赎回的)。

“祠”是供奉伟人名士的地方。先秦时期只有天子和诸侯才能设立“宗庙”。东汉末年,社会上开始兴起建祠以抬高家族门第之风。虽然唐末开始有平民设立宗祠,但到宋朝时,朱熹之《家礼》中仍然认为民间不能立祠,普通百姓只能在家里祭拜祖先。直到明朝嘉靖十五年(1536年),明世宗采纳了大臣的建议,宣布“许民间皆得联宗立庙”,准许百姓联合宗亲立先祖庙,并由族长率领族人共同祭祀。潮汕地区的祠堂基本就是从此后才开始大量建设的。

在潮汕,祠堂的称谓也有讲究。比如先祖是皇帝后裔或诸侯姓氏的祠堂,可以称为“家庙”,而平民百姓家的祠堂只能称为“宗祠”“祖祠”“祠堂”等。这种讲究直接体现了潮汕族群依然保留着汉族士大夫阶层对名门望族的认可、追求与传承。

随着族内人口的增加,各房、各支房往往还可以各自设立支祠、房祠(公0),以奉祀各支的直系祖先。如果宗族迁居外地后人丁兴旺,则可以从原迁出地宗祠中分出,另立宗谱,再建宗祠。

如今,潮汕各地乡村耗资最大的建筑,一般是学校,而装饰最华丽的建筑体则是宗祠或神庙。沿海地区的宗祠一般比较新,而围寨里的宗祠也有不少还存在并使用着(尽管围寨里的住户越来越少甚至多数房屋均已荒废了)。就像我参观过的全国的许多老宅一样,可能里面已经不住人、只剩下参观价值了,但依然会供奉着祖先的牌位,或悬挂着祖先的画像,因为现在没有人愿意也没有人同意或胆敢去拆除供奉着一个宗族祖先的宗祠。

当围寨里的宗祠保留下来后,围寨便依旧发挥着它的使用功能,不过,这一次它保护的主要不是宗族里的人,而是宗祠——一个宗族的魂!这可能就是许多围寨建筑能保留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了。

(本文摘录自2022年3月出版的图书《一江潮客情:潮汕与客家历史文化访思录》,汕头日报、潮州日报、梅州日报和揭阳日报先后发文推荐该书)

本书内容已分85节全部摘录发布,更多精彩内容和视频,请根据《一江潮客情》的序号观看。

….

关于作者: yun

潘琼林(潘琼林简介)的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