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综合知识

孔融怎么死的(孔融最后因为什么死的)

本文作者为黄昏深处,主编为萨沙,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孔融怎么死的(孔融最后因为什么死的)

三国小人物志0017:志大才疏的无能嘴炮——孔融

孔融字文举,三国时代的大文豪。满腹经纶的他不但位居“建安七子”之列,还担任过北海太守,太中大夫等职务。

自然,孔融也是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家喻户晓人物之一。

特别是“孔融让梨”的故事,华人文化圈中几乎妇孺皆知。

由此,孔融几乎成为谦让大方的模范。

然而,剥去圣人的外衣过后,你会发现真正的孔融形象远没有那么光辉高大。

我们就抛开艺术道德的加工成分,从真正的史料记载出发,来窥探一下孔融这个家伙的真正面目。

孔融出生在山东,是圣人孔子的二十世孙。

天生聪明过人的他,从小就表现出了机敏善辩的潜质。

十岁时,孔融跟着父亲到京城拜访名门,当时的河南尹李膺自守比较傲慢,轻易不接见人。

孔融就有意去李膺家敲门,并自称是李家子弟。

见到李膺后,孔融又搬出自己的老祖宗,告诉他孔子与老子(李耳)自古就同德比义,所以李家和孔家也算是累世通家……此言一出,在坐的人无不为之侧目,更难以想象这番说辞竟然是出自一个十岁孩童之口。

时任太中大夫的陈炜晚了到了一点,在坐之人把这件事告诉了他,陈炜小声嘀咕了一句:“人小的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有大用。”(夫人小而聪了,大未必奇),没想到这句嘀咕被耳朵灵敏的孔融听到了,随即反讽道“:照您这么说,您小时也应该挺聪明吧?”……这句伶牙俐齿的回答引得全场哄堂大笑,年仅十岁的孔融也一下子出了名。

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陈炜那句“长大未必奇”,却在几十年后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应验。

长大后的孔融入朝为官,在军事和政治上没有什么建树,庸庸碌碌。

董卓进京过后,将他发配到北海去当太守,官居北海相。

这个北海,可不是今天的广西旅游胜地北海,而是在山东潍坊一代,因北临渤海而得名。

那个年代的山东半岛,并不像现在这么繁华。

除了盗贼横行,治安奇差之外,更是黄巾余党横行的地方。

客观来说,孔融在北海的治绩还是有目共睹的。他召集士民,聚兵讲武,下发檄文,又亲写书札,与各州郡通声气,设立学校,表显儒术,将被黄巾军所蛊惑的民众通过“教化”之术慢慢改造回来。

然而,孔融的政绩也就仅限于此。在全国剿灭黄巾形势大好的情况下,他一味独尊儒术,试图以道义来感动敌人。和强盗讲仁义,岂不是搞笑?

到后来,北海竟然成为强盗的伊甸园。全国各地的黄巾军,凡是打不过当地官军就赶往北海,捏孔融这个软柿子。

到了黄巾贼都围城讨粮的时候,作为一方太守的孔融居然毫无办法。最终,靠太史慈亡命冲出去请来了刘备,才解了围。

再往后,中原大陆进入了军阀割据的时代。

曹操和袁绍两家争霸的序幕拉开,孔融却不识时务地保持中立,谁也不依附。这样一个呆笨的肉头,自然人人都来打一拳。

袁绍的儿子袁谭率军攻过来,将孔融的部队打得屁滚尿流。

最搞笑的是,这时的孔融非但不为自己找出路求生,反而还每天和一帮腐儒喝酒作诗谈笑自若。

城破以后,孔融才如丧家之犬,丢下老婆孩子不管(都被袁谭俘虏),逃跑至太行山以东……堂堂一个太守,保不了境安不了民也就罢了,连自己的家人都保护不了,却还一天到晚叨念着自己那套大道理。难怪《后汉书》上对孔融有一句“志大才疏”对评价。他满口经纶,其实才器粗略,思想空乏,眼高手低……

到了曹操麾下,孔融被任命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太中大夫。

看得出,曹操也算知道孔融的名气,给他的待遇还是比较高的。所谓的将作大匠也就类似于今天的建设部长这类职务,搞点房屋水利修建,植树绿化一类。虽没什么实权,但清闲又高薪,最适合他这类没什么本事的文人。

对于孔融来说,只要好好做官,为人低调一些,便可在这个位置上舒舒服服地坐下去。虽不说飞黄腾达,但高官厚禄还是绰绰有余的。

然而,孔融的嘴巴还是一样的臭,眼光还是一样的高。他也不顾自己已经一把年纪,根本管不住嘴。

据史料记载,作为幕僚的孔融在朝堂上,从来提不出什么建设性意见。背地里,他倒是大放厥词,找些歪理来抨击别人。

凡是曹操说东的,他就偏扯西;曹操要往南,他就偏向北;曹操说今天这菜好吃,他就扯淡说难到别的菜就不好吃,你不能带有色眼睛只夸赞这种菜云云……

真是古代的杠精!

史书上有记载的孔融嘴炮记录如下:

曹操要节约粮食搞禁酒令,孔融就专门写了篇喝酒好的雄文,反驳说什么“女人也能亡国,为什么不禁婚姻等……

曹操击败了袁绍,曹丕将袁绍的儿媳妇甄氏纳为妾。这本是一桩好姻缘,汉代女人改嫁也不稀奇。

结果,孔融讲曹家有抢别人媳妇的传统。甚至还扯到古代,说武王伐纣之后,应该是先把美女妲己赐给自己的兄弟周公……

曹操要远征乌桓,解除西北方向上的军事威胁,孔融又嘲笑说那地方鸡不生蛋鸟不拉屎,不值得兴师动众。他还说历史上肃慎部落没有向周武王进贡木材,丁零部落偷国苏武的牛羊,应该一并讨伐。这都不知道扯到哪儿跟哪儿了……

古人称伴君如伴虎,而孔融却非要将老虎当作大猫戏弄,岂不是找死。

恃才放旷这一套玩得太过,也就难免玩火自焚了。

终于,忍无可忍的曹操,以孔融在一次聚众的不当发言为由(大致内容是孔融以瓦罐来比如母子关系,很可能是酒后疯话),将孔融治罪下狱。

建安十三年八月二十九日(公历时间为208年9月26日),孔融走上刑场,并株连全家,时年五十六岁……

曾经的一方太守,满腹经纶的一代大文豪,就这么死无善终,连全家老小都要拉去为他陪葬,可谓是最惨的下场。

不过,这也并不冤。

事实证明,孔融并非经纶济世之士。

第一,他迂腐;第二,他政治智慧欠缺;第三,他军事才能几乎为零。

他唯一所擅长的,就是自己的嘴功。

并不否认他的伶牙俐齿和聪明善辨,是一个优点。但一个牛逼的人,却绝不仅仅是嘴巴会说就行。说白了,没有治国安民的本事你就低调一些,在自己的职务上尽力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可以发挥你作为文人的特长,好好提升你的文学造诣,当个尽责的教书匠,搞点学术修编史书,给后世留下些资料,也算是大功一件。然而孔融非要反其道而行之,在任何场合下都肆无忌惮展示自己“大放厥词”的能耐,只图一时嘴爽。最终,也是作茧自缚,死在了自己这张臭嘴炮之上……

倒是在临死之前,孔融似乎还是明白了一些事情,写下这样的“言多令事败,器漏苦不密”的千古绝句,作为自己的临终诗。当了一辈子嘴炮,他才意识到这些轰出去的弹药,最终都会反弹到他自己身上……

PS:其实客观来说,孔融在文学上的成就还是很瞩目的。他的文章以议论为主,内容大抵为伸张教化,宣扬仁政,荐贤举能,评论人物,多针对时政直抒己见,颇露锋芒,个性鲜明。在艺术上文句整饬,辞采典雅富赡,引古论今,比喻精妙,气势充沛,以文笔的犀利诙谐见长。

只是除了《孔北海集》之外,孔融大多数的作品都没有保留下来,倒是两个年幼的儿子在被捕之前,留下过一个流传千古的典故——“覆巢之下,岂有完卵”,看得出,孔融的整个家族,文学基因都是非常强大的……

….

关于作者: yun

孔融怎么死的(孔融最后因为什么死的)的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