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答案胶囊

统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综合测试题(答案)试卷 答案(更新中)考卷答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综合测试题(含答案)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他认为隋文帝“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是在( )
A.581年 B.589年 C.605年 D. 618年
2.以下是一位同学学习“隋朝开凿大运河”后完成的笔记。其中属于大运河作用的是( )
3.毛泽东曾经说过:“唐明皇(唐玄宗)不会做皇帝,前半辈会做,后半辈不会做。”毛3说“前半辈会做”是基于唐明皇统治前期的( )
A. 开皇之治 B. 贞观之治 C. 贞观遗风 D. 开元盛世
4.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
A. 唐末农民起义 B. 藩镇割据 C. 宦官专权 D. 朋党之争
5.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千古名句的作者是著名的( )
A.“反清复明”将领 B.民族英雄 C. 抗金英雄 D.抗元英雄
6.下列能反映出盛唐时兼容并包的社会风气,人们在衣食住行等多受少数民族习俗影响的一项是( )
A.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B.天下诸津,舟航所聚
C.无人不沽酒,何处不闻乐 D.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7.以下为《大唐盛世》历史剧的若干场景,其中需要修改的是 ( )
A.农民使用曲辕犁耕种土地 B.李白在酒馆的墙壁上题诗
C.玄宗接见各国来访使节 D.僧人阅读活字印刷的佛经
8.“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这次起义( )
A.给唐朝致命打击 B.推翻唐朝统治
C.平定安史之乱 D.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9.下列经济作物中,属于两宋时期从广东、福建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的是( )
A.茶树 B.棉花 C.葡萄 D.玉米
10.宋太祖时置诸道转运使以总财赋,分全国为十三路。太宗以边防、盗贼、刑讼、钱谷之任皆委于转运使,分全国为十五路。真宗时设置了提点刑狱使,总揽一路司法和监察,安抚使主持一路军事,而转运使专理一路财赋和民政。据此宋代转运使( )
A.总揽地方军事、财政大权 B.中央设置的监察地方的职官
C.其职责变化表明地方权力增大 D.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11.宋朝重文轻武的主要目的是( )
A.减少军队人数 B.减少军费开支
C.防止地方失控 D.防止武将跋扈
12.宋朝时,民族政权并立,各民族政权之间有战有和。其中建立西夏的民族是( )
A.党项族 B.契丹族 C.女真族 D.蒙古族
13.下列有关宋与辽、西夏、金政权并立的示意图,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宋辽、宋夏和议中的共同内容是( )
辽夏向宋称臣 B.北宋割地称和
C.互相禁止边界贸易 D.北宋送给辽夏岁币
15.历史上南宋的建立者是( )
A.宋徽宗 B.宋钦宗 C.宋高宗 D.宋高祖
16.雍正皇帝因为这个天才式的发明,终于为清朝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君相争权”的问题……皇帝们……牢牢掌握了权柄。材料中“天才式的发明”指的是( )
A.设立锦衣卫 B.大兴文字狱
C.设置转运使 D.设置军机处
17.右图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清代开荒执照”。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清政府推广种植甘薯 B.清政府重视兴修水利
C.清政府鼓励发展商业 D.清政府实行垦荒政策
18.“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这次起义( )
A.给唐朝致命打击 B.推翻唐朝统治
C.平定安史之乱 D.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19.2015年10月,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下列人物与屠呦呦在同一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的是( )
A.李白 B.宋应星 C.李时珍 D.徐光启
20.毛泽东曾评价一部小说:写的是几个家庭,主要是一个家庭。通过家庭反映社会,家庭是社会的缩影。不看这部书,就不了解中国的封建社会。这部书是( )
A.《三国演义》 B. 《天工开物》 C.《红楼梦》 D.《西游记》
二、非选择题(4小题,共60分)
21.某校七年级学生在历史课上开展了主题为“我与历史名人”的探究活动,请你共同参与(11分)。
(1)以下是小轩同学收集的三幅图片,请你完成下面所缺内容。(5分)
图A:是反映________(朝代)修建的运河,_____________(人物)为连接南北交通,巩固统治而开凿的。
图B:是根据唐朝高僧_______________口述而整理,是研究唐朝时西域和南亚历史以及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图C:是____________的塑像,他是________(朝代)著名抗金将领。
(2)崔力同学整理了两则材料,请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深知“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人不计资历名望,不计亲疏恩怨,凡有治国安邦之才,都委以重任。
①材料一反映唐太宗重视人才,为选拔官员,他完善了什么制度?(1分)
材料二 他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
②材料二的“他”是谁?(1分) “鼎盛时期”又指什么?(1分)
(3)请帮佳怡同学完成下列表格(3分):
所属朝代 人物 作品
唐朝 三吏、三别
北宋 《资治通鉴》
元末明初 《三国志通俗演义》
22.(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有三种发明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第一种在文字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又引起了无数的变化。这种变化如此之大,以至于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宗教派别,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培要(英国近代思想家)
(1)材料中“在战争上”、“在航海上”的发明分别指什么?(4分)
(2)“第一种在文字上”的发明到宋代有何改进?“第三种在航海上”的发明对人类的事业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3)“三种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它们在传播过程中起到“桥梁”作用的是谁?(2分)
(4)从三种发明以及它们的运用和传播中你领悟到了什么?(6分)
23、.在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小组讨论中,同学们讨论得非常激烈。以下是小明、小敏的看法,谁的看法不正确?请说明理由。
小明 小敏
24.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大业年间,增设进士科,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子弟通过门第进入仕途的局面。
(1)科举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2分)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2分)
材料二 唐因隋制。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时创殿试和武举。殿试的产生排除了一些通过钱财来考入进士的人,是完善科举制的一项重大措施。唐玄宗时,诗赋成为主要的考试内容。 ——摘编自360百科
在唐代,考中进士即具备做官资格,由于宰相多是进士出身,时以应考进士科最为人崇慕,报考人数最多。科举考试允许普通人报考,为庶族中小地主,乃至出身寒微的平民知识分子开辟了一条升官的路。 ——摘编自《中国古代文化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完善科举制度的重大举措。(3分)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唐朝科举制的作用有哪些?(4分)
材料三 宋代科举考试增设词科,“词”受到普遍重视,文学发展焕然一新。科举考试录取士者大幅增加,读书风气日盛。《三字经》《百家姓》等小百科全书成为宋朝幼儿启蒙读物,文明高度发展。 ——摘编自《中国古代文化史》
(3)根据材料三,回答宋代科举考试的变化对“文明高度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试举出这一时期的一位著名词人。(2分)
材料四 明朝再度恢复了通过对儒家经典的竞争性考试来选拔文官的制度,这套制度后来变成了一种僵死的形式,它一直保持到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 ——汤因比《历史研究》
(4)材料四对“儒家经典的竞争性考试”采用的答卷文体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套制度的“僵死的形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答案
1-55 B D D B D 6-10ADABD 11-15DACDC 16-20DDACC
21、(1)隋朝 隋炀帝 玄奘 岳飞 南宋 (5分)
(2) ①科举制;(1分)
②唐玄宗 开元盛世; (2分)
杜甫 司马光 罗贯中(3分)
22(1)火药(2 分)指南针(2 分)
(2发明了活字印刷术(2 分)促进世界航海业的发展(4分)
(3)阿拉伯人(2 分)
(4)作为中国人,我感到骄傲,这三大发明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中国最早发明火药和火药武器,但未能飞向宇宙;有罗盘针却没能成为海上强国,而西方列强依靠罗盘针的指引打开了我国的国门,因此,我们要不断学习超越,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6 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3\判断:小敏的看法不正确(2分)
理由:郑和下西洋最远只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没有到达欧洲地区(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8分)
24.(1)进士科的创立。(2分)自主报名,择优录取。(2分)
(2)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设立殿试和武举;诗赋成为主要考试内容。(3分)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和统治阶级的基础;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满足了封建君主专制政治的要求,起到了集权中央、巩固封建统治的效果。(答出任意两点即可,4分)
(3)宋代科举考试增设词科,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宋代科举考试还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4分)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任答一位即可,2分)
(4)八股文。(2分)禁锢了人民思想,阻碍了科技文化发展。(2分)

统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综合测试题(答案)

[db:内容2]

[db:内容2]

关于作者: yun

统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综合测试题(答案)试卷 答案(更新中)考卷答案的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