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综合知识

海南方言是如何来的(会讲海南方言吗)

下面一起来看看关于海南方言是如何来的(会讲海南方言吗)的相关信息吧。关注我们,了解更多资讯。

在海口生活

你会发现一个现象

比如在海口公交车站

两位阿婆在用海南话聊天

海南方言是如何来的(会讲海南方言吗)(1)

菜市场里小商贩之间的交流用海南话

小店铺里阿姨自由切换语言模式

一会用普通话招揽客人

一会用海南话回复工作伙伴

真“hiang”呀~

海南方言是如何来的(会讲海南方言吗)(2)

(*)

海南人可是传说中

世界上最幽默的群体之一

很多人第一次听到海南人的对话

都会以为

“我去,你们讲的是泰语吧!”

海南方言是如何来的(会讲海南方言吗)(3)

但其实他们说的其实是

“么型及及”

海南方言是如何来的(会讲海南方言吗)(4)

大家有没有留心发现过

在海口大街上讲方言的几乎是中年人

那么较为年轻的一代人讲方言吗?

方言使用率下降了吗?

是否讲方言受哪些影响因素?

9月4日

记者通过街头采访

探寻市民讲海南方言的现状

毕竟

déi 瓦 vō 挤 马 呆 给 séing 宝 lǐo

(生 活 不 止 眼 前 的 清 补 凉)

仰 屋 迪 gán 尾 旁

(还 有 诗 和 远 方)

海南方言是怎么来的(会讲海南方言吗)(5)

年轻一代讲方言几率不高

使用海南方言范围、频率减少

通过调查发现,老一辈(指爷爷奶奶)的人从小讲海南话,对于他们而言,用海南话表演的琼剧是留存在很多老一辈人的海南记忆;父母这一辈,在爷爷奶奶的身边长大,耳濡目染,依然能够熟悉老一辈的方言;作为第三代的80、90后,很多日常用语还能听懂,再深奥一些的歇后语就听不懂了;作为00后、10后的第四代,要么“磕磕绊绊”,要么“压根不会”“半点不通”。

由脱口而出、耳熟能详到“笨嘴笨舌”“一窍不通”,方言随时代的潮流而发生悄然改变。海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冯法强认为语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很难去统计,但海南方言利用率、使用率在减少,其影响也在逐渐减弱。

25岁从事教师行业的黎先生告诉海口网记者:“我们一家人都是土生土长的海南琼山人,但5岁的侄子和16岁的表弟都不会海南话。”有些孩子是完全不会方言而有些孩子是听得懂但不会说。在海口定居8年的屯昌人黄先生有一个8岁的儿子,“我们在日常对话中讲的是普通话,孩子不会说方言,他能听得懂但不会讲。”黄先生说。

海南方言是怎么来的(会讲海南方言吗)(6)

老师用普通话授课。

15岁的小赖从小在乡下长大,3岁以前不讲普通话,3岁随父母定居海口后才正式接触普通话,正是由于在乡下长大,才学会讲方言。随着年纪的渐长,直到现在依然会说方言,“说普通话会更顺一点,学校里大家都讲普通话。”她说,15岁的她从小接触海南话,尚且能够日常交流,但生疏一些的词汇就不会了。读六年级的弟弟对海南话的认知仅限于“皮毛”。“家里爷爷奶奶和父母用海南话交流,父母和自己对话时也用海南话,但我们用普通话回答他们,有时候碰到听不懂的海南话就不回答。”小赖的弟弟说。

是否讲方言

与成长、学习、工作环境相关

是否说方言讲究“城乡差异”。调查发现,大多数城里的孩子不会说方言,有的只会听但表达不畅,而乡下的孩子大多数会讲方言。民风民俗等社会环境是影响孩子是否讲方言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一个人生活在街坊邻居相互往来,且都是方言在“搭桥”的环境中,那么打小就会讲方言。如海口博爱南老东门这一带街坊经常讲海南话,那么生活在街坊里的小孩学会讲海南方言的几率就大。从小在乡下、在爷爷奶奶身边成长的孩子,或者是父母双方都讲方言,那么孩子讲方言的几率也大一些。

海南方言是怎么来的(会讲海南方言吗)(7)

同学之间用普通话交流。

市民张先生有个快3岁的孙子,“他从小在乡下、在爷爷奶奶的身边长大,会说方言,来海口上幼儿园,园里的小朋友都不说方言,也没有人和他讲了。”张先生认为成长在海口市内的孩子基本都不会讲方言,相反,成长在农村的孩子几乎都会讲方言。

是否说方言讲究学习、工作环境。如果一个地方盛行用方言交流,那么个体学会方言的几率也较大。如16岁海口市民小蔡就读于文昌中学,在家里和父母用普通话交流,到文昌读书用海南话和同学交流。“父母不讲海南话,海南话是自己学的,没人教。”小蔡说道。

来岛的异乡人同样也会因环境的影响而学会方言。一个来自广东的“新海南人”郑先生告诉海口网记者,长期共事的工友会讲海南话,他有意识去模仿学习,也学会讲海南话。

是否说方言也讲究熟人圈。据了解,本地人在家里和父母、朋友交往时大多使用方言,但在外工作会使用普通话。林小姐介绍,她在海口工作20年都不讲海南话,只在家里讲海南话,而李先生则表示平时只和亲近的朋友讲海南话,而工作之后认识的朋友则讲普通话。

远赴他乡求学的学子,依然会有讲方言的场所、熟人圈,大学生为了联络感情常组建老乡会,同一个地区的人集聚在一起,说着乡音,颇有些“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意味。“讲方言听着比较亲切,容易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23岁的小杨说。此外,方言成为一种名片,“当初次相识的朋友一听到你是海南人的时候,会下意识问你方言,你对口顺出一溜方言,对方会觉得你地道。”小杨说。

海南方言使用率减少

或因时代变化所趋

对于海南方言的使用是否在走“下坡路”,海口市民出现了不同的声音,第一种声音较为乐观,有市民认为从日常现象中没有感受到海南方言使用率减少的危机。“海南人的标配就是海南话,海南人不讲海南话讲什么话?”张先生说。对于市民为什么不认为海南方言走“下坡路”的情况,冯法强解释说:“假如使用海南话的人口有六百多万,其中有一百万人不用海南话,那么仅占据总数的六分之一,比例总体来说是少的,所以市民感觉不到海南方言的使用率下降”。第二种声音认为方言使用率减少、影响力减弱。黎先生认为不仅是海南琼剧、歌谣等在日渐衰落,海南各地方言如果不被好好传承与发扬,也有可能会面临消失。

做生意要招揽客人,招揽客人要讲普通话。老家在文昌的海口市民黄先生说:“文昌遍地都讲海南话,在海口很少人讲方言,你用海南话讲,别人听不懂。身边的朋友都讲海南话,但有很多深奥的东西用海南话讲不出来,不会讲。”

环境变化所趋,没有讲方言的成长环境。杨小姐认为家庭环境的变化导致目前的小孩失去了讲方言的成长环境。杨小姐家二表姐的丈夫是外省人,一家人定居在海口,二表姐的丈夫和婆婆都是海南话的“门外汉”,家里只用普通话交流,所以外甥女只会讲普通话不会讲海南话。

黎先生家5岁的侄子和16岁的表弟不会海南话,究其原由,黎先生说:“家里人都和小孩讲普通话,他们从小上学都用普通话交流,而且成长在城市,很少和生活在村里且只会讲海南方言的爷爷奶奶接触。”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情况就是,背井离乡、外出求学,缺少讲方言的环境。“在外面太久了,海南话的听力倒是还可以,口语已经挂了。”苏先生说;同事之间是海南人,出于习惯,沟通会采用普通话;不讲海南话是因为发音标准问题,不仅如此,还因所知的口语词汇太少,很多词汇需要普通话才能说清楚。

冯法强认为海南方言使用率减弱总体主要表现在词汇总量的减少、影响力的减弱、使用人数的减少。

方言词汇的使用范围减少。原来有一些与农业生产、社会生活联系密切的词汇,由于新一代年轻人不再从事这方面的活动,所以这些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事物名称,年轻人根本不知道怎么说。从这点上看可以认为方言使用的熟练程度、使用的能力在下降。

影响力的减弱。退回30年前,海南话的地位在海南就是一个类似普通话的地位。不同方言的人进行沟通时都选择使用海南话进行交流,甚至不同民族之间的也使用海南话交流。很多人同时兼具2种语言(本族语言和海南话)的能力。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普通话已经取代了原来海南话的地位。从工具性上来看,海南话的使用也是在减弱。从人数上来看,使用海南方言的人数较之以往也随之减少。

方言保护

应未雨绸缪

语言和地方文化息息相关,语言是地方文化的载体,如果没有了语言,地方文化如歌曲、民谣、口头艺术形式等也将难以保存。海南话代表海南文化、特色。如果作为工具的海南话衰落消失,那么海南的特色、地方文化也将失去独一无二性。如琼剧,如果海南话讲的人逐渐减少,那么会唱琼剧的演员、受众都将减少。所以对于地方方言的保护应未雨绸缪。

冯法强认为要预防方言的衰落,保护地方特色文化离不开政府、媒体、学校、家庭等主体。

政府部门不仅要加强海南地方文化、海南语言资源的保护,还需加强语言学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大对方言研究的经费支持等。此外,还可以在小细节上着手打造地方特色,可参考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在公交车、机场、车站等公共场所播报信息时加入方言播报。

媒体应加大宣传,引起人们对方言等口头形式艺术的重视,提高人们对方言的保护意识。媒体在进行宣传时也可以利用方言进行多种表达的宣传,形成有特色的传播,引起受众的注意的同时也突出了对本地方文化传播与发扬。

中小学学校可以开设方言文化体验课程,引发孩子对方言的兴趣。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应注重转变思想,有意识地去教授孩子方言。“有些家长担忧孩子讲方言会跟不上普通话的课堂教育。其实,孩子多学会一种语言,对大脑的开发更有帮助,从语言系统上看,普通话的语音系统较为简单,而海南话的语音系统较为复杂。”冯法强说。

海南方言是怎么来的(会讲海南方言吗)(8)

小编觉得呀

海南话这么博大精深的语言

如果以后的小孩子都不会说了

那得多可惜呀

小朋友们赶紧学起来吧~

这可是我们海南人的宝藏!

海南方言是怎么来的(会讲海南方言吗)(9)

来源:海口网

记者:伍凤妹(见习)

,
….

关于作者: yun

海南方言是如何来的(会讲海南方言吗)的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