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综合知识

周亚夫军细柳原文(周亚夫军细柳原文及翻译)

文|襟亚

>周亚夫军细柳原文(周亚夫军细柳原文及翻译)

作文不易,请勿抄袭!

注:《周亚夫军细柳》是《史记·绛候周勃世家·周亚夫传》中的一小节。题目是入选课本时编者加的。

大功臣周亚夫最终是绝食而死的,汉景帝刘启就是元凶。

兔死狗烹,卸磨杀驴。

功高震主的臣子往往没有好下场。

从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描述来看,周亚夫的一生有两大亮点:一个是平定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另一个就是在防御匈奴的军事行动中,统帅细柳营治军有方。

对于周亚夫这个人的整体评价,太史公是这样“曰”的:亚夫之用兵,持威重,执坚刃,穰苴曷有加焉!足己而不学,守节不逊,终以穷困。悲夫!

也就是说,司马迁认为:周亚夫是天生的将才,威严有度,坚韧不拔。哪怕比齐国的军事家司马穰苴(jū,早在孙武之前写过兵书《司马法》)都不见得差!遗憾的是,他居功自满,在为人、为官之道上不下功夫提升自己。虽然人品、节操都很过硬,但不懂得转圜世故人情,最后落得一个无法自保的凄惨的下场,实在是非常的令人痛惜!

“周亚夫军细柳”事件发生在公元前158年,那时候西汉的“带头大哥”,还是汉景帝他老爹——通明宽俭的汉文帝刘恒。

刘恒是刘邦的儿子,而周亚夫,则是刘邦从沛县起家时就追随他的老哥们儿周勃的儿子。

1.周亚夫的老爸周勃和大哥周胜之。

刘邦从沛县老家带出来的一串铁杆兄弟,和葫芦娃兄弟一样,也是七个。

他们分别是:萧何、曹参、任敖、王陵、樊哙、周勃、夏侯婴。

“时势造英雄”。周勃一介“木强敦厚”的粗人,却跟随刘邦东征西讨,屡立战功,成为历史大潮中的风云人物。刘邦死后,在诛灭吕氏家族拥立汉文帝上台的行动中,周勃和另一牛人陈平又建立了奇功,虽然粗枝大叶,却创造了两度拜相的奇迹。

同样,因为功高震主,周勃差一点也被作“走狗烹”了,经过一番操作很侥幸逃脱了。

周勃被封为绛侯,他死后爵位由他的长子周胜之继承。周胜之上去就把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娶了公主却感情不和,还不小心杀了人,爵位就这么被没收了。

这就给了老二周亚夫表现的机会。

汉文帝把老周家的儿子们扒拉了一遍,公元前161年,选中周亚夫封为“条候”。三年后,汉文帝和周亚夫君臣之间的这出——“周亚夫军细柳”的历史佳话就上演了。

2.女相士许负说尽周亚夫的一生。

公元前164年,周亚夫他大哥还没出事。当时的著名传奇女相士,被刘邦封为“鸣雌亭侯”的许负,曾经给他“结结实实”算了一卦。

这一卦,把他下面二十年的人生捋了个门清。

第一:三年后,将被封侯。

第二:再往下八年,会担任大将军和丞相。

第三:随后再辉煌九年,就会走到人生的尽头——被饿死。

周勃不信,可是,却全部准确切中了他的人生!

3.汉文帝赞周亚夫“真将军”。

参观完周亚夫统帅的细柳营,汉文帝发自肺腑的赞叹:“嗟乎,此真将军矣!”

既然欣赏,那还等什么,火线提拔!

一个多月之后,危机解除,集结的军队各自归位。周亚夫上位成了专门负责京城治安、纠察的高级将领。

看好周亚夫的汉文帝当时只有45周岁,没想到转过年来(公元前157年)就因病英年早逝。

老板一夜之间就换成了他的儿子汉景帝。

临死时,刘恒曾谆谆地嘱咐儿子刘启:“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

刘启遵从了他老爸的遗愿,加封周亚夫为“掌管征伐背叛”的“车骑将军”。

汉景帝接班后的第三年,七国之乱就爆发了,于是,周亚夫最闪最亮的高光时刻就到来了。

也就是说,没有“军细柳”崭露风采,就不会有机会创造“平定吴楚七国之乱”的更大辉煌。

那么,周亚夫在细柳营到底是怎么征服汉文帝的呢?

作为文言文,《周亚夫军细柳》是较为通俗易懂的,所以它选入的是初中段的语文课本。

本篇没有过多晦涩的文言字词,也没有什么复杂的文言句式。稍具文言文常识,完成原文的阅读和理解都不会有问题。

首先交代起因和客观环境: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第一:军队集结的原因是因为匈奴真刀实枪的侵犯,不是演习。

第二,除了周亚夫镇守的细柳营,还有驻扎在霸上的刘礼,驻扎在棘门的徐厉。这两个人统帅的部队,接下来成了反衬周亚夫的背景板。

接下来发生、发展具体情节: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於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於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汉文帝亲自到三个营地去慰劳视察。

先去的霸上、棘门。这两个军营敞开大门热烈欢迎,皇帝一众长驱直入。营地从将军到士兵,也都骑着马来来往往“迎送”。

等到来到细柳营,完全是另一幅景象。官兵都一丝不苟严阵以待,皇帝的先行官来到门前,都被拒之门外。

传令的质问:“皇帝来了,还不开门?”

守门的回答:“将军说了‘军营里只能听将军的命令!’”

皇帝让人拿着符节进去找周亚夫,说皇帝要进来劳军。

这时候,周亚夫才传令给守门的士兵,让他们开门放行。

放行是放行了,但是守门的还对皇帝提出了限制条件:“将军规定:军营里不许马快跑!”

汉文帝就命令让马慢慢前进。

终于见到了周亚夫,只见他手拿武器只行了个拱手礼说:“穿戴盔甲不能跪拜,就让我对您行个军礼吧!”

周亚夫庄重严肃的样子把汉文帝感动了,他的神情也跟着变得异常郑重,从马车上威严地向官兵们致意!

完成庄严的劳军慰问礼仪后,汉文帝就离开了……

最后一部分是结果,我们在前文已经交代过了!

汉文帝那么英明,他当然知道,霸上、棘门两军虽然更会“来事儿”,但打起仗来不和“闹着玩儿”一样才怪呢!周亚夫树立了连皇帝来了都纹丝不乱的军威,那才是代表真正战斗力的“铁桶一块”。

出门后,陪同人员都很震惊,或许他们以为皇帝会因为被怠慢发怒翻脸,但是他没有。从大局出发,他不但没有不满,还对周亚夫治军严谨,忠于职守,大加赞赏。

最终撂下了那句“真将军”的表彰和感慨!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於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清人汤谐高度评价了司马迁对于“周亚夫军细柳”这一段的描写,说它写得“浩瀚沉雄,真有云垂海立(“云垂海立”语出杜甫《朝献太清宫赋》)意象”!

有没有汤谐说的那么夸张,主要还要看不同读者的个人体验。就我来说,小小的激动还是有滴(捂脸)!

不过我激动,一不是感动于太史公强劲的笔力,二不是感怀于周亚夫严谨的职业操守。我激动于汉文帝和周亚夫“明君诤臣”碰撞出的高贵的人性之光,激动于这个历史事件中鼓荡出的浩然正气!

汉文帝虽然是“明君”,周亚夫虽然是“真将军”,但他们都不是完人。

周亚夫的问题,上面我们已经交待了太史公的总结,我们再来说说汉文帝的。

李商隐有首诗《贾生》: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口中那个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帝王正是——汉文帝。

还有,我们前文说到,周亚夫的老爸周勃拥立汉文帝上台有功,两度登上相位。因为忌惮他“功高震主”,汉文帝先是逼他交出权力退居二线,然后还差一点因为诬告,将错就错把他杀掉。

总之,你不能指望“明君”汉文帝一明到底!

说汉文帝的儿子汉景帝自私寡恩,为了眼前利益,毫不犹豫放弃晁错,让他含冤而死;为了君主的尊严,又屈死不懂为臣之道、不谙人际关系的周亚夫(“七国之乱”中,周亚夫曾经丢车保帅,没有救援汉景帝的亲弟弟梁王)。

汉文帝难道就能保持全仁、全德、全明的明君状态吗?再明的明君,也会有他的黑暗时刻。

所以,能成就一段“周亚夫军细柳”这样的历史佳话,绝对要一切都刚刚好赶上,不是“真将军”、“明君”两个名词往那一摆就成了的容易事!

促成这个卟呤卟呤高光事件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个是周亚夫自身过硬,毋忝厥职;一个是对手汉文帝心胸开阔,目光深远,深具帝王襟怀。

当然可能还有其它原因,比如匈奴入侵的危急时代背景,国家正逢用人之际;再比如,周边没有影响力足够大的坏人掣肘等等。

不管历史和人性多么复杂,不管当事人还有怎样的其它面,《周亚夫军细柳》这一段君臣际遇的动人历史篇章,还是被书写出了……

历史,见证无情也述说有情,记录黑暗也表达光明。

《周亚夫军细柳》没有正面写周亚夫,但是我们知道,他是个刚直不阿忠于职守的人。

在这个故事中,汉文帝命名了周亚夫的“真将军”之名,并提拔重用了他。跳出这个故事遥看历史,谁又能说不是汉文帝命名和标榜了自己的“明君”之名呢?

历史褪去,青冢黄昏。成人成己,诤臣明君!

读历史,总能读出点什么的……

——end——

感谢阅读,我是爱历史爱读书的襟亚。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

关于作者: yun

周亚夫军细柳原文(周亚夫军细柳原文及翻译)的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