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综合知识

宁古塔在哪(宁古塔在哪里现在叫什么)

文/施静云

前几天跟一位文友闲聊天,我调侃说“海南岛是东北人冬天的避寒之地,那里的房价都被东北人抬高了,以致当地人都买不起房了。”她说:宁古塔是夏天避暑圣地,位于黑龙江牡丹江雪乡。那是个夏秋之际最避暑的好地方之一,比承德避暑山庄还要凉快。我开玩笑地说:“再凉快也不去,那是清朝时期犯人的流放地,我比较忌讳”。

她说:“你还停留在清代时期的影视剧里,所以你先入为主了。再加上你没去过,自然会这么说。现在那个地方可好了。风景秀丽,店铺极多,很是繁荣。不是一年四季都是冬天,不毛之地,寸草不生,变化特别大,”

>宁古塔在哪(宁古塔在哪里现在叫什么)

既然聊到了宁古塔,我就会想到了在许多清朝历史剧中,常会听到不同时期、不同皇帝动怒时的一句经典台词:“将某某发往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清朝时期宁古塔有新旧两城,旧城位于黑龙江省海林市长汀镇旧古城村,康熙年间迁至新城,新城就是现在的黑龙江省宁安市城区(两地相距25公里)。宁古塔属边远地区,旧时,这里环境恶劣,气候异常,寸草不生,五谷不长,很适合罪犯改造。宁古塔是一个地名,它做为一个清朝时期的关外流放罪犯场所。后设宁古塔将军,而为何又称为“宁古塔”呢?相传,清皇族的远祖兄弟6个,曾居住于此。“宁古塔”是满语六个的意思。

为何宁古塔是清初最主要的流放地之一呢?在清朝初期,流放的地点主要是包括今天的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省在内的东北地区。东北是清王朝的“龙兴之地“,更重要的是,那里一直在清政权掌控中。把不放心的政治人物流放到一个放心的地方去,这也许是中国历代当权者共同遵循的一个规则。而且其他的地域还没有完全稳定下来,南方没有完全控制,那更何谈西北了,所以主要的流放地就是到东北。而且鉴于当时的中俄关系,为防范沙俄的侵扰,让犯人们戍守边疆也是出于国防需要。

当时很多犯人宁愿一死,也不愿意被就放到“宁古塔”。我们都知道,东北的冬天异常寒冷,基本是零下几十度,而宁古塔的位置呢?则在边缘地带的山区,想一想,犯人从犯了罪后,戴着上十斤重的枷锁,然后长途跋涉,翻山越岭之后,起码得半年的时间才能到达,期间挨饿受冻,再加上沾染风寒等病,大部分人都死在了半道上,女人更是如此。就算幸运抵达,也并非是件好事,真正的折磨才刚刚开始,更可怕的是,这种折磨是无休止的,永远看不到尽头,直到生命的落幕。

清朝那时跟我们现在的气候不同,那是小冰河时期。清代著名诗人吴兆骞,他在给其母的信中对宁古塔的气候做了非常详尽的描述:”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可见宁古塔生活的悲惨。吴兆骞在顺治十四年科场案中无辜遭到牵连,遣戍宁古塔二十三年。友人顾贞观恳求于纳兰容若,后经纳兰容若的父亲纳兰明珠营救,得以赎还,回来后三年就仙逝了。流放的犯人那时候可没有羽绒服穿,有个布片儿能遮羞,那就算是完整了。气温是多少呢?零下三四十度,看不见尽头的路啊,带着枷锁走四个月,越走越冷,越冷越走。那你以为犯了事自己有担当,挑起大梁一人儿扛就结束了,是吗?古代讲究连坐,一人违法,全家遭殃,祸及九族。年羹尧不就是诛杀九族吗,家里男女老幼被杀了三百多口人。如果是犯人妻女更是雪上加霜,被官府

变卖成官妓,婢女更是在耻辱中度过后半生,简直是生不如死。哀莫大于心死,身体,心灵的双重打击。所以谈宁古塔色变,说它是“人间地狱“也是不为过的。

但是这人呀,只有享不了的福,没有吃不了的苦,一定有人能在那里适应,并且能活下去。,“穷则思变,苦中思乐”这里面的犯人聚集了各种各类的高精尖人才,他们中有诗人,商人,医者。比如说吕留良,就是吕四娘的父亲(吕四娘就是刺杀雍正皇帝的侠女)吕留良的孙子吕懿兼,是个医术高手,望闻问切,号脉诊病,针灸用药水平相当高,到了宁古塔成了稀缺人才了,他不光是犯人的救星,当地官吏也经常找他看病。还有郑成功的父亲郑之龙,他起初是一个海盗,明朝灭亡后投靠了清朝,在清朝开始混的风生水起。后来他的行为异常过份,清廷便找了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儿,把他流放到了宁古塔,最后客死他乡。

清代,不少文人学子因文字狱或科场案被流放到宁古塔。他们当中有大文豪金圣叹的家属,思想家吕留良的家属,安徽方拱乾、方孝标、浙江杨越、杨宾父子,著名诗人吴兆骞,佛学家函可,文人张缙彦等等。

当他们历经了人生的浩劫,生活进入常态,文化意识顽强复苏之后,这片相对蛮荒的土地便有了人文的色彩和真理的力量。佛学家函可传授佛法,教授农耕和商贾;杨越传播耕作技术,并教人改“掘地为屋”为“破木为屋”;方拱乾著《宁古塔志》;吴振臣著《宁古塔纪略》;张缙彦著《宁古塔山水记》;杨宾著《柳边纪略》。

在宁古塔众多的流放犯人中,文学造诣最高,名气最大的是吴兆骞。他五十四年的生命中,在宁古塔生活了二十二年,宁古塔这个“塞外绝域”的山山水水,风土民情深深地留在了他的记忆中,凝固于他的笔端,他将自己戍居塞外的不同思绪,写成著名诗词集《秋笳集》和《归来草堂尺牍》流传于后世,让今天的人们有幸了解三百多年前的东北和宁古塔。吴兆骞虽有文才在身,但不会耕作,又无生存之道,初到之时意气消沉。后来,吴兆骞就利用自己的长处开馆授徒。他的文采被官方和同去的流犯所看重,第一个教的是宁古塔第一个流犯陈嘉猷的长子陈光召,他也是吴兆骞最钟爱的弟子。后来,巴海将军专门聘吴兆骞为书记兼家庭教师,教授他两个儿子额生、尹生读书。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流放在宁古塔的文人,时而相聚饮酒赋诗,时而又寻密探幽,登临山水。他们都撰有宁古塔的记述,以山川风土人情为最多,还为宁古塔的名胜命名。

吴兆骞、张缙彦在新城西门外的鸡陵山下发现了著名的泉水,称之为”北国名泉“。张缙彦为之命名“泼雪泉”,并请来石匠于此泉附近悬崖的石壁上勒石刻字。游西山,探访东山白石崖,到东京城(渤海上京城)去寻访古迹。寄情于山水之间,是流放的苦中之乐,形成了文武相融的和谐时代。吴兆骞等一批著名流犯在宁古塔,受到了宁古塔将军巴海、副都统安珠瑚、萨布素等人的优待。

这些人就算是生到当代,放到北上广,也都是人中龙凤,到了那个地方,更是“天生我才必有用”。官吏们也都惊呆呀,好吃好喝儿好待遇,果然是金子到哪儿都发光,通过这事也就映射出了历史的另外一个角度,有些人不光在官场里,市井中,就是在最艰难的时光中也能画出一道彩虹,给历史的长河增加一道绚丽的光。

….

关于作者: yun

宁古塔在哪(宁古塔在哪里现在叫什么)的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