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综合知识

公元前476年(公元前476年为什么是春秋战国的分界线)

春秋左传

春秋后期版图

战国策简介

>公元前476年(公元前476年为什么是春秋战国的分界线)

战国中后期地图

历史的演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于春秋到战国时代很难找到一个标志性的大事件作为断代的标志点,因此在历史上百家众说纷纭。

其中,一部分学者主张严格按照《春秋》一书记载的下限时间——公元前481年,作为断代的时间点。宋代的吕祖谦在《大事记》中就十分认可这一种观点,民国时代的钱穆,当代杨宽的《战国史》也采用这种观点。这一年也发生了一件重要的时间,也就是齐国的田氏进一步击败了姜姓,取代了齐国的政权,史称“田氏代齐”。田氏代齐是卿大夫执政的标志事件之一,以此作为战国时代开端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这一年作为战国时代开端又明显过早,如勾践灭吴等春秋时代的大事件发生在其后的公元前473年。

另外一种划分方法是以司马迁《六国年表》开始的“周元王元年”作为战国时代开始的标志。对周元王元年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认为是公元前476年,一种是公元前475年,两者只是记载误差的区别。郭沫若主编的1972年版《中国史稿》将战国时代开端定位公元前476年,1976年版的《中国史稿》又改为了公元前475年。此后,公元前475年这个时间分界点被学术界广泛使用,修订版《辞海》和白寿彝的《中国通史》也采用的这一观点。然而,这个时间点没有任何大事件作为支撑,同样也过早,因为勾践灭吴在其后的公元前473年。

目前普遍的观点

另外一种思路,是将“三家分晋”作为战国时代开端的标志。三家分晋,不仅是“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的最典型标志,也是战国七雄出现的标志。因此,以三家分晋作为断代时间的思路是十分正确的。不过三家分晋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到底取哪一年作为标志也有一定的争论。

司马光著的《资治通鉴》将公元前403年作为战国时代的标志。这一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命了韩、赵、魏三家列位诸侯,记载为“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司马光的思路是正确的,然而司马光过分注重了“名分”,忽视了实际。实际上,韩赵魏三家分晋早就完成了,这次册封只是一个名义上的承认罢。况且,在公元前403年的时候,魏国最著名的君主——魏文侯已经将近去世了,将魏文侯大部分时间划入春秋时代,显然是不合适的。

资治通鉴

根据以上的论述,选择以“三家分晋”作为春秋和战国时代的断代时间标志事件是十分合理的。司马光等人已经选择了正确思路,但是还没有找到更为合适的标志性事件。在清代,马骕在《绎史》中创新地提出了公元前453年一说,尽管这一个观点没有被当时的学术界认可,但是这个观点确实十分合理。

到了20世纪70年代,金景芳在《中国古代史分期商榷》中重新提出以公元前453年作为春秋、战国的界线,得到了很多学者的同意。顾德融等著的《春秋史》也赞成这一种方法。其中说到:

金景芳

公元前453年,发生了韩赵魏“三家灭智”,这也就是说韩赵魏在事实上瓜分了晋国。在453年之前,晋国是六卿(韩、赵、魏、智、范、中行氏)轮流执政,公室衰微。之后,智氏强盛,消灭了范氏和中行氏。韩赵魏三家在危机时候联合起来,一起消灭了智氏,从此晋国正式宣告分裂。韩赵魏形成后,不断对外扩张,如魏国灭中山,韩国灭郑国等,三国很快成为了当时的强国之列。

晋国六卿分布

在从当时的列国形势来看,公元前453年已经距离勾践灭吴有20年,越王勾践也已经去世。在齐国,田氏从公元前455年开始外争盟国,求立为侯,田氏已经开始活跃在了国际舞台。在秦国,进入了衰落时期,在公元前453年之前,秦晋关系已经重修其好。公元前453年之后,魏国开始联合韩、赵一起进攻秦国。在南方,由于越国已经走向了衰落,楚国开始复兴。从楚惠王四十四年(前445年)楚国出兵灭杞国开始,楚国实力开始深入淮泗地区,正式开始角逐中原。

因此,从公元前453年各国来看,都是比较适合作为断代时间点的。

….

关于作者: yun

公元前476年(公元前476年为什么是春秋战国的分界线)的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