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综合知识

600百年的紫禁城(一座紫禁城600年风云史)

下面一起来看看关于600百年的紫禁城(一座紫禁城600年风云史)的相关信息吧。关注我们,了解更多资讯。

本报记者 张君成

600百年的紫禁城(一座紫禁城600年风云史)(1)

从1420年永乐皇帝朱棣在北京皇宫奉天殿(今太和殿)宣告紫禁城(今故宫)建成,到如今的2020年,故宫已经走过600年。在这600年中,朝代更替、人世沧桑,而故宫建筑历经损毁重修,从君享到民享,依旧岿然不动。

故宫是一座城,但又不仅仅是一座城。虽然,故宫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宫廷文化,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使得故宫变得越来越时尚与接地气,从幕后走到了台前。经过历史的沉淀和时间的积累,故宫已经渐渐演变成全新的文化符号,它与现代人的联系也跨越时空,变得愈发地紧密。

以空间为锚点 系古今人

时间是一条长河,它带走了尘世间的泥沙,也在洗涤着历史精粹。从狭义上讲,故宫只是物理上的一组空间,然而在广义上来说,它却承载着难以言明的中华精神。今人与古人在其中,实现了不同时间维度上的思想对碰。

在《故宫六百年》(华文出版社)一书中,阎崇年将故宫历史中的帝后、臣子、妃嫔等等,梳理成一个个人物小传,兼讲故宫的建筑、珍宝,共100章节,独立成篇,让读者从各个角度见证故宫走过的600年。该书责任编辑张超琪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部故宫史能带给我们人生各个阶段所需的各类启发。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当代的故宫就是一座联系古今的历史桥梁。 “历史上皇宫是政治斗争集中的一个地方,有时和风,有时狂风,有时朗云,有时乌云。风云的历史,有起有伏,有盛有衰,有兴有亡。”阎崇年在解读他另一本新书《大故宫六百年风云史》(青岛出版社)中的“风云”之意,也道出了这本以时间为轴的历史通识读本的创作本意。

故宫博物院故宫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祝勇也通过故宫历史背景看到了“两个故宫”,一个是王朝政治意义上的故宫,另一个是文化意义上的故宫。“站在现代的立场上,我们可以对王朝政治进行抨击,而对故宫的文化价值,我们不能不顶礼膜拜。故宫表面上是一座城,背后是一整套的价值观,是中国人价值观的伟大成就了这座城的伟大。”为此,他的新书《故宫六百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以通过对故宫600年历史的回顾,揭示定都北京的历史意义,展现中华文明在宫殿建筑、园林、绘画、读书藏书等方面的巨大成就。

当代人与故宫的联系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历史遥望,现在有不少人参与到故宫的维护与宣传中,用实际行动延续着故宫的历史与辉煌。如《我是故宫“看门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作者单霁翔,就从故宫“看门人”的角度,讲述了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期间,通过各种举措让故宫博物院成为“活”起来的博物馆,实现“要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承诺的故事。而《故宫的气质》(华文出版社)一书也将镜头对准了故宫守护人的身上,以记者的视角为读者深入讲解故宫守护人鲜为人知的故事。作者张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正是这群人维系着当代人与故宫的温度:“故宫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温度,才真正跨越古今,而不仅仅是一座宫殿,一堆文物。”

以空间为线索 拼图历史

故宫历史宏大,选择用何种视角为读者呈现,就显得尤为重要。想用一本书概括故宫600年的冗长叙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阎崇年的《故宫六百年》主要从故宫的人物和事件出发,将建筑和藏品的介绍穿插其中。阎崇年希望这本书真正站在读者的角度来写,所以一直在换位思考琢磨写作方法,最终决定以大故事套小故事,一环套一环,吸引读者阅读。

“从这个角度写故宫,一是读者会拥有读故事的趣味;二是读者看后不仅能了解故宫建筑、藏品,更能通过作者的叙事读懂故宫的历史和人生,读懂中国人骨子里的复杂人性。”张超琪如是说。

对阎崇年的讲述故事能力,青岛出版社人文图书编辑部编辑刘冰印象非常深刻:“阎崇年以通俗诙谐的语言配以80多年的人生感悟,使严肃的历史变得轻松有趣。如此一来,各个年龄层的读者都可以在作者构建的宫廷世界中更好地认识故宫,体味华夏文明的精彩过往。”

祝勇的《故宫六百年》为了通过对故宫描写,展现中华文明在宫殿建筑、园林、绘画、藏书等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同样选取小而专的切口讲述。在祝勇看来,在故宫,绝大部分建筑空间都容纳了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历史风云,“弱水三千,我只能取一瓢饮,面对每一个建筑空间,我也只能选取一个时间的片段,让这些时间的碎片,依附在不同的空间上,衔接成一幅较为完整的历史拼图”。

大视角、小切口的模式,也体现在讲述当代人对故宫的态度与感情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科技分社副社长刘杨告诉记者,单霁翔语言风格风趣幽默,因此《我是故宫“看门人”》金句频出,如何利用好它们就成为难题。

《故宫的气质》则着重故宫人坚守的价值。张鹏表示,《故宫的气质》侧重于写故宫人,从院长,到故宫的专家学者、普通工作人员、志愿者的故事,他们是一群故宫的守护者,也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红墙里特殊的文化气场感染浸润着他们,使他们拥有一种淡定从容、宠辱不惊、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执着,这样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这也是我想表达的故宫的气质。”

以今之匠心 传承文化

故宫文化博大精深,其壮美秩序、结构布局、人事起伏既体现了中华民族宏大的世界观、宇宙观,也体现了炎黄子孙的坚持不懈和工匠精神。作者与编辑在展现这种精神时,也体现着自己的匠心。阎崇年以86岁高龄对本书倾注的心血令张超琪感动:“阎崇年对书的内容精雕细琢,不仅大框架打得稳、打得牢,书中的很多小细节都仔细审核。”刘冰在编辑的过程中,对阎崇年精益求精的写作态度也是赞不绝口:“书稿交到编辑手里后,阎崇年一直关注编校进展,并不断提出修改建议。”

同时这种匠心也体现在如何传承故宫文化精神上。《故宫的气质》这本书中,张鹏认真探讨了文化传承相关话题:故宫摹印传人沈伟猝然去世,没能找到传人令人遗憾;青铜修复专家王有亮终于收了满意的徒弟又令人欣喜……这些故事让读者意识到,文化的传承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前赴后继,需要整体的社会氛围,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心境和执着一生的信念。

“希望能够通过《故宫的气质》这本书,让大家了解到还有这样一群人,不为名利浮华所动,他们的人生清苦而幸福,我相信越来越多的人会被故宫的文化气场、动人气质所吸引,加入到文化传承的行列中。”

单霁翔到故宫博物院工作后,提出“要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对此刘杨表示自己编辑了这本书之后,深刻体会到这句承诺的来之不易:“如果简短回答继承与发扬的问题,我觉得是‘守正创新’,正是有着老院长单霁翔这样的故宫人存在,故宫故事才会越讲越好。”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

关于作者: yun

600百年的紫禁城(一座紫禁城600年风云史)的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