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综合知识

南联盟战争(南联盟战争原因)

1991年6月25日,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宣布脱离南联邦独立;10月15日,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独立;11月20日,马其顿独立;

1992年4月27日,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宣布联合组成“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南联盟战争(南联盟战争原因)

粉色部分为南联盟

至此,原南斯拉夫联邦分裂为5个独立国家。

1992年5月,阿尔巴尼亚族的民族主义运动者自行组成议会和行政机构,形成了与塞族政权并行的另一个政权。

1995年,波黑、克罗地亚、塞尔维亚三国65人在停止波黑内战协议上签字。

波黑战争反对派的最终成功也开始勾起这个新组建的国家——南联盟的内部矛盾。

波黑战争结束后仅仅一年后。

1996年,阿尔巴尼亚族激进分子成立武装组织“科索沃解放军”,开始运用暴力手段的分离运动。

面对阿尔巴尼亚族人的反抗,南联盟和塞尔维亚当局采取强硬镇压措施,派遣大批塞族军队和警察部队进驻科索沃,试图消灭“科索沃解放军”。

对于南斯拉夫,尤其是塞尔维亚来说,战争似乎从1991年开始就从未停止过,自己疲于奔命,塞尔维亚人仿佛就一直在做两件事:参加战争以及在参加战争的路上。

1997年以后,科索沃地区不断发生武装冲突事件,伤亡人员日趋增多,约30万人流离失所,沦为难民。

科索沃危机的发展使代顿协议后力图控制巴尔干局势的美国等西方国家感到不安

它们不能容许南联盟的行为干扰冷战后世界新格局的构建,同时它们也图谋借这一危机的处理排除东南欧地区最后一个被西方体系视为异己的政权。

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高新技术产业革命蓬勃兴起,世界各种力量加速重组,多极化得到新的发展,但美国的“一超”地位尚未受到动摇。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战略失衡加大,干涉与反干涉的矛盾更加突出。世界军事领域发生着深刻变革,发达国家从中获取的军事优势已成为其推行强权政治的重要手段。

在这一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欧洲推行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和意识形态的全面扩张战略,与坚持独立自主,维护国家统一的巴尔干国家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形成了尖锐的战略冲突。

随着南联盟内部科索沃独立问题的出现,西方国家借机大举介入,导致双方矛盾全面激化。

南联盟坚持反对多国部队进驻科索沃,同时反对北约支持该地区阿族分裂势力独立和干涉南联盟内政,但遭到北约的拒绝。

这一次的科索沃危机,也给中国带来了新老世纪交接时,最大的一场侮辱。

1998年底,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开始介入科索沃危机,北约与南联盟的矛盾逐渐成为主要矛盾。

2月,南联盟共和国政府军和科索沃解放军发生全面冲突。

6月和7月,科索沃解放军逐渐占据优势,于是南斯拉夫政府军开始发动反攻并持续到9月。尽管国际社会进行了多番调解,但冲突还是在不断升级。

事情的转折点爆发在1999年1月15日。

1月15日,塞尔维亚警察部队在两个村庄搜捕杀害警察的凶手时与阿族武装分子发生激烈冲突,至少有15名阿族武装分子被打死,1名欧安组织观察员受伤。

1999年1月16日欧安组织驻科索沃观察成员称,他们在科索沃南部拉察克村附近山谷中发现45具阿族平民尸体。此事立即在国际社会中引起强烈反应

对此,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统米洛舍维奇17日发表声明,指责欧安组织驻科索沃观察员“散布谎言”。

1月20日,北约开始针对科索沃危机进行军事调动。

1月29日,由英、法、美、意、德、俄六国组成的前南问题国际联络小组外长在伦敦发表声明:

要求科索沃冲突各方于2月6日在法国开始举行谈判,并在7天内达成“允许科索沃实现实质性自治的协议”。

2月3日,联合国安理会发表声明,强烈敦促南联盟科索沃冲突各方“积极、真诚和无条件地”参加和平谈判,为政治解决科索沃问题创造条件。

2月6日,在美国和北约的压力下,塞尔维亚和科索沃阿尔巴尼亚族代表在巴黎附近的朗布依埃举行和平谈判,该方案的主要内容是:

尊重南联盟的领土完整,科索沃享有高度自治,南联盟军队撤出科索沃,“科索沃解放军”解除武装,按当地居民人口比例组成新的警察部队维持治安,北约向科索沃派遣多国部队保障协议实施。

这和实际独立已经几乎没有区别了,作为中央政府的南联盟当然不可能予以承认。

令人奇特的是,阿尔巴尼亚族也拒绝了提案,阿尔巴尼亚族坚持要最终走向独立,并且不愿解除武装。

但是,主持谈判的美国和北约表示,这个方案的80%内容不许改变,必须接受,否则拒绝的一方将受到惩罚,其中对南联盟而言将遭到北约的军事打击。在谈判陷入僵局后曾一度休会。

你接受也得接受,你不接受也得接受,即便这是你们国家的内政。

阿尔巴尼亚族代表最终于18日签署了协议,更何况对于他们来说,这和实际独立本来也没区别,属实是捡了个大便宜。

北约此举就是在拉偏架。

但塞尔维亚方面仍然拒绝签字。

3月19日,北约向南联盟发出最后通牒。

3月24日,北约秘书长哈维尔·索拉纳在布鲁塞尔宣布,由于“最后外交努力”失败,以“保护人权”之名,对南联盟发动了代号为“盟军”的空袭行动。

3月28日,北约开始了第二阶段空袭,目标转为对南斯拉夫人民军地面部队和军用物资进行攻击,企图破坏南的战争机器,迫使南屈服。

4月13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宣布对南联盟的空袭进入第三阶段,扩大空袭范围,增加空袭强度。北约对南联盟境内的所有军事目标进行24小时不间断轰炸;另一方面,为了削弱南联盟人民的抵抗意志,北约还对南联盟的民用设施,如桥梁、铁路、公路、工厂、电视台、通讯系统和电力系统等进行狂轰滥炸。此外,美国还向巴尔干派遣地面部队和“阿帕奇”攻击直升机,为地面进攻作准备。

5月7日出动B-2轰炸机、用5枚精确制导炸弹对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进行袭击,造成3名记者死亡、20多位外交人员受伤、馆舍严重毁坏。

这也就是过去二十年网络上经常提起的90年代共和国三大耻辱之一。

在这种压倒性的军事劣势之下,一切就都结束了。

1999年6月3日,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议会通过了接受上述协议的决议。

1999年6月9日,北约代表和塞尔维亚代表在马其顿签署了关于南联盟军队撤出科索沃的具体安排协议,南联盟军队随即开始撤离科索沃。

科索沃战争以塞尔维亚人的失败而告终。

科索沃战争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绝对空中优势,对弱势的南联盟进行打击,武力迫使其就范。

其作战样式是一种典型的非接触式交战,交战双方从始至终都没有在战场上近距离交战,这在世界战史上是极为少见的。

虽然南联盟进行了积极的抗击,但却没有有效的反击手段。

美国为首的北约凭借占绝对优势的空中力量和高技术武器,对南斯拉夫联盟的军事目标和基础设施进行了连续78天的轰炸

造成了1800人死亡,6000人受伤,12条铁路被毁,50架桥梁被炸,20所医院被毁,40%油库和30%的广播电视台受到破坏,经济损失总共达2000亿美元。

这是一场背景深刻、影响广泛的现代局部战争,对世纪之交的国际战略格局和军事理论的发展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战争结束后,俄罗斯彻底被挤出了在东欧的原有势力圈。

西方用各种手段包括军事暴力肢解南斯拉夫,最终获得成功,这是当代史上一个小国、弱国的悲剧。

塞尔维亚为什么到今天都和他的西欧邻居们关系很不好?无法产生信任?

这种事情放谁身上,都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至此,我们的南斯拉夫内战系列即将步入尾声,下一期我们将说说南斯拉夫解体后最后的一丝余波,马其顿内战。

….

关于作者: yun

南联盟战争(南联盟战争原因)的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