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综合知识

曹魏历代帝王的关系(曹魏历代帝王关系图)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220年,汉朝丞相曹丕迫使汉献帝禅让帝位,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标志着汉朝时代的正式结束。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263年,曹魏发动灭蜀战争,蜀汉灭亡。266年2月8日,魏国权臣司马炎迫使魏元帝禅让帝位,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280年,晋灭东吴,统一全国。至此,三家归晋。

三国

>曹魏历代帝王的关系(曹魏历代帝王关系图)

魏国

1魏文帝

魏文帝曹丕(187年—226年6月29日)魏国开国皇帝,东汉建安二十五年(220年),继任丞相、魏王。同年逼迫汉献帝禅位,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的统治,建立了魏国。在位期间,制定实施九品中正制,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的割据势力,最终完成了北方地区的统一。对外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在西域的建置。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于洛阳,时年四十岁,谥号文皇帝,庙号世祖,安葬于首阳陵。曹丕,曹操之子,如果你问曹操为什么不是魏国皇帝。那么很简单,曹操作为人精自然明白,他篡汉那么下场会和新王莽一样。曹丕继承王位后顺其自然的取代汉献帝,终结了两汉400多年的江山。作为皇帝,曹丕还是很称职的,曹魏是三国中版图最大,实力最强的,面对东吴,蜀汉的夹击不落下风。曹丕在位期间也是多次主动出击,希望将他父亲的愿望实现,那就是统一江山,可惜他并没有做到。在这里要说明一下曹操严格意义上属于东汉末年人物哦

魏文帝

2魏明帝

魏明帝曹叡(204年—239年1月22日)魏国第二位皇帝,曹叡在位期间指挥曹真、司马懿等人成功防御了吴、蜀的多次攻伐,并且平定鲜卑,攻灭公孙渊,与尚书陈群等人制《魏律》十八篇,是古代法典编纂史上的重大进步。魏明帝在军事,政治和文化方面均有建树。景初三年正月丁亥日(239年1月22日),曹叡病逝于洛阳,庙号烈祖,谥号明帝,葬于高平陵。曹叡的存在感非常低,要不是前几年电视剧带火了曹叡估计都没有几个人了解他。不过虽然存在感低,但不妨碍他是曹家最后的光辉。曹叡可以说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曹叡在位期间诸葛亮发动了五次北伐战争,东吴也趁机多次偷袭魏国境内,辽东的公孙渊趁机叛乱,漠北草原也虎视眈眈,国内连年征战导致百姓居无定所。魏明帝派司马懿,曹真等将领抵挡蜀,吴的进攻,命司马懿率领四万余人平定辽东叛乱,重修《魏律》确定国内律法审查,鼓励生产减免赋税。当天下好不容易太平一点的时候,曹叡就驾崩了也是够惨的(司马懿高平陵之变里的高平陵就是曹叡的陵墓)曹叡与曹操,曹丕被后世称为“魏氏三祖”

魏明帝

3齐厉王

曹芳(232年-274年)魏国第三位皇帝(239年1月22日-254年10月17日)青龙三年(235年)选为魏明帝曹叡养子,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曹叡病死,曹芳正式即位,由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共同辅政。正始十年,经历高平陵之变,曹爽倒台,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嘉平六年(254年),中书令李丰和光禄大夫张缉图谋废掉司马师,改立夏侯玄为大将军。司马师平定叛乱后,将曹芳废为齐王。“魏氏三祖”后魏国大权就开始落入他人之手了。曹爽起初独揽大权不过他也是曹家人与皇帝还算和睦,可惜曹爽没有计谋更没有脑子,带着曹芳前往高平陵祭拜被司马懿趁机夺取朝政大权,并就此一落千丈落得了个诛灭三族的下场。从此之后司马懿代替了曹爽的职务。曹芳始终是一个傀儡帝王。司马懿死后司马师继承爵位,司马师继续嚣张跋扈权倾朝野导致曹芳想除掉他,可是曹芳毕竟是个傀儡皇帝他根本没有这个能力。最终计划暴露自己也被司马师废除。

曹芳

4高贵乡公

曹髦(241年11月15日-260年6月2日)曹魏第四位皇帝(254年11月1日-260年6月2日)大将军司马师废除齐王曹芳后,拥立为帝,年号正元,曹髦文才武略,崇拜少康,不满司马氏专权秉政,甘露五年五月己丑日(260年6月2日),亲自讨伐司马昭,为太子舍人成济所弑,年仅十九岁。虽然是曹魏的傀儡小皇帝,但是他有除掉司马氏的想法并且付出行动,还是值得佩服的。除此之外,曹髦擅长诗文,创制了九言诗,传世文章有《伤魂赋并序》《颜子论》等。精通绘画,一说为中国第一位成为画家的皇帝,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目曹髦为中品。

曹髦

5魏元帝

曹奂(246年[9]-302年)曹魏末代皇帝,曹奂虽名为皇帝,但实为司马氏的傀儡。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嗣位晋王,篡夺曹魏政权,曹魏灭亡,曹奂被降封为陈留王。太安元年(302年),曹奂逝世,享年五十八岁,谥号为元皇帝。好在曹丕对待汉献帝还是不错的,所以曹魏末代皇帝退位后也并没有引来杀身之祸,最终寿终正寝。

魏元帝(来自影视)

吴国

1吴大帝

吴大帝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吴国开国皇帝(229年-252年5月21日在位)孙权的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掌事。又得张昭、周瑜等委心服事。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占有荆州,挥兵南下。议者多劝迎操,惟周瑜、鲁肃坚决主战,遂与刘备联军大破操军于赤壁。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派吕蒙成功袭取荆州,使领土面积大增。黄武元年(222年),孙权被魏文帝曹丕册封为吴王,建立吴国。同年,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黄龙元年(229年),在武昌正式称帝,国号吴,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设置郡县,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神凤元年(252年)病逝,享年七十一岁,在位二十四年,葬于蒋陵。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是一代枭雄曹操对孙权的评价,这句话怎么来的呢?曹操挥军数十万南下时,孙权能够与刘备联手抗击曹操,赤壁之战中的“草船借箭”孙权乘船到曹营,不顾危险以身作则引曹军万箭齐发,最终满载而归。魏蜀大战时可以找准时机收复荆州留下著名的“白衣渡江”,刘备动用十万大军征讨东吴时,孙权可以忍辱像曹丕称臣。登基后发展江南经济,使的东吴经济位列三国第一。正因为如此才会有“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名言。不过人无完人,孙权晚年深陷“二宫之争”最终把自己两个儿子都废除了,动摇了国本,也让东吴走向灭亡。

吴大帝

2会稽王

孙亮(244年~260年)孙吴第二位皇帝(252年5月23日–258年11月9日)登基为帝时年仅十岁。太平二年(257年),正式亲政,时年十五岁。太平三年(258年),联合全公主图谋除掉孙綝,事情泄露,废为会稽王。在太子争夺战中被当成傀儡推上帝位,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被杀死,一生任人摆布。

孙亮

3吴景帝

吴景帝孙休(235年-264年9月3日)东吴第三位皇帝,太平三年(258年),孙綝发动政变,罢黜孙亮为会稽王,迎立孙休为帝。孙休登基后,封孙綝为丞相。孙綝权倾朝野,孙休与张布、丁奉合谋,遂除孙綝。孙休在位期间,颁布良制,嘉惠百姓,促进了东吴的繁荣。永安元年创建国学,设太学博士制度,永安七年(264年),孙休去世,谥号景皇帝,葬于定陵。孙休虽然除掉了孙綝,但并没有改变三国时期权臣掌握国家的局面。虽然积极改革教育机制,企图通过教育实现兴国,但可以孙休太短命了。

吴景帝

4吴末帝

孙皓(242年~284年)东吴末代皇帝(264年~280年5月1日)孙皓在位时期沉溺酒色,专于杀戮,暴虐昏庸,滥杀无辜,惊动华夏,甚至令晋武帝感到惶怖。天纪四年(280年),东吴被西晋攻灭。孙皓投降后,被封为归命侯。太康五年(284年),孙皓在洛阳去世。孙皓就是一个杀人狂魔,他的乐趣就是杀人,他自己也知道恨他的人多所以他要求所有人不能看他,朝会时大臣们也必须低着头,如此残暴的帝王,国家怎能好?

吴末帝

蜀汉

1汉昭烈帝

汉昭烈帝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蜀汉开国皇帝,因为关羽被东吴所害,刘备不听群臣劝阻,执意发动对吴国的战争,结果兵败夷陵,最终于章武三年(223年)病逝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皇帝。相比曹操,孙权我认为刘备是个好兄弟,不是个好皇帝。对待手下,以及百姓刘备还是很仁厚的。没有像其他军阀那样以杀来平定百姓,关羽被杀可以不顾一切为其报仇。但是他不是一个好皇帝,在位一共没几年还打了两年仗,并且带的十万人都死光了。国库打没了,百姓相互而食。亲自把蜀汉打造成三国中最穷,最弱的。

刘备

2后主刘禅

刘禅(207年-271年)三国时期蜀汉末代皇帝(223年—263年)章武三年(223年),继位为帝,年号建兴,信任相父诸葛亮,支持北伐战争。后期不理朝政,宠信宦官黄皓,国力走向衰弱。景耀六年(263年),魏国大将军司马昭派钟会和邓艾分兵攻蜀,刘禅投降邓艾。蜀汉灭亡后,刘禅被封为安乐公,和蜀汉大臣被迁往洛阳居住。西晋泰始七年(271年),刘禅在洛阳去世,享年六十五岁,谥号为思。刘禅我愿称之为三国最聪明的人。其实说白了他也是个傀儡,毕竟有他相父诸葛亮在那。三国中所有的傀儡皇帝最后的下场都是被废,被杀,而刘禅呢?做皇帝享乐40年,不做皇帝做安乐公“乐不思蜀”一生没有为任何事操过心,只有享受,并且寿终正寝。这难道不是最聪明的人?

刘禅

三国作为乱世枭雄辈出,能在三国中留有一席之地那绝对青史留名,可是谁能想到这样的乱世在不久后再次上演,并且还要激烈。感谢大家关注,点赞,感兴趣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

关于作者: yun

曹魏历代帝王的关系(曹魏历代帝王关系图)的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