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名校试题

北京顺义区的中学都(北京顺义一中把)

下面一起来看看关于北京顺义区的中学都(北京顺义一中把)的相关信息吧。关注我们,了解更多资讯。

北京顺义区的中学都(北京顺义一中把)(1)

顺义一中学生课堂

北京顺义区的中学都(北京顺义一中把)(2)

(*)

学生进行原浆啤酒絮凝能力试验

北京顺义区的中学都(北京顺义一中把)(3)

学生在云南进行生态科考

北京顺义区的中学都(北京顺义一中把)(4)

顺义一中学生进行垃圾分类

北京顺义区的中学都有哪些(北京顺义一中把)(5)

学校话剧社到A33剧场演出《雷雨》

在北京城的东北角,坐落着一所闻名遐迩的优质中学,先后培养了18名国家一级运动员,1名中学生世界冠军;200多人考上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它就是以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百年名校”为目标的北京市顺义区第一中学。

这所京郊学校的办学理念很特别,主打“生态”。校长李冬认为,生态文明思维应成为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要把生态文明思维作为育人目标的核心。走进顺义一中,无论是教师党建工作、学生课堂还是审美素养、校园建设,每个角落都自然地渗透着浓浓的“生态”气息。

深度融合党建与教学

寻找业务“结合点”

顺义一中坚持用党建文化统领校园文化建设,将党建作为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引擎”,努力寻找思想政治与教育教学的“结合点”,实现生态型党建。

2018年6月,顺义一中组织39名教师远赴华东师范大学,参加“新高考改革”课程培训,组建了临时党支部。在课余周末时间,党员们追寻红色经典,传承奋斗精神,参观中共一大会址——上海兴业路76号(原望志路106号);前往嘉兴南湖,瞻仰了红船。同年7月,学校组织21名党员教师和民主党派教师前往湖南韶山,开展主题为“体验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业务培训活动。通过一系列党建活动的组织,老师们从思想、视觉、触觉等方面,零距离且亲身感受到红色教育的力量,受到了深刻的党性教育。

“生态型党建,就是要探索生态文明新时代学校党建工作的特点、规律和实现途径。”李冬认为,构建生态型党建工作体系,是新时代学校党建工作的先锋探索,是对十九大精神的创造性落实,是对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性发展,更是顺义一中党委作为基层党组织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教育担当。

以生态文明为核心

垂直扎根学生课堂

2016年以来,顺义一中在培养“全面发展的生态人”的教育目标指引下,着力构建以培养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五大类课程,即:生态德育课程、生态学术课程、生态体育课程、生态美育课程、生态环境(体验)课程。

据了解,五大类课程相互支撑,课程内容兼顾传统与现代、科学与人文、基础性与选择性,课程实施注重自主、融合、对话和探究,从多领域、多层次、多渠道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课程体系的落地终究还是要靠学生课堂,如何将“生态文明”教育理念植入教育教学,最佳途径只能是学生课堂。顺义一中科研室主任陈勇平说,“生态课堂的价值取向就是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核心,以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生态人’为目标,突出四个观念,即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生态观。”

在英语课现场,许静老师的《杰出的英雄人物》一课,突出尊重与对话,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真正值得敬佩的英雄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质。她巧妙地设计了多个开放性讨论环节,让学生自由表达观点,通过生生、师生交流,形成共识,即:比起个人成就,为他人、为社会做贡献的人生更有意义。虽然孩子们的表达能力有限,但话题与情境设置激发了学生积极表达的愿望。

陈勇平直言,生态课堂是大社会和大教育的一个小缩影,构成课堂的各个要素是相互关联的整体,顺义一中各学科积极落实新课标所倡导的,以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和探究型学科课程,真正实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只教教材。

语文组依托国家课程开设《诗歌朗诵课程》《话剧欣赏与表演课程》《传统文化课程》等课程,学生从教室走上舞台,从学校走进剧场、名人故居,聆听老舍、鲁迅、曹雪芹等大师的故事,感受历史沧桑与大师情怀……

政治老师张霞主持开设茶道课,在中式服装的清新淡雅中、在高山流水的知音中,她带着孩子们“穿越时空”,走近中国茶文化,和学生一起赏茶、品茶、寻茶、论茶。引导、鼓励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进行体验和探究,增强孩子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与自信。

“生态课堂就是多元丰富与多维关联的课堂。”李冬认为,课堂教学本身就是教师结合自己和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是找到适合教师教、学生学的学习方式的过程。在生态课堂中,每个人都在尽最大努力检索自己的知识网,力图找到更好的方法解决问题。学生丰富了知识结构,完善了知识网络,实现了学习内化过程。

从本土民俗到高雅艺术

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

在李冬眼中,生态审美素养是生态文明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生态美育成为打造生态校园的重要一环。

在生态文明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顺义一中深入挖掘艺术教育的生态文明内涵,从地方乡土艺术、民族经典艺术、现代高雅艺术等三个方面入手,整体提升学生审美素养。

据介绍,学校通过国家课程、校本课程、活动课程进行实践研究,提高学生对自然美、艺术美的认识与理解,从而让学生在听觉、视觉、肢体感觉等方面感受艺术之美,培养生态审美生存状态,形成生态观念,提升生态审美能力,丰实自己的文化素养,形成顺义一中的生态艺术课程体系。

李冬总说,生活处处皆艺术。他认为,本乡本土,有无数艺术元素,是学生生态审美的根本发生场所;学生生于斯长于斯,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到乡土艺术的熏陶;将身边的艺术元素挖掘并彰显出来,对于学生形成生态审美意识,极具价值。

在顺义一中的校本选修课中,烙画葫芦课程聘请了顺义民间艺人林凤梅老师为学生传授烙画技艺,指导学生进行木板烙画、葫芦烙画,创作吉祥花卉和历史人物肖像;在老北京毛猴制作课上,学生们利用蝉蜕和辛夷花为主要材料,初步掌握毛猴制作方法;老师自主开发掐丝粉彩课程,把掐丝与烙画技术结合起来创作作品……

“为了提高难度,老师们还引导学生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生态校园建设等多个主题,进行毛猴场景创意设计。”陈勇平感叹,短短几周的课程,孩子们就掌握了毛猴的基本制作方法,毛猴的技艺在他们心里不再神秘,传统技艺也得到了新一代的传承。

学习着传统的技艺,感受着创作的快乐,技艺与自然材料美好的结合让每名学生感动。顺义一中的师生在审美素养中感受着生态艺术作品的美妙与大自然的气息。无形中,非遗文化的精髓也走进了师生的心里。

毛笔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学书之路是一条由“技”到“艺”到“文化”的不断提升和发展之路,这与顺义一中的生态美育教育成为完好契合。学校在书法社团日常活动的基础上,聘请北京三希堂艺术院院长许建洲担任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技艺的同时,加强心性修养,沉静恬淡,追求真善美的艺术人生。

结合语文课程的学习,学校邀请北方昆曲剧院的艺术家们将《西厢记》带进校园。一时间,丝竹管弦,余音绕梁,同学们被昆曲悠柔婉转的唱腔和细腻柔和的动作所吸引,在欣赏艺术家们精彩演绎的同时,感受着昆曲的艺术魅力。

在生态校园的建设中,生态美育不容忽视,顺义一中在实践中摸索探寻。学校将艺术活动课程化,为培养具有生态审美素养的人做出努力。

齐聚“树花草鸟”

打造生态文明校园

大型落叶乔木、常绿乔木、灌木、绿篱、宿根花卉、草本花卉、草坪绿地……多样的植物种类建立起了从地被到灌木到高大乔木的立体植物体系,在顺义一中的校园里,树—花—草—鸟形成一个良性发展的自然生态系统。

校园是育人场所,具有育人功能;校园是生态的,具有生态性和潜在育人功能。在李冬看来,师生对校园具有生态性的认知,是发挥生态文明校园育人功能的重要前提,也是实现从潜在育人功能向现实育人功能的转化。

“我们始终选择适应本地环境的绿植物种,以提高植物的生存率。”李冬说,北京地区春季干旱、夏季炎热潮湿、秋季干燥、冬季寒冷干燥,学校在进行植物种植时选择了部分可自行繁衍的植物,比如玉簪和萱草,由于此植物属于宿根生,可以在生长同时自行繁衍,还可以用于学校绿植移栽,节约了部分成本,十分符合生态规律。

据介绍,为了践行“节约水资源从我做起”的号召,顺义一中新校区自建校起就建设了中水处理系统,将师生的生活用水通过独立管道系统进行回收,再通过格栅池进行沉降,在生化池利用微生物进行污物分解,最后通过曝气处理对气味进行处理后再二次沉降,将中水引入学校的绿化灌溉管道和卫生间,使水资源得以在校内循环利用。

目前,中水处理系统已成为学生了解掌握水循环利用的实践基地,学校将中水处理纳入课程建设之中,并组织高一学生到顺义区中水处理基地进行参观,既掌握了中水处理的知识点,又体验到中水循环利用的价值与重要性,对“节约用水”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文/曹阳 供图/北京市顺义区第一中学

,
….

关于作者: yun

北京顺义区的中学都(北京顺义一中把)的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