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综合知识

李沆字太初洺州肥乡人翻译(李沆 宋朝名相)

文&图漂哥

人以山为名山以人而名

李沆字太初洺州肥乡人翻译(李沆宋朝名相)

2019年中秋节去往双峰,中午回程时途经泗洲堂村,村口有座刚新修的石牌上题“元李孝光雁山十记碑文”这不正是以前读过的《大龙湫记》的作者吗?早知晓李孝光其人是大荆人,但具体是哪个村的也没考证过。所以有种踏破鞋底无觅处,来的全不费功夫的感觉。

泗洲堂村在五峰山下,在雁荡山景区环线内。乐清往大荆方向104国道中庄路口左转过进入雁荡山景区环线经“接客僧”,再行过中庄隧道几百米即到,村口崖壁上有本土国画大家周昌谷题写的“山河雄秀”四个大字安土重迁、行云如水。狮湫长廊与雁山十记碑文相对而建,还未入村就已经感受到了村庄的悠久历史和厚重的人文气息。

初识泗洲堂村还以为此村是以泗洲文佛命其名,其实不然,泗洲堂村名是通过近千年村史演变而来。泗洲堂村为多姓氏村落,除干姓外有邑内李姓、郑姓和永嘉岩头金姓先后迁入。自南宋建炎年间,山东济南历城干氏为避战乱迁居于此取村名“狮湫堂”。明代改为“思舟塘”,清代后期始称“泗洲堂”。

在村口大致看完“雁山十记碑文”,后记上有注“李孝光,字季和,号五峰,是中国文学史上元末散文四大家之一。乐清淀川人,曾读书讲学于泗洲堂村五峰山云霞洞白云舍,(“李孝光读书处云霞洞”为乐清市文保单位。洞中是寺院,还有两层的阁楼居室,香炉上铸有“云霞洞天”。)殁后归葬于泗洲堂村柚树岭即在本碑文铭墙南向200米处。”我随即在南向附近山坡处寻找未看到有相关建筑与标识。只得进村了解,正当午,行人难觅,烈日下左右徘徊时遇到有出村者,倒也热情。给我指明下五峰山该怎么走,李孝光墓的大概位置等。但当我问及村中是否有些相关传说或古迹时,他只说山后还有章伦读书处旧址,其他也不清楚。转身时,好像突然想起什么似的告诉我,对咯,村委有个村史纪念馆你可以去看看,这可是大好消息。道声谢,我即往村民中心,可惜正值中秋又是中午饭时间纪念馆大门紧锁。只得又回到村口,苦寻无果。最后只得求助大荆本地的微信好友,她说应该是在田岙的五峰山公园上。

田岙村距泗洲堂约2里地,五峰山公园位于田岙村村口,一座现代的石牌坊上刻有“五峰山公园”几个金色大字,我想这次应该是找对地方了。沿着石阶而上,一直翻过两个山头。可惜的是一直走到石阶尽头也未发现有李孝光墓地。还好山中栅栏围亭榭,藤蔓绕长廊,风景空气是这边独好。且让我意外发现山下田岙村中夹杂在现代化楼房中的一爿碧瓦老屋。所谓山水,水有水的灵动,山有山的厚重。俯瞰足下,大荆市集、村落尽收眼底,正值山中色彩更迭的仲秋时节、虽是白昼但山中的静让人有种超凡脱俗的感觉。依阶而坐,天的蓝,蓝得那么透彻。草木也在悄无声息的翻越它的年轮,而就我置身于其中。

为了尽快去找村中那爿古屋,也不觉的累,盲目抄了条小道,没想到这条小道与村中小巷贯通,不出十分钟已经置身于古屋深巷了。村中老屋比较集中,多半是用当地的石头垒砌而成,多数老屋已无人居住,岁月已透过斑驳的墙面刻画出了年迈的裂痕,一阵穿堂风吹过简朴而宁静的巷子在老屋里回旋发出嗖嗖的响音,仿佛在告诉我们它也曾岁月静好。

田岙村原为淀村,村中方氏李氏为望族,各设有宗祠,后淀川改为田岙村。到李氏宗祠时,看门台处有多位老人在纳凉,便向老人打听李孝光,确定其墓乃在泗洲堂柚树岭(中庄隧道口)询问几位老人均为方姓,古时由南岳大崧村迁居于此,此支方姓属“崧山宗”,始迁祖方绮,原籍河南开封。唐银青光禄大夫讳绮公。闻名乡里的法华寺便是由他施舍创置。

李氏宗祠应该是目前田岙村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古建筑,乐清市文保单位。一道风水墙立于门庭正中。左右给各置有一个旗杆石,上面刻有“光绪乙未会试”六字。一对石狮、外墙有三道砖砌拱门,内部主体为木质结构同设三门,平时左右耳门进出,逢氏族祭祀或氏族活动才开中门。门、梁上现在还清晰的留着文革时期的标语。祠内有戏台,楹联于柱、牌匾于梁。上堂正方摆先祖灵位,昭穆排序。此支李姓奉北宋李沆为祖,(字太初,洺州肥乡(河北邯郸)人。北宋时期名相、诗人)李沆的后人李旭祥自安徽合肥迁居于此。李孝光兄弟三人,长为孝德,号合溪,次为孝光,号五峰,末为孝全,号月岩。李孝光为二房始祖。

李孝光(1285~1350),元代文学家、诗人、学者。初名同祖,字季和,号五峰,后代学者多称之”李五峰”。温州乐清淀村(今大荆镇田岙村)人。少年时博学,以文章负名当世。他作文取法古人,不趋时尚,与杨维桢(铁崖)并称”杨李”,被誉为元代文学家。

早年隐居在雁荡五峰山下,四方之士,远来受学,名誉日广。至正七年(1347)应召为秘书监著作郎,至正八年擢升秘书监丞。至正十年(1350)辞职南归,途中病逝通州,享年66岁。著有《五峰集》。李孝光的母亲谢氏,是谢灵运的第23代孙,少年时便学习外祖谢隽伯诗卷。青年的李孝光,志气轩朗,天赋极高。”但仕进遭受挫折,乡贡时被黜落,这于他打击不小,于是筑室家乡五峰山云霞洞(又名普庵洞),名白云舍,授徒讲学,因此以五峰自号。他生性倜傥豪放,熟谙经籍,学问醇厚,又教育得法,名誉日闻,“四方之士,远来受学。”元代至顺三年(1332)他应江南诸道行御史台聘,任职昇州(今南京)积庆学宫,“昇士从之如云”,是一位深受学子欢迎的好老师。元文宗,状元泰不华(温台沿海一带抗击海盗方国珍),元末明初著名学者朱右、陶宗仪皆为他的学生。50岁后方出仕,做过秘书监丞,65岁辞官回家时客死异乡,《乐清县志》说他死于同州,但近年马哲全先生编写的李孝光年谱中注为通州更具说服力些。他的棺木在通州停了15年以后,由他大女婿陈德永的学生朱右(在李孝光执教升州(南京)积庆学宫时女婿陈德永推荐朱右前往学习文法,所以也是李孝光学生)护棺回老家。

在回乐清途中再次到泗洲堂村,此时已是下午四点多,进出村的行人也多了起来,碰巧遇到年过七旬干姓老者往碑文南向干农活,在他的带路下用他的镰刀几乎是“劈荆斩刺”才到位于柚树岭北麓的李孝光墓,墓地周围建筑已无存,只剩下一块墓碑和一块文保碑,墓碑上刻有他一生的简述和“元崇文阁秘书监丞致仕训国大夫孝光李公号五峰□夫人徐氏”及道光十六年秋月众裔孙重□等字样。因时间已晚,没有细辨只拍照了两张照片,回来后才发现无法一一识别。据老人讲原墓碑早失,且李孝光墓最初在柚树岭南麓,道光年间众后裔重修于此。

至此中秋节探幽之旅结束,只是感叹,乐清虽文人辈出但历代可称大家者唯翁卷、王十朋、李孝光者而已。当立以明传勉励于后人。

乐游于古村落,清行于山水间,我写乐清乡土不仅是因为自己情衷于这方山水,更是便于国人游乐清寻故事之趣。所有文字仅为个人出游日记,不做地方村史传志。

….

关于作者: yun

李沆字太初洺州肥乡人翻译(李沆 宋朝名相)的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