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常识

历史常识总结

关于历史常识总结

1.历史基础知识汇总

1、中英鸦片战争(1840—1842年) (1)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倾销商品。

(2)导火线:1839年林则徐65的虎门销烟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 (3)主要经过:1840年6月,英国挑起战争。

1842年8月,英舰开抵南京江面,清政府被迫求和签订《南京条约》。 (4)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①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2100万银元 ③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④协税——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5)影响: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1)根本原因: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参战国家: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 (3)主要经过:1856年10月英、法发动,1860年,英、法军队进攻北京,火烧圆明园,俄国趁火打劫,共割占了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4)影响: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3、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成立了“洋枪队”,1862年,太平军在慈溪战斗中,击毙了洋枪队头目华尔。

4、为了粉碎英、俄利用阿古柏分裂新疆的阴谋,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进军新疆,左宗棠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收复了除沙俄强占的伊犁地区以外的新疆全部领土。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5、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1)起因: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 (2)经过:1894年,日本占领朝鲜,侵略中国,在黄海战役中,邓世昌英勇抗敌,以身殉国,1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同年4月,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马关条约》,战争结束。 (3)《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①割地——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 ②赔款——2亿两白银 ③开放通商口岸 ④设厂——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 (4)影响:《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6、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1)起因:从1898年起,义和团掀起了一场反帝爱国运动,威胁到列强在华利益。 (2)经过:1900年由西摩尔率八国联军入侵,攻占天津,随后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带领光绪帝仓皇出逃,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3)《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①经济—赔款白银4.5亿两 ②政治—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③外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④军事—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列强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4)影响:《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7、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2)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3)学习对象:西方先进生产技术 (4)65阶级:地主阶级 (5)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6)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7)代表人物:中央—奕欣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8)主要内容: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主要有安庆内军机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简称“两局一所”) 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开办民用工业,主要有轮船招商局(李鸿章),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张之洞)。

后来还筹建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兴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 (9)结果:甲午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标志着洋务运动彻底破产。

(10)性质:封建统治者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 (11)评价:消极: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积极: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客观上为中 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对西方列强、侵 略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8、戊戌变法(1895年—1898年) (1)背景:《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65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 (3)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4)学习对象:西方先进制度(君主立宪制) (5)主要经过:序幕—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发起“公车上书”。

↓ 发展—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后更名为《中外纪闻》),组织强学 会,宣传变法,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 高潮—1898年,光绪帝发布变法法令,前后持续103天, ↓ 史称“百日维新”(又叫戊戌变法) 结束—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政变,囚禁光绪帝,谭 嗣同等六人被杀害,变法失败。

(6)“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 政治上—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文化教育上—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创办报刊。 (7)性质:资产阶级65的一场政治改良运动。

(8)失败原因:①资产阶级力量薄弱,依靠一位没有实权的皇帝。 ②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反对。

(9)历史意义:这次变法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

2.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初二历史复习提纲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贸易逆差. 2.1839年,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进行暗访密查,缉拿烟贩,收缴鸦片.6月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65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3.1840-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1856-1860年,英法联军为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占领北京后,火烧圆明园. 5.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结合第8页表格和第9页图掌握) 6.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1853年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为推翻清朝统治,派军队北伐和西征. 7.左宗棠作为钦差大臣,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收复了新疆.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8.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后,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地化程度. 9.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10.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八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学生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1.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e68a84e79fa5e9819331333330333633,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开办了一些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从70-80年代筹建了南海,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12.评价洋务运动(第30页内容,重点掌握) 13.1895年春,康有为65的”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的序幕. 14.1898年6月到9月,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内容( P33):要求从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思想五个方面掌握. 15.1894年,孙中山组织了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他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孙中山当总理,通过了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改革土地制度的革命纲领,它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创办的机关刊物《民报》,三民主义是孙中山65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16.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17.1915年,陈独秀等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掀起新文化运动.以四提倡四反对为主要内容,向尊孔复古逆流进行攻击,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潮流. 18.1918年,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进行宣传马克思主义. 19.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不过,新文化运动中也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影响到后来. 20.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学生举行示威,要求”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要求,遭到北洋军阀政府的镇压.6月初,上海工人举行罢工,商人罢市,支持学生斗争,工人阶级起了巨大的作用,结果政府被迫释放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的胜利.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1.1921年7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一大通过了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中心任务是:65工人运动. 22.1922年中共二大,确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立民主共和国.这是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23.1924年创办的黄埔军校由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 24.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北伐,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主要战场:湖南,湖北;主要战役:汀泗桥,贺胜桥;在两湖战场消灭了吴佩孚主力;出师不到半年,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25.1927年4月,蒋介石叛变革命,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它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26.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65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第。

3.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中古史:重点是大一统时候的经济 文化 外交和民族关系 然后是几个朝代的比较,如秦和隋的共同点 唐和汉的共同点 中国近代史:321和国民党的发展过程 政治变革和斗争以及不同的政治变 革和斗争的比较 反抗侵略的历程 民族经济发展的历程 中国现代史:经济的发展 党的各个会议 文革你可以忽略掉的 和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 世界史:资本主义的发展 重点啊~~~~文艺复兴 三次工业革命 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 重点是法国和英国的 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 苏联65人所采取的措施和纲领是很重点的 最好能系统的做好比较和寻找其中的联系 二战比一战重要 以及两次战争的比较和异同点 战后的国际新形势和 因此而产生的两个国际机构是很重点的东西 现在的国际新秩序 一些国家经济的发展 美国 东亚和中国 你主要要联合今年的热点啊 不过总的来说 经济都是很重点的东西 多关注一下吧 还有你问的真的很笼统啊。

4.中国历史知识

1、已知的在中国境内生活的最古老的原始人类,是“元谋猿人”。

在中国云南省元谋盆地发现的颗古人类牙齿化石,经科学鉴定,距今约有70多万年了。 2、约70——20万年前,“北京猿人”(简称“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里。

3、北京人已经知道使用天然火。人类第一次取得了支配一种自然力的能力。

4、到了大约18000年前,仍然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里,生活着一批被称作“山顶洞人”的远古人类。他们已经具有明显的黄种人的体态特征。

5、山顶洞人不仅会人工取火,而且制造出了中国缝制工艺史上的第一枚骨针,骨针约同火柴棍般粗细,长82毫米。 6、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出现了古老的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

7、陕西西安半坡文化的彩陶,十分精美。人面网纹盆上各种纹饰,是原始美术、原始文字和原始艺术的结晶。

8、山东龙山文化的黑陶,乌黑光亮,有着金属器皿一样的光泽。 9、长江流域的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文化,与黄河流域的半坡文化同样古老,7000年前那里的人们已经会用大型木构件建筑房屋。

10、大约4000多年前,发生了一些部落战争。黄帝是其中一个部落的首领,因为他深得人心又聪明勇敢,取得了最后胜利。

11、在古老的华夏族逐渐形成的过程中,黄帝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黄帝也就被后世尊为华夏族(即中华民族前身)的“人文初祖”。 12、黄帝之后,中华民族先后又出现了几位杰出的人物:尧、舜、禹。

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 13、尧舜禹的时代,洪水泛滥成灾。

大禹奉命治水,终于治服了洪水。 14、后来,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约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7世纪)。

15、相传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就开始有了历法,所以人们都把中国古老的传统历法叫夏历。 16、夏历是按月亮的运行周期制订的,又叫阴历。

由于历法中有节气变化和农事安排,所以又称农历。 17、夏朝最后一个统治者桀,暴虐无道。

东方的商部落,在汤的65下强大起来,打败了夏建立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 18、商朝的青铜器制造业有很大的发展。

商朝后期制造的司母戊大方鼎重达875公斤,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出土青铜器。(右图) 19、商代的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一种古代文字,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了。

在殷墟出土的15万片刻有文字的甲骨中,总字数达到160多万字,其中有单字4600多个,已识别的有1000多个。 20、商代末期,在黄土高原上,一个叫“周”的部落强盛起来。

到周文王时,周国成了西方诸侯的新盟主。 21、商朝最后的统治者纣王好酒淫乐。

周武王时,周联合其他部落讨伐商朝,经过牧野之战,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 22、周朝建立后,分封了大大小小71个小国,有鲁、齐、魏、晋、宋、燕等。

这些小国的国君叫诸侯。 23、西周前期180多年,中原一带产生了许多大型乐舞。

祭祀山川时用的是表现大禹治水的《大夏》舞,纪念武王伐纣功绩的武舞是《大武》舞。 24、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都城东迁,名为“东周”。

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25、春秋时期,100多个诸侯国林立,互相争夺,胜者成为霸主,出现了 “春秋五霸”,一般的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26、公元前606年,楚庄王“问鼎大小轻重”。鼎是王权象征,传说大禹铸了九个鼎,代表九州。

楚庄王问鼎,表明他有做天子的野心。 27、春秋中后期,吴越两国交恶。

先是吴王阖庐战败受伤而死。其子吴王夫差立志报仇,让人每天高声提醒他:“夫差,你忘了杀父之仇了么?”后来,吴国在夫差的65下打败了越国。

28、越王勾践决心雪耻。他“卧薪尝胆”,每天高声自问:“勾践,你忘了亡国的耻辱么?”越国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再次打败吴国,吴王夫差自杀。

29、约2500年前,中国出了位伟大的思想家——老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右图) 30、《道德经》又名《老子》,书里写着:祸有时会成为福的因由,福中有时藏伏着祸。因此要注意“物极必反”,还要注意“道”“德”相长。

31、生活于公元前551——前479年的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32、孔子最早在中国兴办私学,他有弟子三千人,贤者七十二人。

33、孔子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他整理编订了《易》、《诗》、《礼》、《乐》、《尚书》、《春秋》等 “六经”。 34、孔子享年73岁,死后葬在鲁国都城北边(今山东曲阜“孔林”处)。

孔子故居后来改建为“孔庙”。 35、孔子的学生们追忆孔子日常教诲和生活行为,整理成一部语录体书,称作《论语》,这部书成为儒家的经典,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36、孙武,是春秋末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传世有著名的兵书《孙子兵法》十三篇。

37、《孙子兵法》提出了著名的“ 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等许多战争原则。 38、《孙子兵法》的根本宗旨在于:精通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

《孙子兵法》因此被称为“兵学圣典”,并被广泛应用于政。

5.历史知识如何归纳

一、归纳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任何历史学,不外乎由历史事实与历史现象、史学评价与史学结论两大部分内容组成。

而将中学历史教学与高校历史教学和历史研究工作相比较,可以看出中学历史教学具有如下两大特征。首先,在历史事实与历史现象方面,中学历史教学内容是相对确定的,即在量的方面具有限定性的特征。

不管是日常的课堂教学,高考试题的命定,都不可能游离《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的范围。其次,在史学评价与史学结论方面,中学历史教学要求“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对历史作出正确叙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即在质的方面具有意向性的特征。教材中,对某一历史事件、现象的评价与结论往往是先定的。

教师可以在教材、教参、教学大纲中找出明确的结论,因此,教师的工作就是引导学生去理解、识记那些已经界定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归纳法是从个别事实走向一般概念、结论的思维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归纳法,一则能对教材中有限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建立起立体的知识结构,便于学生理解。二是能揭示前后史实的内在联系,提炼出解题的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

因此,中学历史教学内容的两大特征,决定了归纳的方法是中学历史教学的最主要的方法。下面谈谈笔者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运用归纳法进行教学和复习的具体探索。

二、用归纳法培养学生对历史事实与历史现象的理解能力《历史教学大纲》指出:“历史教学应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以及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阐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同时也要阐明个人对历史进程的促进或延缓作用”。适应上述要求,笔者在进行《中国古代史》(选修课)教学中,将教材内容归纳为应需现象和不虞现象两大类,力图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本质上把握历史、理解历史。

(一)应需现象即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不可避免地必然地发生某些事件的现象。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发展史,是由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所推动的。

决定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产生的最核心条件,是生产力的水平、经济基础达到的水平。因此,历史教材就是对人类历史上一个又一个的应需现象和不虞现象的汇编。

历史学的产生和发展,本质上就是一个应需现象。下面根据教材内容,归纳出四种应需现象,以利于学生理解教材,掌握史实。

类型1:新的生产关系形式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而产生属于此类情况的有:母系氏族公社的产生,父系氏族公社的产生,禅让制,井田制,私田的产生和井田制的瓦解,北魏孝文帝改革,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等。以上七个问题均属于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

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类型2:旧的生产关系形式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而进行调整这种调整不是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而是在一种生产关系内部进行。

教材中有两种情况:①统治阶级自上而下地进行改革来调整生产关系:例如王莽改制,隋唐时期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两税法,王安石变法,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等。②统治阶级在阶级斗争打击下被迫调整生产关系:阶级的存在和阶级斗争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所决定的,当封建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如表现为政治黑暗、赋税、徭役和兵役沉重、土地兼并严重等),就会爆发农民起义。

而当新的封建王朝建立后,往往都要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此类情况有: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唐初的贞观之治,明初的休养生息政策等。

类型3:政治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而产生和发展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设施。社会的上层建筑又分为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大部分。

上层建筑中的政治、法律制度那部分内容就是政治上层建筑。不管是政治上层建筑,或是思想上层建筑,都是由经济基础决定、都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

教材属于此类情况的有:秦始皇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元朝的行省制度和民族分化政策,明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和制度,清初设军机处和兴文字狱。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建立,在隋唐完善,在明清强化都是适应封建经济基础需要的必然结果。

秦朝的焚书坑儒,明朝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狱虽然对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后果,但都无法否定其存在的必然性。类型4:思想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思想上层建筑是指上层建筑中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各种观点的观念体系。

教材中此类情况有:老子的道家思想和孔子的儒家思想的产生。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发挥,王充、范缜的无神论思想,柳宗元和刘禹锡的。

6.初中历史知识总结

1.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1)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2.统一国家的建立(1)汉武帝的大一统(2)张骞通西域及丝绸之路3.繁荣与开放的社会(1)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和开元盛世 (2)科举制的创立及完善(3)唐与吐蕃的交往(4)遣唐使、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4.经济重心的南移与民族关系的发展(1)宋与辽、西夏和金等政权的并立 (2)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5.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1)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2)郑和下西洋、雅克萨之战(3)粉碎大小和卓叛乱、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4)明清社会经济与“闭关锁国”政策6.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1)祖冲之与圆周率(2)华佗、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李时珍与《本草纲目》(3)《齐民要术》、《天工开物》(4)四大发明7.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1)孔子、百家争鸣(2)《史记》、《资治通鉴》第二部分 中国近现代史1.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1)鸦片战争(2)第二次鸦片战争(3)左宗棠收复新疆(4)甲午中日战争(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近代化的起步(1)洋务运动(2)戊戌变法 (3)辛亥革命(4)新文化运动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1)五四运动、中共成立(2)中共探索革命道路4.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卢沟桥事变(2)南京大屠杀 (3)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4)抗日战争的胜利 5.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1)重庆谈判 (2)内战爆发、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3)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6.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1)开国大典 (2)新中国巩固政权的斗争 7.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五计划、一届人大8.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十一届三中全会 (2)改革开放9.新中国的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外交成就(1)“一国两制”、祖国统一大业(2)50年代的中国外交第三部分 世界近现代史1.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1)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2)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2.蒸汽时代的资本主义(1)第一次工业革命(2)美国内战、俄国农奴制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 3.电气时代的资本主义(1)第二次工业革命(2)第一次世界大战 4.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十月革命的胜利(2)列宁、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5.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3)美、德摆脱经济危机的途径6.第二次世界大战(1)二战的爆发、扩大(2)二战的转折、胜利7.二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264643064战后的世界(1)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2)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3)第三次科技革命。

7.高中历史知识整理

第1课 古代两河流域 1.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位于西亚,即“美索不达米亚”地区。

2.古代巴比伦王国是古代两河流域最辉煌的时期。 3.公元前3500年至3100年左右,苏美尔人首先建国。

4.国家的职能:保障国家安全、调节国内社会矛盾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等(修建水利工程) 5.楔形文字、泥板 6.史诗《吉尔加美什》 7.《汉穆拉比法典》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

第2课 古代埃及 1.位于非洲东北部,“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2.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最终形成了统一的国家。

3.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 4.最大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体现了古埃及人的来世信仰;狮身人面像矗立在哈夫拉金字塔旁边。

5.公元前3500年以前,象形文字、纸草 第3课 古代印度 1.位于南亚、印度土著达罗毗荼人创造了古印度早期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 2.公元前14世纪,“雅利安人”部落从印度河流域征战到恒河流域。

3.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为“吠陀时代”;“吠陀”宗教经典。 4.种姓制度:婆罗门(雅利安人的祭祀阶层)、刹帝利(雅利安人中的军事贵族,包括国王)、吠舍(普通的雅利安自由民)、首陀罗(被征服的土著)。

5.种姓制度的特点:四大种姓皆为职业世袭、内部联姻、排斥外人。 6.公元前6世纪,悉达多创立佛教。

佛教汉代传入中国。 7.佛教经典——《大藏经》,由经藏、论藏和律藏三部分组成,因此又称为三藏。

8.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多为神话传说。 第4课 美洲印第安文明 1.土著——印第安人 2.玛雅文化:中美洲;“美洲的希腊”;培育了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 3.阿兹特克文化:今墨西哥一带;印第安文明的一朵奇葩; 4.印加文化:南美洲;“印加帝国”;印加人是南美洲印第安古代文明的集大成者。

第5课 古代黑非洲 1.“黑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 2.麦罗埃文明:位于东北非,代表了库施文明鼎盛阶段的成就;(库施王国,曾征服埃及) 3.阿克苏姆文明:位于东北非,阿克苏姆王国堪称当时的世界贸易大国,混合型文明。

4.大津巴布韦文明:南部黑非洲,得名于一组古代巨石建筑群遗址。 第6课 古代希腊城邦制度 1.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

古希腊区域: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爱奥尼亚诸岛和小亚细亚沿海地带。 2.古代希腊城邦一般以一座城市为中心、连带周边乡村地区而形成的独立国家,以小国寡民为特征。

3.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形成是当时希腊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的结果。 4.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古典时代”是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全盛时期。

5.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以全体公民的直接参与为核心。 6.雅典民主政治是平民与氏族贵族斗争的结果。

7.公元前594年的“梭伦改革”,首开雅典民主政治之先河。公元前508年的“克里斯提尼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

8.公元前5世纪以后,“伯里克利时代”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全盛时期。 9.在雅典民主政治中妇女、外邦人和奴隶被排除在外。

第7课 希腊古典文化 1.《荷马史诗》包括《伊里亚特》和《奥德赛》。 2.戏剧是古代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分为悲剧和喜剧。

3.雅典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喜剧家:阿里斯托芬 4.古代希腊的建筑主要以大理石为基本材料,以方顶柱廊式结构型为基本特点。神庙(帕特农神庙)体现了古代建筑艺术。

5.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被誉为“三大哲人”。柏拉图的理念论。

6.欧洲历史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以“史学之父”希罗多德的《历史》为标志。 第8课 古代罗马政治制度 1.公元前509年,罗马废除“王政”,进入罗马共和国时期,实行贵族寡头政治。

2.首先,征服意大利半岛。 3.其次,通过布匿战争、马其顿战争和叙利亚战争,罗马确立了地中海地区的霸权。

4.公元前27年,屋大维被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进入帝国时代,实行元首政治。 5.公元2世纪初,罗马成为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帝国。

6.(根据时间先后顺序)地跨三洲的大帝国:波斯帝国、马其顿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 7.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两部分: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和以罗马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

8.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欧洲古代历史终结。 第9课 罗马法体系 1.“十二铜表法”是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成为罗马法体系的渊源。

2.公元212年,卡拉卡拉皇帝时期,“公民法”与“万民法”逐渐统一起来。 3.《民法大全》(查士丁尼)的编撰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第10课 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 1.伊斯兰教兴起于西亚阿拉伯半岛。创始人——穆罕默德,产生于公元7世纪,宗教经典为《古兰经》。

三大世界性宗教:佛教,公元前6世纪,悉达多,印度,《大藏经》。 基督教,公元1世纪,基督,西亚,《圣经》 伊斯兰教,公元7世界,穆罕默德,西亚,《古兰经》 2.穆罕默德从麦加迁都到麦地那,建立了“政教合一”。

8.求高中历史知识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

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

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

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

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6)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8)明清:出现商帮。

如,徽商、晋商(两者相同之处:都从经营盐业起家;商业活动都涉及金融领域(徽商经营典当业,晋商兴办票号);活动范围都涉及国外,都积累起巨额财富)(第四课)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极其影响(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其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明清重农抑商的表现:农本商末的思想,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并未禁止官方对外贸易;清代是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两者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3)清代一直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清代只开一处对外通商是在:广州(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闭关锁国的后果: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一课)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背景和兴起的史实: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2)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3)洋务派对民办企业起了诱导作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点是:东南沿海地区2、代表企业: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第二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短暂春天(1)时间:一战期间(1915-1921)(2)原因: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3)主要行业:纺织业、面粉业(4)著名实业家:张謇、周学熙、荣氏兄弟(5)为什么是“短暂”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曲折发展(1)国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原因:为了巩固统治,国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2)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原因:沦陷区:一些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各种形式吞并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官僚阶层压榨民族企业牟取暴。

….

关于作者: yun

历史常识总结的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