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综合知识

文笔塔(文笔塔详细介绍)

进入河曲县,这是一个鸡鸣三省的地方,北为内蒙古,西为陕西,处在晋、蒙、陕三省交界。黄河在这里拐了好几个弯,为此叫“河曲”县。

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县城西濒黄河,恰当河之弯曲处,因名河曲。取“河千里一曲”之义名县。

明长城

>文笔塔(文笔塔详细介绍)

河曲县的明长城是由偏关县延伸过来的。

大雨中的河曲县罗圈堡村明长城

这一天下着大雨,陪同踏访的为志杰先生。他开着车,冒着雨,半个小时车程来到了罗圈堡村。在村庄外的玉米地旁的高岗上,我们看到了明长城的烽火台。但是,由于雨下得太大了,没有办法靠近,只能远距离拍照。在此,志杰先生向我介绍了罗圈堡村的长城情况。

雨中被封了的明长城

车又启动了,我们又赶到长城与黄河并列的地带。这里是河湾村,建有“长城、黄河观景台”。

雨中的长城、黄河观景台

娘娘滩

我们驱车东北行到达楼子营镇,在此登上黄河河心岛,走进岛上的河湾村,这个岛是著名的娘娘滩。

黄河中的娘娘滩

眼前的娘娘滩东西长不到一公里,南北宽500米,面积仅0.16平方公里。岛上住着三十一户人家,房前屋后种滿桃树,每年三月一日岛上过“桃花节”。

在岛上,我访问了一位老人,他介绍了岛的来龙去脉。

他说:“两千年前,也就是公元前192年,几位武士护着一位身孕女子逃出皇宫,来到岛上躲避。孩子降生12年后,这位少年返回皇宫,坐了龙廷,他就是汉文帝刘恒。刘恒登基三年后,将母接回皇宫,娘娘滩因此而得名。”

牌匾上的娘娘滩介绍

文笔塔

从河曲县城东行五里到达大东梁村,这里竖着一座文笔塔,是河曲县的地标。

文笔塔建于乾隆五十九年,又称“状元笔”。当地人说,造此塔的用意在于“振东山之势”,以裨河曲风水。

文笔塔高31米,形似状元郎的如椽巨笔,高耸入云。日出黄河文笔塔长长的倒影,穿越黄河,可以直达黄河对面的内蒙古的大口村。巧的是村口有一块巨石,恰似一个大砚台。所以每当日升时,山西状元郎的椽笔巨影,就像饱蘸了蒙古巨砚中的精气,开始书写黄河的又一页精彩篇章。

文笔塔

对于文笔塔,县志记载,科考应试河曲人屡屡中榜。过去这里民谣说:“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捡苦菜。”说的是这里穷。

讲解员介绍说:“县吏乡绅请来了先生,走到日落黄昏时,踏上了黄河堤坝。突然发现对面一条黑龙虎视眈眈,正在吸吮河曲的精气。对岸的内蒙古大口村,位于一条形似黑龙的长沟沟口,状如黑龙血盆大口。河曲怎么能变富,于是县吏乡绅决定在城头建文笔塔。”河曲城在乾隆年建立了文笔塔后,竟成了南来北往的晋商必经的水陆码头。驼帮满载着中亚、新疆、内蒙古的毛皮由此赴中原;马帮满载着南方的丝绸茶叶,由此赴西北。小小的河曲县城,经常是客商云集货栈爆满,还吃上了河曲黄河特产鲤鱼美食极品——黄河石花鲤鱼。

西口古渡

西口古渡处在黄河东岸,沿岸巨石垒砌,顺河而下上百米长。其彼岸右是内蒙古准格尔旗大口渡,左是陕西省府谷县之大汕渡,为出河套之进口。

我来到渡口,先去禹王庙,庙宇建于清乾隆十六年即1751年,庙内有正殿、抱0、戏台。

禹王庙

禹王庙每年七月十五日为古庙会。庙会中,当晚在河中投放三百六十五盏河灯,以求神禹一年保佑。

西口古渡历史悠久,据旧县志载:“汉桓帝时有大贾资金行至此死,津长埋之。宋庆历年间曾设榷场,直接与契丹、辽、夏进行通商贸易活动。清圣祖康熙特允鄂尔多斯之请,以故河保营得与蒙古交易,又淮河民垦蒙古地。其时水旱码头,丝绸之路,万家烟火。”

西口古渡

河曲:明长城“长”,娘娘滩“神”,文笔塔“美”,西口古渡“古”。

….

关于作者: yun

文笔塔(文笔塔详细介绍)的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