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综合知识

十六年前的回忆写作背景是什么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笔记

十六年前的回忆写作背景是什么?在六年级下册语文学习中,大家要学习一课名为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主要内容是一篇回忆录,那么十六年前的回忆写作背景是什么?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笔记,供大家参考学习。

十六年前的回忆写作背景是什么

《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写作背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李大钊遇难十六周年的时候写的一篇回忆录,回忆了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被害后的情形,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精神以及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十六年前的回忆》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时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本文是回忆录。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内容真实可信,语言朴素自然,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321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65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笔记

作者简介

这篇课文的作者李星华(1911-1979),女,现代作家。1927年,和父亲李大钊一同被捕入狱。1932年加入中国321,开始进行党的工作,曾多次参加反帝爱国游行,经常为营救被捕同志而奔走。1940年到延安从事教育工作,1956年起,她开始从事民间文学工作。著在《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白族民间故事传说集》等。

李大钊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中国321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课文主题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李大钊遇难十六周年的时候写的一篇回忆录。这篇文章从女儿的视角,为我们还原了一位革命先烈在危难时刻从容赴死的感人形象,表达了对父亲为理想献身的理解、敬佩,表达了对反动派残杀革命者的痛恨,以及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交流感悟

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父亲”在那段时间对子女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答:父亲希望他这样危险的工作不要让我们知道,以免给家人带来危险。

2.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里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这几个问号说明了什么?能改成陈述句吗?为什么?

答:不能,反问加强了语气,说明李大钊的态度非常坚决。

在严重的局势下,虽然朋友和亲人都劝父亲离开北京,但他坚决不肯。当时父亲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完全明白形式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绝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3.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答:不慌不忙:不慌张,不忙乱,形容态度镇定,或办事稳重、踏实。“不慌不忙”写出了父亲面对险境时的从容不迫,分非常镇定。

4.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答:这是外貌描写,说明了李大钊在经历残酷折磨后依旧坚强。

狱中生活

李大钊从被捕到就义,在狱中共22天。为了逼迫李大钊招供,敌人对他施用了多种酷刑,百般折磨。电椅、老虎凳、用竹签插手指……最后竟然残忍地拔去了他双手的指甲。

写作特点

作者为什么开头写父亲的被害日,结尾也写到呢?

答:首尾呼应,更突出“我”对父亲的难以忘怀。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介绍的关于十六年前的回忆写作背景是什么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笔记的相关内容,希望为大家提供参考帮助,我们应以先烈为榜样,继往开来,用自已的才智和热情,去建设一个更加强大的国家。更多精彩的语文课文笔记知识,欢迎大家关注本网站。

关于作者: yun

十六年前的回忆写作背景是什么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笔记的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