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综合知识

关于怎样克服胆小怕事[如何改掉胆小怕事]

文章目录

  • 一、胆怯是怎么造成的?
  • 1.受到父母严重“情感忽视”的孩子更容易变得胆小,害怕冲突。
  • 2.我有过重大的失败/创伤经历,我忘不了。恐惧的恐惧让你无法前进。
  • 3.阅历浅,阅历不多,判断力不够,选择困难。
  • 第二,其他可能的原因
  • 3.我们能做些什么来尽可能地提高和变得更好?
  • 1.应对儿童期情绪忽视:纠正认知偏差,正确对待情绪和自我护理。
  • 2.直面问题:多尝试,多体验,多探索。与其想多了,不如马上去做,然后调整优化。
  • 3.正确对待创伤和恐惧,用自己的力量。

如何克服胆怯(如何摆脱胆怯)胆小,懦弱,容易突发奇想,害怕冲突,不敢争辩,不敢争取,不敢斗争。这些特征困扰了我20年…现在我还没有完全突破,但是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

我拖了很多年,摸索了很多年,思考了很多年,完善了很多年,验证了很多年,整理成了这个六千字的完整答案。既分析了“胆怯”的原因,又提供了解决方法和思路,毫无保留地与大家分享。希望对有同样烦恼的你有所帮助。文章有点长,但是里面有小标题,读起来比较容易。

首先讲一个我自己的小故事。

我出生在湖北农村的一个小湾。有多小?整个海湾只有我家和三个同龄的朋友,还有两个是堂兄妹,他们的爷爷和另一个女孩的爷爷是兄弟,也就是说他们三个是一家人!所以,整个海湾其实只有两家。

这么小的海湾,可想而知只有几个朋友一起玩。

但是小时候在一起玩的时候,如果有吵架打架之类的矛盾,他们三个的家长总会护着ta,说我不对,ta的孩子对。我羡慕那些没有理由相信(保护)自己孩子的父母!

相反,这个时候,爸妈总会把我带回家(叫我回家),骂我。“你不招惹别人,别人怎么招惹你?”“你只会让我们陷入困境!”

甚至打架。

从来不会善意的关心我有没有受伤,问我具体发生了什么,公正的判断是谁的错。

一次都没有。我的父母从来没有站在我这边。

这个时候我真的怀疑是我从垃圾堆里捡的!(小时候父母兄弟姐妹都这样取笑我,但是真的吓到我多大了。)没有父母的支持,一个孩子多可怜啊。但是我小的时候没有表达能力和父母争论,害怕被打,被骂的更凶。只好默默的和邻居朋友玩,到了小学高年级,就几乎不会和他们来往了。

你小的时候,父母责备批评你,从来不站在你背后当靠山,鼓励你说话,打闹,打架。结果就是从小到大,你一直缺乏和别人吵架、争论的自信,总觉得会被骂,很危险,所以很怕冲突,待人接物有点胆小,性格有点逢迎。

但是,自从上了大学,放假回家,父母都会责怪我。“你怎么不认识你的邻居和同龄的朋友,也不去门口和他们玩?”真的是呵呵。

回顾过去,看看现在,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类似的经历或感受: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被欺负很容易容忍。我总是避免和别人争论。不敢去争取自己的权益。我害怕让别人生气。总想着和别人讲和,怕别人觉得自己不好相处。

同事朋友会有意无意的拿琐事来烦你,但你几乎不会拒绝别人,即使不开心也不会说出来,而是硬着头皮说好;

你害怕麻烦别人,很少求助,总是自己摸索着消费。

我几乎不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不爱和同事上级打招呼,也很少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

我胆小谨慎。我喜欢把一切都往坏处想。比如我还没考完,也不觉得自己考得不好,只是忍不住想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我很害怕等等,所以我没有做事情的意图。我一遍又一遍的安慰自己,直到筋疲力尽。

……

其实很容易被描述为:胆小,懦弱,胆小,孤僻,想太多,不勇敢,不主动…但其实只有真正有过这种经历和感受的人,才能体会到背后的心酸和心理挣扎。

我们也要改变,要主动,要热情,要积极,要争取,要充满战斗力。和很多人一样,我们勇于发光。

但是,其实挺难的。

而要想改变,首先要明白懦弱、偏执、害怕战斗、害怕冲突背后的原因。

一、胆怯是怎么造成的?

一般来说,胆小是成长环境、教养方式和个人特殊经历造成的。

1.受到父母严重“情感忽视”的孩子更容易变得胆小,害怕冲突。

前面说过,小时候和朋友吵架打架。父母从来没有骂过我打我,不帮我,不支持我。其实这还不是最致命的!

最致命的是:父母关系不好,性格怪异。我爱吵架爱打架,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所以被迫成为他们的传声筒,出气筒,垃圾桶。很多年了。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张照片。小时候,每当父母吵架,哥哥姐姐妈妈都希望我当和事佬,跑一趟请小爸爸吃饭。

这时我爸经常抓住我的小声音,大声骂我,然后冲着别人说话,再和我妈吵架。“你看你女儿,跟你一样,像蚂蚁走路一样小声说着什么。你能说我不担心吗?每次我找你谈话,你都不好好回应我,然后又说三道四,指责我没有那样做,没有和你商量……”

有时他甚至会打我,但我会屏蔽掉我伤心和受伤的记忆。我没有清晰的记忆。

这时候我妈就不会同情我了。她会继续和我爸爸争论,或者闭嘴,退一步。总之没有人会安慰我。

我妈,长期吵架,伤害,包容,从我6-7岁开始,每月都会跟我说她的委屈和负面情绪,说我爸不讲理,欺负她故意跟她吵架,不给家里干活总想出去玩等等。,然后说她没有为了我离家出走(那时候还没有离婚,让农村觉得离婚丢人),但是总有一天她会为了我爸和我家离家出走,失去。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我住初中,因为住校后每周回家一次,眼不见心不烦,暂时逃离了他们的争吵。

哦,多可怜的小女孩啊,从小就被父母批评、攻击、威胁!摸摸她的头。

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没有给孩子足够的关注、反馈、肯定和爱。这些情感上的忽视容易让孩子缺乏安全感,无法承认自己的情绪和需求是正当的,不敢在事情发生时去争取、争辩和表现。

毫无理由的批评、辱骂和威胁只会雪上加霜。

那么,什么是童年情感忽视呢?

我们都知道童年发生的事情会影响我们成年后成为什么样的人。好与坏:奖励,成就,虐待。这一切都有影响。

但是,从小到大,还有一个因素比童年事件(比如奖励和虐待)有同等甚至更大的影响。这是一个人们看不见也记不住的因素。它是隐形的。

临床心理学博士Jonice Webb称之为情感忽视。情感忽视是父母对孩子情感需求反应不足的失败。

情感忽视在某些方面与虐待相反。是父母的虐待,情感上的忽视是父母的不作为。

这是一种不重视、不关心、不适当回应孩子感受的情况,是一种“懒政”的情况。

但它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无声的伤害。

2.我有过重大的失败/创伤经历,我忘不了。恐惧的恐惧让你无法前进。

小学一年级,当我的课桌被班里的小男孩挑衅地踩上一个又一个肮脏的脚印时,我果断地把他拉下来,扇了他两个耳光。但是我因为这件事被班主任狠狠的处分了,虽然一开始不是我的错。

下一次另一个同学把整瓶墨水倒在我头上,我不记得具体发生了什么。我只记得当时在想“这次班主任会怎么做?”你会公平地对待我吗?

当时的我,有点等待好戏的旁观者视角,不顾额头流下的黑水。

可就在这个时候,校长路过我们班,看到我头上的黑水在笑,就狠狠地骂了我一顿。话难听到让人无法直接说出伤人的话。大意是“你的父母死了吗?”你是怎么变成这个鬼样子的?还笑?“说别人父母死了,很伤当时年轻的我!)我心想:“一个以身作则的老师怎么能如此肆无忌惮、恶毒地骂学生家长呢?\”

15年过去了,我对小学的记忆真的很少了。但是,那种无力、颤抖、羞愧、愤怒,却不敢开口的感觉,在听到校长辱骂的话语时,像昨天发生的一样清晰而强烈。

但是,你当时不敢和他争论,一句话也没说。因为一想到如果这件事到了你父母手里,他们大概率不会为你辩护。他们只会认为你给他们惹了麻烦,你就会退缩。

当人经历了一些创伤和失败事件,却得不到及时的缓解,负面情绪得不到表达的时候,就会长期遭受它们缓慢而严重的侵蚀,让你害怕,让你在事情发生的时候胆怯害怕,让你想事情容易畏缩。

3.阅历浅,阅历不多,判断力不够,选择困难。

人对未知的恐惧是与生俱来的。

刚踏入职场,工作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和同事上司相处,对很多事情不知道对错和规矩。这个时候,你在遇到问题和挑战的时候,往往会观望或者拖延。这些其实都是正常现象。

但是,到了要选择什么大学、城市、专业,要不要转行的时候,就不知道该何去何从了(还是要听从自己的内心,咨询学长、学姐或者专业人士,分清利弊再做选择。永远不要听有偏见的意见。只听父母的话是不可取的,除非父母是大学教授。)

当你第一次不得不应对一个新的挑战时,你会紧张得不知所措。拖延的时候很容易一半担心一半自责。

这个时候,除了多找资料阅读,提高认知,多请教有经验的人,往往还需要自己摸索前进。而这个摸索的过程可能是极其痛苦的,我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第二,其他可能的原因

除了以上因素,其实胆小怕冲突也可能和自己的秉性有关。比如,内向敏感的人更容易显得胆小,害怕冲突。

之前有写道,内向的人更喜欢从独处中获取能量,他们在社交活动中比外向的人更容易感到“累”。因为内向的人只需要少量的多巴胺,就足以从刺激中产生强烈的快感。

而且,当内向者接受新鲜刺激时,他们的右前岛叶皮层会被激活,所以他们会将新鲜刺激与记忆中的经历进行比较,以试图“不出错”。也就是说,他们总是在事情发生时“退后一步”,先审视和思考,再决定如何行动或不行动。相比之下,外向的人没有那么多内心的发挥。

所以内向的人往往胆小怕事,想太多,讨厌冲突,不为自己争辩和争取。

而内向的人很可能同时也是一个高敏感的人。

敏感的人对内外部刺激都高度敏感,容易被情绪淹没。他们能够感知到非常细微的刺激,同时,他们倾向于对任何刺激进行深度联想和处理,这使得无论多小的刺激都容易引起他们的情绪反应。

所以内向的人,敏感的人,可能天生更害怕冲突,他们往往会犹豫不决,想太多,显得胆小。但往好的方面想,其实也可以说是“谨慎”,因为有些事情真的需要你多考虑一点再决定要不要去做。

3.我们能做些什么来尽可能地提高和变得更好?

改变不是那么容易,但也不是不可能。

正如心理学家Jim Loehr所说,“性格就像肌肉一样,可以通过训练重塑”。

那么,胆小,偏执,害怕冲突,怎么做才能尽可能的改善呢?

1.应对儿童期情绪忽视:纠正认知偏差,正确对待情绪和自我护理。

你已经长大了,不可能再回到童年,所以责怪父母情感上的忽视是没有用的。而且大部分家长应该不是故意的,他们也没有意识到那些事情给我们造成了这么大的伤害和影响。

不过,我的第一个建议还是:方便的话,先回家和父母“吵一架”。告诉他们你的委屈,指出当时的一些具体的事情,为什么他们做错了,这个错误的行动对你造成了怎样的伤害。

无论对错,我从来没有被公平对待过,但现在我要公平地对待自己。

这样做的原因不是让父母道歉认错,而是让父母知道真相,是对自己的一种交代和安慰。

纠正这件事是自我和解的第一步,我觉得很有效。

然后开始最重要的自我修复工作。因为最后的改变只能靠自己。

正确对待情绪。倾听你的情感想要告诉你什么。我们可以“看到”、“认识到”和“回应”那些我们小时候父母没有看到和重视的情绪和需求。

其实,情感不是负担,而是生存的必需品。它告诉我们,什么时候我们遇到危险,什么时候我们应该逃跑,什么时候我们应该战斗,我们值得为之战斗。情绪是身体与我们交流并驱使我们行动的方式。每种情绪都有其目的。

我们需要练习意识到我们的情绪感受,然后学会识别和命名我们的感受,同时,接受和信任你的感受。而情绪本身没有好坏对错道德不道德。每个人都会时不时的感到愤怒,嫉妒,怨恨,想要毁灭,或者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这些情绪本身并不坏,也不会让我们成为坏人。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对待这些情绪。

认识到情绪并不总是理性的,但它们总是有原因存在的。虽然情绪很强烈,但还是可以控制的。

学会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可以帮助你说出自己的真实需求,帮助自己和别人更好的理解你。

最后,自我保健,最大的秘诀就是:像对待别人一样对待自己。

几个具体方面是:

学会关心自己,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学会说不,学会寻求帮助,发现自己的好恶,优先享受。

自我安慰——自言自语可能是最有用、最通用的自我安慰策略。这就需要在心情不好的时候自言自语。你可以静静的自言自语,一个人,在脑海里,或者写下来。用一些简单诚实的事实提醒自己,可以让你看清事情的本质。

对自己有同情心——像对待别人一样对待自己,允许自己做一个普通人。

以上这些技能,都是小时候被父母照顾教育得很好的人自然习得的。

但如果你的父母在童年时对你小时候的感受没有足够的同情和同理心,你成年后就要学会善待自己。

只能自己培养。加油~

2.直面问题:多尝试,多体验,多探索。与其想多了,不如马上去做,然后调整优化。

试着一步步面对人际冲突。比如,从拒绝同事朋友的无理要求开始;指出伴侣的哪些行为让你觉得不好,说出自己的具体感受并提出要求,希望ta改变;面对不公平的待遇,平静而坚定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如果遇到新的工作或学习挑战,相信自己,一点点拆分,查资料了解解决。如果实在不行,可以求教,自己掏钱。总之,你不能躺在门外,只想无所事事。不,行动永远解决不了问题,你走的每一步都是进步。

主动去体验一些事情,参与复杂的事情,提升书本之外的生活知识。探索新城市,看看那个地方的人是怎么生活的,他们的思维和你的有什么不同。了解其他行业和岗位,看看他们的喜怒哀乐。等一下。

多思考,自己做选择。如果事情不急着决定,也不适宜马上得到结果,那么允许自己慢慢做决定就是理性的。因为在这个时候,快速做出决定并得到结果可能是一种懒惰的行为,是人性对确定性的一种固执的坚持,这其实是不可取的。

“我宁愿花更多的时间在不确定中仔细观察,也不愿浪费时间在错误的决定中欺骗自己。」

去做事,把一些小事做成功;做事,完成一件事,那种胜任感和成就感会提升你的自信心。然后督促你做更多的事,完成更多的事。

你会越来越相信自己,越来越勇敢。很自然的,我摘掉了胆小怯懦的帽子,有了真正的勇气。

3.正确对待创伤和恐惧,用自己的力量。

阿德勒说,对于童年事件和创伤性记忆,重要的不是之前发生了什么,而是你如何看待和解读它。当我们选择去看,描述事实,不做负面评价,不认为这是个问题的时候,改变就悄悄地发生了。

曾经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伸手说再见,拍拍自己“已经过去了”,就不必再受其影响了。这是特定事件的第一步。

当然,我也知道要彻底改变并不容易。心理学家近年来发现,人性有一个基本原则:负面效应。也叫负偏差。即“坏”比“好”影响更大。

人类与生俱来的这种负面偏差,导致我们的心理在不知不觉中、系统地受到更多的负面影响,从而表现出太多的负面心理,比如焦虑、抑郁、仇恨、自卑等等。

这些心理本身没有错。它们能进化是因为它们能保护我们祖先的生存和繁衍。但既然现代社会已经不像祖辈环境那么危险,现在这些负面心理往往是过度的。所以,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建立自己的积极心理,以洗去消极心理的过度影响。

就像上面说的情感忽视,父母在抚养孩子的时候,忽视对孩子的影响远远大于支持。支持会促进孩子的发展,缺乏会对孩子造成伤害,但两者并不等同。缺乏的影响远大于支持的影响。

给人信心的是,与动物相比,人类是唯一能够控制自己的负面偏见,摆脱负面影响的物种。所以,当我们认识到负面影响的力量和真相时,我们开始变得更好。

并且,心理学家提供了研究结论:“四对一定律”,即如果你想抵消一件坏事,你需要做四件好事。

然后,做很多好事,以此来抵消之前坏事的负面影响。

接纳自己,爱自己,从现在开始。

至于内向的人,敏感的人,内向的人,敏感的人,我们其实都可以积极利用自己克制的,温柔的,坚定的力量,在必要的时候勇敢地站出来表达,争取。

总之,接受自己的特点和可能出现的问题,面对面的解决,一点一点的改善,不要一味的抱怨和逃避。因为抱怨和逃避只会让你越来越偏离自己预期的轨道,问题永远不会自动消失。

我相信,通过一点点尝试和努力,我们都能变得更好。

以上就是由网络小编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db:内容2]

关于作者: yun

关于怎样克服胆小怕事[如何改掉胆小怕事]的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