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常识

小初数学知识的过渡

关于小初数学知识的过渡

1.如何做好小学初中数学教学的过渡和衔接

1.养成课前预习、主动学习的习惯。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需要更多地思考。小学数学课比较简单,因此,学生大多没有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但是,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相比,学习难度和学生任务量都有了很大的增加,教师如果没有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那么学生就很难有效地预习,即使有预习的也是粗略地看一眼课本,不会思考,找不到问题所在,达不到预习的目的。所以,学生升入初中后,教师要尽早教给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引导学生养成预习习惯,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刚开始不要布置太多的预习题目,等学生都养成了自主学习习惯后,再布置一些题目,慢慢过渡到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让数学学习变得更容易。

2.引导学生在课堂专心听讲,积极思考。

相比小学数学,初中数学的内容更多,难度更大。况且数学是连续性非常大的一门学科,在课堂上必须专心听讲,把握住课堂所讲内容,如果课堂上开小差,一节课听不懂,连锁效应就会导致以后每节课都是糊里糊涂的,成绩便会急速下降。另外,应当要求学生在专心听讲的同时还要学会思考,多问几个问什么,加深对数学定义的认识和理解。教师要在课堂上提出一些难度适中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动脑,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规范作业,强化训练。

小学一般只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进入初中之后,教师必须进行严格训练,让学生重视过程,规范解题步骤。教师必须做到两点,一是板书时要规范,以身作则,用自己规范的行为为学生树立正面的榜样;二是严格要求学生的作业,让学生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规范解题步骤的重要性,及时纠正学生不规范的行为,让学生养成好习惯。

2.谈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知识的衔接点是怎样的

如何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过渡性衔接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学生从小学升到初中,学生的思维品质与思维模式会有一个质的跨越,对于数学科的教学来说也面临着由算术教学过渡到代数教学、从简单的平面图形的认识向立体的、三维的几何图形纵深发展。

学生的思考深度陡然增加,学生的思维广度蓦然拓宽。如何让学生平稳的进行过渡,的确是值得大家深思的问题,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要面对的中小学数学教学知识衔接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我有如下看法:一、重视中小学数学内容的衔接:1.数与代数领域的衔接“数与代数”是中小学数学的基本内容.在小学,主要指数与数的运算(这里的数主要指非负有理数,即所谓“算术数”).在中学,除了数概念扩充到了实数外,更重要的是有了式的运算.从小学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开始,到中学进一步研究数字与字母的运算,即研究代数式.在此基础上研究代数式的运算及关系(相等与不等),由此而成的方程、不等式、函数等,就构成了初中数学中数与代数的基本部分.于是,从小学到中学,数与代数领域的主要变化就是从数字的具体运算到代数式的形式化运算的转变.为了顺利完成这一转变,在初中低年级阶段,要积累一些“半形式化运算”的经验.此外,在数与代数领域,中小学数学的另一个重要衔接点是列简易方程.简易方程是中小学都有的内容,但在小学,由于学生受算术思维的影响,所列出的方程往往不能体现方程的核心思想。若从做好中小学衔接的角度来看,我们还得引导学生理解:列方程过程中,重要的是未知数要参与运算.列出像1200+100=x这样的方程,说明学生思维方式实质上还是算术的,而不是代数的.而引导学生思维方式从算术思维逐步向代数思维转变,无疑是中小学数学教育衔接的重要内容.思维方式的转变是依赖于载体的,这类看图列方程就是培养学生代数思维方式的重要载体,应该引起数学教师的重视.面对小学数学中所提到的方程的解法,绝大部分依赖于学生对四则运算的理解和熟练程度。

逆运算在简易方程的解法上占主导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这种解法并不是方程思想的主旨。

所以我们在进行相关内容的教学时,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在学生仍然用算术方法考虑列方程时,给学生留有足够的空间,通过多角度、多维度的思考,让学生自己发掘代数思想的优势。2.空间与图形领域的衔接在小学阶段,空间与图形领域主要包括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的初步知识,认识的主要手段是通过直观感知.初中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图形与坐标、图形与证明等内容.认识方式也从直观感知到“说一点理”“说理”,即由直观感知逐步过渡到逻辑论证.要顺利实现这个领域的衔接,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逐步理解说理是必要的,逐步学会怎么说理.首先,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逐步让学生养成言之有据的习惯.比如,“因为这两个三角形等底等高,所以它们的面积相等”,“因为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所以它的两个锐角这和是90度”,等等.在说理时,可以不那么严密,但一定要注意基本的科学性,其次,我们应该努力让学生体会推理论证的必要性.如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在小学,学生已经通过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等操作活动,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在初中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主要要渲染这样的事实:一个三角形,无论形状如何,无论大小怎样,它的内角和无一例外都是180度,这是为什么呢?并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在小学时,我们量了一些三角形的内角,发现内角和都是180度,但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三角形拿来一一检验,有什么办法让我们能确认所有的三角形(包括我们没有去检验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呢?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体会论证的必要性.第三,初中几何教学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事实上,有很多初中数学中“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在小学都有初步渗透.如“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在小学,学生通过操作,已经了解了这个结论.于是,在初中教学这一内容时,就应该从这一起点开始,不必花过多的时间与精力再组织学生进行测量、猜测等.3.统计与概率领域的衔接大家认为,统计与概率领域存在的衔接问题很多.特别是概率领域,因为是新生事物,教材本身在衔接问题上的处理就没有其他内容成熟.我们认为,搞好这一领域的衔接问题主要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注意各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初中的起点不能太低,避免与小学重复.事实上,由于统计与概率领域内容有限,分散在各个学段、年级按“螺旋式上升”编写的,再加上缺少成熟的编写方案,年级与年级之间相关内容的难度,教学要求之间的差异本来就比较小.若不仔细体会,容易出现要求不明,甚至重复的情况.其次,在教学一些统计量,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时,要注意科学性.即一方面,要揭示用这些统计量来表征一组数据的合理性和优势;另一方面,也要揭示其局限性.小学生可能体会这些统计量的优势作用更多一些,到了初中,由于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逐步发展,应该更多的引导他们考虑这些统计量的局限性.二、数学思想方法的衔接数学教学,应该是“双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3.如何做好小学初中数学教学的过渡和衔接

1.养成课前预习、主动学习的习惯。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需要更多地思考。小学数学课比较简单,因此,学生大多没有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但是,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相比,学习难度和学生任务量都有了很大的增加,教师如果没有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那么学生就很难有效地预习,即使有预习的也是粗略地看一眼课本,不会思考,找不到问题所在,达不到预习的目的。所以,学生升入初中后,教师要尽早教给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引导学生养成预习习惯,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刚开始不要布置太多的预习题目,等学生都养成了自主学习习惯后,再布置一些题目,慢慢过渡到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让数学学习变得更容易。 2.引导学生在课堂专心听讲,积极思考。

相比小学数学,初中数学的内容更多,难度更大。况且数学是连续性非常大的一门学科,在课堂上必须专心听讲,把握住课堂所讲内容,如果课堂上开小差,一节课听不懂,连锁效应就会导致以后每节课都是糊里糊涂的,成绩便会急速下降。

另外,应当要求学生在专心听讲的同时还要学会思考,多问几个问什么,加深对数学定义的认识和理解。教师要在课堂上提出一些难度适中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动脑,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规范作业,强化训练。 小学一般只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进入初中之后,教师必须进行严格训练,让学生重视过程,规范解题步骤。

教师必须做到两点,一是板书时要规范,以身作则,用自己规范的行为为学生树立正面的榜样;二是严格要求学生的作业,让学生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规范解题步骤的重要性,及时纠正学生不规范的行为,让学生养成好习惯。

4.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如何衔接

初一《代数》教材,涉及数、式、方程和不等式,这些内容与小学数学中的算术数、简易方程、算术应用题等知识有关,但初一数学内容比小学内容更为丰富,抽象,复杂,在教学方法上也不尽相同;而小学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与中学生应有的学习习惯也不尽一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中小学数学的衔接. 一、内容上的衔接 1.算术数与有理数 小学数学是在算术数中研究问题的,而中学数学一开始就有有理数,因此,从算术数过渡到有理数是一大转折,为此,须抓住以下几点: (1)讲清楚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是引入负数的关键. 又如,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和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等等,在教学中可以多举一些例子,让学生了解为了区别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必须引入一种新的数——负数. (2)逐步加深对有理数的认识 首先,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有理数与算术数的根本区别,有理数是由两部分组成:符号部分和数字部分(即算术数).这样,对有理数的概念的理解,运算的掌握就简便多了. 其次,让学生清楚有理数的分类与小学的算术数相比只是多了负整数和负分数. (3)有理数的运算,其实是由两部分组成:小学学习过的运算加上中学学习过的“符号”确定,只要特别注意符号的确定,那么有理数的运算就不成为难点了. 如:(-2)+(-4)先确定符号为“-”再把数字部分相加即可, 即(-2)+(-4)=-(2+4)=-6 2.数与代数式 从小学数学的特殊的、具体的数到中学的一般的、抽象的代数式,这是数学思维上的一次飞跃,因此,在教学时,要逐步引导学生过好这一关. (1)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 以学生在小学学过的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如:加法交换律a+b=b+a;乘法交换律ab=ba及一些公式如速度公式v=s/t.正方形周长、面积公式l=4a,s=a2等,说明由字母表示数能简明、扼要地表达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更方便地研究和解决问题. (2)加深对字母a的认识 许多学生由于对字母a表示数的意义理解不透,经常错误地认为-a一定是负数,因此,在教学上必须帮助学生理解a的含义,知道a可能是负数,而-a不一定是负数等问题. 首先让学生弄清楚符号“-”的三种作用.①运算符号,如5-3表示5减3,2-4表示2减4;②性质符号,如-1表示负1,5+(-3)表示5加上负3;③在某个数前面加上“-”号,表示该数的相反数,如-3表示3的相反数,-(-3)表示-3的相反数,-a表示a的相反数. 然后再说明a表示有理数,可以是正数,可以是负数,亦可以是零.即包括符号和数字,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a,-a所包含的意义. (3)加强数学语言的训练及列代数式的训练 如:a是正数表示为a>0,a是负数表示为aa,理由很简单:2个a显然大于1个a,忽视了a包含的意义,a表示有理数,可以是正数,负数或零,从而造成了错误. 三.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的衔接 1.继续保持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刚从小学升上初一,小学里的许多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应该继续保持.如:上课坐姿端正,答题踊跃,声音响亮,积极举手发言等. 2.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初一学生基于小学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认为学数学就是做作业,多做练习,课本成了“习题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须逐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指导学生预习、复习和小结,适当选读课外读物,培养兴趣,开阔视野.。

5.如何做好小学段数学教学的过渡与衔接

通过入学教育,提高学生对小学与初中衔接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紧迫感,消除松懈情绪,初步了解初中数学学习的特点。

这里主要做好三项工作:一是给学生讲清初一数学在整个中学数学中所占的位置和作用;二是结合实例,给学生讲清初中数学内容的体系特点和课堂教学特点;三是结合实例给学生讲明初中数学的学法。开学初,一是通过进行摸底测试了解学生的基础,二是认真学习和比较小学与初中课标和教材,以全面了解小学与初中数学知识体系,找出知识的衔接点、区别点和需要铺路搭桥的知识点,以使备课和讲课更具有针对性。

6.浅议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做好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

学生从小学到初中过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今后的学习,如果在这个时候掉了队,在以后各年级很难追上,且有年级越高两极分化越严重的趋势。

因此要认真研究从小学到中学的这一过渡。学生从小学到中学一个突出的变化是,中学数学课节奏快、容量大、要求高,有点无从下手的感觉。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从小学到初中过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今后的学习,如果在这个时候掉了队,在以后各年级很难追上,且有年级越高两极分化越严重的趋势。因此要认真研究从小学到中学的这一过渡。

学生从小学到中学一个突出的变化是,中学数学课节奏快、容量大、要求高,有点无从下手的感觉。究其原因是:(1)小学课程门数比较少,教学时间充分,每一个知识点教师重复次数多。

而中学教学时间相对要少的多,课程内容教师只能过一遍。(2)中学要求学生对数学知识、数学方法的认识过程缩短了。

(3)中学教学把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作为培养能力的核心。(4)中学数学教学要求学生运算能力提高了。

它要求学生不仅会根据法则、公式等正确地进行运算,而且要理解算理,能够根据题目条件寻求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5)中学数学教学要求学生具有更高的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能力。

(6)中学数学教学要求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7)新环境新老师,学生有一个适应过程。

做好从小学到中学的过渡,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在首次与学生见面或接触时给学生留下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教与学是双向交流,如果学生对教师或初中数学课的第一印象不好,势必影响到今后的教学质量。初一学生的认识水平及逻辑思维还不够成熟,辩证思维还刚开始形成,他们对事物好恶具有片面性、随意性及迁移性。

他们往往只凭某一点的好坏,凭直觉下判断、做推理,得出结论。当他们的第一印象比较好时,就会把这种”好感”迁移到你所教的学科上。

此外,教师的思维方式,教学态度等,也将对你所教的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甚至会影响到他们一生对数学的态度和看法,因此,数学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切,给学生留下个好的第一印象。为以后的数学教学开个好头,打好基础。

第二、学习数学课标,研究教材 数学课标是进行教学的依据,认真学习课标,体会课标的要求,钻研教材,掌握教材的来龙去脉,才能登高望远,纵观全局,看到每一段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做到主次分明,知道重点是什么,难点在哪里,每段重点、难点对学生后面继续学习有什么影响,以及基本训练是什么,达到什么程度等,否则是学生苦于做题,教师忙于补漏。教学双方都忙得不可开交,对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势必造成不良影响。

第三、要”超水平”地上好第一节序言课 据抽样调查,初一学生对数学是比较喜欢的,但具有不稳定性.刚开始学习时,出于好奇,兴趣较浓,在上第一课时,学生们一般都抱着见一见”庐山真面目”的心理,期待着能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得到上课的乐趣。如果这一节课处理得不理想,就会使学生大失所望,因此,教师对第一节课不能掉以轻心,不加重视,使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感情。

而应精心设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感情。在介绍数学的内容时,要强调现代数学不再是过去的单一的学科,它已渗透到社会的其他学科。

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大到天体运行、卫星追踪,小到粒子裂变,物质的化合、生物的遗传变异,等等,无一不用数学,无一不渗透着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借此说明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和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在介绍我们能学好数学时强调在学习中注意养成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听讲,课后复习,先看书,后做作业的好习惯等。

这样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为初中数学学习开一个好头。第四、抓好衔接,努力处理好每章的第一节课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要经历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单一到综合这一过程的,认识过程既不能割裂,也不能随意跳跃。

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这一认识过程。抓好衔接,搭好阶梯是顺利完成这一认识过程的好方法。

所以,最初的教学的重心应放在小学与初中知识的衔接上,方法的过渡、个性品质的形成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上。一般来说,每一章的第一节内容都是本章的重要概念,是一章的核心所在。

这样的课教师准备得充分与否,教学内容组织得合理与否,方法恰当与否,必将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影响到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甚至影响到后面章节的学习。尤其是对于第一次出现的概念,要一次讲清、讲透,若一开始就讲不清楚,甚至出错,后面要想让学生纠正就很难,甚至花较大的精力和时间都不一定会得到好的效果。

因为第一次的印象形成的概念和结论是非常深刻而且将是永久的。第五、认真对待每位学生的第一次提问 课堂提问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手段,是不容忽视的,它能够及时地反馈学生的学习信息,教师则可以及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调整教学过程、方法和内容,以便提高教学效果。

同样第一次回答数学课上的提问,对学生来讲也。

7.小学到初中的过渡知识

初一这个过渡的时期,总是有同学面对新问题准备得不好,掉下队来,同时,也有些同学方法得当,后来居上。

为什么会这样呢?在这里,我们给大家提供一些在进入初中后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备借鉴。 从小学到初中是同学们学习和心理上的一个重要过渡时期。

知识上有跨越,从算术到代数;环境上、心理上也有跨越。 1、要学会制定学习计划,有计划的学习。

一进入初中,同学们会惊奇的发现,与小学老师们事事关心,面面俱到相比,初中老师管的很松,作业留的不多,或者即使很多,也不检查。上自习也没有老师看着,随便说话,也没人管。

在这样宽松的学习环境下, 首先要自觉的学习。 有些同学管不住自己,放任自流,不能自觉的找课外题做,预习,复习。

这样的同学多半缺乏自制力,不刻苦。长此以往,与那些能够自觉学习的同学,差距就会越来越大。

等你发现差距的时候,一般就很难赶上了,因为大家都在一个水平的时候,你都不能让自己努力自觉的学习,看到差距,就更困难了。 其次要有计划性。

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有自己学的好的部分,学的不好的部分。自己要有计划的随时查漏补缺。

而且,初中难的学科较多,有计划的分配时间,避免偏科也很重要。 最后学习要有所侧重。

最好能够早点找一本中考考纲,了解将来考试的范围和难度,好对症下药,有所侧重。 2、思想上不能松懈,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刻苦努力,不要掉队。

万事开头难。相当一部分同学,进入初中后,以为考入重点中学,考入实验班,就万事大吉了。

休息一段时间,然后再努力,反正中考还早着呢!这就大错特错了!中考有的是实验班的同学成绩不如普通班的。初中三年,眨眼即过,而且初一、初二、初三环环相扣,初一的知识比较简单,但如果基础打的不牢,不能开拓思维,超前学习,到了初二学习几何证明,初三学习二次函数就会感觉很吃力,尤其是到初二,初三还要学习两门新的学科 ——物理和化学。

三门课放在一起,很多初一数学基础不好的同学,就很难赶上了。所以,同学们从跨入中学大门开始,就要有长远的计划,步步为营,时时占得先机。

3、要摒弃小学毛躁、不安的学习心态,养成认真,踏实的学习习惯。 这个毛病在小学的学习中还不是特别凸现。

原因是,小学的知识比较简单,即使你粗心大意,也只是会做,写错马虎而已。但到了初中,这就包含两层含意: 一、似懂非懂。

随着初中知识点难度的提高,同学们如果再抱着这种蜻蜓点水式的学习方式,就不可能完全消化老师所讲的题目,只知皮毛,似懂非懂。而似懂非懂不等于马虎。

前者根本上讲就是不会,不懂。(有的学生看似什么都会,就是考试不会)一旦养成这样的习惯,就很难改正,而且这样的同学还觉得自己其实很聪明,老师讲得都会,只是偶尔马虎而已。

结果考试成绩总是一塌糊涂。 二、在完全会做的情况下,做错题目。

这是马虎。小学时,大家分布在各个不同的小学,班级里面优秀的同学不多,马虎一点,还是不能影响到你在班里的排名。

而到了重点中学,尤其是实验班,竞争很激烈,大家都很聪明。这个时候比的就是谁更努力,更踏实,更少犯错误。

这也是很多毛躁的同学在小学成绩很好,而到了初中后,成绩越来越差的原因。 4、千万不要以为多做题好,题目并不是做的越多越好。

这个问题可能是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最经常犯的错误了。到了初中以后,随着知识的不断加深,很多学校为了提高成绩,都会做大量的题目。

这个时候,同学们千万要记住:不能为了做题而做题。做一定量的题目当然是必须的,同学们只有通过做题目,才能将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消化,理解透彻。

但如果,撇开知识点,只做题,到最后就是舍本逐末。更有甚者,有些同学,天天做题,从早到晚,刻苦努力,但到头来,不但不会的还是不会,会的也不会了。

为什么呢?他只追求题目的数量,忽略知识点跟题目的结合,以至后来把原来熟悉的知识也忘记了。 那到底应该怎样做题目才是好的呢?或者说,做题到底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两点:一是要在做题目同时将题目和知识点结合,两者不断结合,达到深化知识点,锻炼技巧的目的。

二是找出自己还不会的题目,弄懂它。如果你只做自己会做的题目,那是一点收获都没有的。

5、”不会就问”不一定就是个好习惯。 不会当然要向老师同学请教,这是对的。

但大家一定要明白一点:一道题目,一个技巧,只有自己亲自弄懂,独立求解,才是真的明白。向其他人请教得到的知识,我们只是得到了知识本身,但并不一定了解如何运用,下次遇到类似题目,还是很难解的出。

所以,这里我鼓励大家:面对一道难题,首先,要刻苦地独立思考,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半天,争取自己解出来。这是最好的,最有收获的。

但如果实在解不出,看不懂,再向别人请教,请教时要注意别人是怎样思考,运用技巧的,而不是仅仅关心答案。并且,一定要在听懂之后,找一道类似的题目,练习一下,熟练所学来的知识和技巧。

6、保持良好的、积极的心态。 这一点是最重要的。

进入初中以后,同学们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问题。成绩怎么努力也是停滞不前,或是与同学、老师。

8.浅议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做好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

学生从小学到初中过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今后的学习,如果在这个时候掉了队,在以后各年级很难追上,且有年级越高两极分化越严重的趋势。

因此要认真研究从小学到中学的这一过渡。学生从小学到中学一个突出的变化是,中学数学课节奏快、容量大、要求高,有点无从下手的感觉。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从小学到初中过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今后的学习,如果在这个时候掉了队,在以后各年级很难追上,且有年级越高两极分化越严重的趋势。因此要认真研究从小学到中学的这一过渡。

学生从小学到中学一个突出的变化是,中学数学课节奏快、容量大、要求高,有点无从下手的感觉。究其原因是:(1)小学课程门数比较少,教学时间充分,每一个知识点教师重复次数多。

而中学教学时间相对要少的多,课程内容教师只能过一遍。(2)中学要求学生对数学知识、数学方法的认识过程缩短了。

(3)中学教学把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作为培养能力的核心。(4)中学数学教学要求学生运算能力提高了。

它要求学生不仅会根据法则、公式等正确地进行运算,而且要理解算理,能够根据题目条件寻求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5)中学数学教学要求学生具有更高的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能力。

(6)中学数学教学要求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7)新环境新老师,学生有一个适应过程。

做好从小学到中学的过渡,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在首次与学生见面或接触时给学生留下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教与学是双向交流,如果学生对教师或初中数学课的第一印象不好,势必影响到今后的教学质量。初一学生的认识水平及逻辑思维还不够成熟,辩证思维还刚开始形成,他们对事物好恶具有片面性、随意性及迁移性。

他们往往只凭某一点的好坏,凭直觉下判断、做推理,得出结论。当他们的第一印象比较好时,就会把这种”好感”迁移到你所教的学科上。

此外,教师的思维方式,教学态度等,也将对你所教的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甚至会影响到他们一生对数学的态度和看法,因此,数学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切,给学生留下个好的第一印象。为以后的数学教学开个好头,打好基础。

第二、学习数学课标,研究教材数学课标是进行教学的依据,认真学习课标,体会课标的要求,钻研教材,掌握教材的来龙去脉,才能登高望远,纵观全局,看到每一段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做到主次分明,知道重点是什么,难点在哪里,每段重点、难点对学生后面继续学习有什么影响,以及基本训练是什么,达到什么程度等,否则是学生苦于做题,教师忙于补漏。教学双方都忙得不可开交,对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势必造成不良影响。

第三、要”超水平”地上好第一节序言课据抽样调查,初一学生对数学是比较喜欢的,但具有不稳定性.刚开始学习时,出于好奇,兴趣较浓,在上第一课时,学生们一般都抱着见一见”庐山真面目”的心理,期待着能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得到上课的乐趣。如果这一节课处理得不理想,就会使学生大失所望,因此,教师对第一节课不能掉以轻心,不加重视,使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感情。

而应精心设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感情。在介绍数学的内容时,要强调现代数学不再是过去的单一的学科,它已渗透到社会的其他学科。

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大到天体运行、卫星追踪,小到粒子裂变,物质的化合、生物的遗传变异,等等,无一不用数学,无一不渗透着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借此说明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和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在介绍我们能学好数学时强调在学习中注意养成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听讲,课后复习,先看书,后做作业的好习惯等。

这样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为初中数学学习开一个好头。第四、抓好衔接,努力处理好每章的第一节课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要经历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单一到综合这一过程的,认识过程既不能割裂,也不能随意跳跃。

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这一认识过程。抓好衔接,搭好阶梯是顺利完成这一认识过程的好方法。

所以,最初的教学的重心应放在小学与初中知识的衔接上,方法的过渡、个性品质的形成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上。一般来说,每一章的第一节内容都是本章的重要概念,是一章的核心所在。

这样的课教师准备得充分与否,教学内容组织得合理与否,方法恰当与否,必将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影响到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甚至影响到后面章节的学习。尤其是对于第一次出现的概念,要一次讲清、讲透,若一开始就讲不清楚,甚至出错,后面要想让学生纠正就很难,甚至花较大的精力和时间都不一定会得到好的效果。

因为第一次的印象形成的概念和结论是非常深刻而且将是永久的。第五、认真对待每位学生的第一次提问课堂提问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手段,是不容忽视的,它能够及时地反馈学生的学习信息,教师则可以及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调整教学过程、方法和内容,以便提高教学效果。

同样第一次回答数学课上的提问,对学生来讲也是。

….

关于作者: yun

小初数学知识的过渡的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