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答案胶囊

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中2022-2023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2月)历史试题(A班)(答案)试卷 答案(更新中)考卷答案

永丰县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A班)
一. 选择题:本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的生活逐渐趋向稳定的主要原因是
A.开始使用陶器 B.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
C.开始学会用火 D.从事渔猎采集,过着群居生活
2.《长短经》总结秦亡教训说,“秦既吞天下,患周之败,以为弱见夺。於是讪笑三代,窃自号为皇帝,而子弟为匹夫,内无骨肉本根之辅,外无尺土藩翼之卫;陈、吴奋其白梃,刘、项随而毙之。”基于同样认识,西汉政府实行的措施是
A.实行“无为而治” B.分封同姓王 C.平定七国之乱 D.建立中朝制度
3.金兆梓《新编高中本国史》载:五胡入主中原后,“逐渐濡染华之文化”“直至鲜卑拓跋魏之孝文帝起,以华夏之礼教,改革其国俗,于是北方各族始在鲜卑统一局面之下而彻底汉化”。作者意在说明
A.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 B.政权更迭激化了阶级矛盾
C.不同民族间文化优势互补 D.少数民族完成封建化进程
4.隋文帝的下列功绩和措施,对历史进程影响最大的是
A.取代北周,建立隋朝 B.结束分裂,统一全国
C.开通大运河,沟通南北 D.创立科举制
5.下图《一团和气图》粗看似一笑面弥勒佛盘腿而坐,细看却是三人合一:左为一道冠老者,右为一方巾儒士,二人各执经卷一端,团膝相接,相对微笑;弥勒佛手搭两人肩上,借用道者与儒士的五官,合成一张正面像。它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一种社会思潮。对这一思潮表述正确的是
A.西汉初年初露端倪彼此有影响 B.“三教合归佛”为其核心内容
C.推动了宋代新儒学体系的诞生 D.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
6.南宋时地方官选任实行地区回避,其规定:官员在非乡贯“州县寄居已及七年,虽未及七年,而有田产物力及三等户以上,并不许注授本处差遣”。实行回避制度,主要目的是( )
A.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加强对地方管理控制 D.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7.以下对两幅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宋代文人分布多集中在黄河中游流域 B.唐代文人分布多集中在长江中下游流域
C.宋代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 D.唐朝时期南方战乱较多
8.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在地方管理上,中央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地方常设机构。这种机构被称为
A.宣政院 B.澎湖巡检司 C.行中书省 D.驻藏大臣
9.明清时期,商人如有背信弃义的事情发生,就会受到谴责和冷落,商人们向往的最佳典范是“陶朱事业”“修建宅院,光显门楣”。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A.以商养农成为商人的生存之道
B.儒家财富观是商业发展的动力
C.形成了有利于资本积累的环境
D.商业行为受到传统儒学的影响
10.1651年,英国议会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凡是出入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货物都必须由英国船载运。1716年,康熙皇帝下诏:“海外有吕宋、葛喇巴等处,……此即海贼之薮也……若南洋,商船不可令往。”两者的相似目的是
A.应对海上威胁 B.抵制殖民入侵 C.维护专制统治 D.争夺海上霸权
11.明初法定的流通货币是铜钱和宝钞,后来民间交易多用白银。明中叶以后,以票据结算代替现金清算的会票应运而生且流通日广。会票的产生和流通缘于
A.一条鞭法政策的推行 B.长途与大宗贸易发展
C.新的经济形态的出现 D.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
12.英国一位作家说:“你拿了我的鸦片,我就拿你的岛屿,这样我们就清帐了。”这里所说的被英国拿走的岛屿是指
A.澳门岛 B.香港岛 C.台湾岛 D.辽东半岛
13.魏源的《海国图志》在1843年正式出版后少有人问津,甚至有守旧官吏主张将其付之一炬。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自1898年出版后,10多年间在国内发行了30多个不同的版本。产生上述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海国图志》只学习西方器物
B.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
C.《天演论》主张学习西方制度
D.清政府放松舆论管制
14.某论文将“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的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作为重要论据。该论文的主题可能是
A.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 B.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亚洲的确立
C.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扩散 D.西方的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15.一个剧团在排练有关辛亥革命的剧目时,有如下几个场景,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A.街头上出现“民主共和”的标语
B.孙 中山在灯下阅读《民报》
C.外国军舰开赴武汉向革命党施压
D.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
16.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提出:“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生则自由亡。”他旨在提倡
A.民主
B.科学
C.新道德
D.新文学
17.1912年1月 28日,参议院在南京成立,行使立法权,具有国会性质。与同时期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议会相比,参议院的权力特别大,除了立法权,它还跟总统共同行使行政权,章炳麟评价其为“数十百议员皇帝”,“其尊与帝国之君相似”。出现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革命派对西方民主认识不足 B.限制袁世凯专权的主观意图
C.民主共和观念已然深入人心 D.革命派力量强大主导政权建设
18.下表反映了1928~1935年中国轮船业的发展状况。据此,该时期中国轮船业的发展
年份 船只 吨位 其中千吨以上轮船
船只 吨位
1928 1352 290791 117 213482
1930 2792 415447 138 2476960
1932 3456 577257 178 342211
1935 3865 675173 208 461812
A.体现民族工业“黄金时代”的到来 B.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密切相关
C.得益于世界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D.打破了列强对中国交通业的垄断地位
19.下列有关中共不断成熟的史实先后顺序是
①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②制定了民主革命的纲领
③排除了共产国际左倾的干扰 ④摆脱了党内右倾投降主义的束缚
A.①④②③ B.③②④① C.②④①③ D.④③②①
20.2012年4月3日,缅华各界代表相聚在中国驻缅甸大使馆,举行纪念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70周年座谈会,以期铭记历史、传承博爱,并决定建立中国远征军纪念碑。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 )
①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运输线 ②提高了中国军队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的地位
③完成了保卫缅甸的预期使命 ④为中国大陆战场的总反攻创造了条件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1.下表是解放战争时期某一战役的战况简介,据此判断该战役是
时间 参战部队 战法 战果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 东北解放军华北解放军 先打两头,后取中间,逐个歼灭傅作义集团 歼灭、改编敌军52万余人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22.陈云在编制“一五”计划草案时指出:“我国因为经济落后,要在短时期内赶上去,因此,计划中的平衡是一种紧张的平衡。计划中要有带头的东西。就近期来说,就是工业,尤其是重工业。……样样宽裕的平衡是不会有的,齐头并进是进不快的。”由此可见“一五”计划的编制
A.以综合平衡为基本原则 B.以计划体制推动经济建设
C.参考英美国家的经济水平 D.以重工业的发展为先行
23.某一时期《人民日报》社论:“打开最近各地的报纸,革命的干劲洋溢在字里行间。农村中每天有近一亿人向自然大进军,城市中千百万厂矿企业的职工,一而再、再而三地突破原订的计划指标”。出现这一建设热潮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新中国的成立和土地改革,充分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B.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促进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良性互动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经济建设的盲目性
D.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的决策,冲击着计划经济体制
24.1983年夏天,有报刊刊登题为《历史租界的由来》长文,将深圳特区隐喻为新的“租界”。其后又有文章提醒,要警惕中国出现新买办和李鸿章式的人物……经过实地考查,邓小平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这说明改革开放
A.在实践中创新观念突破发展 B.要吸取历史教训立足于国情
C.是邓小平决策和推动的结果 D.受“左倾”错误的严重干扰
25.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从思想上和实践上全面突破了计划经济模式,其表现是
①做出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②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③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户使用 ④邓小平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南方谈话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 50 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代在哲学方面突破了五代以来沉闷墨守的局面,伴随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出现了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等诸多流派。……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建构成新儒学体系,不仅升华了抽象思辨,而且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
——杨迪《如梦如幻的大宋王朝》
材料二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三 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情趣和生活情趣组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
——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四 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
——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特征。
(2)材料二,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3)据材料三、四,分别概括宋朝“市民社会”和文化发展趋势,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统治者汲取秦亡教训,采用了道、法结合的黄老思想,推动了汉初社会经济的发展。但该思想不利于统治者的治理和中央集权的巩固,因此,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奉儒家思想为正统。董仲舒创立了“天人感应”的理论体系,宣扬天道的精神,主张“大德小刑”“德主刑辅”。
——摘编自成怀洋《中国古代治国经验及启示》
材料二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岱年、方立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治国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理学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黄宗羲的主要思想主张,概括其思想的积极意义。
(4)综合以上材料,就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历程,谈谈你的认识。
28.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材料一(西欧国家)政治上的考虑根源于这样一个信念,即只有通过超国家组织的建立才能一劳永逸地消除欧洲大国之间的战争威胁,欧洲各国若想恢复原先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就必须学会用一个声音讲话,并拥有足可与美国相抗衡的人力和物力。
——龙多·卡梅伦《世界经济简史》
材料二今天,中国人民在毛泽东3的65之下,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世界和平阵线的一边,并使我们新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伟大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结成了七万万人的强目的兄弟同盟,使我国在彻底消灭残余匪帮之后,将迅速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化的国家
——《人民日报》社论:《巩固中苏兄弟同盟》(1950年2月16日)
材料三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材料四当今的世界格局仍处于一个过渡期,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权力的转移和扩散。权力从传统强国欧关向新兴大国转移,并扩散至其他地区力量中心,世界格局有进入“碎片化”时代的征兆
——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年《国际形势黄皮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国家要“学会用一个声音讲话”的背景及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建国初我国采取的哪一外交方针?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采取这一方针的出发点。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三中“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和“一股股新的力量”指什么?
(4)据材料四概括当今世界格局变化的特点。面对世界格局的新变化,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现代史大事年表(1953—1956)
时间 事件
1953年 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
1953年7月 《朝鲜停战协定》签署,中国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1953年12月 中国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4月 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4年9月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1955年4月 中国参加万隆会议
1956年底 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根据上述年表,从政治、经济、外交角度概括新中国为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的努力。
1.B
【详解】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了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趋向稳定,故答案为B项;当时人们大量使用陶器,而不是开始使用陶器,排除A项;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的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排除C项;元谋人、北京人已经从事渔猎采集,过着群居生活,排除D项。
2.B
【详解】试题分析:由材料中的“患周之败”、“子弟为匹夫,内无骨肉本根之辅,外无尺土藩翼之卫”可以看出是实行郡县制,而不是分封制,而作者对这种现象是持否定态度的,所以等于考查实行分封制的措施,所以应该选择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初郡国并行制。
3.A
【详解】由材料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习了中原汉族先进的文化,促进了民族交融,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政权更迭激化阶级矛盾,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少数民族的汉化,并没有涉及少数民族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影响,体现不出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优势互补,排除C项;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魏晋南北朝时并未完成,排除D项。
【点睛】
4.B
【详解】据所学可知,隋文帝581年建立隋朝,并于589年统一全国,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为唐朝盛世奠定了基础,B正确;隋文帝建立了隋朝,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个新朝代的诞生,不符合“对历史进程影响最大”,排除A项;开通大运河是其儿子隋炀帝,排除C项;隋文帝创立了科举制,是一种新的选官制度,与材料“对历史进程影响最大”不符,D错误。
5.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一团和气图》中的“三人合一”说的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历史信息,这是宋代理学产生的背景之一,C项正确;A项“西汉初年”的时间信息与“初露端倪”的阶段特征描述不一致,因为佛教是在西汉末年才传入我国的,排除A项;B项“三教合归佛”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题干材料也无从说明,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详解】试题分析:材料涉及到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其目的在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回避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形成地方割据势力,所以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南宋回避制度
7.C
【详解】根据材料“唐朝主要诗人分布图……宋朝主要词人分布图”可知,两幅反应的是唐宋时期诗人的分布,唐朝时期,诗人主要分布在北方政治中心(长安、洛阳)附近,而宋朝的文人主要分布在江南及东南沿海一带,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即宋代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C项正确;宋代文人分布多集中在黄河中游流域,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唐代文人分布多集中在长江中下游流域,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唐朝时期南方战乱较多,在材料中无法体现,且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8.C
【详解】根据“中央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地方常设机构”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元代逐渐形成的管理地方的行政机构是行中书省,C项正确;宣政院、澎湖巡检司都是管辖边疆地区的机构,不是地方常设机构,排除AC项;驻藏大臣是清朝时期设立的,排除D项。故选C项。
9.D
【详解】商人重信义,若背信弃义就会受到谴责和冷落,说明儒家的道德规范影响商业行为,因此选D;题干中没有体现以商养农的方式,选项A排除;从题干中可以看出,儒家的财富观是商人个人致富的方式之一,并不是商业发展的动力,商业发展的主要条件有资金、劳动力、市场、原材料、政府的政策等因素,选项B排除;商人致富后就去置地购房,并不利于资本的积累以及商业的再生产,选项C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在于能从材料中的关键词“背信弃义”“光显门楣”解读出儒家思想,进而反推出儒家思想中的道德规范对明清商人商业行为的影响。
10.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颁布《航海条例》是为了应对荷兰的竞争,而康熙皇帝的禁海政策是为了应对西方殖民的入侵,故A正确;抵制殖民入侵的是康熙皇帝的政策,故排除B;材料中的两个政策都不是为了维护专制统治,故排除C;争夺海上霸权是英国政策的目的,故排除D。故选择A。
11.B
【详解】会票代替现金结算,对于商业活动而言,规避了携带大量货币不便,有助于长途与大宗贸易的发展,B正确;A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这一时期依然是封建式的经济形态,排除C;会票主要是在国内使用,与世界市场的形成无直接关联,而且世界市场形成时间晚于会票出现时间,排除D。
12.B
【详解】结合材料“你拿了我的鸦片,我就拿你的岛屿,这样我们就清帐了。”可知此事件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B项正确;排除A项、C项、D项。故选B项。
13.B
【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后,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救亡图存成为当时的社会潮流;《天演论》提出“适者生存”的观点,主张进行政治改革,引发了爱国人士的共鸣,所以得到广泛发行,故D项正确;AC项都比较片面,排除;D项说法错误,错在“放松舆论管制”。
【详解】
14.A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的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都是受到工业文明的冲击而进行的近代化改革,故A正确;俄国不是亚洲国家,故BC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世界市场的形成,故D错误。
15.D
【详解】1912年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D项不符合史实,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
点睛:本题属于否定型即逆向选择题。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史实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本题要求选择“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可以首先确定符合史实的选项,最后确定不符合史实但符合题意的选项。
16.A
【详解】李大钊主张“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民”指的是国民,“君”指的是皇帝,意思是国民和皇帝不能同时并存,民主自由和君主专制不能同时存在,据此可知,李大钊的主张是提倡民主,同时反对专制,答案为A;BCD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中心思想。
17.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导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参议院除享有立法权外,还与总统共同行使行政权的直接原因是,革命派意图以此限制袁世凯专权,B项正确;“革命派对西方民主认识不足”不是导致参议院权力大的直接原因,A项错误;“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与材料无关,C项错误;革命派力量弱小,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D项错误。
18.B
【详解】1928~1935年正是国民党统治前期,这一时期开展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故表格中轮船业的发展与之有关,B正确;A项在一战期间,排除A;当时西方正值经济危机时期,排除C;D项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排除D。
19.C
【详解】①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是1927年10月进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②制定了民主革命的纲领是1922年;③排除了共产国际左倾的干扰是1935年;④摆脱了党内右倾投降主义的束缚是1927年八七会议。故②④①③C正确,排除ABD。
20.C
【详解】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一方面是配合盟军行动,保卫缅甸,但最终未实现;另一方面是保卫和打通中国西南的国际运输线,据此可知③项明显错误,故选①②④,故选C。
21.C
【详解】由时间“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歼灭傅作义集团”“歼灭、改编敌军52万余人”,可知指平津战役,故排除ABD,选C。
22.D
【详解】依据材料中“……计划中要有带头的东西。就近期来说,就是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一五”计划的编制以重工业的发展为先行,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不能体现综合平衡的基本原则;B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并非计划体制;C选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一五”计划的编制参考英美国家的发展水平。结合所学可知,“一五”计划借鉴了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3.C
【详解】材料体现出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但也反映出建设过程中的盲目性,这种现象应出现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倾错误时期,C选项符合题意。AB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24.A
【详解】《历史租界的由来》反映了当时中国对经济特区的态度仍有争论;而邓小平同志经过实际考察之后证明了经济特区开放的正确性,可见改革开放在实践中促使新观念获得发展。A正确;材料主旨是在实践中创新观念,而不是吸取教训,B错误;改革开放是中国321人一致努力的结果,C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左倾错误已经得到解决,D错误。故选A。
25.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在思想、实践上全面突破计划经济模式的表现有,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邓小平就进一步深化改革发表南方谈话,说法②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早在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即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赋予农民长期承包土地权是在本世纪初,说法①③不符合题意,与之组合的ABD三项错误。
26.(1)通经致用、讲求义理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
特征: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存天里,灭人欲”的理学体系
(2)观点: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
理由:活字印刷术发。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上
(3)市民社会趋势:市民阶层产生,有其独立的价值追求和社会生活方式;市民文化的兴起。
文化发展趋势:文化的通俗化和平民化
【详解】(1)根据“伴随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得出通经致用、讲求义理及疑古思潮的兴起;根据“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建构成新儒学体系,不仅升华了抽象思辨,而且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得出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特征: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存天里,灭人欲”的理学体系
(2)观点:根据“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得出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理由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一时期活字印刷术发明,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上,这些都能说明宋代科技的发展。
(3)市民社会趋势:根据“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得出市民阶层产生,根据“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得出有其独立的价值追求和社会生活方式;根据“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情趣和生活情趣组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得出市民文化的兴起。文化发展趋势:根据“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并结合所学得出文化的通俗化和平民化
27.(1)特点:顺应时代需求;多种思想融合;以儒学为主导;体现了统治者的意志
(2)积极:强调主观意志力量,塑造理想人格;注重民族气节和德操;强调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消极: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性。
(3)主张: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学校应成为议政机构。
积极意义;具有一定启蒙作用;给后世以启迪。
(4)儒家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进;批判地继承传统思想文化。
【详解】(1)根据材料“采用了道、法结合的黄老思想”可得出多种思想融合;根据材料“汉初统治者汲取秦亡教训”可得出汉代治国思想顺应了时代需求;根据材料“奉儒家思想为正统”可得出;以儒学为主导;根据材料“该思想不利于统治者的治理和中央集权的巩固”可得出汉代治国思想体现了统治者的意志。
(2)根据材料“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可得出理学强调主观意志力量,塑造理想人格,同时注重民族气节和德操;根据材料“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可得出;强调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但同时理学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服务,束缚人的思想,压抑扼杀人性。
(3)主张,根据材料“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可知,黄宗羲认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体现了其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根据材料“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可得出提出学校应成为议政机构。积极意义,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黄宗羲主张体现了其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具有一定的启蒙意义,是对儒学的批判和继承,给后世给予一定的启迪。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学在春秋时期产生,战国时期发展,秦朝遭到打击,汉朝时期融合法家和道家思想,逐渐建立其正统地位,宋朝时期成为理学,明清之际批判继承,说明我国古代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进,不断对儒学批判继承。
28.(1)背景:战后西欧实力削弱,地位下降;美苏两极格局形成;应对来自美苏的威胁;文化、传统相近,地域相邻等;吸取战争教训。
原因:消除欧洲内部的战争威胁;抗衡美国;提高国际影响力;促进自身发展,维护自身安全。
(2)方针:一边倒。
出发点:打破美国外交封锁;巩固新生政权;推动经济建设。
(3)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力量:欧共体(或欧洲国家联合);不结盟运动(或第三世界兴起);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日本崛起等。
(4)特点: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
应对:提高综合国力;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积极作用;
【详解】(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的“(西欧国家)政治上的考虑根源于这样一个信念,即只有通过超国家组织的建立才能一劳永逸地消除欧洲大国之间的战争威胁”,美苏两极格局形成;应对来自美苏的威胁;从“欧洲各国若想恢复原先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可得出战后西欧实力削弱,地位下降;根据所学,还可以得出文化、传统相近,地域相邻等、吸取战争教训等背景。第二小问,从消除欧洲内部的战争威胁;抗衡美国;提高国际影响力;促进自身发展,维护自身安全等方面进行分析。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的“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世界和平阵线的一边”,可得出方针是一边倒。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中“使我国在彻底消灭残余匪帮,可得出打破美国外交封锁、巩固新生政权;;从“将迅速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化的国家”,可得出推动经济建设。
(3)根据材料中的“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可得出格局是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力量是欧共体(或欧洲国家联合);不结盟运动(或第三世界兴起);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日本崛起等。
(4)根据材料中的“权力从传统强国欧关向新兴大国转移,并扩散至其他地区力量中心”,可得出特点是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要积极应对,根据所学知识,从提高综合国力;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积极作用等角度进行分析。
29.政治:抗美援朝并取得胜利;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经济: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外交: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万隆会议。
【详解】政治:据材料“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署,中国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抗美援朝并取得胜利;1954年9月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经济:据材料“1953年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并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外交:据材料“1953年12月中国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可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据材料“1954年4月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可知,参加日内瓦会议;据材料“1955年4月中国参加万隆会议”可知,参加万隆会议。

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中2022-2023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2月)历史试题(A班)(答案)

[db:内容2]

[db:内容2]

关于作者: yun

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中2022-2023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2月)历史试题(A班)(答案)试卷 答案(更新中)考卷答案的热门文章