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综合知识

刘进忠(刘进忠口腔)

图文/王海

东帽湾村是北京市怀柔区汤河口镇辖村,设村民委员会。村委会辖东帽湾、西孤石两村,东帽湾为主村。

村域面积7500亩,村庄占地180亩,山场面积5315亩,果园面积1500亩,全村耕地面积高峰期1200亩,退耕还林400亩,现存耕地800亩。

>刘进忠(刘进忠口腔)

主村民居聚落片自东向西由宽渐窄,如在白河左岸登高观之,近似一艘巨轮欲起航西行状,而村北大桥则酷似登船之跳板。

村居面积8.3万平方米,有东西向6米以上主街3条,南北向主街2条。2018年底统计,全村农业户234个、537人,非农业户57个、71人。

东帽湾村地处川谷地带,古老的白河自西流至村域后,立刻把河床“写”成个“几”字,然后在村东北与汤河紧密配合,由村北转东,对村域实施包围,以致村西、北、东三边临水。

丰水之季,河水滔滔,大有欲将村庄赶向南部山地之势。如此地形,虽与传统的“背山面水”地利相反,但仍不失为壤厚、湿暖的宜耕、宜林、宜居、宜游之区。

村东南山地,岩崖嵯峨,古有黄石崖之称,因而河岸附近便有“黄塘”之名。清代初期,村域曾被圈为八旗牧場,雍正二年,奉圣旨“清查八旗存留牧場地,凡可耕者均募民開墾”,牧场地渐被垦殖。

东帽湾成村于清康熙中后期,村名属于方位、事件和地貌特征的综合性地名,“东”,相对于隔河相望的西帽湾村;“帽”,清初马场“马”之谐称;“湾”,白河弯道之地。

村属山场广阔,物产丰富,森林覆盖率达83%以上。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农林牧产品有:玉米、高粱、黍谷、水稻、小麦;梨李杏桃;荆条柴炭、菌菇药材、烟叶、草木染料;集体或家养禽畜。

七十年代以后,村集体曾开展养鸡、养牛、养猪、肉品、米面加工、制砖、水利发电等多种经营。

21世纪初村集体和自营经济以发展绿色农业为主,曾种植西洋参、圣女果、刺五加、油菜、油葵等植物,同时优选嫁接,优质梨枣、冬枣、板栗、杏果数万株。实施二十年的封山育林,建生态园区,优化水环境,翻新街道村路、水电设施改造,为建成现代化新农村打下了基础。

东帽湾村,是近河傍山村庄。因有近似江南的水环境,曾有“小江南”之誉。作为北方山地村庄,这里,曾是草原民族和农耕民族的融合之地,蕴有深厚的人文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里长居或短住的人们,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了一方热土。而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一个具有优质生态文明的现代新村,已经亮在了汤河白水之滨。

东帽湾村在中华版图中是一个夺目的亮点;在华夏乐章中更是一个激昂的、永不休止的音符。

村域位于怀柔区北部,镇域南部。村庄南距怀柔城区45.3公里,东北距镇政府1.5公里、东北距庄户沟门村1公里;西距西帽湾村1.3公里;东与大、小黄塘村隔水为邻。

村域正南,地至鞍岭粱北麓砬子沟,西与宝山镇大东沟村相接。所属西孤石自然村,地处村域西南隅,前环水,背靠山,其东北距村委会1.6公里;西南距宝山镇鸽子堂村0.9公里。整个村域地处白河弯道内侧。

村东、西、北三面临水。滦赤、京加公路沿白河流向,环经村庄。村街主路分别在村北、村东以桥梁跨河与国道、省道相接。

村域为低山、河谷地貌。村民居聚地在白河右岸二级台地之上,地势南高北低。西南部山地海拔多在400米以下,属于鞍岭粱余脉之尽头,村人习称“黄土粱头”。

粱头坡度和缓,土层较厚,虽可开垦耕作,但灌溉不易,利于植果。东部山地海拔多在450米左右,坡度陡峻,岩石裸露。由于村域地处河湾内侧,村西、村北地貌具有河谷型小盆地特点,河谷除流水线河床外,河流右岸的漫滩阶地比较广阔。

因此,村东、西、北的一、二级河漫滩阶地就形成了数百亩可耕地和宜居地。河滩耕地土壤以中壤黄土、碳酸盐褐土以及洪冲击褐土为主。另外,村南山地有砬子沟、

柳树沟、羊奶沟等数条土质小河谷,沟内多有小块阶地,利垦植。村域全年积温40~50℃,年无霜期180天左右。年降水量为500毫米左右;地表水以汤河、白河为主。

出土文物证明,村域早在新石器时期即有人类居住。商周时期,这里是山戎族游猎采撷地。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于山戎令支国及燕国范围。

秦、西汉为渔阳郡厗奚县辖地;东汉虽地属渔阳郡,但多是匈奴、鲜卑、乌桓等部族旋来旋去区域,其后地归曹魏;北魏属“御夷镇高峰戍”管地,东魏、北齐之季镇戍倶废,山地荒落;北周至唐属奚族活动地带。辽属兴化县管辖。金为北京路宜兴县地,元代辖于上都路开平府宜兴县。

明洪武二年(1369),东帽湾一带属兴州右卫地。永乐初(1403年),地弃蒙古朵颜、兀良哈卫管辖,但未建置。

其后为明廷与蒙古部落间的空隙地带,每年春夏,有蒙族各部落前来驻牧,明廷亦多年派“明哨”按季节出关巡哨至此。明代文牍中的“黄石崖”即今村东傍河山崖,是明军临时露营或驻哨之地。

清顺治元年(1644),东帽湾所在地被圈为八旗牧马山场。

康熙三十九年(1700),划入温宪公主陪嫁地范围。因公主嫁国舅佟国维之孙顺安颜,公主所属土地亦称“佟府地”。

东帽湾之地由宝山寺佟府庄头刘朝臣委派胞弟刘朝文携眷管理,渐有村落雏形。随着出关谋生流民逐年增加,佟府老地周边山沟谷地陆续被开垦,民户和庄丁户数同时增长,约在雍正年间庄户、民户聚落成村。

▲雍正六年(1728)村政始由虎什哈驻防汛管辖。乾隆四十三年(1778)改属滦平县。光绪三十一年(1905),民务由滦平县西路第4行政警务区汤河口牌管辖;而防御、治安属大水峪分防汛。

▲1915年(民国四年),属滦平第5区汤河口牌辖村,次年改属第4区。

▲1927年(民国十六年),复属第5区。

▲1930年(民国十九年),滦平县第5区置“东西帽湾乡”,东帽湾村为乡公所驻地,设立“乡练队”。

▲1931年(民国二十年)乡改“甲”,乡长改称“甲长”,属村称“牌”设牌长。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3月5日,沦入伪满洲国滦平县第6警署所辖的伪汤河乡。

▲1936年,被合入“东西帽湾村”,设东帽湾牌。

▲1940年(康德七年),12月,村为中共丰滦密联合县第8区辖村。

▲1944年(康德十一年),日伪“集家并村”,东帽湾村户被赶入汤河口“部落”。

▲1945年10月,属西滦平县第五区。

▲1946年,形式上属国民党汤河口镇,实为人民政权控制。

▲1947年2月,村属中共四海县第四区。年末,村入怀柔县。

▲1948年12月,村随汤河口区重归四海县,为县属第八区。

▲1951年8月,复归热河省滦平县,为第12区属村。

▲1952年7月,村域随滦平县第12区并入怀柔县,设为怀柔县第6区。

▲1956年7月,村属汤河口办事处之下的汤河口乡。

▲1958年9月,属钢铁人民公社。

▲1959年3月,属青石岭人民公社。

▲1961年5月,入汤河口人民公社。

▲1983年,改社称乡,村域仍属。

▲1990年3月——为汤河口镇属村。

在东帽湾成村300年的村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先代村民们曾经历过无数次风雹洪旱和兵匪之灾。山坳中的坟冢,埋藏着灾祸的细节;逃荒用的挑筐,担载过无尽的悲伤。

△清咸丰七年(1857)夏秋,包括东帽湾在内的汤河口一带出现了大规模动乱,滦平官军、警队镇压时死伤近200人。

△1926年,山东人修百川、商立曾先后在东西帽湾村组织土匪武装。后被收编为乡练队,但仍以筹措经费为名种植、征收大烟或于路口强征柴米钱货,抢夺村民粮草。

△1940~1944年,伪热河省警务0所属的刘汉、石振(石振,日本人)、柴如松、彭明讨伐队以及伪满洲军第34团一部、日军警备队、宪兵队、自卫团、伪满洲军等反动武装,在白河、汤河地带进行大扫荡、建“部落”、修道路等军事活动时,各路反动武装频繁入村“号夫”、“号驮”、“号粮”、“号柴”、“号猪鸡”,百姓或被拉夫或被赶进“部落”,鸡猪柴草尽遭掠夺。

△1946年,政治土匪吕建侯支队,疯狂攻击中共党组织,杀害革命干部,恫吓迫害革命群众。

△1947年1月26日,驻丰宁与驻延庆永宁国民党军长途奔袭,双向合击驻东帽湾、庄户沟门人民解放军,村域遭遇战火。

△1939~1991年,存有涉村自然灾害记录。期间,村庄遭遇暴雨、山洪、大旱、风雹、泥石流、霜冻、虫害等比较严重的灾害有二十多次,在那凄风苦雨的年月,天灾人祸一次次把村民推入水深火热之中。

西孤石,东帽湾,实录着百姓的千日艰辛,存贮着村民百年的苦难。然而,小村也是两方坚韧的砺石,磨砺了人们不屈的意志,解放后的几十年来,勤劳淳朴的村民在党的65下,艰苦奋斗,终于创造出了今天的辉煌。

1945年秋,日寇久聚的乌云终于散去,东帽湾迎来了新中国的曙光。

1946~1947年,村里开展减租减息运动,选出了贫农代表,成立了农会,随后土地改革全面展开。1948年底,第一次土改结束,至1951年农民获得了土地证照。

新中国终结了数百年来村地被少数人占有,多数人少地或无地可耕的历史。但因以家庭为单位的劳动组织过小、生产资料、耕作形式落后,抗御灾害能力弱。为防止农民再次失地,人民政府65的互助合作应时而生。

1952~1953年,东帽湾村除少数散居沟谷农户外,多数都结成3~5户为一组的互助小组。1954年春,互助组向初级合作社过渡,1955年成立了4个社,入社140户。次年4个初级社与邻村的若干社组成了联村社——高级社。

1958年9月~1961年5月,东帽湾联村高级社曾先后三次属入不同名称的人民公社。1959年建立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其下设4个生产小队。主村的3个小队为“第一、第二、第三队”,西孤石自然村为第四队。村域始有“东帽湾大队”之称。

1946年秋,中共四海县4区人民政府武装工作队进村。村党支部、村政权建立,随之成立了抗勤会、妇救会、区小队民兵小组等。这些革命组织在党的65下,积极配合农会开展减租减息和土改工作。

区小队民兵在保证土改进行,防止国民党支持的地方武装破坏,护地、护粮、保卫革命果实、保卫党组织活动、传送信件、掩护干部、支援前线、动员参军等工作中做出过重要贡献。尤其是在开展支前和生产自救工作中,设在村里的后方军鞋厂、蚕茧药材收购点的贡献已详载党史史册。

建国前参加解放军的有:张福有、刘文明、刘文海、李怀岳、张景凤、刘志勤、刘志俭、高汉生等。(注,刘志俭参加了建国70年大阅兵)

1947年1月26日,驻丰宁与驻延庆永宁国民党军长途奔袭合击我驻东帽湾、庄户沟门解放军。当时解放军团部设在刘志臣家。驻村解放军被敌军东西包围后,情况紧急。

团部销毁了边区纸币和文件后,决定从村南山突围。在敌军疯狂的围攻中,村干部组织贫民团、区小队民兵履险赴危,披荆斩棘,协助解放军向西孤石方向突围成功。

东帽湾人在伟大的历史变革之际,在新中国诞生初期就以深厚的家国情怀,坚韧不拔的精神为国家和家乡前途,用汗水和鲜血在村史中记下了光辉的一笔。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极大解放了生产力。东帽湾村在新中国建立后,立即踏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之路。

【1】1953年春,二十几名团员青年,怀着美化家园的憧憬,开展了担水上山,义务植树,绿化荒山的活动,今村南的绿树松涛之声,永远饱满着青春之歌激情。1958~1960年,更有数十名青壮劳力,满怀豪情地融入到“兴水利”、“大协作”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潮之中。

【2】1965年11月~1966年3月,全体社员大干一冬春,开凿了长4公里,宽2米,深2米的傍山环村灌渠。

【3】1970~1982年,全村社员用双轮车、单轮车、马车从村南运黄土平整改造村北800亩河川地。终结了“白河水白流,庄稼旱人愁”的历史悲情。

随后开辟了黄土粱头150多亩的山顶小平原,并在坡地垒起几十条坝阶,坡地被格成一片片保水“条田”;“羊奶沟”防洪坝保护着下的游坡地;三个泵站,扬水上山。村民在十年里共治理了8条山沟,修建了小水库。总计用工27万个,完成21万土石方工程。全村水浇地由原来200亩扩大到800亩,粮食总产由1965年的10万斤,增到1980年的63.5万斤,亩产已接近900公斤。

【4】1988~1990年,再次改造村南梁头300亩低产田,并在村边150亩河滩地,造出100亩材木林和50亩耕地。

【5】1997年,补砌干渠道2500米;混凝土浇筑800米;修复拦河坝25米;筑护地坝400米;粱头建蓄水池6个;打小口井四眼;建小塘坝9个,小截流一个;坡改梯田250亩。由此,村南梁头梯田由750亩增至1000亩。昔日的黄土丘,成了“绿色银行”。

【6】在农田、林地改造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创造了工副业的辉煌。六、七十年代,开办马车、手扶拖拉机运输以及荆编业。1967年建成第一座小水电站。1976年9月~1977年12月,两座总容量875千瓦水电站并网。八、九十年代,村砖厂、猪场、万只产蛋鸡场、生猪屠宰场相继投产见效。

东帽湾人民在半个世纪的艰苦奋斗中,不但为国家贡献了千万吨粮食、果品、肉蛋品,更为二十一世的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筑牢了基础。

早在六十年代,东帽湾村就进行过土地承包实践。1964年,生产队对社员果永才一家实行了“包沟到户”管理。这比全国著名农村体制改革典型安徽小岗村早了14年。

果永才的事迹,在改革开放之初载于“内参”,曾对山区落实包产到户,产生过积极的示范作用。而真正意义上的联产承包到户则始于1984~2001年,经历了三个阶段。

(1)1984年8月,完成了耕地、果树地分包到各户。这是改革后首次落实联产承包制,但未成功。

(2)1985年春,根据村企较多的特点,采取了按人分口粮田后,再将432亩责任田,招投标承包给三户村民经营的方式,仍没成功。

随后又改为“联合体承包”。即三个承包户担任三个联合承包体的负责人,村民劳力与各联合体负责人双向选择联合,集中经营。“联合体专业承包”主要特征就是“多个家庭自愿结合的联产承包责任制”。

(3)1999年9月10日,再次启动土地家庭承包制以及分山到户的林权改革。2001年1月1日,土地家庭联产承包正式实行,林权改革逐步实行。2005年落实延长土地承包期政策,在原合同基础上,再次进行土地确权到户,保证了承包期30年不变。

(4)随着经济向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自年开始村委按照《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开始推进个人承包土地流转工作。

目前,保留村民承包权、转让使用权的土地流转工作,在细化、量化、透明化基础上仍在完善之中。

八十年代以前,村庄的房屋高低参差、院墙外凸内凹,房院朝向不一,胡同忽宽忽窄,街道曲折不直。

①1980年,按照既定的民居建房规划,以“户建村助”、按片拆除旧房、连片建新房工作启动。至1986年,村统一建房计划圆满完成,全村实现了房屋连排,院落统一的聚落格局。

2000年以后,随着新农村建设以及民俗生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一些村民房屋的使用功能开始向经营农家乐、民宿业转变,部分村户升级改造了屋院。

2006年,作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村合作社与开发商合作,利用村东集体非耕地,建成了47座传统与现代风格相融的屋院。为今后拆迁周转、民宿产业发展做好了准备。2017~2019年,完成了全村住房保温、管线、燃气、外装改造。

②1970年,始修建公共生活供水设施。

1983~1997年,修建了村后大桥、村东大桥、环村路;完成了街巷加宽取直、硬化,铺设了公共用水管道;街道及村北桥头种植了风景树;建设了村办公大楼。

2006~2012年,改造了二类公厕、户厕;为需求户改砌了节能吊炕并实现了户户太阳能洗浴;再次硬化村公路、街道并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景观灯;完善了自来水设施,西孤石实现了自来水入户;建造了水上休闲公园,优化更新了村边风景树、绿地;修建了400米深井。综合文化活动中心落成使用。

2016~2019年,建设了文体活动广场、公共浴室、村史馆、更新了公厕设备,再次改造了全村供排水系统;主街道改铺了沥青混凝土,小巷胡同石板铺砌,路灯置换为LED照明灯;百余村户安装了燃气壁挂炉。

1941年6月,村内出现党组织活动。1946~1948年,有张景瑞、张景凤、张福存、张玉恒、宋坤、邢桂珍、李永才、王瑞方、刘进忠、张景元、王殿福。姜丛、赵福才等人加入党组织。

(一)党支部

1、1946年成立党支部。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宋坤,支委李永才、王殿福。

2、第二届支部设、撤时间未详。支部书记张玉恒,任职两个多月,调回区小队。

3、第三任书记,张景元。任职时间不详,支部成员有刘进忠。

4、第四任书记,孙九林。1960年任。

5、第五任书记,王殿英。1966年任,1968年改任职革委会主任,文革后继任书记。1996年卸任,在任30年。

6、第六任书记,宋保海。1996年接王殿英任。2003年因病挂职,刘宝权自2003~2004年,代宋保海任职一年。

7、第七任书记,刘宝凤。2007年6月,书记兼村主任,2008年9月去世。

8、第八任书记,王才。2010年1月至2018年11月在任。

9、第九任书记,刘宝权。2018年11月任,至现在。

10、镇派村第一书记情况:2007年4月至2008年7月刘春祥;

2008年8月至x年x月刘国辉;2012年4月至2015年3月,刘宝泉。

(二)村政组织

1915年(民国四年),村设甲长。1930年(民国十九年),设立“东西帽湾乡”。东帽湾村置乡公所,设乡长。后改乡为“甲”。

建国初,村政组织名称为“村政府委员会”,主要负责人为:村长、村副、其下有粮财、生产、妇女、支前、教育等委员等。

1956年7月,村属4个初级社与邻村组成了联合社,村建“东帽湾分社”,副社长兼理部分村政。

1961年5月~1967年12月,村行政组织为:东帽湾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1967年12月,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复称“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取消大队管委会,实行村民代表大会、村民大会制,设村民委员会。

1.王殿福,1947年土改时任村长,农会主任张玉合、高祥

2.1956年,高级社副社长,刘进付。

3.1958~1960年村长,王进忠。

4.1960~1966年,大队长,张福存;副大队长王殿英。

5.1966年~1997年,村主任:吕英珍、宋保海、刘保凤、刘进付、高汉玉。

6.2004年社长,孙保海、刘宝凤

7.2007年6月~2010年6月村主任刘宝凤

8.2010年6月~2013年6月村主任王才

9.2013年6月~2016年6月村主任刘志文

10.2016年6月~2018年11月村主任刘志文

11.2018年11月至今村主任刘宝阳

1.东帽湾村有优良的民主管理传统。八十年代前以前,党支部、大队管委在制定涉及全村发展、涉及多数社员利益的决定,或在落实上级政策以及指导意见时,都是先召开支委会、支部扩大会进行研究讨论。

形成决议或方案后,再召开支部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听取党员和村民代表意见,在解答了党员、代表提出的问题后,如无异议,再召开全村社员户主大会,进一步说明、动员。随之即可顺利实施既定的计划或方案。

2.经济体制改革后,村务透明化是村民在参与管理中的基本要求。村务制度以及各项方案,最终还需全体村民共同执行、落实。所以,村民直接参与管理制度制定、确定方案,是实现民主政务的基础。

尤其的村民对集体资产的分包与利用、集体福利的分配等内容,既有知情权又有参与管理权。村委严格落实“三重一大”事项的相关制度,凡较大事项,均按标准程序,通过户主会、村民代表会层层讨论后决定。并对所有村务及时公示、公开,主动接受监委会和群众的监督,力求精准落实。

村委在每次修订制度过程中,都会征询支委和党小组会的意见,统一认识后,拿出修订方案提交村民代表会讨论。有时也会将一些有争议的修改条款填写“征询卡”,发给村民代表,请村民代表在自己所负责的村民居住片,登门和村民沟通,征询意见或建议后,村委会根据反馈意见,进一步完善条款,最后提交全村户主会讨论通过。例如:1989年7月,全村户主会讨论集资村办针织厂时。同意办厂128户;不同意13户。表决通过后针织厂顺利建成,安排多名村妇女就业。

近年,村委会设置了政务服务站,为村民各项政务需求就近服务,力求村民“足不出村”即可办妥相关事务。

村社保工作涉及劳动、民政、残障、新农合、户口迁入迁出管理等内容,由村委会副主任主管。

2002年,置社保协管员,配合镇社保所为村民提供社保服务。目前,全村所有达到社保福利年龄的村民、待业失业村民,已全部纳入社保服务管理范围。

建立完善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村参加新农合率达100%,并已纳入社保。社保卡制度趋于完善,正向村民大病统筹目标推进。

为使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村里多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劳动力参加相关的技能培训,提高了就业率。

近年村社保人员按要求,积极动员村民参加养老保险,及时续保,帮助低保人员报销医药费,细致落实优抚工作,对老复员军人、三属、孤老以及参战、带病回乡、60岁农村籍退役士兵、60岁烈士子女等优抚对象进行了信息登记。为65岁以上老人办理、发放了乘车卡;为80岁老人申请、发放、回收老年卷;申请、及时发放了90岁以上老人津贴。

八十年代以后,村委曾数次组织党员干部和村为本村病困户以及社会灾害的捐助活动。镇政府以及区残联在年节给村民发送米面时。村委严格按村民年龄,由大至小发送到户。使党和政府送来的温暖、村民的献爱心有效温暖社会,温暖民心。

(1)旧学,1903年(清光绪29年),村设有私塾,少数家庭将子女送入私塾或新学堂学习。

1917~1932年,有经滦平县教员研究所培训合格的塾师在村办学,其中的塾师裴先生在村里办学二十多年。1949年,私塾学生转入汤河口小学。

(2)建国后的教育1945年秋,妇救会、青年会创办识字班,组织村人学习日用杂字,稍后以边区新编课本为教材。1952年,村创办复式初小,有1~4年级两个班。

1957~1980年,逐步建成了完全小学。1990年,东帽湾、西帽湾、庄户沟门三个村的小学合并为“东西村小学”。1994年,“东西村小学”的师资、学生转入汤河口小学,1956年9月,汤河口中学建立后。村小学毕业生考入汤中读书。

(3)1958~1962年,村办有6各个托儿组。七十年代,村设幼儿园,每年开园10个月,选设两名经过培训幼师。1990年,幼儿园改称学前班。2016年7月,村幼儿全部转入镇幼儿园,村幼儿学前班停办。

清末民初,村里曾请“虎什哈子弟班”、“十八股班”、“同顺和班”、“戴海清班”等梆子、落子、评剧班团进村演出。后来村内出现了一批戏曲表演者。刘志江牵头组建了戏曲演出班,曾保存十几种传统曲目。

演、奏员中的刘文普(音)、刘志春、刘志祥、张凤桐、刘志兴、刘连丰、刘淑兰、刘志如、刘志臣等表演功底深厚,精熟多种传统乐器。

新中国建立后,村戏班曾排演过《刘巧儿》等新戏,六十年代初传统戏曲恢复排演,演有《花为媒》、《刘云打母》、《锔大缸》、《天仙配》、《渭水河》、《赵连碧借粮》等剧目。1964年以后,戏班解散。

2000年后,村里在多数年份,都邀请经文化部门批准的民间剧团来村演出传统戏曲。区、镇文艺演出队也经常送戏进村,村里一批文艺爱好者,在村委支持下业余编练文艺节目娱乐百姓。

2009年2月16日,两委会决定,把文艺工作纳入文化管理员工作内容。村文艺爱好者在组织村民学练广场舞、太极拳期间给予适当补助,并选派骨干参加培训,给予时间、服装方面的支持。2016年以后,村秧歌队、广场舞、太极拳、文艺表演等活动日益活跃。每日晨昏都有村民来到文体广场、河边步道进行健身或文娱活动。

纸扎文化在村里一直有所传承。纸扎,渊源于民间宗教、葬祭活动,后改良为节庆装饰艺术。村民冯玉林是纸扎高手。

村民创新的盆栽艺术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在西洋参植业兴旺时期,原市委书记刘淇等市65在参观乡村旅游商品展时,看到了源于东帽湾村儿童形象的吉祥快乐“人参娃”后,给予了高度评价。

1959年,钢铁人民公社电影放映队,曾在村里放过几场电影。1965~1985年,公社、乡电影队入村放电影场次增多。1986年,村里购买了比较先进的16毫米的电影放映机,年放映20场左右。2007年,建立了数字影0。

八十年代初,村里七八户购买了电视机。1988年11月,汤河口南山电视差转台开通转播后,村户电视机增长。1994年6月,村集体出资21000元,为全村172户安装了电视播放机。

2008年11月,村里配置了10台计算机;2009年11月,全村实现了无线网络覆盖。12月,村“养生书屋”启用,备阅书刊1万多册。

(1)1984年,获“发展农村经济成绩显著村”称号。

(2)1987年,获县“文明单位标兵”称号。

(3)1987年,获评“市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4)1987年,被授“市卫生红旗单位”。

(5)1988年,“两个文明建设先进村”。

(6)1988年,“北京市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7)1988年,“县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8)1988年,“市卫生红旗单位”

(9)1989年,“北京市先进村民委员会标兵”。

(10)1989年,北京市“卫生红旗单位”。

(11)1989年,“县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本年,获北京农业领域“玉米大王”之誉。

(12)1990年,“市先进村民委员会标兵单位”,本年,粮食平均亩产1016.85公斤,获亩产“吨粮村”称号。

(13)2001年,获评“北京市环境整治山区样板村”,同获“北京市绿化美化先进单位”

(14)2002年,创全村亩产1.25吨的记录,居市农业种植榜首至今。

(15)2003年,获“北京市民俗旅游接待先进村”。

(16)2004年,获市级“生态文明村”光荣称号。

(17)2006年,获评“怀柔十佳魅力乡村”。

(18)2007年,获“北京市十大最美丽乡村”称号

(19)2016年,村被评定为三星级民俗村。

很多荣誉项的获得具有连续性,1980~2003年,曾连续16年获得“北京市两个文明建设先进村”;并连续5年被评为市级“先进党支部”;连续3年获得“市级卫生先进村和市级文明村”。

回望东帽湾村史可见,一代代勤劳、智慧的村民,在300年时间里,从柴门草瓦,糠菜为粮,刀耕火种,酷暑严霜中一路艰辛,一路慷慨,终于走入今天幸福的暖阳。

然而,昔日的河凶水吼、土匪的火把、日寇的扫荡、321人的艰苦斗争绝不会失忆于后世。

河边的电站、傍山水渠、梁头林地、河畔粮田、村路河桥、整齐的村居、沿河的曲径、明洁的广场以及浸入其间的汗水更会永存史册。

今天,那些舞在广场上的身影;飞出水滨的歌声;孩子们灿烂的笑脸;老人们适意的安祥与那青山绿水,无不昭示着,在水一方的东帽湾是个满载了幸福的山乡。

今天,龙舟竞渡的鼓声已发出通知,全村小康的日子就在眼前,仅是一步之遥。努力吧,全体党员、干部和村民们,再加一把劲,只有众人团结齐挥桨,才能登上更加幸福的彼岸,才能与祖国一起走向永远的富强。

2020年5月7日星期四

….

关于作者: yun

刘进忠(刘进忠口腔)的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