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答案胶囊

养殖鹿常识考卷答案

关于养殖鹿常识

1.养殖梅花鹿

一、梅花鹿的生态习性常识 A、梅花鹿形态特征: 梅花鹿为中型鹿。

体长1.3-1.5米,肩高0.85-1.0米,尾长约0.2米,体重80-130公斤。体为棕红色,有白色斑点,酷似 梅花而得名,头略圆,颜面部较长,鼻端裸露,眼大而圆,眶下腺呈裂状,泪窝明显,耳大直立。

颈细长,躯干适中。四肢细长,主蹄狭尖,侧啼小。

尾短。臀部有明显的白色块斑。

体毛棕色,夏毛较鲜艳,白色梅花斑明显,冬毛略比夏毛深,有绒毛,但无白色斑点,有的仅隐约看到。 仅雄性具角,共有四叉,眉叉向前斜伸,与主干呈一钝角,第二枝位较高,因此常被误认为它没有第二枝,主干在末端分成两小枝。

幼兽体色较鲜艳,体背及体侧有密集的白色斑点。 B、梅花鹿的种类: 梅花鹿有10个亚种。

有我国华南亚种、东北亚种、山西亚种、四川亚种。 C、梅花鹿的生活习性: 1、梅花鹿是喜欢集群的动物,每群由2头数十头不等。

但随季节不同,群的结构发生变化,在繁殖季节,鹿群的组合是由1头结壮成年雄鹿,1-10多头成年雌鹿、一些亚成体和幼鹿组成,被称为“繁殖群”;5-7月间,是梅花鹿产仔季节,临产雄鹿离群到辟静隐蔽处产仔。随后自带幼鹿生活或与其他母子群组合起来,有时多达数十头。

被称为“母子群”。非繁殖季节有数头完全是成年雄鹿或成年雌鹿组成的小群,称为“雄鹿群”和“雌鹿群”。

2、梅花鹿主要在晨昏活动,多在离水源不远和食物较多的地方徘徊,活动范围大约5-15km。 D、梅花鹿的食性: 梅花鹿为纯植食性动物,采食各种草本植物、乔 木和灌木的叶、芽、嫩枝。

E、梅花鹿的繁殖特点: 梅花鹿为季节性发情动物。每年秋季发情,10-11月为交配盛期。

这时,它们显得烦燥不安、食欲减退,尤其雄鹿,性凶好斗,如果鹿群中存在两头以上成年雄鹿,必会发生激烈的争斗,其结果不是两败俱伤,就是强者把弱者赶出群外。直至交配期过后,才慢慢恢复正常。

怀孕期为7.5-8个月,每胎1仔,极少有2仔。幼鹿在3月龄以内增重最快,以后逐渐减少。

二、投资梅花鹿项目前期准备工作 A、场地的准备: 鹿场搭建 选择地势高燥,背风向阳,排水良好,水源方便的地方搭建鹿场。鹿活动量较大,鹿舍占地面积每头2~3平方米,运动场8~10平方米。

用石板或平滑木板或水泥板铺地,使粪便等易清扫。在鹿场周围设置栏杆,高2.5~3米,以防鹿善跳而逃逸。

不应选择在工矿区和公共设施附近,不要在被牛羊传染病污染过的地方或畜牧场旧址上建场。 B、设施的准备: 鹿舍、精粗饲料库房、饲料加工调制室、青贮窑(壕)、鹿茸和鹿其他产品加工室、兽医室、其他副业生产用的建筑。

C、技术的准备: 养鹿的技术主要靠自己到书本报刊杂志中学习,也可到本网电子刊物”养鹿技术文荟”等栏目学习,不断提高、丰富饲养养技术。 D、饲料的准备: 鹿场要有足够的饲料地或者有可靠的供应各种饲料的基地。

完全圈养的梅花鹿每年每只平均需要精饲料350~400千克,需要粗饲料1200~1500千克。 E、防疫的准备: 梅花鹿抵抗力强,发病率低,在人工饲养下,发病较少,但有时也会香乙型脑炎、狂犬病、炭疽、大肠杆菌病等传染性病,在人工养殖时也要注意防治。

F、引种的准备 引种前要全面、多方位了解供种货源,掌握饲养的基本知识,要到有种苗经营资格单位购买的原则、坚持比质、比价、比服务的原则、坚持就近购买的原则,把好苗种的质量关、价格关。 /show.aspx?id=3234&cid=15。

2.养殖梅花鹿

一、梅花鹿的生态习性常识 A、梅花鹿形态特征: 梅花鹿为中型鹿。

体长1.3-1.5米,肩高0.85-1.0米,尾长约0.2米,体重80-130公斤。体为棕红色,有白色斑点,酷似 梅花而得名,头略圆,颜面部较长,鼻端裸露,眼大而圆,眶下腺呈裂状,泪窝明显,耳大直立。

颈细长,躯干适中。四肢细长,主蹄狭尖,侧啼小。

尾短。臀部有明显的白色块斑。

体毛棕色,夏毛较鲜艳,白色梅花斑明显,冬毛略比夏毛深,有绒毛,但无白色斑点,有的仅隐约看到。 仅雄性具角,共有四叉,眉叉向前斜伸,与主干呈一钝角,第二枝位较高,因此常被误认为它没有第二枝,主干在末端分成两小枝。

幼兽体色较鲜艳,体背及体侧有密集的白色斑点。 B、梅花鹿的种类: 梅花鹿有10个亚种。

有我国华南亚种、东北亚种、山西亚种、四川亚种。 C、梅花鹿的生活习性: 1、梅花鹿是喜欢集群的动物,每群由2头数十头不等。

但随季节不同,群的结构发生变化,在繁殖季节,鹿群的组合是由1头结壮成年雄鹿,1-10多头成年雌鹿、一些亚成体和幼鹿组成,被称为“繁殖群”;5-7月间,是梅花鹿产仔季节,临产雄鹿离群到辟静隐蔽处产仔。随后自带幼鹿生活或与其他母子群组合起来,有时多达数十头。

被称为“母子群”。非繁殖季节有数头完全是成年雄鹿或成年雌鹿组成的小群,称为“雄鹿群”和“雌鹿群”。

2、梅花鹿主要在晨昏活动,多在离水源不远和食物较多的地方徘徊,活动范围大约5-15km。 D、梅花鹿的食性: 梅花鹿为纯植食性动物,采食各种草本植物、乔 木和灌木的叶、芽、嫩枝。

E、梅花鹿的繁殖特点: 梅花鹿为季节性发情动物。每年秋季发情,10-11月为交配盛期。

这时,它们显得烦燥不安、食欲减退,尤其雄鹿,性凶好斗,如果鹿群中存在两头以上成年雄鹿,必会发生激烈的争斗,其结果不是两败俱伤,就是强者把弱者赶出群外。直至交配期过后,才慢慢恢复正常。

怀孕期为7.5-8个月,每胎1仔,极少有2仔。幼鹿在3月龄以内增重最快,以后逐渐减少。

二、投资梅花鹿项目前期准备工作 A、场地的准备: 鹿场搭建 选择地势高燥,背风向阳,排水良好,水源方便的地方搭建鹿场。鹿活动量较大,鹿舍占地面积每头2~3平方米,运动场8~10平方米。

用石板或平滑木板或水泥板铺地,使粪便等易清扫。在鹿场周围设置栏杆,高2.5~3米,以防鹿善跳而逃逸。

不应选择在工矿区和公共设施附近,不要在被牛羊传染病污染过的地方或畜牧场旧址上建场。 B、设施的准备: 鹿舍、精粗饲料库房、饲料加工调制室、青贮窑(壕)、鹿茸和鹿其他产品加工室、兽医室、其他副业生产用的建筑。

C、技术的准备: 养鹿的技术主要靠自己到书本报刊杂志中学习,也可到本网电子刊物”养鹿技术文荟”等栏目学习,不断提高、丰富饲养养技术。 D、饲料的准备: 鹿场要有足够的饲料地或者有可靠的供应各种饲料的基地。

完全圈养的梅花鹿每年每只平均需要精饲料350~400千克,需要粗饲料1200~1500千克。 E、防疫的准备: 梅花鹿抵抗力强,发病率低,在人工饲养下,发病较少,但有时也会香乙型脑炎、狂犬病、炭疽、大肠杆菌病等传染性病,在人工养殖时也要注意防治。

F、引种的准备 引种前要全面、多方位了解供种货源,掌握饲养的基本知识,要到有种苗经营资格单位购买的原则、坚持比质、比价、比服务的原则、坚持就近购买的原则,把好苗种的质量关、价格关。 /show.aspx?id=3234&cid=15。

3.梅花鹿养殖需要注意哪些

梅花鹿全身是宝,鹿茸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滋补功能,是中药之王,补品中的上品;鹿肾更有壮阳补虚功能,被国内外医药界视为强阳补精、提高性功能的特效药;鹿尾、鹿筋具有医治羊角疯等病的功能;鹿胎有治疗肾虚和妇女病的功能;鹿血、鹿胎盘也有较高的药用价值;鹿皮则是制作高档名贵皮革服装的最佳原料;鹿筋、鹿心、鹿肉是豪华席上的高档名肴。

那么,养殖梅花鹿需要什么条件呢?场址选择地形、地势和土壤鹿场场地应选择地势较干燥、向南或偏向东南、有5度坡的沙质或少石的土场所。山区要选在不受山水威胁,避风,风向、排水良好的地方。

饲料条件这是选场的主要条件。 最好选择在一年四季牧草繁茂、环境保护好、污染少、噪音低的地方。

完全圈养的梅花鹿每年每只平均需要精饲料350~400公斤,需要粗饲料1750~2000公斤(马鹿需要量为梅花鹿的2—3倍)。梅花鹿是反刍动物,较牛羊食量低,更耐粗饲料,所有农作物的秸秆、副产品、青枝落叶、蒿草都是鹿的好饲料。

由于梅花鹿的生理特点属野生习性,饲料转化率非常高,所以一般青饲料能满足的山区、半山区及牧草饲料能满足的山区、半山区及牧草区可长年不给精饲料,使饲料成本比一般寒带地区节省30%~40%。水源条件建鹿场前要对场内的地下水位、自然水源、水量、水质进行必要的勘测和调查,对水质还要进行物理化和生物学检验,并注意水中无机盐含量。

对于井水或泉水中的无机盐含量,应以枯水期能满足生长和生活用水需要为标准。要避免使用江河等地上的自然水源或场地附近被污染的水源。

社会环境鹿场的场地不应选择在工矿区和公共设施附近,不要在被牛羊传染病污染过的地方或畜牧场旧址上建场。 鹿场最好建在当地居民区的下风向,并在下风向3000米以外,以避免各种复杂环境造成对鹿群的惊扰或传染疾病。

饲养原则以青粗饲料为主,精饲料为辅配合饲料以当地的青绿多汁饲料和粗饲料为主。尽量利用本地价格低、数量多、来源广、供应稳定的各种饲料资源。

定时定量饲喂每次喂量要适当,如果喂量不足,喂后不久鹿易饥饿,不但不能安静休息,也影响鹿的消化机能。每次喂得过多,不但会造成饲料浪费,还会影响下次饲喂时的食欲,需逐日保持均匀,不要忽多忽少。

因各地饲养条件不同,所饲养的梅花鹿品系不同,产茸量及茸质不同,因此准确预算一只鹿每年可赢利多少是很复杂的,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估计。 但有一条可供参考,即在东北圈养一头梅花鹿,每年消耗精饲料350-400公斤以上,加上粗饲料,费用在700元左右。

若在山区或者温带,饲草充足,一般可节约100-200元饲料款,这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因此,南方养鹿除自然灾害外一般是不会亏损的。

4.求有关梅花鹿的知识

梅花鹿 别 名 花鹿、鹿 学 名 Cervus nippon 英文名 sika deer 鹿 科 Cervidae 分 布 东北、安徽、江西和四川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梅花鹿是一种中型鹿,体长140~170厘米,肩高85~100厘米,成年体重100~150千克,雌鹿较小。

雄鹿有角,一般四叉。背中央有暗褐色背线。

尾短,背面黑色,腹面白色。夏毛棕黄色,遍布鲜明的白色梅花斑点,故称“梅花鹿”。

臀斑白色。 生活于森林边缘或山地草原地区。

季节不同,栖息地也有所改变。雄鹿平时独居,发情交配时归群。

晨昏活动,以青草树叶为食,好舔食盐碱。9~11月份发情交配,雄鹿间争雌很激烈,各自占有一定的地盘范围,次年4~6月份产仔,每胎l仔,幼仔身上有白色斑点。

梅花鹿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历史上捕捉猎杀过度,野生数量极少,现人工养殖种群已达数十万只。

5.养好鹿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具体如下: 1。

养好鹿、养良种鹿,坚决淘汰低产鹿和病弱鹿 选择或培育生产力高、遗传性稳定的鹿留种。根据自己 生产能力及词养的基本条件、投入产出比等引种或育种,做 到心中有数,不盲目和随意留种。

多到鹿场参观,既要到大 鹿场,也要到小鹿场,了解鹿的种类、来源、生产能力、有 无疾病、市场行情、盈亏情况,学习养鹿及经营管理经验。 买种公鹿要在六七月份生茸期看茸买鹿,要3周岁梅花鹿(2 锯)产鲜二杠茸不低于1 500g, 4周岁产鲜二杠茸不低于 1 750g,三杈茸不低于3 200g。

选种是同时要选外貌好看、被 毛光亮健康无病且年龄不超过5周岁的种鹿。不要贪便宜买 贱鹿。

2。 开发有词用价值的伺料资源,降低词料费用 在养鹿词养成本中伺料费用占60%以上,降低词料费用 是降低成本的关键。

目前,在伺料资源中,未充分利用的还 占有一定的比例,比如,有一半以上的秸秆直接当作燃料, 或肥料消耗掉了。应该用其他的办法解决能源问题,使这部 分秸杆转为伺料,增加伺料的来源,还有一些饼粕类可直接 做词料,但要解决像菜籽饼、棉籽饼脱毒技术,以便用作蛋 白质词料。

目前,鹿场伺料主要是树叶、青饲料、精词料, 其中,青贮伺料占比重较大,而且由于生产资料价格上涨, 生产青贮伺料费用加大,因此,要降低饲料费用,必须通过 提高单产降低青贮成本,同时,加强伺料管理,减少词料 浪费。 3。

选择适宜的饲养方式,降低伺养消耗 养鹿场根据当地的资源条件和企业的经营目标,选择适 当的伺养方式,比如,选择圈养,半牧饲养或牧养加补伺等 方式。 适宜的词养方式,可以减少词养过程中的各种消耗, 从饲料消耗上,人工费用及其他的杂费上都能得到不同程度 的节省,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目的。

4。 确定适度的饲养规模,减少不必要损失 鹿伺养所发生的一切费用都与养鹿成本和利润相联系, 如果规模过小,使鹿场经营处于“规模不经济”状态,鹿场 就会亏损,因此,应确定一个适度的伺养规模,这样就会取 得规模效益。

利用“量一本一利”分析法,确定本场盈亏临 界饲养规模,进行适度规模经营可以使各种经营要素充分发 挥作用,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5。

分群伺养,实行及时淘汰制度 按照鹿群的年龄、性别及经济用途,将鹿群进行分群词 养,并实行分群核算,按不同的饲养群结转成本,加强成本 的管理。 在鹿的饲养时间上,应根据每头鹿的产量及年龄关 系,实行及时淘汰制度,这样可以提高鹿群整体素质,提高 词料的转化率和饲料报酬,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6。 加强核算,减少共同生产费,严控管理费的开支 共同生产费的多少对词养成本的影响也较大,尤其是目 前有些企业共同生产费有上升趋势,因此,要加强核算,严 格控制,尽可能地减少燃料及动力费,缩减设备维修及基建 维修的费用。

同时对企业管理费要严控,管理费中支出较多 的是贷款利息,冬季取暖、低值易耗品的支出。为加快资金 周转,减少不必要的费用支出,减少贷款占用,有效控制低 值易耗品的支出。

7。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鹿产品产量 对鹿不同饲养时期,有针对性地加强管理,在伺料配给 上、配备词养人员上都要有一个全局考虑,在节省各种费用 的前提下,努力提高鹿茸产量,或增加仔鹿的头数,降低单 位产品成本或单位头鹿的饲养成本,相对提高了企业的经济 效益。

8。 紧跟时代潮流,避免遭遇政策壁垒争取政府扶持 根据土地、资本和劳动力三大生产要素的投人强度不同以 及结合的方式不同,我国养鹿业可分为土地密集型、资本密集 型及劳动力密集型3种模式。

规模化生产是世界畜牧业的发展 潮流,我国的养鹿业也不可能逆势而行。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 间的差异性大,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形成了农户、专业户、大农场、规模化词养小区等多种经营模式并存的局面。

但从全 局上看,我国的养鹿业仍然是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主,许多农户 养鹿同时从事几个行业,甚至有些农民是一边到工厂打工一边 经营鹿场,经营规模都比较小,专业化程度也很低,在市场行 情剧烈波动下经受巨大冲击,基于我国基本国情,规范发展、提档升级,逐步实现由农户向家庭农场的转变,培育以家庭农 场为主的养鹿场是规模化养鹿的有效途径。 下面附图为2002—2013年玉米、豆粕,梅花鹿公母成年 鹿,梅花鹿二杠萆收人与成本,梅花鹿三杈茸收人与成本,梅 花鹿二杠茸、三杈葺变化趋势,仅供参考。

6.求有关梅花鹿的知识

梅花鹿 学名:Cervus nippon Temminck 英文名:Sika Deer 分类:偶蹄目、鹿科、鹿属。

【拉丁学名】:Cervus nippon 【俗名】:花鹿,鹿,哈 【商品名】:鹿茸,鹿鞭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级别】:一级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 【濒危等级】:濒危 【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未列入 【生态环境】:森林、森林草原、草原 【致危因素】:作为医药成分被捕猎,因为贸易被捕猎,作为食物被捕猎,过度捕猎,栖息地破坏,种群隔离,种间竞争,天敌动物 【保护措施】:限制捕猎 【国内分布】:黑龙江, 吉林, 山东, 河北, 陕西, 江苏, 浙江, 安徽, 江西, 四川, 台湾, 广东, 广西 【国外分布】:无[编辑本段]外形特征 中型鹿类,体长125—145厘米,尾长12—13厘米,体重70—100千克。头部略圆,颜面部较长,鼻端裸露,眼大而圆,眶下腺呈裂缝状,泪窝明显,耳长且直立。

颈部长。四肢细长,主蹄狭而尖,侧蹄小。

尾较短。 毛:毛色随季节的改变而改变,夏季体毛为棕黄色或栗红色,无绒毛,在背脊两旁和体侧下缘镶嵌着有许多排列有序的白色斑点,状似梅花,因而得名。

冬季体毛呈烟褐色,白斑不明显,与枯茅草的颜色类似。颈部和耳背呈灰棕色,一条黑色的背中线从耳尖贯穿到尾的基部,腹部为白色,臀部有白色斑块,其周围有黑色毛圈。

尾背面呈黑色,腹面为白色。 角:雌兽无角,雄兽的头上具有一对雄伟的实角,角上共有4个杈,眉杈和主干成一个钝角,在近基部向前伸出,次杈和眉杈距离较大,位置较高,常被误以为没有次杈,主干在其末端再次分成两个小枝。

主干一般向两侧弯曲,略呈半弧形,眉叉向前上方横抱,角尖稍向内弯曲,非常锐利。[编辑本段]分布范围 梅花鹿是亚洲东部的特产种类,在国外见于俄罗斯东部、日本和朝鲜,过去广布中国各地,但现在仅残存于吉林、内蒙古中部、安徽南部、江西北部、浙江西部、四川、广西等有限的几个区域内。

台湾亦分布有一个特有亚种。[编辑本段]生活环境 梅花鹿生活于森林边缘和山地草原地区。

[编辑本段]生活习性 梅花鹿晨昏活动,生活区域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春季多在半阴坡,采食栎、板栗、胡枝子、野山楂、地榆等乔木和灌木的嫩枝叶和刚刚萌发的草本植物。夏秋季迁到阴坡的林缘地带,主要采食藤本和草本植物,如葛藤、何首乌、明党参、草莓等,冬季则喜欢在温暖的阳坡,采食成熟的果实、种子以及各种苔藓地衣类植物,间或到山下采食油菜、小麦等农作物,还常到盐碱地舔食盐碱。

白天多选择在向阳的山坡,茅草深密、体色相似的地方栖息,夜间则栖息于山坡的中部或中上部,坡向不定,但仍以向阳的山坡为多,栖息的地方茅草则相对低矮稀少。 性情机警,行动敏捷,听觉、嗅觉均很发达,视觉稍弱,胆小易惊。

由于四肢细长,蹄窄而尖,故而奔跑迅速,跳跃能力很强,尤其擅长攀登陡坡,那连续大跨度的跳跃,速度轻快敏捷。[编辑本段]生长繁殖 大部分时间结群活动,群体的大小随季节、天敌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变化,通常为3—5只,多时可达20多只。

在春季和夏季,群体主要是由雌兽和幼仔所组成,雄兽多单独活动,发情交配时归群。每年8-10月开始发情交配,雌兽发情时发出特有的求偶叫声,大约要持续一个月左右,而雄兽在求偶时则发出像老绵羊一样的“咩咩”叫声。

繁殖期间雄兽饮食显著减少,性情变得粗暴、凶猛,为了争夺配偶,常常会发生角斗,头上的两只角就成了彼此互相攻击的武器,这种“角斗”在鹿类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一只健壮的雄兽通常可以拥有10多只雌兽,在一个繁殖季节,雌兽可以多次发情,其发情周期为5天,一旦受孕后便不再发情。

妊娠期为230天左右,产仔于翌年5—6月,一般每胎仅产1仔,也有少数为2仔。产下的幼仔体毛呈黄褐色,也有白色的斑点,几个小时就能站立起来,第二天可随雌兽跑动。

雌兽觅食时先到林外四处探望,确信没有危险后,才把幼仔带出来,发现险情会发出惊叫,带着幼仔逃进密林。哺乳期为2—3个月,4个月后幼仔便可以长到10公斤左右。

1.5—3岁性成熟,寿命约为20年。 雄兽的旧角大约在每年4月中旬脱落,再生长出新角。

新角质地松脆,还没有骨化,外面蒙着一层棕黄色的天鹅绒状的皮,皮里密布着血管,这就是驰名中外的鹿茸。这时若不采茸,继续长到8月以后,鹿茸就逐渐骨质化了,外面的茸皮逐渐脱落,整个鹿角变得又硬又光滑,一直到翌年春天,鹿角再次自动脱落,重新长出鹿茸。

鹿茸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形态也发生变化。野生的梅花鹿未经锯茸而脱掉骨质角称为脱掉“干杈子”或者脱掉“清枝”,饲养梅花鹿经过锯茸而脱下残留的骨质角称为“脱花盘”或“脱盘”。

花盘脱落以后角基上有凝固的血迹,称为“老虎眼”。以后茸芽组织由四周皮部向内生长,与中间的血痂融合在一起形成微凹的碗状,称为“灯碗子”。

此后,角基上面由茸的分生组织形成的茸芽迅速生长,呈粉红色,初期时称为“拔桩”,生长至1.5—2厘米时称为“磨脐子”,再经过10天左右,又向上生长3—4厘米时称为“茄包”。被叫做“大挺”的鹿茸主干分生眉枝时。

7.如何饲养梅花鹿

公鹿和母鹿从每年9~11月配种结束后,鹿便进入冬季的休养生息阶段。

鹿在冬季虽然不生茸产仔,但却和下一年的生茸和产仔关系密切。在冬季若不提供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也就不会有夏季的高产。

因此,搞好鹿的冬季饲养管理是提高养鹿经济效益和安全顺利越冬的重要一环。 为此,笔者根据目前各地养鹿的经验与做法,将有关鹿在冬季的几项饲养管理技术重点介绍如下。

1 注意做好鹿舍的保温工作 鹿虽然不怕冷,但过冷的环境会消耗鹿体内大量的热能。 为增加体热来御寒,于是鹿增加了食量,造成饲料的浪费和生产成本的增加。

幼鹿和育成鹿对环境温度反应比较敏感,若冬季舍内过于阴冷,不但会影响鹿的生长发育,而且易导致鹿发生感冒、肺炎,有的还会造成死亡。目前各地采取用暖圈养牛、养猪提高生产效益的方法已被人们所接受,同样,鹿在冬季采取暖舍饲养也是一项重要技术措施。

目前常用的保温措施是:(1)冬季可在圈舍内的地面上铺放锯末,作为垫料,其好处是既能保温,又可吸附粪尿,便于搞好舍内环境卫生。(2)封堵鹿舍墙壁风孔,防止贼风侵袭。

(3)冬天下雪后应及时清扫舍内外的的积雪,既可保温,又可防止鹿滑倒造成骨折。(4)冬季应当供给温热的饮水,傍晚可将槽内的剩水放净,防止鹿饮冰水和冻裂水槽。

(5)农户养鹿,可在舍门上挂上草帘、布帘、塑料布等用以保温。也可晚上在舍门处立放几捆柴禾,白天取掉。

2 进行人工补充光照 (1)补光的根据。鹿类活体体重的增长,春夏要比秋冬快(冬季生长最慢)。

这种自然生长规律延长了鹿的成熟时间,推迟了鹿的产茸时间。若是肉用鹿,则使鹿肉的全年供应发生失衡,即春夏肉源充足,秋冬肉源紧缺。

鹿类的季节性生长是自然形成的、内在的,与单纯的饲料供应无关,但与光照长短有关。据研究发现,在冬季的一昼夜里连续光照16小时,接着黑暗8小时,同时光照强度达250~300lx(勒克斯),如此有规律性地处理6周后,能使鹿在冬季加速生长,提高采食量,加快增重。

(2)补光的必要性。我国地处温带,则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短日照的冬季长达3~4个月。

要用人工光源进行补充光照,使圈养鹿有连续16小时的光照时间。(3)补充光照的方法。

任何一种电灯均可作为一种光源,一般以白炽光灯泡为宜,要在距离地面上方1米高度处(不是光源的正下方),测得光亮达250~300lx即可。 通常是太阳下山后开灯,进行人工补充光照。

当自然光照(日光)时间加入工光照时间达16小时时关灯。若是阴天或连阴天气,光照强度需全天用人工光照来代替日照。

(4)补充人工光照的效果:采取人工补充光照,在国内很多鹿场都已见到了明显效果。据资料报道,对当年小公马鹿进行冬季补光试验证明,在6周龄长的时间内,试验组日增重为330克,而不进行人工补光的对照组为152克左右,试验组为对照组的2。

2倍。同时,试验组鹿的采食量增加,饲料利用率得到提高,鹿的被毛光亮,生茸时间又提前了5~10天。

冬季对鹿进行人工补光,对肉鹿和茸鹿都有好处,尤其是对育成鹿其意义更大,它能促进鹿只成熟,提前产茸,从而增加经济效益。 3 饲喂优质饲料 采取人工补充光照后,由于鹿的采食量增加,为此,对鹿必须提供优质足量的饲料,这样才可充分挖掘人工补光的潜力,达到提高生产性能的目的。

我国北方一些养鹿场,冬季多以玉米秸、豆秸青贮喂鹿,这样不仅不能满足补光后对饲料的需求,还易发生维生素缺乏症。所以在饲料中最好应当补加苜蓿粉、胡萝卜或甜菜等优质饲料,用以满足鹿的生长发育和机体代谢的营养物质需要。

大超——野狍养殖。

….

[db:内容2]

关于作者: yun

养殖鹿常识考卷答案的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