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综合知识

黔国公(黔国公沐家)

文|赫连勃勃大王

清廷对吴三桂最初赞誉非常,毕竟这位平西王能帮助大清底定云贵,统一西南,可谓功莫大焉。于是,康熙元年清廷以皇帝名义(实为索尼等四辅政大臣拟定)申谕礼部:

>黔国公(黔国公沐家)

平西王吴三桂镇守秦、蜀,绥辑滇、黔,抚顺剿逆,茂著勋劳。伪永历朱由榔,以明室遗孽,煽集党羽,妄称尊号,窃据一隅,历年以来,屡烦王师征剿,疆圉弗宁。今王奉命统领满汉大兵,出边进讨,于顺治十八年十二月内进抵缅甸,擒伪永历及其眷属,又降伪巩昌王白文选,并伪官全军。此皆王殚忠奋力,运筹谋略,调动有方,遂使国威远播,逆孽荡平,功莫大焉。

宜加殊礼,以示眷酬,著晋封亲王,应行事宜,尔部察例具奏。

作为清朝鹰犬,吴三桂可谓尽心尽力,特别是西南一隅,真正是吴三桂打出来的天下。

自从受命镇守云贵,吴三桂悉心经营,很想把这么一大片神奇的地方作为子孙后代的世守藩地。说句实话,此时的吴三桂,绝无丝毫叛清的心思。当初他亲自缢杀永历帝,就是一种对清朝的宣誓效忠,表示他“开弓没有回头箭”的决心和态度。

明朝时期,有个在云贵地区传了12代的“黔国公”沐氏家族;吴三桂呢,也很想让自己的吴氏家族也能作清朝的“黔国公”,与国始终。

清朝入关之初,对于吴三桂、尚可喜等汉奸确实也大加许诺,裂土封赏,而且从多尔衮到顺治,确实没有怀疑过吴三桂对清朝的忠诚,也没有“惦记”过吴三桂这块地盘。所以,长期以来,吴三桂把云贵地区是真当自己家里地盘一样来经营的。他大建宫室之余,日复一日积敛财富。同时,从辽东地区一直跟随吴三桂南征北战的数万将士及其家属,也都在云贵地区兴家立业,基本就把云南当作了“故乡”。

吴三桂是一个乃文乃武的人才,和一般头脑简单的明朝武将出身的人当然不同,很有居安思危的超前思维。早在洪承畴离开云南前,他就曾经向这位昔日明朝时期就是自己上司的老奸人问过自固之计。显然,他非常知道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大道理”。对于北京清廷,他确实也是“朝乾夕惕”。

清朝最高层的满洲权贵,别看从皇太极时代就高喊“满汉一体”,但其实他们从来不会对满汉大臣一视同仁,特别是对于雄踞一方手握军队的汉族将领,满洲贵族内心深处根本放心不下,但是在建国初期,没有这些汉奸的帮助,又不可能取得全国性的胜利。所以,在高爵荣宠的同时,在外汉族镇将,必须留子在京为人质。为此,当时权柄最盛的吴三桂、尚可喜、耿仲明、孔有德等人,相继都会把儿子“送”到京城“入侍”——吴三桂长子吴应熊,尚可喜长子尚之信,耿继茂(袭其父耿仲明爵位)二子耿昭忠、三子耿聚忠等等,都在京城作为人质。说他们是“人质”,但皆锦衣玉食。而且,这些人基本上都娶满洲皇室宗女。作为大清额驸,面子上还都挺尊贵的。由此一来,双方都保持着一定程度的默契,只要一方不动念,应该说处于“双赢”、“双安”局面。

对于吴三桂、尚可喜这几个汉族封疆大吏来说,有儿子在京城,虽然是个人质一般的挂念,但等于也在北京设立一个高级“驻京办”。清廷大政,事无巨细,都能够通过子侄辈事先得知。更何况,驻派京师的属员、随从都是冰雪聪明之人,他们整日挥金如土,和清朝执政大臣们以及具体办事的官吏们打得火热,不仅朝廷琐细“密事”得以侦知,大政方针也会先人一步报知。所以,身虽处于几千里之遥的边省,对于内廷之事,吴三桂等人比宫内太监知道得都不少……

清朝顺治后期,随着清朝初期对内大规模用兵的结束,“狡兔”陆续死,“走狗”各自惊。清廷不敢轻易怠慢几个汉族封疆,吴三桂等人也都小心翼翼,尽量夹着尾巴做人,不敢让朝廷抓住自己的把柄。

无论是多尔衮的沉猜还是顺治的天纵聪明,边疆省份毕竟一直存在不稳定因素。对于吴三桂等汉族大将,他们二人都是表面上竭尽信任不疑,做出一副“明主”姿态。

皇帝不急奴才急。顺治十八年,就有四川川北道的汉官杨素蕴上疏,揭发吴三桂擅权,参劾他随便选任云南官吏;康熙七年,又有甘肃庆阳知府傅弘烈参劾吴三桂,直截了当,说吴三桂“必有异志”。

当时,清廷最高层看到这样的奏疏,不是高兴,反而十分害怕、敏感。第一,当时吴三桂等人没有丝毫谋逆的意思,参劾他确实是自找多事;第二,即使朝廷有疑,汉人小官如此堂而皇之把这事儿放在台面上,反而是打草惊蛇。所以,经过正当程序的“部议”,清廷竟然认定奏事汉官属于“越职言事”,是诬奏亲王,罪该判斩。所以,作为臣子,太有“预见性”也不是好事,聪明过头,没准就会掉脑袋。

康熙亲政后,这位年轻皇帝从小熟读史书,深谙治理之道,对于远边的这几个强大汉人异姓藩王非常关注。在安抚他们的同时,也有条不紊,按照正常程序,一步步在各地调换几个藩王的党羽和心腹,想逐步削弱他们的私人势力。

对吴三桂方面,清廷先后下诏,把云南、贵州总督赵廷臣调任浙江总督,把张勇调为宁夏提督,把王辅臣调为固原提督,把马宁调为山东提督,把吴得功调为湖广提督,把刘进忠调为潮州总兵,把王进功调为福建提督。同时,朝廷把一些和吴三桂没有私人瓜葛的官员调入云贵地区为官。

虽然人员进行了调换,心腹大将逐渐离开了自己的视野,但吴三桂当时还没有特别有所防备,毕竟这些举措,还都属于朝廷的正常升迁调动。

对于吴三桂手下类似私人武装的“忠勇”和“义勇”两部,清廷也以移镇的方法加以削弱,慢慢减少吴三桂对嫡系部队的控制。

从鳌拜掌权到康熙执政,清廷动作连连,吴三桂逐渐开始忧虑起来。这时候,他手下有个叫吕黍子的浙江谋士,献计说:“王爷您权尊势重,致使小臣敢于参劾您。不如在昆明营造园亭别墅,多买歌童舞女,日夜欢娱,如此,可免朝廷对您生疑。”

这种招数,史书上记载了不少,按理说不算多高明。因为,如果朝廷想找碴,这种营建别墅、高醉自娱,也是贪腐可罪的事情。但吴三桂想想,还是按照吕黍子所言照做了一阵子,大肆经营田宅,追欢逐乐。

作为敏感人物,你干什么事情,别人都会多想一点。“腐败”一阵子过后,吴三桂又想明白了:想得到朝廷的安心,还是要拿出真格的东西,做出真格的事情——裁军减员,才是最能让朝廷免疑的事情!于是,吴三桂主动上书,自愿裁军,并且要求把自己的“忠勇”等五营兵马全部裁去。对此,清廷非常高兴,很快就批复照准。

虽然裁撤了近一万的兵马,对于吴三桂来说,不过是个姿态问题,对于自己的基础势力根本构不成伤筋动骨。由于独霸一方地大物博,被他隐瞒的兵额还不少。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主动裁军好几次,他手下的军事力量依旧非常强大。

康熙亲政后,清廷似乎对吴三桂的防范开始加码。昔日吴三桂在云贵用人选官,凡有奏请,清廷无不应允;康熙亲政后,吴三桂提补各官,朝廷多不批准。为此,吴三桂的女婿、也是他重要谋士胡国柱等人就劝说吴三桂:朝廷已经开始对王爷您生疑,不如以退为进,先自辞对云贵的管理权。

思忖再三,吴三桂同意,于康熙六年(1667年)五月上疏清廷,以“两目昏瞀,精力日减”为由,要求辞职休养。没想到,康熙很快照准,马上同意他的请求,顺便把他在云贵地区选任大小官员的权力也收回吏部。

疑惧之余,吴三桂又试探着上疏,把自己在云贵地区选任武官的权力也上缴。朝廷毫不谦让,一并收回。

康熙六年的吴三桂,时年才55岁,正是盛壮之年。假装自己眼神不好、精力有限,试探性上疏求退,就被收缴了那么多权力!眼见自己慢慢就要变成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闲散王爷,吴三桂很恼火!

….

关于作者: yun

黔国公(黔国公沐家)的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